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刘宗迪]嫦娥秘史之科教篇

[刘宗迪]嫦娥秘史之科教篇

嫦娥秘史 之科教篇

北青网 - 北京青年报:刘宗迪 (08/10/13 06:09)




  上期,我们讲述了嫦娥和舜和太白金星之间秘而不宣的故事,这期我们不再八卦了,让神话的归神话,科学的归科学。

  前面揭秘嫦娥的隐晦历史,天地良心,可不能当真啊,这一切本来都是神话,因为历史上根本就没有一个叫嫦娥的仙女,自然也没有如此这般的嫦娥风流史,这些风流韵事,归根到底都是古人的想象和编造。不过,任何想象都不是纯粹的凭空杜撰,而总是有所依凭,古老的神话更是有其深邃的历史文化背景。那么,关于嫦娥的风流故事,其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文化底蕴呢?如果说,前面我们说的是故事,那么,下面我们说的则是科学。科学,有时候比故事还有趣。


  所有这些有关嫦娥的爱情罗曼史,其实都来自古人关于月亮的天文学知识。

  ■ 常羲生十二月的故事,不能简单地从字面上来理解

  《山海经》说帝俊之妻常羲(嫦娥)生十二月,还说帝俊的另一个妻子羲和生日,这里生日和生十二月都不能从字面上理解,不能想当然地理解为羲和生养了一个红太阳,常羲生养了十二个白月亮,而且天上本来只有一个月亮,哪里来的十二个月亮呢,倒是一年当中有十二个月——当然,你猜对了!所谓常羲生的十二月,指的就是一年当中的十二个月份,而不是天上的月亮。

  这里所说的是根据月亮的阴晴圆缺、晦朔弦望的变化规律以确立一年十二个月的天文学知识。常羲是负责观测月亮的天文工作者,而不是月亮的母亲,这在其他书中有明确的记载,比如说专门记载各种事物起源的战国古书《世本·作篇》就说“黄帝使羲和作占日,常仪(也就是常羲、嫦娥)作占月,臾区占星气,伶伦造律吕,大挠作甲子,隶首作算数,容成作调历。”占日、占月就是观测日、月,占星气则是观测星辰气象,其他律吕、甲子、算数都与历法有关,而容成则综合这诸种观测和计算,制作历法。

  ■ 嫦娥奔月的全部秘密,都蕴含在日月交替轮回的运动之中

  那么嫦娥奔月的故事,又是什么来历呢?嫦娥奔月的故事,包括这样几个环节:第一,后羿娶嫦娥,但嫦娥离开了后羿;第二,嫦娥吃了不死药;第三,嫦娥出走时,天色晦冥阴暗。这三个环节都可以从月亮的运行规律得到解释。

  第一,嫦娥离开丈夫后羿独自西行,这反映了由于月亮和太阳的相对运行而导致的日月离合、月相亏盈的周期性变化规律。众所周知,地球绕太阳而公转,一年转一圈,而在地球上的人看来,则像是太阳绕着星空背景作周年运转,这就是太阳的周年回归运行。另外,月亮绕着地球转,而且其轨道平面基本上与地球绕日公转轨道重叠,这在地面上的人看来,就像月亮和太阳运行于同一条环绕星空的圆形轨道上。但月亮比太阳转得快,太阳转一圈需要一年365天,而月亮转一圈只需28天多一点(即一个晦朔周期),这在地上的人看来,就呈现为月亮追着太阳跑。每过一个月,月亮就追上太阳一次,这个时候月亮在太阳和地球之间,我们看不见月亮,这就是月晦;当月亮一旦赶过太阳,每到黄昏,我们就能看到西方地平线显露出一勾淡淡如蛾眉般的月牙,这就是新月;当月亮超过太阳越来越远,我们能够看到的月面也就越来越大,黄昏时分那如钩新月也就越来越丰盈。到月中,月亮和太阳隔着地球遥遥相望,黄昏时分,当太阳在西方落山的时候,一轮满月也就正好在东方升起,这时候月亮离太阳最远,却得以展露其全部光华,这就是满月。而当月亮离开太阳对面,再次回头追赶太阳,月亮就开始由盈转亏,直到它追上太阳,月亮再次隐没不见,于是新的一月又开始了。

  了解了月亮和太阳之间的这一相对运行规律,神话中太阳神和月亮神、后羿和嫦娥的分分合合和爱恨情仇也就容易理解了。太阳和月亮,在地上的人看来,运行于同一轨道,你追我赶,迟早都会相遇,这就是月神和太阳神之间爱情的来历。(古代文献中尽管没有关于后羿是太阳神的明确记载,但后羿射日的故事众所周知,可见后羿与太阳之间的关系非同一般,或许后羿原来就是太阳神,只是相关的故事没能流传下来而已。)但月亮和太阳的结合是短暂的,月亮迟早都要离开太阳独自西行,所以嫦娥最后必须撇下了后羿私奔。

TOP

续上帖──



  第二,嫦娥偷服不死药。汉代文献称之为“不死之药”或“无死之药”,不死并不意味着长生不老,而可能意味着死而复生,月亮就是死而复生的。月有阴晴圆缺,晦朔弦望,晦则月不可见,好像是死了,但过不久新月复现,月又获得了新生。屈原《天问》称:“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为何,而顾菟在腹。”说月亮死则又育,指的就是月相的死而复生。正因为月亮的这种死而又育、生生不息的特点,所以古代很多民族神话中,都把月亮视为不死之神,而修道之士也从月亮的阴晴圆缺中汲取灵感和精华。


  第三,嫦娥出走,天色晦冥。月亮离开太阳后,由晦到望,变得逐渐丰盈明亮,此即《归藏》 所谓“逢天晦芒,后且大昌”。一开始一弯新月,月色微弱,故说“逢天晦芒”,随着时间推移,离太阳越来越远,月相逐渐丰盈,直到望日满月,这叫“后且大昌”。会则晦,离则昌,合则凶,分则吉,嫦娥婚姻的不幸命运是命中注定了的。

  总之,嫦娥奔月神话的全部秘密,月神和日神爱情悲剧的全部隐情,都蕴含在日月交替轮回、聚合分离的运动之中。

  ■金星伴月的美丽天象,被情思飞扬的古人演绎成一段邂逅相遇的传奇

  还有最后一个问题需要解释,就是嫦娥和太白之间的驾舟远游、徜徉烟水的浪漫之旅。这太白当然就是那个经常在后世戏文小说中抛头露面、屁颠屁颠地跑龙套的太白金星了,只是后来的戏文小说中,太白金星总是一个慈眉善目、仙风道骨的白胡子老头的形象,在《拾遗记》的故事中却是一个风流倜傥、顾影水滨的美少年,那是因为美娇娥只爱美少年,要引出嫦娥和太白的一场风流债,他必须以美少年的形象出现。

  这太白金星的原型当然是五大行星(古人只知道五大行星,即金、木、水、火、土五星)中的金星。金星是五大行星中距离太阳第二近的行星,距离最近的是水星,其轨道都在地球轨道的里面(天文学上称之为地内行星)。由于金星离太阳很近,也就是说,以很小的圆周围绕太阳旋转,因此在地球上看来,就好像金星总是陪伴在太阳的身边,忽左忽右,总是不可能离太阳很远。《拾遗记》中皇娥歌曰:“浩天荡荡望沧沧,乘桴轻漾著日傍。”说的自然就是金星这种和太阳形影相伴、不即不离的特点。当它在太阳右面,就会在太阳升起之前出现在拂晓的东方天际,这时人们就称之为启明星;当它转到太阳的左边,就会在太阳落山之后出现在西方黄昏的天际,这时候它又成了黄昏星,古人称之为长庚星。

  由于金星是夜空中除了月亮之外最亮的星星,有时候甚至在白天都能看到,所以,金星这种交替着在拂晓东方和黄昏西方出现的现象,很是引人注目。《诗经》中的《小雅·大东》篇说:“东有启明,西有长庚。”可见金星晶莹悬昏晓的美丽现象早就打动了古人的情思。

  那么,这身兼启明和长庚的金星跟月亮又有何瓜葛呢?我们知道,五大行星包括金星都基本运行于与地球重合的轨道面上,也就是说,在地球上看来,五大行星都运行于太阳轨道附近的黄道带中,这一区域同样也是月亮轮回和出没的区域,而金星周期和月亮周期都很短,因此,月亮和金星这两颗夜空中最明亮的发光体在黄道上狭路相逢的机会就会经常发生,就像两个经常在同一个夜会场所厮混的男女经常会邂逅相遇一样,这就是天文学上所谓的“金星伴月”现象。

TOP

续上帖──




  《拾遗记》中太白歌曰:“驱光逐影穷水域。”大概就暗示了金星与月亮在黄昏天际的邂逅相遇。黄昏的夜空或者拂晓的晨曦中,一轮明月和晶莹闪烁的金星相伴,同升同落、相映生辉的美丽天象,直到现在仍是天文爱好者不肯放过的美妙景观,在古代群星璀璨的清澄夜空下,那肯定更是赏心悦目的景象。良辰美景总是让人浮想联翩,情思飞扬,于是,在古人想象的星空中,金星和月亮的相遇相伴,就这样被多愁善感的文人演绎成了月亮仙子和白衣公子之间邂逅相遇、授佩洛浦的旖旎传奇了。



  好了,嫦娥的故事讲完了,这个故事只想说明一个道理:许多自古流传的神话,其实并非空穴来风,在它们的奇幻表象背后,往往是一些对古人的民生日用不可或缺的知识或常识,比如日月轮回、季节流转、候鸟来往的知识等等。在古老的史前时代,没有文字,知识和经验单凭口耳相传,于是古人们就把这些知识编成故事,吟为歌谣,故事、歌谣随风散播,流传千年。传到后来,古老的知识最终还是散失了,而动人的故事却历久弥新。故事的背后是科学,但故事比科学更迷人,所以也比科学流传的更为久远。

  ■嫦娥执桂图/唐寅绘/刘宗迪供图

(北青网上无此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