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韩有峰]边说边唱——摩苏昆

[韩有峰]边说边唱——摩苏昆


边说边唱——摩苏昆


□ 韩有峰


《中国民族报》2008年7月25日




鄂伦春族的狩猎文化由来已久



  鄂伦春人民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作出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并且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艺术体裁,如“坚达温”(民歌)、“乌勒尔”(韵语故事)、“坚珠恩”(民间叙事诗)、“伊哈嫩”(歌舞)和“摩苏昆”等。其中最具有古老史诗形式口头文学的“摩苏昆”,堪称民间文学艺术的瑰宝。

  含义和语源
  摩苏昆是黑龙江省民间文学工作者孟淑珍(鄂伦春族),经多年努力挖掘出来的一种以说唱为表现形式的口头文学,多流传于黑龙江省的鄂伦春族聚居区。
  摩苏昆是鄂伦春语,意为“说一段,唱一段”,并含有“悲调说唱”和“能悲能喜”的意思,多讲唱英雄故事和自己苦难的身世。
  考摩苏昆一语的来源,目前主要有3种说法:一是源于鄂伦春语“摩尔布任”或“摩如布任”,此语含有因受委屈而悲伤或哭泣的意思;二是源于“穆昆”(莫昆、摩昆),“穆昆”是鄂伦春族对同姓人或同一父系血统人们的称呼,即氏族,因而有的地方将摩苏昆称为“氏族的说唱”;三是源于满语“莽斯昆比”,据说满族将诗歌与舞蹈相结合的一种古老艺术称为“莽斯昆比”,由于“莽斯”与“摩苏”语音相近,因此也有人认为摩苏昆是由“莽斯昆比”演化而来。至于哪种说法更接近实际,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摩苏昆的产生
  毛泽东在《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一文中说过:一切艺术的产生“离不开人民的习惯、感情以致语言,离不了民族的历史发展。”
  鄂伦春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并素以勤劳勇敢、能骑善射著称于世。然而在新中国成立前,由于生产力落后,天灾病祸的侵袭,以及统治阶级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人民生活困苦。伴随着历史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摩苏昆艺术,则真实而生动地记录和再现了鄂伦春族当时的社会生活。
  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摩苏昆艺术的产生,与其原始宗教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类相信一定有超自然的神灵存在,于是便祭祀神灵,并用最好的祷词、最动听的曲调“歌颂其威灵、赞叹其功烈”,以求保佑赐福。
  鄂伦春族的萨满不仅是专门从事宗教活动的巫师,而且也是能歌善舞、能说会唱的表演艺术家。就我们所知传至今日的许多摩苏昆故事,也都出自他们之口,许多摩苏昆故事的内容,在萨满祭词中也可以听到。

  表演形式及艺术特点
  讲唱摩苏昆时,虽然也有互相补充和捧场的情况,但主要是由一个人表演为主。表演者时而绘声绘色地讲述剧情,时而进入角色模仿故事中各种人物的语言和动作。不仅语调能根据故事情节的变化而时紧时缓、时高时低,而且表情也能随之发生变化,达到讲者笑、听者亦笑,讲者哭、听者亦哭的艺术效果。
  摩苏昆的故事内容相当丰富,就已整理出来的《英雄格帕欠》、《娃都堪和雅都堪》、《诺努兰》等10余篇作品来看,有惊心动魄的英雄斗争故事,有青年男女忠贞的爱情故事,有受苦受难的生活故事,也有妙趣横生的动物、神话故事等。由于这些故事一般都是长篇,一篇故事往往需要讲几天,甚至十几天。
  摩苏昆的语言,有押韵、精炼、流畅、通俗、幽默等特点,在诗体韵文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同时,摩苏昆的语言还善于运用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借代等各种修辞方法。
  那些曲折的故事情节、逼真的人物形象,感染力极强,再加上优美的曲调和幽默、生动的语言艺术,使听众如痴如醉,久久不愿离去。
  摩苏昆艺术以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至今,虽然已有严重的佚失和变异,但仍没失去其原始、古朴的性质,因而它的史料价值引起了中外学者的瞩目。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