《花儿纳吉》,八旬羌族老人越唱越欢
《花儿纳吉》,八旬羌族老人越唱越欢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作者:钟美兰 施龙斌
编者按:《花儿纳吉》是四川省汶川县的羌族民歌,它有一个固定的唱腔,类似宋词中的曲牌名,人们可以根据曲调随意填词,唱出心中所思所想。新中国成立60年来,汶川县绵虒镇羌峰村的《花儿纳吉》也经历了60年的变化。透过今昔《花儿纳吉》的对比,人们可以深切地体会到,如今羌族人民的日子越过越好。
国庆节前,四川省汶川县绵虒镇羌峰村84岁的羌族老人王治高家迎来了尊贵的客人——四川电视台记者特地到他家,为这位《花儿纳吉》“创作型”歌手录制节目。
“我家每年都要接待好几批客人,上次,四川音乐学院的老师来采风,我爸给他们唱感谢党恩的歌曲,还把他们给唱哭了呢!”王治高的小女儿王国礼介绍起父亲的“光荣历史”,话语中掩饰不住骄傲和自豪。
如今,王治高跟着王国礼住,日子过得特别惬意——老人每天都要喝点小酒,想唱歌就唱歌,想跳舞就跳舞。 “要搁在以前,可没有这么好的日子。”王治高老人接过女儿的话茬,说起了昔日的生活。
“小时候,吃不饱,穿不暖,家里的盐巴都要拿熬的碱走几十公里的羊肠小道去换,那路窄得只有人的两只脚宽,最可怕的还是土匪强盗。那时候有句话叫‘背到扬子林背死,走到西瓜楼撑死’,就是说路途凶险。辛辛苦苦换的一点盐巴,有时也要被抢劫,甚至被打个半死,有的人连命都保不住,还谈什么生活?”说着,老人叹了一口气。
一旁的大女儿王国文看着父亲,禁不住眼泪盈眶,她出生在1949年,与新中国一起成长,用她的话说是:“生在红旗下,长在甜水中。”
王治高接着说:“那时候,唱唱歌是唯一的安慰。夜色来临,在破旧的院子里搭几个小板凳,十几个青年男女坐在一起,跳跳舞、唱唱曲,暂时忘掉生活的痛苦。那时候最爱唱的就是《花儿纳吉》:‘大陆边上有颗藤哟花儿纳吉,藤藤开花哟二节哟爱死人哟……’但是,老百姓哪里有什么盼头?”
王治高以为这种苦日子要过一辈子,1950年,在他们唱着《盼红军》时,汶川县迎来了和平解放。后来,土地改革让农民分了土地,羌族人高兴,便把《花儿纳吉》改了,感谢伟大的毛主席——“东方的雪山上,升起了红太阳哟花儿纳吉,全国人民都有吃的穿的哟花儿纳吉,全国人民端起咂酒哟花儿纳吉,敬我们伟大的毛主席,开怀欢呼、干杯……”
1982年,邓小平在深圳“画了一个圈”,羌族人的生活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羌族人心里乐,忍不住用歌曲表达心情,便借用《花儿纳吉》的曲重新作词:“改革开放就是好哟花儿纳吉,生活水平改善了哟花儿纳吉,家家户户都拥护哟花儿纳吉,感谢政策感谢党哟花儿纳吉,不忘党的恩情好哟……”
好日子开了头,就像野马撒了缰,在汶川这片土地上奔腾不止。这几年,羌族人的日子越过越有滋味,道路通到村,户户用上电,自来水流进家门,小楼房修起来,孩子们上学不用交学费,种粮食国家还给补贴……种种好处说不完。
“即便去年地震了,国家又给我们发了被子、大米……以往没有吃过的,现在吃过了;以往没有穿过的,现在穿上了;以往没有见过的,现在也见过了。”如今,王治高的《花儿纳吉》越唱越欢,他每天放着一只小羊,高兴时便唱唱歌、写写词,时不时地接待一些外来的客人。2008年,他还被评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我父亲现在幸福得很,就期盼着我们房子修好后,带他去北京转一圈,就此生无憾了。”王国礼望着正在抿酒的父亲说。
酒酣之际,王治高又唱起了前不久写的《花儿纳吉》的新词:“……农房重建补助爱心捐助花儿纳吉,快实行60岁以上人的养老保险花儿纳吉,农民都办了一折通哟花儿纳吉,交通信息全覆盖哟花儿纳吉。新中国好、共产党好哟花儿纳吉,羌族人民永远拥护中国共产党……”
[ 本帖最后由 twlijz 于 2009-10-24 10:05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