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武衙门 武陵旧事之17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武衙门 武陵旧事之17

武衙门    武陵旧事之17
  
  
  武陵旧有文武双衙门,南北两较场,护卫一县署之说。以县城十字街东县署为核心,北有北较场,即守备署,建立于康熙四年,即公元1665年。南有南较场,实为练兵所在,旧时俗称较场畔。东方文衙门,即文庙,建于明成化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476年。西方则是武衙门。武衙门所在地,一街道直通东门,与北南两门街构成十字形,这也是十字街名称的由来了。
  因为武衙门在此,称之为武衙门道子,这是武陵旧城唯一因官署而冠名街道的。其余有以大姓人家命名的,王家道子,邓家巷子,关家巷子;有以街道宽窄而命名的,如大巷子,小巷子;也有以民众心愿而命名的,如太平馆;当然,屏凤街命名西关街最西头,以屏凤楼守护县城而名之,那算是关隘要口称呼街道了,但它不是官署,实为兵防要道。不提。
  武衙门与新华书店紧紧相邻,位于同侧,在道子北方。那还是1668年,郧阳镇标增加左营游击1员,千总2员,把总4员,兵480名,建武陵营,设游击署,这是武衙门的由来了。那么游击千总把总相当于今天的佬级别呢?游击,是清代武官名。从三品,掌率兵防御,副部级,相当于师级军官。千总,为武职中的下级,位次于守备,正六品武官,相当于副厅级官。把总为七品武官,县处级,相当于现在县、市公安局长,主管治安。
  好了,我们年到,武陵一小县,武装力量极为雄厚的。为什么会这样呢?
  先让我们看看1668年,康熙七年,前前后后发生了哪些事?
  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正月,自此鳌拜专权。康熙六年(1667年)7月初7在太和殿举行亲政仪式。在其祖母太皇太后孝庄文皇后的帮助下,在康熙9年赢得了与顾命大臣鳌拜的斗争,开始真正亲政的阶段。康熙12年,公元1673年11月,吴三桂杀巡抚朱国治,举兵反叛。12月京师民杨起隆伪称朱三太子以图起事,事发,杨起隆逃逸,其党被诛。此为“朱三太子案”。
  换一句话说,正是国内动荡不安时期,加强军事力量,严防守死当是第一要务了。于是,武陵一地,天天增兵加防。
  康熙8年,武陵游击为杨三虎,浙江省义乌人,后功升灵州参将。千总张自成,陕西商州人,康熙8年任武陵营千总,康熙13年吴三桂叛乱时,有功后升守备。那是比游击低一级别的官员了。换一句话说,张自成升官了。而他的孙子张懋勋,后来写成武陵第一部民间志书,据传,也是现在所有志书的蓝本。
  武陵门处,在清末民初,改民防局,时废时存。民国后成立团练局,以维持秩序。后此地实为一游民聚集点,赌博青楼等行业均汇聚于此。建国后,成立机械厂,算是突破了武陵一地千年未有之局,当然,当时不叫这个名称,而是铁业社,1958年迁址,与五金社,建筑公司合并后,称为通用机械厂。1959年搬家到西关街最西头,方家桥之北。再后来五金社分家,成立农机修配厂。1953年武陵成立了城市工作部,配部长干事各1人,只是1955年撤销。这时的机械厂是否属于城市工作部管辖,不得而知了。后来武衙门东边一块成为房管所辖地,那是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成立以后的事吧,已经是1978年7月以后的事啦。
  武衙门西边一块呢,却属于国营纺织厂所有。解放前,武陵一地家庭为单位自纺自织,属于副业。县内新产品不足,多由竹山引进。1952年8月,县供销作用社成立棉布加工科,1953月4月建成国营纺织加工厂。这时淘汰了古老的脚踏手甩式木机。1959年改为电动式,分设车间,走上正规化半自动化,新产品多种多样式了。1961年,更名纺织厂,所有制又改为大集体,承接白布加工业务。1976年,土布加工淘汰,转为细纱布生产。1979年,青年女挡车工李翠玉首创2000米无疵布的新纪录。1982年被评为郧阳地区先进企业,新新产品紫浆印染布,1983年获地区创新创优三等奖,1984年,毛巾短袜获地区创新创优二等奖,1984年,评为全省纺织行业先进企业。现在,当然不存在纺织厂了。
  旧时武衙门门口有两头石狮子,高大威猛,后来不知所踪。
  
  
  
武陵旧事之一    龙王
武陵旧事之二  绿茵
武陵旧事之三  货场
武陵旧事之四  交易所 
武陵旧事之五  筒子面
武陵旧事之六  城隍庙
武陵旧事之七  小人书
武陵旧事之八  幼儿园
武陵旧事之九  丹凤眼 
武陵旧事之10  油炸桧 
武陵旧事之11  王长店   
武陵旧事之12      叛逆
武陵旧事之13    邵子南  
武陵旧事之14  缝纫机  
武陵旧事之15  画册子

武陵旧事之16  特价书
武陵旧事之17    武衙门  
  

房管局长朱传明到中峰学校.jpg


驻队中峰.jpg


1.jpg


2.jpg


附件: 2 [时间:2011-8-9 11:1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