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与傩
今天是农历七月十五,很多地方俗称的鬼节。
说起鬼,人们脑海中不免出现狰狞可怕的形象或阴森恐怖的场面。俗话说,信就有不信则无。作为一种人的意识中的存在,鬼的形象是人建构出来的。
人们之所以关注鬼,或讨好,或畏惧,或驱赶,归根到底是因为鬼与人们的生存有密切的关系,尽管这种关系是人自己建立起来的。
人死而为鬼,可荫庇生者,亦可祸乱人间。对于善鬼,人们就奉献祈福;对于恶鬼,人们则驱赶逐除。傩,便是驱鬼的一种仪式活动。
傩的起源很早,有的记载将其追溯到了上古原始社会。《路史》卷十四:“(黄帝)创單振。”原注:“帝(黄帝,笔者注)始傩,……立巫咸,使之……击鼓呼噪,逐疫出魅。”
王充《论衡·订鬼篇》收录了一个《山海经》中早已散失的故事也说是黄帝创立了傩礼:
《山海经》又曰:“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
《东京赋》描述“尔乃卒岁大傩”,李善注曰:
《汉旧仪》曰:昔颛顼氏有三子已而为疫鬼,一居江水为疟鬼,一居若水为罔两蜮鬼,一居人宫室区隅,善惊人,为小鬼。于是,以岁十二月使方相氏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及童子而时傩,以索室中,而驱疫鬼也。
不管是黄帝作礼以驱鬼,还是因颛顼氏三子为疫鬼而时傩驱之,傩都是一种驱鬼逐疫的活动。经常被学者引用的《论语》、《论语·乡党·乡人傩·疏》、《周礼·夏官·方相氏》、《后汉书·礼仪志》、《乐府杂录》、《东京梦华录》等不少古代文献都有傩的相关记录。尽管傩这种仪式活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或多或少的变化,在大江南北有着各种各样的形态,但是驱鬼始终作为一个内核而被保留下来。
傩活动中,除了“黄金四面”“玄衣朱裳”“执戈扬盾”,靠狰狞的形象、威严的武力给恶鬼以恐吓外,还有众多侲子发出的“傩傩之声”对恶鬼的震慑,也即“邪呼逐除”。“邪呼”在我们河南方言中念作“xie huo”(均为去声),意为大声喊叫。康保成先生在《傩戏艺术源流》中有精彩分析。康先生认为“‘傩’的最原始的形态,非戴面具、执戈扬盾驱鬼,而是上古先民有了神鬼观念之后,‘见’鬼时一声不自觉的惊呼。”并且通过史料论证了“用呼叫、呐喊、叱咤这种最原始的方式逐鬼是傩仪的基本手段。”但是,“邪呼逐除”并非傩仪式活动中独有,《周礼·夏官》记述方相氏时,除了“帅百隶而时难,以索室殴疫”外,还有一个职责,即“大丧,先柩;及墓,入圹。以戈击四隅,殴方良。”可见在很早的时候,丧葬中就开始驱鬼了,只是没有关于声音的记录。但是直到现在,丧葬中“邪呼逐除”仍有遗存。
前天早上,笔者六点起床后,听到楼下“嗷嗷”的“邪呼”声,就赶快跑到阳台看,一个送葬的队伍正经过我住的楼下。叫喊的是抬棺材的人,并且叫声不断。我的第一个反映是,这应是“邪呼逐除”。 我去问当地的一位老奶奶(为铜仁本地人),她说这是“压煞”,抬棺材的人怕鬼附身,所以要不停地叫喊,将之驱走,铜仁一直都有这个风俗。
当今时代,鬼的观念不绝,傩的活动犹在,但是“邪呼逐除”能走多远,只有历史的发展给出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