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将《清明上河图》完全归为风俗画有些不妥

将《清明上河图》完全归为风俗画有些不妥

2015年09月22日08:13   金羊网-新快报
袁武 北京画院常务副院长

  中国画艺术发展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优秀作品浩如烟海, 称为国宝级的作品,也有上千幅之多,许多作品可叹为“逸品” “神品”“精品”“经典之作”,只有《清明上河图》可以用伟大来赞誉。

  《清明上河图》是张择端的唯一传世真迹, 是北宋风俗画的鸿篇巨制, 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卓越的艺术价值,是中国古代绘画史上的奇迹。其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从有关史料中看, 在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之前, 宋代已有完成的市肆风俗画作品, 这种新的画风对他会起到巨大影响,但张择端的努力在当时的现实主义绘画传统的基础上,更具开拓,不落俗套,独树一帜。

  首先看他笔下的人物特色。《清明上河图》共画有男女老少各色人物500余人,涵盖了各个阶层身份众多的人物群像,令无数后人为之叹惋不已。张择端笔 下的人物采用内谨外松的手法,所谓“内谨”即对人物身份的准确刻画和对人物结构的准确把握,“外松”即人物神情体态的意笔表现,衣纹服饰线条的随意自如, 画中的人物身份清晰、意图明确。我们可以在芸芸众生中读出文武官员、医生账房、僧人道士、轿夫船工、酒保食客,还可观赏到诸多的事件和情节:装车的、挑担 的、骑驴的、坐轿的、喂马的、看门的、理发的、算命的、讨钱的,更有演艺的、观赏的、呐喊的、争奇的、拼搏的、救援的……众多行业的各色人物相呼相应、聚 散疏离,巧妙地组织在富有戏剧性冲突的景市百态中。

  张择端以精炼统一的笔法,将人物挥写在有限的绢本里。简约的线条、准确的刻画、生动的表现,尽收画中,特别是人物的组合,完全超越了同时代人物群像的呆板排列,人物动态变化丰富,错落自然,极具临场性。有今人的速写感,毫无简单臆造、概念化的古代人物的通病。

  风俗画往往过于着力表现内容,追求题材的现实性,使表现手法极尽通俗,格调低下,丧失了许多绘画中的学术性,使画境和技法总是停滞在平庸的层面上。 所以风俗画不仅题材接近平民,画法也接近民间艺术,类似年画的手段。由此而言, 将《清明上河图》完全归类为风俗画,有些不妥。

  首先如前所述,在人物造型和构图设计上,张择端将生活富于诗意化,将人物精炼成一组一组极具魅力的艺术形象。在笔墨运用上,他更不拘一格,干笔湿笔 顺势皱擦,工笔意笔相得益彰,浓墨淡色多层互用,随意间把各种物象的形态、质感、重量,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静观张择端的用笔, 松笔多、干笔多,笔断意连、老练纯熟,同时又处处见古拙、笔笔显方正,外圆内方,漫写中见肯定,自然中藏设计,工细中含带老辣,粗犷中不失严谨。整幅画面 节节有变化,又浑然一体、画意无穷,令观者日不暇接。

  以文化而论,中国的精英美术是大传统,通俗美术是小传统,特别是传统文人介入书画领域,所制定的品评标准及建立的书画理论体系, 开始直接把握中国美术的历史走向、文人的审美情趣在原为俗艺的美术领域独占势头。从文饰教化、气韵风骨、意象境界, 直至表现语言的笔墨形态, 逐渐地形成了一个正统的文人式的书画体系。

  “宋”以后的中国画史,几乎被文人画的历史所代替。处于俗文化层的职业绘画成了中国画陪袱。因此,《清明上河图》总是得不到学术上的探寻、研究。其 实,这部经典之作对景物的“写实”、对人物的“写趣”、对于构图的“散点”与“焦点”运用、对于用笔的慎密不苟、笔简形具, 都把中国人物画的造型技术推向极致。

  《清明上河图》的艺术表现,对现代人物画家的影响是直接的。无论是观念性的“美”,还是技艺性的“术”, 此画的艺术价值都会在中国人物画的群峰中久远地熠熠生辉。
http://collection.sina.com.cn/zg ... xhzevf0922707.shtml

TOP

《清明上河图》的火热展出,让人们注意到了风俗画这一特殊的美术史脉络。

  风俗画即直接描绘人们现实风俗及日常生活场面的绘画,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在已发现的旧石器时期的岩画和新石器时期的彩陶纹饰中均有其雏形。

  经历了一个从自发创作到自觉创作、从宫廷到民间、题材范围由小到大、作品数量由少到多的漫长而曲折的演化过程。时至今日, 它仍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收藏周刊记者 韩帮文

  日前,故宫博物院在武英殿和延禧宫开幕的“石渠宝笈”特展,吸引了大批观众参观,包括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长卷等精品在内的一批国宝级藏品,引发了全社会的参观热潮,据说,观众为亲眼目睹这些国宝需要排队六小时。

  《清明上河图》长卷属于社会风俗画,用客观写实来描绘当时的社会生活情景,与诸如八大山人朱耷、石涛等清四僧和“扬州八怪”等倾吐“胸中块垒”表现内心情感的写意文人画很不同。相比之下,写实的社会风俗画有极大的历史价值。

  ■王坚 广州艺术博物院副研究员

  《姑苏繁华图》 画了24年才完工

  这类画历史上不少地方都有,如苏州籍宫廷画家徐扬笔下的《姑苏繁华图》,就用了24年时间才完成,描绘了清乾隆时苏州“商贾辐辏,百货骈阗”的市井风情, 又名《盛世滋生图》,进献乾隆皇帝,以赞乾隆盛世。它是继宋代《清明上河图》后的又一宏伟长卷,全长1225厘米,宽35.8厘米,比《清明上河图》还长 一倍多,具有极大的历史价值,为国家一级文物。

  粗略计算,全幅画有各色人物1.2万余人,各色房屋建筑2140多栋,各种桥梁50多座,各种客货船只400多艘,各种商号招牌200多块,完整地表现了 原作中气势宏伟的古城苏州市井风貌,是研究“乾隆盛世”难得的形象资料。它将18世纪中叶苏州城物产富饶、百业兴旺、街市繁忙的繁华和景色,让人们一览无 余,生动可感!

  《秋庭戏婴图》堪称宋代写实代表作

  社会风俗画中有一类题材叫“婴戏图”。如果说一个社会的生活繁荣太平、兴旺富裕,用长卷记录下来城市中的诸如《清明上河图》或《姑苏繁华图》还不足以表达 的话,那么我想“婴戏图”则是一个绝妙的表现题材。无论什么朝代,都会将天真无邪的婴孩无忧无虑的玩乐,视为太平的最好象征。

  于是曾经一度是中华经济文化、创造发明的鼎盛时期的宋代,出现了诸如宣和画院待诏苏汉臣的《秋庭戏婴图》,在该画中,一柱擎天的太湖石、芙蓉与雏菊旁的秋 日庭园中,一男一女姊弟两个玩心特重,专注于游戏的婴孩,围着小圆凳,聚精会神地玩游戏的情景,二人不远处的圆凳上、草地上,还散置着转盘、小佛塔、铙钹 等精致的玩具,器物用具刻画入微。堪称宋代写实风格的代表之一,被认为“着色鲜润、体度如生”。

  《货郎担图》起到以画存史的作用

  类似的还有李嵩的《货郎担图》,虽然描写货郎肩挑杂货担穿街过巷,甚至走乡过村,长年重负压弯了腰,但其货担中大量各色各样的玩具、零食,引得所到之处婴 孩欢呼雀跃、奔走相告,画面充满着喜悦欢乐。尤其是货担上物品繁多,从锅碗盘碟、儿童玩具到瓜果糕点,无所不有,并刻画得精细入微。货郎们一副货担就形同 一个小百货店,货郎们不仅为偏僻的乡村带来所需的货物,也带来各种新奇的见闻,货郎的到来往往像节日般喜庆热闹。李嵩在图中借助货郎担这一题材,表现了南 宋市井生活的一面,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物品,虽然今天有很多已叫不出名了,但却真实地记录了那个时代百姓的生活、玩具器物的种类等,起到以画存史的作用。

  李嵩为南宋钱塘(今杭州)人。少年时曾当过木工,生活在市井百姓之中,后被宫廷画家李从训收为养子。后来画技出色,当了画院待诏,善长表现市井生活的风 俗。画面以精细的线描勾勒为主,设色淡雅的。画家长于观察,尤其对婴孩,将他们各个不同、种种雀跃无忌的稚气神态表露无遗。

  广州早在19世纪中叶也有大量描绘广州街市和名胜风光、官、商各行业人等的社会风俗画,不同的是,他们出自流水线作坊,以水彩甚至专门卖给来中国经商贸易的外国人,称为“外销画”。

  知多D

  广东风俗画起源于晚清苏六朋

  要说起广东风俗画的起源,不得不提及晚清画家苏六朋。 

  苏六朋生于顺德勒流南水村,其父苏奕舒善书画,苏六朋受父亲熏陶自小痴迷绘画,师从罗浮山宝积寺德堃和尚学习绘画。成年后苏六朋到广州谋生,在城隍庙即现 在文德北路一带卖画为生,最初几年摆摊卖画,后来逐渐建立“枕琴轩”、“石亭池馆”和“柳塘吟馆”几间画室,绘制宏篇巨作同时设馆授徒。

  但苏六朋始终是一位平民画师,传世作品数量虽多,但对他本人的相关史料记载却很少,以致现在学界连他的生卒日期都未能确认。

  晚年苏六朋的画风有较大突破,线条简练奔放,有写意成分,题材也多取自民间生活,从早年的“尚存古意”转向了多姿多彩的市井风俗画。他笔下的人物包括街头 叫卖的小贩、城隍庙的说书人、江湖杂耍艺人、骨瘦如柴的吸毒者、形形色色的盲人等等,对各种社会现象嬉笑怒骂、深挖细刻,开创了当时别具一格的“苏氏漫 画”,成为后人宣传革命时效仿的对象。

  对于“苏氏漫画”,广州艺术博物院副研究员李焕真认为,这一部分嘲讽社会丑陋现象的谐趣画,奠定了广东谐画的基础风格。从苏六朋起,广东画坛开始有了这种 画家兴之所至而画的,谐趣、劝世、嘲讽的通俗谐画。清末民初中不少署苏六朋名款的幽默画、警世画,在艺术格调上虽与苏画相差甚远,但其实是后人对所喜爱的 苏六朋“世俗”艺术的延伸。

  明代仇英曾仿画《清明上河图》

  留存于世的《清明上河图》仿本有各式各样的版本,其中,仇英的仿本《清明上河图》当属精品。仇英是“明代四家”的代表人物,擅人物画,尤工仕女,重视对历史题材的刻画和描绘,特擅临摹,落笔可乱真。

  仇英所作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明代的苏州。苏州是一个物阜民丰、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人文荟萃、艺术繁荣的江南城市。整篇画卷的总长度约为9.87米,几乎是张择端画作长度的两倍。

  在对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进行模仿时,仇英在画面的内容上进行了一些改变和创新,增加了某些场景,同时也对某些细小的场景作出相应的变动,突出了亮点,做出了特色。

  在人物绘画部分,仇英处理得十分用心。整幅画卷共有2000多人,男女老少,市民、商人、农夫、艺人各种身份,每个人物的动作、服饰都不雷同。人们的衣服纹饰较简单,依照身份地位使用不同的色彩,颜色鲜艳与暗淡搭配得当,整体色调和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