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神话组土地神的论文
关于土地庙的起源与传承
一学期的民间文学的学习即将结束了,在孙正国老师的认真和别出心裁的教导方式的引导下,让我们对民间文学了解更多,对我们的当前的学习方式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孙正国老组织的“问课教学法”别出心裁,而实际又蕴含了大智慧大思索和大担忧。
长期以来,我们的大学教育是基本上的满堂灌的教育模式,教师上课只管教,学生也只管听。看似简单的教学操作模式,实际是漏洞百出,严重损害了高校教育的效率和功能的弱化和丧失。以我们的文艺理论课程为例,老师上课只管目光高远的滔滔不绝的训导,按照书本上和自己备课的模式灌输。其结果是让众多学生不禁惊呼,我们又回到了高中时代。满堂灌的教育模式弱化了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一成不变的课堂模式使教师完全无需思考自己在讲什么,学生需要什么,自己对什么有见解,要研究什么。这样的思维模式和教育模式久而久之使我们的高校教师队伍缺乏创新能力,丧失创新激情,戕害我们的整个高校教育的健康发展。
这种教育模式从另外一方面也伤害着我们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灌输式的教育模式从某一种角度角度讲,它剥夺了我们学生的权利,使我们从上课开始就隐形的丧失了我们的各项权利,从法律的角度讲,这是违法的,我们的使用灌输式的教育模式的老师是在违法犯罪,这不是烂扣帽子,而是事实。我们讲,教育法明确规定学生有自由主动学习的权利,有提问权,有质疑权,并且有得到回答的权利。但是我们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是怎么做的呢?教师只注重把课堂的任务向学生灌输完,即为任务的完成。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完全使学生自主思考的权利,剥夺学生课堂上异议提出的权利。压抑我们的学生自主思考和适宜教学的要求,从整体上来讲是对学生的成才成长具有极大的危害的。
孙正国老师的求新求变也正是在这种状况下提出来的,通过孙老师的教导和讲解使我们逐渐了解接受相信“问课教学法”。尤其是孙老师将我们学生分成组进行调查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主人意识和参与激情。有力的强化了我们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对我们的成长成才有很大的帮助。下面我把我们民间文学土地庙调查小组的调查结果分别陈述,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成果,理解“问课教学法”。
一、 土地庙的起源
在经过我们对荆州市的三所土地庙的调查,同时查阅大量资料,检索CNKI文库,实际调查与理论文献的综合参考,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土地庙,又称福德庙、伯公庙,为民间供奉“土地神”的地方(庙宇),多于民间自发建立的小型建筑,属于分布最广的祭祀的建筑,乡村各地均有分布。在民国(1949年)以前,凡有汉族人群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地方——土地庙。
供奉土地神的土地庙大多比较简陋。一些大庙中间也有在殿堂中设有当方土地神位者。土地神的神诞之日是二月初二。旧时,官府和百姓都到土地庙烧香奉祀。现在初一、月半到土地庙烧香的依然十分普遍。
土地神又称“福德正神”、“土地公公”、“土地公”、“土地爷”,在马来西亚、新加坡一般称为“大伯公”。民间信仰最为普遍的众神之一,流行於汉族地区及部分受汉族文化影响的少数民族也有信仰。土地神属於民间信仰中的地方保护神,在民国38年(1949年)及其以前,凡有汉族人群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的现象。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祭祀土地神即祭祀大地,现代多属於祈福、保平安、保收成之意。土地神也是道教诸神中地位较低,也是与人民较亲近的神只。
中国自古就有土地神的崇拜,左传通俗篇有-(云)-:“凡有社-(里)-,必有土地神,土地神为守护社里之主,谓之上公。”所谓土地神就是社神,其起源是来是对大地的敬畏与感恩,《说文解字》:「社,地主也」,顾名思义,社就是土地的主人,社祭就是对大地的祭祀,又有-(后土)-之说,礼记:-(后土)-,社神也」,史记•封禅书:「汤以伐夏,祭告-(后土)-,後渐由自然崇拜转化为人格神,礼记祭法:「共工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为社。」,此似为社神人格化之始。
在一般民间的信仰中,神明多半会有明确的出身,但土地神的出处很多,传说之多不胜枚举,此举中之两例,一说为:在一般民间的信仰中,神明多半会有明确的出身,但土地神的出处很多,传说之多不胜枚举,此举中之两例。一说为:周朝一位官吏张福德,生于周武王二年二月二日,自小聪颖至孝,三十六岁时,官朝廷总税官,为官廉正,勤政爱民,至周穆王三年辞世,享年一零二岁,有一贫户以四大石围成石屋奉祀,不久,由贫转富,百姓咸信神恩保佑,乃合资建庙并塑金身膜拜,取其名而尊为“福德正神”,故生意人常祀之,以求生意发展。另一说为:周朝上大夫的家仆张明德(或张福德),主人赴远他地就官,留下家中幼女,张明德带女寻父,途遇风雪,脱衣护主,因而冻死途中。临终时,空中出现“南天门大仙福德正神”九字,盖为忠仆之封号,上大夫念其忠诚,建庙奉祀,周武王感动之余说:“似此之心可谓大夫也”,故土地公有戴宰相帽者。明清以后民间又多以名人作为各方土地。例如:清代翰林院及吏部所祀之土地,传为唐代大文人韩愈。杭州太学一带,原是岳飞的故乡,於是太学就奉岳飞为土地神。现在的土地庙中常配祀有土地婆婆,其俗约起于南宋。另一说为:土地公是商人崇拜的财神,每个月的初二、十六,都要祭拜土地公,称为“做迓”(或做牙)。农历二月二日叫做“头迓”,十二月十六日叫做“尾迓”,尤其尾牙商家更是为了答谢员工一年的辛苦,请吃“尾牙”宴。祀的土地公都是慈眉善目,白须白发的老人,有时会有土地婆陪祀,有时则只有土地公而已。这是民间传说着一个故事:玉皇大帝委派土地公下凡时,问他有什么抱负,土地公希望世上的人个个都变得有钱,人人过得快乐。土地婆却反对,她认为世间的人应该有富有贫,才能分工合作发挥社会功能。土地公说:“那么,贫穷的人不是太可怜了吗?”土地婆反驳着:“如果大家都变有钱人,以后我们女儿出嫁,谁来帮忙抬轿子呢?”土地公无话可说,也因此打消这个原可“皆大欢喜”的念头,世间才有今天的贫富悬殊差别。世上觉得土地婆自私自利,是一个“恶婆”不肯供奉她,却对土地公推崇备至。
土地神属于基层的神明,专家学者有认为土地公为地方行政神,保护乡里安宁平静。也有专家学者认为其属于城隍之下,掌管乡里死者的户籍,是地府的行政神。生养万物:土地载万物,又生养万物,长五谷以养育百姓,此乃中国人所以亲土地而奉祀土地的原因。《太平御览》引《礼记外传》称“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故建国君民,先命立社,地广谷多,不可遍祭,故於国城之内,立坛祀之”。管理本乡:自东晋以後,随著封建国家从中央到基层的官僚制度的逐渐完善,土地神也演变成为在道教神阶中只能管理本乡本土的最低级的小神。东晋的《搜神记》卷五称广陵人蒋子文因追贼而死。东吴孙权掌权後,蒋子文显灵於道说:“我当为此土地神,以福尔下民”。这里所指的福尔下民,就是指的保佑本乡本土家宅平安,添丁进口,六畜兴旺,并且为人公道。中国南方土地庙常有对联称:“公公做事公平,婆婆苦口婆心”。地府行政:汉族许多地区的习俗,每个人出生都有“庙王土地”——即所属的土地庙,类似于每个人的籍贯;人去世之后,道士做超度仪式(即做道场)时,都会去其所属土地庙作祭祀活动。或者是新死之人的家属,到土地神庙,禀告死者姓名生辰等资料,以求土地神为死者引路。闽南、台湾人则认为,土地神可以保佑农业收成,也可以保佑生意人经商顺利,旅客旅途平安,甚至还保护坟墓,不受邪魔的侵扰。土地神是功能性极强的神明。一般说法土,地神为地方之守护神祇,为一乡一里之神。
故汉族许多地区的习俗,每个人出生都有“庙王土地”——即所属的土地庙,类似於每个人的籍贯;人去世之後,道士做超度仪式(即做道场)时,都会去其所属土地庙作祭祀活动。或者是新死之人的家属,到土地神庙,禀告死者姓名生辰等资料,以求土地神为死者引路。
闽南、台湾人则认为,土地神可以保佑农业收成,也可以保佑生意人经商顺利,旅客旅途平安,甚至还保护坟墓,不受邪魔的侵扰。土地神是功能性极强的神明。一般说法,土地神为地方之守护神只,为乡里之神。
在台湾,土地神的造像有多种。一般都是以长者形象出现,但服饰则有所不同,市区、闹区的土地神像多为富人样貌,甚至手持玉如意、金元宝、银锭。田野地区的土地神像一般多持柺杖。山区的土地神像,则有骑马、骑虎甚至骑龙、麒麟的。有些地区会将土地神像以文官样貌呈现,以崇高其神格。
台湾传说“土地神辖山中虎”,而土地神坐骑也常被认为是虎,也有传说虎神能守护庙境。故许多庙宇会在土地神的供桌下供奉一座虎的雕像,谓之“虎爷”、“虎将军”。
土地庙,又称福德庙、伯公庙,为民间供奉“土地神”的地方(庙宇),多於民间自发建立的小型建筑,属於分布最广的祭祀的建筑,乡村各地均有分布。在民国(1949年)以前,凡有汉族人群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地方——土地庙。
土地庙在大陆曾由於“文革”作为“四旧”大部分被捣毁。随着改革开放和强调信仰自由以後,自1980年前後有蒸蒸日上的恢复和发展势头。多由农民自发组织建设,属於微型建筑,高度从不到2米至正常房屋高度;面积大小小则几平方米,大则十几平方米。关於大量恢复建设「土地庙」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大陆官方和媒体一直密切关注。在当时农村小学基础教育设施落後的情况下,呼吁乡民多关注乡村基础教育,集中精力投资建学校,不要热衷於“迷信”,仍旧无济於事。1980年代部分农村地区出现一股建设土地庙的浪潮,在当地小学教学设施仍旧没有改善的情况下,乡民只热衷建设土地庙,使得部分地区官方进行强行拆除,这股热潮才有所遏制。至2000年以後,几乎每乡至少有一处或多处,其数量分布因地而异。台湾也有相当普遍的土地庙,据官方的调查,其数量超过1300所以上为台湾第一大地主。
土地庙因神格不高,且为基层信仰,多半造型简单,简陋者於树下或路旁,以两块石头为壁,一块为顶,即可成为土地庙,俗称「磊」型土地庙。也有简单以水泥或砖块砌成小庙,现今台湾甚至有工厂开模以水泥灌制大量生产,也有土地庙因香火鼎盛,逐渐中大型化者。
二、 土地庙的传承
对于土地庙的传承,上面讲土地庙的起源时也或多或少的提到,到真正要讲土地庙的传承还是一个困难的问题。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我们在这里很难用有限的文字来勾勒,而且全国各地有很多土地庙,每个地方的土地庙的传承又不尽相同。所以对于我们的调查来说是很困难的。在此,经过我们民间文学调查小组的一致讨论决定,我们选取一个例子,一叶知秋,我们以一个例子来探讨这个驳杂的问题。我们以太行山地区的土地庙为例,因为太行山地处中原,为我们文明的发祥地,更具有代表性。
太行山一带农村,几乎村村都有土地庙。土地庙里供着土地爷,土地爷掌管为村民消灾解难,受理人死后报到引路等事宜,在诸路神灵中,他可以说是最基层最接近于民众的神了。而在老家一带,册井土地庙土地爷的灵验是妇孺公认的,不仅在三乡五里,而且声名远播于武安、邢台乃至与山西交界的一些县,香火极为旺盛。
这首先在于土地庙的古老而美好的传说。上千年前,册井的先民们从山西等地迁徙聚居于册井时,当时周围古树参天,山林虎狼出没,群众外出种地打草经常遭遇野兽袭击。有一天,一家兄妹二人为了生计又上山打柴,当把打好的柴捆好准备下山时,突然,丛林中窜出一只老虎,直向妹妹扑去。哥哥见状大惊,一边高呼救人,一边扔下柴火抓起斧头向老虎砸去。老虎屁股挨了一斧头,扭头怒吼,一跃而起,奔哥哥扑来,说时迟那时快,千钧一发之际,一位老者突然出现,手中拐杖向老虎一挥,老虎便乖乖地向树林深处跑走了。兄妹俩感谢老者的救命之恩,忙问老者尊姓大名,家住哪里。老者笑着拿拐杖拄了两下地,一转眼,便不见了。兄妹俩回到家中,诉说遭遇,村人无不觉得蹊跷,反复捉摸推敲,觉得这不就是土地神吗,于是大家开始在山上给土地爷盖庙供奉,祈求神佑平安风调雨顺消灾免难。
这不老的传说伴随着一代代的现身说法口口相传,土地庙的香火越来越旺。小时候,奶奶经常讲,当年日本鬼子到村里烧杀抢掠,一次,抢了好多牲口粮食,正要离开时,突然村西狂风大作尘土蔽日,似有大队人马杀奔过来,狗日的小鬼子吓得放下抢掠的物资狼狈逃窜而去,但事后并未见有什么部队出现,人们说,这是土地爷显灵,把小鬼子吓跑了。奶奶还说,每次父亲和其他民兵到敌占区给八路军贩运布匹食盐等物资时,奶奶就在家烧香祷告,祈求土地爷保佑,以致每次父亲都能化险为夷,平安无事。即使到了四清文革破四旧的年代,连天地屋甚至祖宗的牌位都不让张挂,奶奶仍然要在里间屋最隐蔽的地方,要我写个供奉土地爷的牌位贴上,虔诚地供奉膜拜。老一辈中象奶奶这样信奉土地爷的大有人在,据说,四清中要拆土地庙,土地爷将无存身之地,新军的爷爷得知消息,冒着风险连夜把土地爷的木牌位抱到家中藏起,后又把它砌入山墙的夹缝中,一直到改革开放重修土地庙时才使之重见天日,此举也被传为美谈。
册井村历史上就是集镇,是沙河西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是古顺德府今邢台市通往山西长治的必经之地,那时赶脚的骡马车队从顺德出发,经羊范、下曹、御路,在册井停留过夜,然后奔武安的红山上焦寺到涉县,于是就进入山西境内,离长治不远了。土地庙就在村西南,紧靠通武安山西大路边的山坡上,这便为来往的客商百姓供拜土地爷造成极大便利。夏日酷暑当头,赶了一天路的人们饥渴难耐,便在土地庙的树阴下拴好牲口,先给土地爷上了香,从看庙的老头那儿淘碗水,就着自带的干粮吃饱喝足,然后躺在戏楼青石铺就的地面上做个美梦,醒来顿觉神清气爽,哼着小曲又上路了。
说起土地庙的戏楼,那却是凝结着先人们的智慧和汗水的标志性建筑:戏台四周全用青石条砌起,台面是青石板铺就,承顶的12根柱子都是整根的青石雕成,楼顶雕梁画栋,檐牙钩卷,凌空欲飞,顶十二角弯弯的突出端下,吊着的铜风铃叮当作响。小时候下地割草锄地,土地庙戏楼常常是我们歇息玩耍以及遮风避雨的好地方。可惜,这些都只能留在记忆里了。
盛世修庙。改革开放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愈益开放超前,重修土地庙的呼声越来越高,而这次的重修,人们已不只是简单地为了供奉土地神灵,而是要把它与建设土地庙风景区联系结合起来,从而一开始就得到了市乡政府和有关领导的支持。既然是建设风景区,首先就要有规划,其次是有组织领导机构,再就是资金支持。规划上依山就势,逐步开发,建庙和绿化同步,庙宇建筑要层次分明,错落有致。在上级领导支持下,以村里德高望重的老同志为主,吸收有组织管理才能的中青年参加,组成责任心强、乐于公益奉献、善于管理的风景区管理委员会,负责景区建设资金的筹集使用、施工进度质量的监督以及景区的日常管理。近二十多年里,土地庙经过二次重修一次比一次规模大档次高。第二次重修时,管委会主要组织者、离休干部杨秋庚带队到南方北方进行考察,吸收众长,无论是庙宇的设计施工,还是神像的塑造雕琢,力图做到一流、完美,精妙绝伦。功夫不负苦心人,新庙落成后,参拜者云集,无不为庙宇的大器恢宏庄严肃穆而惊叹,庙中是土地爷的雕塑,一位笑容可掬鹤发童颜慈祥可爱的老者端坐注视着你,栩栩如生,似曾相识,感到那样的平易亲切。室内东西两面墙上是二十四孝图及历史传统故事的壁画,专业水平相当高,屋顶雕梁画栋,金碧辉煌,也绝非昔日村中的能工巧匠所能为。土地庙正殿前面,是纪念10多年前的重修而建的八角凉亭,从底到顶全是青石材,四柱和顶上刻有诗联和花鸟图案。面南矗立着水泥钢筋搭建的戏台,倒是显得与其他建筑有些不大协调,不过这也为将来的进一步施工留下余地。
从土地爷的小院出来沿上山的水泥路上行,路两边矗立着群众集资以及企业家捐助款项的公德碑,也有纪念本村逝世的德高望重的第一个正县级领导干部王其昌的事迹碑,彰显其业绩以激励后人。沿路攀缘而上,及至半山顶上,新建了更高档次的凉亭,取名栖凤亭,为一全石八柱结构建筑,据说此乃沙河境内最大石结构凉亭,造型庄重大方,石工雕刻精美,加上亭柱上的四季题联及亭顶上书刻的仁义礼智信等孔孟经典信条,让观者无不流连沉思,体味多多。亭两旁,月民和增群所撰《栖凤亭记》《游栖凤亭记》碑记分立,角度不同,言简意赅,文采飞扬,耐人寻味。凭亭放眼,西山威严庄重,北岭粗旷逶迤,渡口广阳山清晰可见,马河绕村东去,南望村庄渺茫群山连绵,不禁让人浮想联翩,真以为如古人传说仙凤栖息在此,我村能不人杰地灵人才辈出百业兴旺麼。
庙兴会起。每逢初一十五,四街群众以妇女为多,提篮携包,或从山上盘桓或走南沟大路,三五成群,熙熙攘攘,到土地庙烧香磕头虔诚奉拜,这叫小会。逢双六即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据说这是土地爷的生日,则是大会,到时候有五六台大戏同时上演,各村的锣鼓队,秧歌扇鼓,武术杂耍,纷纷登场亮相,卖小吃日用品的,贩牲口水果的,也趁势做把生意,村人扶老携幼,妇女穿红着绿,熙熙攘攘,土地庙内外,漫山遍野,彩旗招展,鼓乐喧天,人声鼎沸,好不热闹。
土地庙由损到兴,颇令人寻思。我们曾一度想把人们的思想禁锢起来,统一到一种主义一种信仰上来,但实践证明这是做不到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环境决定思想意识,这是客观规律。解决和面对人们的诸如宗教信仰封建迷信之类的问题,要遵循客观规律,要按历史辩证法办事,要顺其自然,科学利用和引导。思想及信仰的多元是无可避免的,用不着害怕,用不着刻意改变。我一位朋友,相当级别的领导就说,我不信神鬼宗教,参观佛寺神庙从不烧香跪拜,但对于民众的信仰膜拜我们不能反对,要理解,要宽容。这应该是多元宽容的正确态度。在土地庙的群立的碑刻中,我注意到一块颇有创意颇有艺术色彩的《土字碑》,在雕出的大大的土字图案内刻着如此字句:“地生万物,无地则无人。古时封土而祭曰社神,即土地神。此神保乡护土,乃福德之神。传本土地生于六月初六,届时有庙会社戏。今人口骤增,土地锐减,但存方寸地,留于子孙耕,已成燃眉之急。唯有加倍珍惜土地,真诚崇拜土地,才是有远见之举。”久久端详此碑,不禁佩服撰者的机敏和用心。这不明明是在宣传国家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吗,而又是那样的自然那样的容易让人接受。其实,把土地庙的碑刻楹联以及关于土地爷的美好故事传说加以整理阐释,也会潜移默化起到传承国学净化社会风气的作用。
民间文学“问课教学法”实践下的民间文学土地庙调查小组的任务到此基本完成了,感觉收获颇多。但由于时间限制,在此我们没有办法把我们的心得和感悟都写下来,谨以此篇论文来向孙正国老师报道我们的成绩 。
[ 本帖最后由 shuiyan 于 2010-6-7 20:03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