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房产——新时代民俗意识的物化象征

房产——新时代民俗意识的物化象征

  

房产——新时代民俗意识的物化象征

  [茅庐卧听雪,华堂坐诵经 原创 和讯博客 2009-09-10 09:11:19]




  顾云昌先生的房产“特刚需求论”语出惊人,舆论顿时哗然,纷纷口诛笔伐。

  所谓“特刚需求”,或称“丈母娘需求”,依据顾云昌的解释,就是丈母娘把毛脚女婿是否有房,作为女儿出嫁的必要条件,而且顾氏认为,这种需求是推升房价的源动力(详见:“顾云昌:房价上涨‘特刚需求’源自丈母娘”http://house.hexun.com/2009-09-07/120984964.html)。

  今年4月份房产市场启动之际,“刚性需求”一说原本就遭到质疑,后来有数据显示,投资客的试探性入市只是在5月中旬以后的事情,有关“刚性需求”的争论才总算平息。如今作为业内人士的顾云昌居然得寸进尺,从刚性需求中“发掘”出“特刚需求”这个“新概念”,似乎有点挑起是非的味道。

  且不论这种“特刚需求”在总需求中占有多大比例,顾云昌确实指出了一个很普遍的现象,而恰恰透过这一现象,偶们得以揭示房产在当今社会的更深层次的本质,它的价值和功能恐怕远非单纯的居住和投资那么简单。

  对于毛脚女婿而言,由于世俗丈母娘的坚持,一套房子意味着心爱的终生伴侣和美满的家庭;

  未婚青年的离家而居,他们获得的是人性的解放和人格的独立;

  留城大学生购房,他们得到的是大都市的繁华和认同,以及给子孙的传承;

  农民工的租赁,摆脱的是贫困和落后,寄托的是晚年衣食丰足的梦想;

  长线投资人的批量介入,反映了富裕群体投资意识的觉醒和普及;

  改善性需求的爆发,则是居民收入和中国经济同步快速增长的必然;

  乃至于短线炒客的蜂拥而入,则折射出时代的浮躁……

  试问,所有的这一切深层次的意蕴,难道用简简单单的居住和投资的功能就足以涵盖吗?它们又该如何用金钱来估值呢?而隐藏在房产表象价值背后的众多深层次内在价值,却都是躲在象牙塔里的“精英学者”们无法理解、也无法想象的。

  如果说,奴隶社会的文化是奴隶主“对人的占有”,封建社会的文化是地主阶级“对土地的占有”,在改革开放后历史跨入21世纪的最初阶段,在漫长的城市化进程中,偶们不妨夸张地说,当今中国社会的一个显著的文化特征,就是全民“对房产的占有”。

  虽然顾云昌的“特刚需求”说似乎有失偏颇,但是,当房产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的时候,当住房对于每个民众都承载着除开居住和投资之外的其他种种价值和功能的时候,当“占有房产”成为有别于其他国度的中国独特的民俗风情的时候,一言以蔽之,当对占有住房成为一种“文化”的时候,偶们是否可以这样认识:房产——新时代民俗意识的物化象征。

  而作为经济学家,只有站在“物化的新时代民俗意识”的这个高度来理解中国的“房产文化现象”,才不至于作出误判。令人遗憾的是,偶们的经济学家们,他们之中有几个哪怕是懂一点点最起码的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民俗学等等一系列对房产发生重要作用的相关知识呢?

  从这一意义上,偶要为顾云昌先生喝彩,向顾云昌先生致敬——

  作为中国房地产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顾云昌向墨守陈规的传统房产研究认识论和方法论提出了挑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