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人是讲故事的畜生

人是讲故事的畜生

 2014-09-30 08:41:50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小宝

  亚里士多德说,人是讲道理的畜生,理性动物。

  哥德夏说,人是讲故事的畜生,the storytelling animal。

  哥德夏是美国的年轻教授,两年前出版了一本书,书名就叫The Storytelling Animal。台湾版中译本的书名被译者改为《故事如何改变你的大脑》,有点乱作解人,原书的副标题已点明宗旨——“故事如何造就人类”。

  这本书用文学构建,用心理学验证,把科学温柔地插入人文,其实是一本讲道理的书。它要说明一个道理:人是故事的生物,人的生命被故事笼罩。作者通篇没有定义“故事”一词,我揣测哥教授笔下的“故事”可以概要言之为“虚构的叙事”。小说、电影、电视剧、戏剧是故事的大类。

  会有人不服气,觉得美国佬故作惊人之谈,大言欺世。以身作则提供反证似乎很容易:只要永远不读小说,不进电影院,打开电视不看电视剧,连新闻联播都不看,只看天气预报。做一个故事的绝缘体。

  哥德夏不仅是文学教授,还修过神经科学,有强大的心理学背景。对付这样的挑战,他基本一招制敌手到擒来。他会反驳:你可以不读浩然金庸托尔斯泰,不看《教父》《简爱》《杜鹃山》,但你肯定做梦。梦就是一个故事系统。

  神经科学家说:“梦是有叙事结构的感官幻觉。”近年来的研究揭示,一个人平均每晚在快速眼动期会有三场梦,一年大约有一千两百场。一个人活到七十岁,有整整六年时间在做梦,在梦里看了八万场电影。你是每一场电影的编剧、导演、演员和观众。你在故事界的资历之深,超过任何一位好莱坞大导演。

  如果梦的解释还不能令你完全信服,当代心理学研究会继续告诉你:你清醒的时候仍然做梦,白日梦。白日梦是人类大脑开机的预设状态。大脑执行明确指令以外的时间,几乎都花在白日梦里。各种缅怀,各种幻想,各种假设,都是你自然而然的故事时间。

  即便你现在是家庭圆满生活幸福的矜持贵妇,也不必否认张国荣生前你曾经想过和他携手共唱KTV,孙老师婚前你曾经想过和他相拥卧读《红楼梦》。这是你自编自赏——或者自爽——的故事。

  我们弱势群体也有自己的白日梦。比如书评已经三个月没开稿费了,我的日常餐饮水平从路边摊堕落到刚刚开禁的方便面。幻想中,我不止一次地把实名制登记买来的菜刀架到邱总白皙的脖子上,从他兜里掏出塞满千元港币的Ferragamo钱包。当然,这些完全是虚构的叙事。和我一样虚构叙事的作者想必不少,真的让我们白日梦成真,邱总早就成了火锅店的肉片。事实上,他毫发无伤,气定神闲,澎湃如昨。

  白日梦在日常生活中的比重大大超过我们的估计。美国人的调查说,每个白日梦的平均时间是十四秒,一个人每天大约做两千次白日梦。我们一半的清醒时间,三分之一的人生时光交代给了白日梦。

  哥教授说人是故事的动物,不仅仅说人的主动行为——写小说读小说、拍电影看电影……它还包括人的生理机制(做梦)和大脑状态(白日梦)。哥教授浸泡人生的故事还有宗教、神话、笑话、歌曲、体育……

  牙牙学语的小孩都会扮家家,女孩扮公主,男孩扮超人,扮家家的孩子都有自己的叙事结构,既不是父母教的,也不同于故事原型,非常的异想天开。这是人类故事天性的明证。

  故事有不少好处。

  会讲故事的男性可以降低迎娶美眷的成本。本地故事圣手的讲述技巧价值一个铂金包加五顿法国大餐。当然,钻戒和房产还是需要真金白银。这是题外话。

  讲故事的父母能给孩子健康的精神喂养。有床边谈古的家长,是小孩的福气。

  最为流行的说法是,人类需要故事,是为了逃避日常生活的烦恼。人类大脑皮层的皱褶让人容易受故事的影响,像嗑药一样产生快感。故事也是一种能上瘾的毒品。

  哥教授以为,他写这本书最大的贡献,就是推翻了这个流行的成见。

  如果故事的目的是快乐,主流叙事应该喜气洋洋芳香扑鼻,处处有好事,人人交好运。故事就是天堂生活的纪录片。但研究人类故事的各种文本,情况恰恰相反。地狱才是故事的常客。

  仔细观察一下小孩扮家家,你会发现天真未凿的童心有着极其可怕黑暗的想象。公主和超人的改写版故事里有种种麻烦纠结和野蛮。兴致好的家长不加干涉地如实记录自己孩子自发的游戏故事,最后的结论可能是真正儿童不宜的就是儿童自己的作品。

  人类的梦境也一点不甜蜜。绝大部分的梦境充满了攻击、坠落、逃跑、受困、死亡。美梦的比例很低,每十个梦才会有一个略带色情的春梦,而且通常的春梦会夹杂着焦虑、怀疑、悔恨,并不享受。每个人平均要做两百个梦才有一次完全自由飞翔的好梦。

  人类创作的故事,从古代神话到当代小说,更是百分之八十以上充斥着矛盾、困难、罪恶、失败、死亡。作者说,从古至今小说的普遍公式是:故事=主角+困境+试图摆脱。

  哥教授说,故事不是要逃避烦恼。故事模拟人们将要遭遇的困境,小者如失恋,大者如毁灭,然后在模拟中尝试突围。人是一种不完美的生物,人还能意识到自己的不完美。借助故事,人们释放对未知、未来的恐惧,预想解脱之道。

  真能成功吗?也许要等未来灾难降临才知道,而灾难可能就是来自故事。《旧约》《新约》《古兰经》,为了这三种不同版本的创世故事,战火延烧千年,至今不熄。人类最后会不会就毁于这三种故事的决一死战?

TOP

我英文不好。但总是觉得“畜牲”一词贬义居多。是否译成“讲故事的动物”,更合适一些?
开轩面场圃

TOP

“而灾难可能就是来自故事。《旧约》《新约》《古兰经》,为了这三种不同版本的创世故事,战火延烧千年,至今不熄。人类最后会不会就毁于这三种故事的决一死战?”

这种谬论!!令人发指!!半瓶醋到家了!!

TOP

回复 2#帖子

这个网上是“动物”。

 

================================

 

小宝专栏:人是讲故事的动物

 

作者:小宝 发表于 澎湃新闻网 2014-09-27 21:14 来自 专栏

 
哥德夏教授他的书The Storytelling Animal。


        亚里士多德说,人是讲道理的畜生,理性动物。
        哥德夏说,人是讲故事的畜生,The Storytelling Animal。
        哥德夏是美国的年轻教授,两年前出版了一本书,书名就叫The Storytelling Animal。台湾版中译本的书名被译者改为《故事如何改变你的大脑》,有点乱作解人,原书的副标题已点明宗旨——“故事如何造就人类”。
        这本书用文学构建,用心理学验证,把科学温柔地插入人文,其实是一本讲道理的书。它要说明一个道理:人是故事的生物,人的生命被故事笼罩。作者通篇没有定义“故事”一词,我揣测哥教授笔下的“故事”可以概要言之为“虚构的叙事”。小说、电影、电视剧、戏剧是故事的大类。
        会有人不服气,觉得美国佬故作惊人之谈,大言欺世。以身作则提供反证似乎很容易:只要永远不读小说,不进电影院,打开电视不看电视剧,连《新闻联播》都不看,只看天气预报。做一个故事的绝缘体。
        哥德夏不仅是文学教授,还修过神经科学,有强大的心理学背景。对付这样的挑战,他基本一招制敌手到擒来。他会反驳:你可以不读浩然金庸托尔斯泰,不看《教父》、《简爱》、《杜鹃山》,但你肯定做梦。梦就是一个故事系统。
        神经科学家说:“梦是有叙事结构的感官幻觉。”近年来的研究揭示,一个人平均每晚在快速眼动期会有三场梦,一年大约有一千两百场。一个人活到七十岁,有整整六年时间在做梦,在梦里看了八万场电影。你是每一场电影的编剧、导演、演员和观众。你在故事界的资历之深,超过任何一位好莱坞大导演。
        如果梦的解释还不能令你完全信服,当代心理学研究会继续告诉你:你清醒的时候仍然做梦,白日梦。白日梦是人类大脑开机的预设状态。大脑执行明确指令以外的时间,几乎都花在白日梦里。各种缅怀,各种幻想,各种假设,都是你自然而然的故事时间。
        即便你现在是家庭圆满生活幸福的矜持贵妇,也不必否认张国荣生前你曾经想过和他携手共唱KTV,孙老师婚前你曾经想过和他相拥卧读《红楼梦》。这是你自编自赏——或者自爽——的故事。
        我们弱势群体也有自己的白日梦。比如《上海书评》已经三个月没开稿费了,我的日常餐饮水平从路边摊堕落到刚刚开禁的方便面。幻想中,我不止一次地把实名制登记买来的菜刀架到邱总白皙的脖子上,从他兜里掏出塞满千元港币的Ferragamo钱包。当然,这些完全是虚构的叙事。和我一样虚构叙事的作者想必不少,真的让我们白日梦成真,邱总早就成了火锅店的肉片。事实上,他毫发无伤,气定神闲,澎湃如昨。
        白日梦在日常生活中的比重大大超过我们的估计。美国人的调查说,每个白日梦的平均时间是十四秒,一个人每天大约做两千次白日梦。我们一半的清醒时间,三分之一的人生时光交代给了白日梦。
        哥教授说人是故事的动物,不仅仅说人的主动行为——写小说读小说、拍电影看电影……它还包括人的生理机制(做梦)和大脑状态(白日梦)。哥教授浸泡人生的故事还有宗教、神话、笑话、歌曲、体育……
        牙牙学语的小孩都会扮家家,女孩扮公主,男孩扮超人,扮家家的孩子都有自己的叙事结构,既不是父母教的,也不同于故事原型,非常的异想天开。这是人类故事天性的明证。
        故事有不少好处。
        会讲故事的男性可以降低迎娶美眷的成本。本地故事圣手的讲述技巧价值一个铂金包加五顿法国大餐。当然,钻戒和房产还是需要真金白银。这是题外话。
        讲故事的父母能给孩子健康的精神喂养。有床边谈古的家长,是小孩的福气。
        最为流行的说法是,人类需要故事,是为了逃避日常生活的烦恼。人类大脑皮层的皱褶让人容易受故事的影响,像嗑药一样产生快感。故事也是一种能上瘾的毒品。
        哥教授以为,他写这本书最大的贡献,就是推翻了这个流行的成见。
        如果故事的目的是快乐,主流叙事应该喜气洋洋芳香扑鼻,处处有好事,人人交好运。故事就是天堂生活的纪录片。但研究人类故事的各种文本,情况恰恰相反。地狱才是故事的常客。
        仔细观察一下小孩扮家家,你会发现天真未凿的童心有着极其可怕黑暗的想象。公主和超人的改写版故事里有种种麻烦纠结和野蛮。兴致好的家长不加干涉地如实记录自己孩子自发的游戏故事,最后的结论可能是真正儿童不宜的就是儿童自己的作品。
        人类的梦境也一点不甜蜜。绝大部分的梦境充满了攻击、坠落、逃跑、受困、死亡。美梦的比例很低,每十个梦才会有一个略带色情的春梦,而且通常的春梦会夹杂着焦虑、怀疑、悔恨,并不享受。每个人平均要做两百个梦才有一次完全自由飞翔的好梦。
        人类创作的故事,从古代神话到当代小说,更是百分之八十以上充斥着矛盾、困难、罪恶、失败、死亡。作者说,从古至今小说的普遍公式是:故事=主角+困境+试图摆脱。
        哥教授说,故事不是要逃避烦恼。故事模拟人们将要遭遇的困境,小者如失恋,大者如毁灭,然后在模拟中尝试突围。人是一种不完美的生物,人还能意识到自己的不完美。借助故事,人们释放对未知、未来的恐惧,预想解脱之道。
        真能成功吗?也许要等未来灾难降临才知道,而灾难可能就是来自故事。《旧约》、《新约》、《古兰经》,为了这三种不同版本的创世故事,战火延烧千年,至今不熄。人类最后会不会就毁于这三种故事的决一死战?
来自澎湃新闻thepaper.cn

TOP

故事不是要逃避烦恼。故事模拟人们将要遭遇的困境,小者如失恋,大者如毁灭,然后在模拟中尝试突围。人是一种不完美的生物,人还能意识到自己的不完美。借助故事,人们释放对未知、未来的恐惧,预想解脱之道。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

有趣啊。众生平等。

TOP

总感觉我们越来越不会讲故事了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