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门 武陵旧事之64(未济篇)
写作竹溪旧事民俗经年,竟然得闻八零后传闻武陵镇为“四皓镇”者,一为之喜二为之惊三为之悲四为之惧:为这喜者,有关注本县民俗者众,知道三十年前县内杂事,历史真实得为之传续;为之惊者,三十年前贾平娃的《腊月正月》在东门街拍摄旧事,竟然成为武陵镇的别名,取代真实讹误成为真相;悲伤却是为了历史的真实虚假如此杂揉,只要你轻轻前行半步,却没有人走出那半步;所惧者,今天的历史,在我所调查的不同的说法间,只是略略有所不同的角度与深度内,会不会成为明天讹误的起点?
今晨王国祥君,起意以其早年调查县城规划图为基本,配以我们调查事实,以几年时间作为武陵旧城复原图,原居住区人口述史配注为说明文字,所以。这一篇当是收束本系列文章的最终篇了。
“四皓镇”四字在东门城门洞上刺目地高悬着。这是1984年的事。当时贾平凹《腊月正月》起意拍摄成电影,找遍了陕西湖北古城老街,没有一个合适的景点,古城,古城门,古庙,古街,最终落脚于这儿了。听说当时做效果的场地选择在大会堂戏院边,也就是如今步行街宾馆边直路上,武陵城内有嗜烟者观赏道具制作,无意中把烟头扔在几片“铁瓦”上,轰然燃烧的火苗,把武陵人与导演或者是道具制作惊退几步,然后是破口大骂。这一幕布与东门街,还有胡家铺面,武陵舞龙灯玩狮子,特别是武陵人敲打锣鼓配合默契的声响,随着着〈乡民〉这部电影走进了全国父老乡亲的心中。顺便补充一句,同届一位一班女同学,参与《乡民》电影拍摄后,即被省厅吸收为文娱工作者,那是我们那届最早参加工作的同学了。
明成化十二年,始割竹山之尹店社建竹溪县。知县曾熙,筑土城,开东,西,南三门。也就是说,竹溪县东门始建于明成化十二年,即公元1476年。明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改砖城时,续建东门楼。保存至今。1949年5月初3下午2点,解放军19军57师师部及杨恩团和率领171团解放武陵城,也是从这个东门洞进入县城内的。当时东门街两边由维持会和老百姓放鞭炮,夹道欢迎。1954年因修建大会堂拆除南城墙一段,1968年拆除南北城门,1972年拆除西门及周围城墙,现在仅仅保留的东城门及城墙,共长16.1米啦。东门外为竹溪河水绕行怀抱,溪水自城西来,城南抱,绕到城东门去北去,基本上把县城抱在怀里的。
旧县城内三大井,东门街有二井:县前井,在照墙后五十步。集奎楼井,在东门内街北。以钟鼓楼为界,一西一东。前者旧县署对门,即公安局对面太平观巷子中水井,如今盖楼房废弃,集奎楼井旧丰登寺东侧,现仍处于街面近东门处。东门街长350米,宽6米。当然,这也是二十年前的资料了。今天以钟楼为界,近东门外为东门街,略显狭窄;近十字街处为鼓楼街,较宽。前些年,这条街道货物集中,游客如云,时人称之为“水货一条街”的。
出城门,左侧前方有一寺,为泰山寺,寺前即为河道。城门外平房多依寺而建,距离城墙两丈余,南侧有一片大栅栏,旧称大栅门。城门北侧有一桥,铁索悬空,连山石横九孔竖四十三孔,当是铁链拉索之用。只是建国之前仅仅保留这块连山石了,而河对岸连山石不久为盖房者取走,不见踪影。旧桥位置于现在的贸易局门口,正对着河对岸龙山之首。河水沿旧城东南角三官殿而来,经东门外没东城墙而过,绕东城角北去,围绕龙山折而南行,又回到龙山腰部,似乎与旧河道隔山相连样,摆头东去。
山如龙,南来东绕北行,其头如探城内,河如龙,西来绕南北行折而南向忽又东去,两龙如太极,武陵城十字街算是西来之河龙的太极眼,东门外兴隆街位于龙山腰,为旧驿道老路,算是山龙之太极眼了。只是河水绕城太紧,几乎步步紧逼城门。这河水绕东门而去时,又在东城角团了圈,绕龙山背后不肯走,形成一潭,水势涌汹时,那紧紧收束的河口,使得河水漫延升高如锅盖,这潭就名锅盖潭了。位置就在今天的县实验中学及老广场。1954年7月,连续7日大雨,河水猛涨,县城进水,深达三尺。1958年7月1日至6日,7天总降水量164.5毫米,县城进水深齐腰。这种情况的东门成为重灾区是无疑的。实际上前一年,1957年12月,就动工开山切断龙山之腰了。1959年10月跃进桥成,五墩四孔。木梁少石面。算是简易桥成。1967年8月,改建成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长59米,孔净跨7米,可通20吨级的载重汽车。简易跃进桥成后,旧河床改河成池。利用开山劈石,四周垒起石岸,建成人工池。池形如新月,故名“月弓池”,中修一桥,石拱水泥桥,名“月弓桥”。池占地面积2.16万平方米。
记得七零年代时,我们常常到月弓池游泳捉鱼,池南有孔常常进水,池北出水孔常常放水,其清如空,洁澈如洗,池边柳树密植,水中鱼来往来自如。八零年代初期时,依然无多大变化,晚自习时往往有一群逃课的我们,在这儿垂钩而坐,一直深夜始归。水清鱼香,酒浓味淳啊的日子啊,一去不再回啦。这池水再也回不到过去的样子。
东门隔河而望龙山,龙山即诰轴山:县东数百步,山势自南而来,横拥水口为县之内关,昔人以“龙山横诰”为八景之一。山上有地母庙,药王供菩萨的殿堂,同时也有早期修建的“五峰书院”。五峰书院:旧建城东龙山上。乾隆二十一年,邑侯宋公焕,虞其间隔溪河,每多阻滞。乃移迁于东门外三官庙侧,那是三年后的事了,1758年的龙山再无书院,它仅仅在龙山存在了三年而已。药王殿在八零年代始存,记得读中学时,常常上龙山玩耍,山腰见一庙,低矮狭小,泥塑菩萨像供立垄台之上。像彩多淡漫,泥色多掉落,仅仅如一坐立样罢了。现在成为老干部活动中心啦。
武陵旧事之一 龙王庙
武陵旧事之二 绿茵潭
武陵旧事之三 货场武陵旧事之四 交易所
武陵旧事之五 筒子面武陵旧事之六 城隍庙武陵旧事之七 小人书武陵旧事之八 幼儿园武陵旧事之九 丹凤眼
武陵旧事之10 油炸桧
武陵旧事之11 王长店
武陵旧事之12 叛逆武陵旧事之13 邵子南
武陵旧事之14 缝纫机
武陵旧事之15 画册子武陵旧事之16 特价书武陵旧事之17 武衙门
武陵旧事之18 土车站武陵旧事之19 读书室武陵旧事之20 菜店武陵旧事之21 广播站
武陵旧事之22 户房
武陵旧事之23 药王庙
武陵旧事之24 罪恶值武陵旧事之25 护城堤
武陵旧事之26 邓家巷子
武陵旧事之27 自来水武陵旧事之28 医校
武陵旧事之29 卫生局
武陵旧事之30 第二楼武陵旧事之31 豆腐社武陵旧事之32 三岔口
武陵旧事之33 南较场
武陵旧事之34 苹果园
武陵旧事之35 灯光球场
武陵旧事之36 竹林边
武陵旧事之37 汽车队
武陵旧事之38 文化馆武陵旧事之39 戏台
武陵旧事之40 薪传武陵旧事之41 交通局武陵旧事之42 汽车站武陵旧事之43 丁字街武陵旧事之44 南门外武陵旧事之45 大礼堂武陵旧事之46 山二黄
武陵旧事之47 建筑队武陵旧事之48 孙世武武陵旧事之49 三元寺
武陵旧事之50 县医院
武陵旧事之51 观音阁武陵旧事之52 电教队
武陵旧事之53 人民银行
武陵旧事之54 百货商店武陵旧事之55 人委会
武陵旧事之56 电烤馍
武陵旧事之57 瓜子
武陵旧事之58 乡风武陵旧事之59 北门北武陵旧事之60 路灯下武陵旧事之61 书院
武陵旧事之62 黉学武陵旧事之63 南衙武陵旧事之64 (未济篇)南衙
东门规划图.jpg
东城门.jpg
旧河道及对面龙山.jpg
龙山腰遂道.jpg
集奎楼井.jpg
乡民拍摄铺面.jpg
铺面1.jpg
铺面2.jpg
月弓池畔.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