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大学有大师
2013年04月01日15:21 新浪历史
资料来源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大学有大师_历史频道_新浪网
http://history.sina.com.cn/zl/2013-04-01/152112573.shtml
导语:
1938年4月2日,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正式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校委梅贻琦有句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七十多年过去了,西南联大人多已逝去,在世者也已是耄耋之年,似乎西南联大已是渐行渐远的历史。故而,本专题以“西南联大75周年纪”为名,通过那些执教者及学子们对西南联大的奠基为切入点,力图展现那个特殊历史境遇下中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还原他们在西南联大之时的经历与风采,进而探求西南联大精神之所在。
1937年7月7日发生“七七事变”,日军攻占北平、天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1月1日,北京大学、清华 大学、南开大学在湖南长沙岳麓山下组成了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开学一个月后,随后由于日军沿长江一线步步紧逼,师生们于是在1938年2月搬迁入云南昆明,同年4月2日,正式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以下简称西南联大),校址现为云南师范大学,5月4日,正式开课。1946年5月4日举行结业典礼,7月31日宣布解散,三所大学返回原址。
西南联大沿袭长沙临大建制,由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和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组成常务委员会共同管理校务。1938年12月21日,第98次常委会决议,决定由三校校长轮任常务委员会主席,任期一年,本学年由清华校长梅贻琦担任。后因蒋梦麟、张伯苓均在重庆任职,只有梅贻琦长期留于昆明,故没有实施轮任制度,一直由梅贻琦任主席,主导校务。
西南联大的教授会由全体教授、副教授组成,主要为一咨询机构。另由常委、教务长、总务长、训导长、各院院长及教授代表组成校务会议,是决策机构。西南联大沿袭了三校用人精简的制度,校长、教务长、总务长、各院院长以及各系主任均由教授兼任,没有副职,职工人数也比较少,常是一人兼任数职。学校很多的专门性任务都交给由教授组成的委员会去研究和办理,这是一种很好发挥教授主导作用的办法。
在这短短的九年间,先后于西南联大执教的有:陈寅恪、冯友兰、钱钟书、朱自清、闻一多、陈省身、吴大猷和周培源等学术泰斗、专家300余人。在近2500余毕业生中,从军者达到834人,其中有的参加中国抗日远征军而捐躯异国,有的为保护“驼峰航线”而血洒长空。1948年,中央研究院选举出的首届院士里有27人曾执教于西南联大;建国后,西南联大师生中,先后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有154人、中国工程院 院士有12人,其中邓稼先、周培源等8人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更有杨振宁、李政道获得诺贝尔奖。
当年,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西南联大培养出众多蜚声中外的大师和精英,这与西南联大人始终坚持校训之“刚毅坚卓”精神息息相关。“刚毅坚卓”使其于艰难生活里历练心智,使其于简陋校舍中苦心学术,使其于国家危难时投笔从戎……“刚毅坚卓”决定了西南联大人的风骨,这风骨使西南联大不仅成为学术重镇,还成为中国学人“士”气的标杆。又因其学人“士”气而酝酿出容忍之风气和自由之胸怀,进而使得清华、北大和南开三校能够真正联合,能够真正做到学术独立与教学自由,进而形成让今人不断探寻的“西南联大”现象。
在治校理念上,“西南联大”现象体现为:一是重视教师,西南联大常委兼校长梅贻琦有句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当年许多优秀学生便是慕大师之名投奔联大;二是管理保持独立;三是实行教授治校;四是尊重教育,学术自由独立,西南联大提倡师生平等对话和启发式教学,允许学生跨学科、跨专业自由选课。
七十多年过去了,西南联大人多已逝去,在世者也已是耄耋之年,似乎西南联大已是渐行渐远的历史。故而,本专题以“西南联大75周年纪”为名,通过那些执教者及学子们对西南联大的奠基为切入点,力图展现那个特殊历史境遇下中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还原他们在西南联大之时的经历与风采,进而探求西南联大精神之所在。
来源:本文参考汪龙麟,张仕英《他们奠基西南联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