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孔祥年]兴化鼓儿书

[孔祥年]兴化鼓儿书

兴化鼓儿书

作者:孔祥年

来源:泰州新闻网  日期:2008-11-21 10:12:08






    鼓儿书源于古老的鼓词,是民间传说的曲艺形式。鼓词的源流可以追溯到先秦。艺人传说周庄背着鼓四出游说,曲艺人拜他为祖师爷,每年四月十八为他做生日祭祀。这当然不足信,但《荀子·成相篇》中已有说历史人物故事的七言为主的韵文唱词体,则是鼓词的萌芽。到汉代,成都出土的说书俑打鼓张口说唱,与今之说鼓儿书者无异。
    鼓儿书古已有之。宋代大诗人陆游在《小舟游近村》一诗中曾经记述了当时农村鼓书演出的盛况:“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唱蔡中郎。”全村人围着一位唱鼓书的盲艺人,听他演唱蔡中郎故事。这首诗是非常重要的文艺史料,说明鼓儿书原来即产生在农村,当时已很流行。根据调查资料可以知道,它是在民歌、民间故事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说唱艺术。这是劳动人民的业余创作,后逐渐由民间艺人作为专业演唱,特别在农村广泛流传,常在集市、庙会演出,多唱短篇鼓词。在兴化城乡至今还流传着鼓儿书。这是本土最早的说唱艺术。鼓儿书由两人演唱,敲鼓人为主。他一边敲着鼓点,一边放声歌唱。而那敲锣人只是应声附和,时不时地敲几下,以渲染气氛。说书人,都唱着七字段,叙述的都是古代的故事。如:《杨家将》、《扈家将》、《八美图》、《九美图》、《十把穿金扇》、《六段锦》、《八段锦》《三国演义》、《水浒传》、《薛仁贵征东》等。
    兴化一带艺人唱鼓儿书、话本故事都与鼓词有渊源关系。明代出版的《大唐秦王演义》就是一部话本故事,但内有不少十言唱文与鼓儿书唱词相同。据明史《左良玉传》中记载:“有柳生敬亭者,号称柳麻子,善说评书,游将军门,抵掌谈忠孝节义大事,奋髯瞋目。良玉闻而动色。佐之以弦索曰弹词,节之以鼓板为鼓儿词,鼓儿词曰打鼓书。”《江湖丛谈》又记大鼓艺人柳敬亭的传说,说他常回泰州演唱。当大秋丰收,劳工劳顿,所操之事甚微。柳敬亭先生用破梨片两块当板儿,一手击案,一手敲梨唱曲,颇可动听。从此,临近泰州的里下河地区城乡特别是兴化受到柳公的影响,逐渐流传了民间曲艺形式——鼓儿书。这一文艺形式刚出现,就受到广大民众的欢迎,并逐步流行开来。
    鼓词是文学、音乐、表演三种因素结合而以文学为主的演唱艺术。鼓词是能唱的叙事诗,是一种优美的说唱诗。采取了民歌、故事、话本等材料加以发展,有人物有故事,有抒情有叙事,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矛盾集中,人物性格突出。一段鼓书中只说一个故事,人物不多,一般只有两三个人物,结构单纯。鼓词每段200行左右,句式多为七言十言。七言多为四三结构,可适当加进衬字、嵌字。十言有两种句式结构:一为“三四三”节奏,另一种十言结构是“攒十字”,为“三三四”句式。
    “兴化鼓儿书”道具较为简单,除了小鼓用的打节奏以外,还增加一面大锣,艺人演唱间隙用锣鼓敲打铿锵的锣鼓点子,用以烘托气氛,艺人用兴化方言演唱,通俗易懂,到嘴到肚,喜闻乐见,深受大众的喜爱。
    “兴化鼓儿书”的音乐唱腔以民间小调、民歌为基础,一般为四句式,曲调循环反复,曲调高亢,声情并茂,要求艺人口齿清楚,字字清晰,句句入耳,是以唱代白的话本。“兴化鼓儿书”这一民间的曲艺形式,在兴化这方土地上广为流传,已经深深地融入本地文化,在很长的时间里成为城乡人民,特别是农民、渔民、匠人文化需求的“ 子饭”和“大麦茶”。除此而外,鼓儿书还多半出现在城乡的庙会、乡会、行会上进行表演。如渔民“香火会”(也称“童子会”),铜、锡、铁的“老君会”等。人们可根据各会的主题加“点鼓腔”。如祈神求雨、祈求平安、风调雨顺等内容以配合祭祀。
    历史上兴化演唱鼓儿书的艺人很多,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文艺形式的出现,古老的文艺形式逐渐退出舞台。目前兴化仍然能够表演的除了昌荣镇蒋氏第11代传人蒋宗源以外,还有一支队伍仍活跃在城乡,就是中堡镇鼓儿书艺人陆焕章的徒弟程永贵等人。
    程永贵,60周岁,原兴化中堡人,现居兴化城。他自幼酷爱文艺,有一副天生的好嗓子。“文革”期间老程就参加乡里的文艺宣传队,演出过样板戏沙家浜里的郭建光,古装戏里的小生角色。由于老程的嗓音高亢,表演声情并茂,在当地很有名气。曾多次在兴化县城汇演中获奖。
    老程从小就喜欢听家乡的鼓儿书,掌握鼓儿书的基本唱腔,到55岁期间他正式拜当地老艺人陆焕章为师,很快就掌握鼓儿书的艺术技巧,很受师傅赏识。陆焕章师傅将自己多年珍藏的鼓儿书手抄本赠送给他。程永贵接到师傅的十几本手抄本鼓儿书脚本后,就一发不可收,整天沉迷在书海里,仔细背诵、吟唱。目前他已将十几套鼓儿书熟记于心,经几年的城乡演唱已达到较高的演唱水准。他每年在兴化周边城乡为市民演唱40多场次。除此而外,老程还收了一个徒弟,进行言传身教,使之发扬光大,让这古老的曲艺在兴化得以传承,不会消失。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