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9月22日08:13 金羊网-新快报
袁武 北京画院常务副院长
中国画艺术发展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优秀作品浩如烟海, 称为国宝级的作品,也有上千幅之多,许多作品可叹为“逸品” “神品”“精品”“经典之作”,只有《清明上河图》可以用伟大来赞誉。
《清明上河图》是张择端的唯一传世真迹, 是北宋风俗画的鸿篇巨制, 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卓越的艺术价值,是中国古代绘画史上的奇迹。其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从有关史料中看, 在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之前, 宋代已有完成的市肆风俗画作品, 这种新的画风对他会起到巨大影响,但张择端的努力在当时的现实主义绘画传统的基础上,更具开拓,不落俗套,独树一帜。
首先看他笔下的人物特色。《清明上河图》共画有男女老少各色人物500余人,涵盖了各个阶层身份众多的人物群像,令无数后人为之叹惋不已。张择端笔 下的人物采用内谨外松的手法,所谓“内谨”即对人物身份的准确刻画和对人物结构的准确把握,“外松”即人物神情体态的意笔表现,衣纹服饰线条的随意自如, 画中的人物身份清晰、意图明确。我们可以在芸芸众生中读出文武官员、医生账房、僧人道士、轿夫船工、酒保食客,还可观赏到诸多的事件和情节:装车的、挑担 的、骑驴的、坐轿的、喂马的、看门的、理发的、算命的、讨钱的,更有演艺的、观赏的、呐喊的、争奇的、拼搏的、救援的……众多行业的各色人物相呼相应、聚 散疏离,巧妙地组织在富有戏剧性冲突的景市百态中。
张择端以精炼统一的笔法,将人物挥写在有限的绢本里。简约的线条、准确的刻画、生动的表现,尽收画中,特别是人物的组合,完全超越了同时代人物群像的呆板排列,人物动态变化丰富,错落自然,极具临场性。有今人的速写感,毫无简单臆造、概念化的古代人物的通病。
风俗画往往过于着力表现内容,追求题材的现实性,使表现手法极尽通俗,格调低下,丧失了许多绘画中的学术性,使画境和技法总是停滞在平庸的层面上。 所以风俗画不仅题材接近平民,画法也接近民间艺术,类似年画的手段。由此而言, 将《清明上河图》完全归类为风俗画,有些不妥。
首先如前所述,在人物造型和构图设计上,张择端将生活富于诗意化,将人物精炼成一组一组极具魅力的艺术形象。在笔墨运用上,他更不拘一格,干笔湿笔 顺势皱擦,工笔意笔相得益彰,浓墨淡色多层互用,随意间把各种物象的形态、质感、重量,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静观张择端的用笔, 松笔多、干笔多,笔断意连、老练纯熟,同时又处处见古拙、笔笔显方正,外圆内方,漫写中见肯定,自然中藏设计,工细中含带老辣,粗犷中不失严谨。整幅画面 节节有变化,又浑然一体、画意无穷,令观者日不暇接。
以文化而论,中国的精英美术是大传统,通俗美术是小传统,特别是传统文人介入书画领域,所制定的品评标准及建立的书画理论体系, 开始直接把握中国美术的历史走向、文人的审美情趣在原为俗艺的美术领域独占势头。从文饰教化、气韵风骨、意象境界, 直至表现语言的笔墨形态, 逐渐地形成了一个正统的文人式的书画体系。
“宋”以后的中国画史,几乎被文人画的历史所代替。处于俗文化层的职业绘画成了中国画陪袱。因此,《清明上河图》总是得不到学术上的探寻、研究。其 实,这部经典之作对景物的“写实”、对人物的“写趣”、对于构图的“散点”与“焦点”运用、对于用笔的慎密不苟、笔简形具, 都把中国人物画的造型技术推向极致。
《清明上河图》的艺术表现,对现代人物画家的影响是直接的。无论是观念性的“美”,还是技艺性的“术”, 此画的艺术价值都会在中国人物画的群峰中久远地熠熠生辉。
http://collection.sina.com.cn/zg ... xhzevf092270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