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少数民族组调查报告

少数民族组调查报告

少数民族组调查报告


(以藏族为主要调查对象)


藏族
藏族人身穿长袖短褂,外套宽肥的长袍,脚穿牛皮长靴。男子将发盘于头顶,女子将发披在肩上。农区喜欢喝酥油茶,牧区以牛羊肉为主食,献哈达是一种独特的礼仪,哈达是特制的丝织长巾,分白黄蓝三色,在拜谒时双手献上以表敬意。

由于民族众多,所以我们只围绕藏族展开了具体的调查,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两人一组,分别了解了藏族的风俗、节日以及传说故事等方面的具体内容。调查的对象主要是学校里的少数民族同学。
1、藏族的风俗

西藏是以藏民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的民族自治区。藏民族有一些独特的风俗习惯,进藏游客应尊重。


献哈达是藏民族最普遍也是最隆重的一种礼节。当好客的藏族主人向客人敬献哈达时,客人应躬腰接受;走进普通藏民的家,切记不可用脚踩门槛;要称呼人名时,一般在名字后面加字,以示对对方的敬重、亲切。主人如请就坐,可盘腿而坐,切勿伸直双腿,脚底向人。此外,不能随便用手去抚摸藏族人的头顶。


“三口一杯”是藏民族在会客时最主要的一种礼节。三口一杯的程序大概为这样:客人先用右手无名指沾点酒,向空中、半空、地上弹三下,以示敬天、地和祖先(或者敬佛法僧三宝),然后小喝一口,主人会把杯子倒满,再喝一口,主人又会把杯子倒满,这样喝完三次,最后把杯子中的酒喝完。


在西藏,马肉、驴肉和狗肉是从来不吃的。有些地方的藏民连鱼肉都不吃。因为藏族人认为狗和马是通人性的,是不能吃的;而驴被视为一种很不干净的东西,也不会食用。所以,在西藏千万不能提起吃驴肉、狗肉等事情。


西藏主要的旅游景点是寺庙。目前,西藏对游客开放的很多寺庙都是藏传佛教寺庙,藏民族普遍信仰藏传佛教。所以,在转经时一定要按顺时针方向行走,切不可逆时针方向行走。很多藏族老者在转经的时候,身后会跟着一些挂着红绸子的羊,这种羊被称做放生羊,不可对这些羊进行骚扰。同时,在寺庙佛殿之内,不可大声喧哗和随意触摸佛像,在没有允许的情况下,更不能在佛殿内录像、照相等。


藏族人伸舌头是一种谦逊和尊重对方的行为,而不是对他人不敬。双手合十表示对客人的祝福a.藏族的节庆活动很多,几乎每一个月都有一个节日,而且民间节日与宗教节日相穿插。
2、藏族的节日
a.传统节日中以藏历新年、沐浴节、雪顿节和忘果节最具规模、最具特色。
b.此外,还有达玛节、赏花节、上九节、驱鬼节、响浪节、转山会等等。
c.举例,藏历新年
藏历年是藏族人最重要的日,藏语称“洛萨”,即“新年”之意。从每年藏历正月初一开始,一般持续一个星期。大年初一,全家人早早起床,先精心梳洗打扮,然后点燃供灯祭祀神灵。接着大家按长幼次序排位坐定,长者端来五谷斗,每人抓几粒,向空抛去,表示敬神,尔后每人再抓一点送入口。长者依次大家“扎西德勒”(吉祥如意),晚辈回“扎西德勒彭松措”(吉祥如意,功德圆满)。仪式完毕,大家吃麦片吐巴和酥油拌的人参果,互相敬酒贺。在有些藏区,初一早上一起床,人人都要喝一种放有红糖和奶汁的青稞酒,名为“关滇”。按藏族统习惯,初一禁止扫地,不准说不吉利的话,互不走访做客。从初二开始,亲朋好友才相互拜贺,共庆新年。藏历正月十五,大部分藏区都要进行宗教法会活动。

藏族的节日,一般都有浓厚的民族和宗教特色。藏历元月一日是藏族的新年,藏语的意思是国王新年。此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新年这天,天刚亮,穿着节日服装的青年男女都要互相拜年,见面要恭祝吉祥如意。盛装的藏族人会到附近的寺庙朝佛,或成群结队地上街唱歌跳舞,但不能到亲友家去做客。


转山会
藏族传统节日,又称沐佛节、敬山神。流行于甘孜、阿坝藏族地区。每年
农历四月八日诞辰时,有九龙叶水为其沐浴,故又称沐佛节。每年这一天,甘
孜藏区远近群众身着民族服装,汇集到跑马山上和折多河畔。人们先到寺庙里
燃香祈祷,焚烧纸钱。然后转山祭神,祈求神灵保佑。转山后,支起帐篷进行
野餐,演藏戏。唱民间歌谣,跳锅庄舞、弦子舞,骑手们还进行跑马射箭比赛。
在此期间,人们还要举行物资交流活动和其他文化体育活动。




采花节
南坪县博峪一带藏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举行,节期两天。传
说,很久以前博峪是一个荒僻的山沟,人们以采集和狩猎为生,以树叶和兽皮
做衣服。一天,从远方来了一位叫莲芝的姑娘,她美丽善良,心灵手巧,教会
了当地人们开荒种地和织布缝衣,还采来百合花为人们治病。有一年五月初五
这天,莲芝上山采花,被镍风卷下悬崖摔死了。人们很悲伤,便在这一天上山
采花纪念她。久而久之,形成了采花节。




黄龙寺庙会
阿坝州藏、羌、回、汉等民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夏历六月十五日在松潘县
黄龙寺举行。节日那天,黄龙寺及周围的山腰林间排满各种土特产品,形成盛
大的物资交流会。老人们进寺烧香,祈祝祷一生平安:青年人唱歌跳舞,尽情游乐。



牧民节
阿坝州藏族牧民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下月初举行,节期一般为一周。节
日前,家家户户打扫卫生,在太阳快下山时,将垃圾向西边倒去,意在让太阳
的火焰将一切不祥之物烧化。然后,各家准备好青稞酒、酸奶等节日食品。节
日的第一天早晨,各家父女争背吉祥水。然后,用加奶的吉祥水洗脸洗手,用
洗净的手烧柏香,祈求水草丰盛、牛羊兴旺。接着,全家围坐一起欢宴。节日
前三天,各村寨跳舞唱歌,比赛摔跤和进行各种娱乐活动,不出村外。三天后,
人们开始走村串户,相互祝贺节日快乐。每天夜晚,人们聚集到村寨外,燃起
篝火,载歌载舞。



俄喜节为藏族传统节日,流行于木里县一带。节期在每年农历腊月初七日。传说,
古时候木里一带很富庶,西藏和云南的八个藏族支系千里迢迢迁来居住,定居
那天,是腊月初七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纵情欢乐。以后,每年这一
天都要举行纪念活动,世代相传,成为固定节日。节日前一天,各家忙着准备
丰盛的食物。节日这天,全家围坐在一起,举杯畅饮。按习惯,要让猫和狗饱
餐一顿,如果它们先吃肉后吃饭,就兆示着来年风调雨,农牧业丰收。夜晚。
人们围着一堆堆篝火。对唱山歌和跳舞。



赏花节又称看花节,流行于马尔康一带。每年农历六月举行,时
间一般3-5天,有的地方长达10余天。人们带着食品、帐篷,骑着骏马,成群
结队到野外游玩,欣赏山花。他们搭好帐篷,熬好酥油茶,盛满青梨酒,一边
吃喝,一边赏花,一边祝福。晚上,燃起篝火,高歌欢舞。节日期间,还要举
行摔跤、赛马等活动。也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机会。



谢水节流行于冕宁县一带。每年农历三月初六举行。其主要内容
是求雨和祈子。是日,喇嘛带上用糌粑做成的青蛙、蛇和癞蛤蟆,每家随去一
二人。来到水沟边,喇嘛一边念经一边把糌粑做的动物放到水中。返回时,大
家打着雨具,嚷嚷闹闹,表示雨已下起来了。接着,人们去敬一个圆形的塔子。
塔内放有一把刀子和一个小锣锅,代表生育。久婚无子的妇女向塔神许愿,祈
求生子。敬塔后生了孩子的侬,该日要去敬塔还愿。


元月十五日,是酥油灯节,白天,人们到各寺朝佛祈祷;夜晚,拉萨八廓街举行酥油花灯会,满街搭起各种花架,上面摆着五颜六色的各种神仙、人物、鸟兽和花木等形象,还有木偶表演。夜间郊区农人会进行对歌比赛,有时延续几天才能结束,此是拉萨最热闹的节日。


藏历四月相传是佛月,四月十五日又是释迦牟尼诞辰及圆寂的节日,因而这个月,藏族人都要朝佛念经,磕长头,禁止屠宰牲畜,积功德,并祈祷丰收。藏历的五月十五日,是林卡节,意为世界快乐日。这一天,人们都会穿着节日的服装,带着酥油茶、青稞酒和各种美味食品到林卡野餐。


从七月一日至七月三十日为雪顿节。时值三大寺夏季法会之期,由于需供养参加夏季法会的僧众以酸奶,并演出藏戏,故有雪顿之名。即藏语里的酸奶为观会之意。各地专业和业余藏戏剧团都会聚集在罗布林卡,演出各种剧目的藏戏,七月十日左右,各藏戏团到城镇、寺院和郊区进行演出。现在雪顿节期间还同时举行大规模的物资交往,亦为当地最大的贸易会。


3、藏族的民间故事
藏族沐浴节的由来:每到夏末秋初的晚上,拉萨东南地上空,新出现一颗十分明亮的星星。这时,藏族人民就开始了一年一度的沐浴节。传说那颗星星只出现七个晚上。为什么人们把星星出现的七个夜晚定为沐浴节呢? 很久很久以前,草原上出了一个很有名的医生,他的名字叫宇托.云旦贡布。他的医术十分高明,什么疑难杂症都能治。因此藏王赤松德赞请他去做御医,专管给藏王和妃子们治病。但是,宇托进宫以后,心中仍旧忘不了草原上的百姓。他经常借外出采药的功夫,给百姓治病。有一年,可怕的瘟疫流行,许多牧民卧床不起,有的被夺去了生命。这时,宇托奔跑在辽阔的草原上,为一家家患病的牧民治病。他从雪山和老林里采来各种药物,谁吃了病就会好起来。不知有多少濒临死亡的病人,恢复了健康。草原上到处传颂着宇托医生的名字,人们称他为药王。 不幸的是宇托医生去世了。他去世以后,草原上又遭到了可怕的瘟疫,比前一次更严重,许多人死了。生命垂危地牧民只好跪在地上,向苍天祈祷,希望天国保佑。 说来也巧,一天,一个被病魔折磨得九死一生的妇女,突然做了一个梦,梦中宇托医生对她说:明天晚上,当东南天空出现一颗明亮的星星的时候,你可以下到吉曲河里去洗澡,洗澡以后病就会好起来。果然,这个妇女在吉曲河中洗澡以后,疾病立刻消除了。一个又黄又瘦的病人,在洗澡以后变成了一个红光满面的健康人。 这件新鲜事传开以后,所有的病人都来到河中洗澡。凡是洗澡的病人,都消除了疾病,恢复了健康。 人们说,这颗奇特的星星就是宇托医生变的。宇托医生在天国看到草原人民又遭受瘟疫袭击,他又不能来到人间来给人民治病,于是把自己化作一颗星星,借星光把河水变成药水,让人们在河水中洗澡以去处疾病。因为天帝只给宇托七天时间,这颗星星也就只出现七天。 从此,藏族人民就把这七天定为沐浴节,各地的牧民们,每年这个时间,都到附近的河水里洗澡。据说洗澡以后,人就健康愉快,不生疾病。
4、藏族的戏剧
藏戏是藏族戏剧的泛称,它在藏语文中被称为“阿吉拉姆”,是‘仙女大姐”的意思,简称“拉姆”(即仙女)。藏戏艺术,历史十分悠久,剧种流派众多,表演形式富有民族特色,《文成公主》《诺桑王子》《卓娃桑姆》《朗萨雯蚌》《白玛文巴》《顿月顿珠》《智美更登》《苏吉尼玛》八大剧目已成经典,音乐唱腔韵味隽永,面具服饰五彩缤纷、瑰奇神异,名角新秀不断涌现。所有这些,无不昭示着藏戏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一)面具戏
藏戏的面具戏形态与古希腊戏剧十分相似。
世界文明刚出现奇葩之时,古希腊的戏剧体裁——综合艺术形式在雅典诞生了。那时在露大剧场演出,剧中男女人物各有定型的面具。演员全部是男的,女角和合唱队都由男演员扮演。演员用面具罩着整个头,面具的嘴部还藏着一只扩音的铜器。而巨古希腊戏剧演出是宗教仪式的一个组成部分,特别是希腊悲剧,始终带有宗教色彩,内容题材多采自歌颂酒神和荷马史诗中的神话与英雄的传说。我国早期的戏曲,追溯其起源,也是从祭神仪式开始的,远古的巫觋,有点像后代的“跳神”,以歌舞来娱神,禳灾祈福,祝祷丰收,以后出现了专门以歌舞技艺娱人的俳优如优孟优旃。像汉代的《东海黄公》出现白虎,演员是戴着老虎面具表演的。当时戴面具演出的称为“象人”。唐代的“大面戏”,就是专门戴面具演出的一种戏剧形式,《兰陵王》就是著名的一出大面戏。唐代的这种乐舞曾被当时日本的遣唐使学习了去,流传一千数百年,至今有一部分还能演出。戴面具表演,对观众欣赏戏剧艺术是有妨碍的,于是到宋元戏曲时,脸部的化妆艺术发展了。到明清化妆艺术进一步发展,形成了脸谱艺术。而藏戏的面具,实际上一开始也是来自宗教哑剧性舞蹈仪式“羌姆”。藏戏早期的演员也都是男的。有了面具,也便于男演员扮演女角。像党木隆这样后起而发展得比较充分的藏戏团虽然已经有了女演员,甚至出现了女明星,但直到1960年民主改革之前,在一年一度的雪顿节,只准男演员进罗布林卡给达赖演藏戏。再则,藏戏的面具也已经发展了,即,不是每个演员都戴面具,其主要角色反而不戴,像《诺桑王子帅的王子与仙女“云卓拉姆”就化妆成白净红润的脸谱来表演。有些丑角也扑上指粑作白脸,涂上锅灰成妖魔鬼怪的黑花脸,黑底中画上红的嘴唇,绿的眼窝,再配上眼白和白长的獠牙,其形象比什么都可怕。

?

(二)宗教色彩
从反映的思想内容上说,藏戏受宗教影响较深。它的传统剧目中,既有反映西藏本土宗教巫笨的神灵和祭仪的内容,又有佛教的人物和演义故事。著名的八大传统藏戏,有的本身就是佛经故事,如《智美更登》,它源于藏译经藏《方等部·太子须大努经》,是根据释迦牟尼为其弟子讲的一个故事改写而成;有的是从佛本生故事发展而来,如《诺桑王子》,故事来自于反映释迦牟尼本生事迹的藏译经藏《订珠尔·百世如意藤》六十四品“诺桑明言”,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被人称为“定钦疯子”的后藏俗官次仁旺堆将前人和各地民间戏班编述得比较古奥的诺桑故事重新创作而成,再如《白玛文巴》编演的是莲花生佛的本生故事;有的是由高僧活佛根据民间故事改编而来的,如《顿月顿珠》,它是五世班禅洛桑益西因看到社会上有人不讲佛法和宗教界有人不守戒律的现象,将民间故事《尼玛维色与达娃维色》编写成的藏戏;另如《卓娃桑姆》,相传由五世达赖派往门隅地区的中心门达旺执掌政教大权的门巴族喇嘛梅惹·洛珠嘉措,根据门隅地区历史传说曼扎岗国卫格勒旺布与王妃卓娃桑姆的故事改编而成,据说另一个民间故事剧《苏吉尼玛》也出自这位喇嘛之手。另外,还有两个特殊的剧目,一是历史人物剧《文成公主》,它虽是根据历史资料和民间传说综合编创而成的,但其男主角松赞干布完全是被当作藏传佛教的首位法王来塑造的,渲染了不少宗教色彩。二是社会现实生活剧《朗萨雯蚌》,它是根据江孜娘丕归地方一个领主头人将一个农家女强娶到家而又迫害致死的真实故事编创而成的。作者在创作时,完全按照“人生就是苦谛”的教义,把农奴主与农奴之间的尖锐的阶级矛盾,演绎成了从小就具有佛性灵根的农家女朗萨历经种种磨难最后修炼成为女菩萨的故事,其宗教色彩格外强烈。

(三)仪式戏曲剧
藏戏的演出,分为开场、上戏和结尾三部分。开场叫“温巴顿”或“甲鲁温巴”,出场人物有三种:温巴(渔夫或猎人)七人、甲鲁(领班)二人、拉姆(仙女〕七人。先是温巴戴着面具又唱又跳,然后甲鲁领着一群仙女出场歌舞,借以介绍演员。讲解正戏的剧情,召集观众。而且一开始都有祭祀藏戏戏神汤东杰布的内容。如果单独演出“甲鲁温巴”,便在其中穿插很多诙谐滑稽的短剧和杂艺特技节目,可以连演一天。第二部分正戏,叫“雄”,是通过戏师或第一温巴、第二温巴等,用连珠韵白从旁介绍来开展的。故事情节的详略和演出时间的长短,全由戏师掌握,所以有些大戏可连演二三天,甚至六七天。传统剧目一般都流传上百年,甚至几百年。大多数观众都熟悉戏中的人物和故事,他们主要是欣赏唱腔、舞蹈和特技等;情节发展由戏师介绍,剧中的角色可专心致志地吟腔弄调或表演绝技,加上同台演员的帮腔伴舞,戏中生动有趣的故事自能形象地展现在观众的眼前。
  很有意思的是,演出正戏时,开场戏中的演员,不管扮演和不扮演剧中人物,全部出场,围成半圈,轮到自己表演时,即出列表演,其余时间就参加伴唱和伴舞。而且基本上按照戏帅介绍一段剧情后,由一个角色出来唱一段,然后所有人一齐起舞或表演技巧,以这样的格式循环表演下之。它的演出是不分幕和场次的,实际上剧情讲解者和伴唱伴舞就起分幕的作用。这些形式与古希腊戏剧也很相似。希腊悲剧介绍剧情也有“开场”戏,合唱队还有“进场歌”;合唱队既是剧中人又是剧外人,还贯穿全剧,也是起个幕与幕之间时间、地点的变化作用;而衔接故事、发展剧情的手段,也是借助一个“报信人”的通报,“报信人”所念的台词往往是剧中最精彩的部分。藏戏的第三部分结尾叫“扎西”,是正戏演完后的祝福迎祥的仪式,伴有歌舞,同时接受观众的捐赠。
藏戏的文学剧本,有许多是由专门的作家创作的,但还不是现代的完全代言体的格式,实际上是藏族用以说唱的故事。现在西藏民间藏戏演出的剧本,也就是西藏民间说唱艺人如“喇嘛玛纳”的说唱脚本。所以藏戏的演出格式和戏剧结构,还保持了很多十分明显的说唱艺术的特点。这一点又与我国古典戏曲代言体和叙事体相结合的表现方法十分相似。如戏曲中的“自报家门”,角色一出场就向观众介绍自己的姓名、年龄、籍贯和身份等,很明显的是以剧作者的身份介绍角色。在戏剧代言体的方法中保留了古典小说、说唱文学的叙事体的方法。这也反映了戏曲从说唱艺术发展而来的遗迹。
  藏戏的唱腔,除了吸收民间音乐、宗教音乐而形成的“仲古”等特殊装饰音之外,还有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帮腔伴唱,没什么丝弦管笛等乐器伴奏,只有一鼓一钹配合着动作和舞蹈的节奏。某角色在台上领唱,每一句的尾部就由同台的其他演员或专门的伴唱伴舞队在旁作自然的和声帮腔伴唱。本来藏戏唱腔就十分高亢嘹亮、宽厚雄浑,再加上这气势恢宏的和声帮腔伴唱,马卜使人联想到以草原奔马、峡谷激流、雪山森林、寺院村庄等作天然布景的高原特殊的壮丽景象。藏戏唱腔,在发音上运用特殊的“脚劲”“肚气”和‘脑后音”等方法,显得异常激越浑厚、流畅甜润、韵味无穷、独具一格。我国有名的作曲家郑律成曾在成都听了西藏藏剧团艺人唱的藏戏后,对藏戏唱腔十分感兴趣,觉得其在唱腔发声方法上有自己独到的东西,有一些好经验可以总结。

(四)广场戏
我国早期戏曲没有固定的演出场所,一般在皇室贵族府内或道观寺院厅堂之中演唱;逢重大节日,搭临时戏棚;更多的是走江湖式的广场演出。到广宋代才出现大型游艺场所“瓦舍”,凡舍内有大小“勾栏”,即演出歌舞百戏的舞台。由于有厂固定的演出地点,开始有了专业性剧团“戏班”。藏戏发展至解放前夕,乃至解放后的一段时问内,基本上都是在广场演出的。其整个戏剧演出的形式,富有很多广场戏的特点。
  藏戏历史悠久,传统丰富,在艺术的各方面发展得也较为成熟,为什么一直没有发展成舞台剧呢?这与西藏山高水远、地广人稀的自然地理特点和长期经济不发达有密切关系。在那里,尤其是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的大中城市很少。一个藏戏团体到一个村镇、或一个居民聚居地,或一个帐篷围圈点,一出戏一般只演一场,但这一场可能演几大。因为是广场戏,所以要求唱腔须特别高亢辽阔,传得远。过去觉木隆剧团的著名演员术玛强村,在室内一唱,连挂在房柱上的卷轴画唐卡也震动不止。在罗布林卡内唱,周围四五里路远的人都可以听到。因为是广场演出,就要在表演和唱腔的中间,大量掺插民间舞蹈和在演出实践中形成的特殊的藏戏舞蹈,舞步动作要求起落幅度大,豪放,雄壮,粗犷,朴实,又内含自己特殊的韵律之美。特别吸引人的地方,是吸收发展了民间艺术和杂技的技巧,如某些名演员的“躺身蹦子”,按“辫打地、手着地、脚落地”三响的规格旋舞起来,真是轻如飞燕,疾若惊鸿,成为人们的美谈。只有掺插这样的舞蹈和特技艺术,才能使远距离的大量观众看得清、深受吸引,也才能调节场上的演出气氛,不至于因大段的唱,使人感觉单调枯燥。这样,藏戏便自然形成一种歌舞成分很强的戏剧。据说希腊悲剧早期也是歌舞剧,合唱队要配合剧情,在场上跳舞、唱歌安慰剧中人物,对剧中事件发表感想。话剧是在合唱队退出舞台后发展起来的。而我国中原戏曲更是从一开始就是歌、舞、剧,包括特技武术等相结合发展起来的,从而形成了其特有的表现手法。藏戏因为要在广场演出,在戏中间穿插了许多滑稽诙谐的喜剧表演,像管家、信差、巫师、尼姑等小丑人物,表演他们的言谈举止格外夸张,还出现了专门演这类人物的演员,如党木隆剧团有个叫伦登波的,他很会演逗笑人物,举手投足都滑稽可笑;他一上场观众就乐开了,一直到他下场,笑声不断。但他的表演并无庸俗下流的语言和动作,而都是经过精心加工、作了正确的夸张、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又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和美感的丑角表演

5、流传民间赞颂藏族的诗歌

我的皮肤是古铜色


但是


我是藏族


我喜欢绛红色


我的骨骼镌刻着祖辈的遗训


我的血管流淌着马蹄的声音


我的双眼盛满芬芳的青稞酒


我的身上遍开迷人的格桑
藏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许许多多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繁多、辉煌、灿烂,比如说安多的弹唱、巴塘的弦子、甘孜的踢踏、热巴的鼓、拉萨的“谐”和整个藏区都流行的锅庄、随处都可以听到的各类山歌等,这些都是我们大家平时能够接触到或者比较熟悉的,但是除了这些耳熟能详的各具特色的艺术外,还有很多民间艺术是我们不熟悉和不知道的,比如在松潘快要失传的民间艺术“笛厦”就是其中之一。“笛厦”是一种古老的民间传统艺术,“笛”指的是戏剧,藏语里叫“笛尕尔”,是唱腔、唱词和舞蹈动作的结合;“厦”指的是舞蹈,藏语里叫“厦卓”,是通过丰富的肢体语言来表达丰厚的思想感情。由于各个地方方言的差异,松潘的“笛厦”基本有以下四种发音:笛xia、笛sha、笛xiang与笛shang

通过此次调查,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了藏族这个民族。我国还有许多具有特色的少数民族,他们在民间也流传着许多有价值的艺术瑰宝,学习民间文学,有助于我们更加了解自己的民族和家乡具有哪些值得传承的东西,有助于对民间文化的保护。


[ 本帖最后由 荒野之樱 于 2010-6-10 21:50 编辑 ]

TOP

这样的调查 是要用很多方法的吗?

TOP

楼主的调查对象是不是太大了点呢

是不是应该从小的支系入手呢

个人见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