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马昌仪】山海经图的神话内涵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马昌仪】山海经图的神话内涵

山海经图的神话内涵
马昌仪



  一 述古之秘画珍图
  《山海经》自战国至汉初成书至今,呈现给世人的只是它真面目的一半――文字部分,而另一半――山海经图,世人则知之甚少。古之为书,有图有文,图文并举是中国的古老传统。《山海经》是我国最早一部有图有文的经典。一千五百多年前,晋代郭璞曾作《山海经》图赞,在给《山海经》作注时又有“图亦作牛形”、“在畏兽画中”、“今图作赤鸟”等文字;前凉张骏也作过《山海经》图赞[1];晋代著名诗人陶潜曾有"流观山海图"的诗句,可知晋代《山海经》尚有图。唐时《山海经图》被视为"述古之秘画珍图",唐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列举了97种所谓"述古之秘画珍图",其中就有"山海经图"和"大荒经图"。[2]历代注家也留下了不少据图释经的文字。
  对《山海经图》的介绍,以明代注家杨慎、清代注家毕沅和郝懿行的论述最详。杨慎在《山海经后序》中明确指出,九鼎图是《山海经》的古图,《山海经》是禹鼎之遗象:
  
神禹既锡玄圭以成水功,遂受舜禅以家天下,于是乎收九牧之金以铸鼎,鼎之象则取远方之图,山之奇,水之奇,草之奇,木之奇,禽之奇,兽之奇。说其形,著其生,别其性,分其类。其神奇殊汇,骇世惊听者,或见,或闻,或恒有,或时有,或不必有,皆一一书焉。盖其经而可守者,具在《禹贡》;奇而不法者,则备在九鼎。九鼎既成,以观万国,。。。。。。则九鼎之图,。。。。。。谓之山海图,其文则谓之《山海经》。至秦而九鼎亡,独图与经存。。。。。。。已今则经存而图亡。[3]

  毕沅在《山海经古今本篇目考》中对之有专门的介绍:
  
沅曰:《山海经》有古图,有汉所传图,有梁张僧繇等图。十三篇中《海外·海内经》所说之图,当是禹鼎也;《大荒经》已(以)下五篇所说之图,当是汉时所传之图也,以其图有成汤、有王亥仆牛等知之,又微与古异也。据《艺文志》,《山海经》在形法家,本刘向《七略》以有图,故在形法家。又郭璞注中有云:“图亦作牛形”,又云“亦在畏兽画中”。又郭璞、张骏有图赞。陶潜诗亦云:“流观山海图”。……[4]

  郝懿行在《山海经笺疏叙》中说:
  
古之为书,有图有说,《周官》地图,各有掌故,是其证已。《后汉书·王景传》云:‘赐景《山海经》、《河渠书》、《禹贡图》。’是汉世《禹贡》尚有图也。郭注此经,而云:‘图亦作牛形’,又云:‘在畏兽画中’;陶徵士读是经,诗亦云:‘流观《山海图》’,是晋代此经尚有图也。《中兴书目》云:‘《山海经图》十卷,本梁张僧繇画,咸平二年校理舒雅重绘为十卷,……’是其图画已异郭、陶所见。今所见图复与繇、雅有异,良不足据。然郭所见图,即已非古,古图当有山川道里。今考郭所标出,但有畏兽仙人,而于山川脉络,即不能案图会意,是知郭亦未见古图也。今《禹贡》及《山海图》遂绝迹,不复可得。[5]

  杨慎、毕沅、郝懿行给我们勾勒出有图有文的《山海经》母本的大致概貌,从中可以看出,《山海经图》至少有下列三种:
  (1)古图。包括禹鼎图、九鼎图、汉所传图、汉世之图,以及晋代郭璞、张骏作《山海经》图赞、注《山海经》、陶潜写"流观山海图"诗时见到的山海图。
  (2)张僧繇(南朝画家)、舒雅(宋代校理)绘画的十卷本《山海经图》。
  (3)“今所见图”。郝懿行所说的“今所见图”,指的是目前见到的明、清时期绘制与流传的《山海经图》。
  杨慎说"今则经存而图亡";毕沅说古图亡、张图亦亡;郝懿行说“《山海图》遂绝迹,不复可得”。指的是传说中的《山海经》古图均已亡佚,而张僧繇、舒雅画的十卷本《山海经图》也不复可得,没有流传下来。
  三种《山海经图》中,有两种均已失传,给我们探讨《山海经图》造成许多困难。因此,要寻找《山海经图》的踪迹,只能从目前所能见到的明、清时期绘画与流传的各种版本的《山海经图》入手,对之加以搜集、整理、分类和比较,找出今所见图与古图之间内在的传承关系,尽可能地重现《山海经》古图的风貌,为探讨《山海经》的另一半,进一步研究这部有图有文的《山海经》奇书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
  说起《山海经图》与吴地文化的关系,首先要提到的是吴地著名画家张僧繇。《中兴书目》云:
  
山海图十卷,本梁张僧繇画,咸平二年校理舒雅铨次馆阁图书,见僧繇旧踪尚有存者,重绘为十卷。

  张僧繇是江苏吴兴人,南朝梁武帝(萧衍)时的著名画家,天监(502-519)中为武陵王国侍郎,在宫廷秘阁掌管画事。张僧繇善画云龙仙佛人物,精工传神,与六朝画圣顾恺之、陆探微齐名。唐李嗣真在《续画品录》中对张公有极高的评价:"顾陆已往,郁为冠冕,盛称后叶,独有僧繇。今之学者,望其尘躅......张公骨气奇伟,师模宏远,岂唯六法精备,实亦万类皆妙。千变万化,诡状殊形,经诸目,运诸掌,得之心,应之手。意者天降圣人,为后生则。"6张擅画人物,唐张怀瓘在《画断》中称:"张公思若涌泉,取资天造。笔才一二,而像已应焉。周材取之,今古独立。"并进一步指出,张、陆、顾三人画人物各有绝招:"象人之妙: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俱为古今之独绝。"7明代杨慎在《丹铅总录》中称张僧繇为画家四祖之一,与顾、陆、展(子虔)并列。8
  张僧繇之画妙绝当时,他笔下的人物鸟兽,无不栩栩如生,具有神奇的生命力。有张僧繇高超画艺的传说把他渲染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宋沈括有《图画歌》:"僧繇殿龙点双目,即时便有雷霆驱。"9说的便是《神异记》中的故事:"张僧繇常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而不点睛,每云点之则飞去矣。人以为妄,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见二龙飞去,未点睛者如故。"《唐诗纪事》也记录了苏州昆山华岩寺有僧繇画的龙,每逢风雨便作腾跃状,僧繇画锁以钉固之。传说润州兴国寺常有鸠鸽栖梁上秽污佛像,僧繇乃东壁上画一鹰,西壁上画一鹞,皆侧首向檐外看,自是鸠鸽不复敢来(唐张O《朝野佥载》)。张僧繇画的狮子能治病,据《湖州府志》载,昭明太子萧统偶患风恙,御医无减,吴兴太守张僧繇画二狮,挂青宫门上,自此太子痊愈。(另据明陈耀文《天中记》卷六十引《益州名画录》,张僧繇摹展子虔于金陵延祚寺佛殿内所画之二狮子,密悬昭明太子寝堂之内,应夕而愈。故题曰:辟邪。10)此外,刘长卿《画僧记》所记张公画二天竺僧的故事,也流传很广。以上几个故事,在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都有记载。张彦远还记叙了这样一件事:"武帝崇饰佛事,多命僧繇画之。时诸王在外,武帝思之,遣僧繇乘传写貌,对之如面也。"11
  南朝十卷本的《山海经图》便出自这位名家画圣张僧繇之手,可惜未能流传下来。唐裴孝源《贞观公私画录》记有张僧繇画十九卷,未见有《山海经图》12。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中记叙了自古至宋有关图画的文字三十家,其中有《僧繇录》,但此篇已"完全亡佚"13。由于古老的《山海经图》早已失传,有关张僧繇画此图的画迹未能在中国画史中记录下来,其他典籍的有关资料也十分简略。在不多的记叙中,清毕沅在《山海经古今本篇目考》中的评述,尤其值得注意:
  (标题:)古图亡,又图十卷张僧繇画亦亡。沅曰:《山海经》有古图(引文见本文第一节,此处从略)。。。。。。《中兴书目》云:《山海经图》十卷,本梁张僧繇画,咸平二年,校理舒雅铨次馆阁图书见僧繇旧踪尚有存者,重绘为十卷;又载工侍朱昂进僧繇画,图表于首。僧繇在梁以善画著,每卷中先类所画名,凡二百四十种。《玉海》云,其经文不经见,《崇文总目》同,舒雅修;《晁氏志》四十卷,舒雅等撰,或题曰张僧繇画,妄也。
  毕沅所提供的有关张僧繇画《山海经图》的信息虽然不多,但指出了张氏与后来的《山海经图》有一种传承关系,这很重要:
  其一,古图与张画的十卷本《山海经图》当时均已佚失。十卷本《山海经图》原是梁张僧繇的作品,他把每卷所画的神与兽先行分类,共二百四十种。关于张氏《山海经图》与明清时期《山海经图》的关系,《四库全书总目》在清吴任臣撰《山海经广注》条目中有一个说明:"旧本(指《广注》本――引者)载图五卷,分为五类:曰灵0、曰异域、曰兽族、曰羽禽、曰鳞介。云本咸平舒雅旧稿,雅本之张僧繇。其说影响依稀,未之敢据。其图亦以意为之,无论不真出雅与僧繇,即说果确实,二人亦何由见而图之?"14由此可知:一,张僧繇、舒雅与清代的《山海经图》之间,有一种传承关系,此说还有待进一步搜集材料,才能确证;二,目前所见清吴任臣、毕沅、郝懿行三种《山海经》图本所采用的按神灵禽兽分为五类、置于卷首的编图法,来源于张僧繇。所不同的是,吴、毕、郝三种图本均只有一百四十四种,而非二百四十种。二者相差竟有近百种,而内容却一无所知。
  其二,毕沅指出,张氏是梁代著名画家,《中兴书目》所记《山海经图》是他画的,其余各书所记都不是他的作品。
  其三,宋代校理舒雅是旌德(安徽芜湖)人,南唐时举进士第,归宋时为将作监丞,后充秘阁校理,编篡经史。他在咸平二年(宋真宗公元999年)铨次馆阁图书时,曾见张僧繇画的旧图,并据此重绘为十卷《山海经图》。这样说来,舒雅是在张僧繇旧图的启发下、并参照张图重绘《山海经图》的,张、舒所绘《山海经图》有传承关系;换句话说,舒雅绘此图时,张图尚未佚失。但究竟张氏旧图是怎么样的,舒雅参照了张氏的哪些图,重绘了哪些图?二者的图有什么异同?由于张、舒二人所绘的《山海经图》都没有流传下来,至今仍是一个谜,《四库全书总目》中所说"未之敢据",可能就是这个意思。
  其四,毕沅所提到的朱昂,是宋真宗时翰林,好读书,人称小万卷,特别欣赏陶潜的闲情赋,陶潜有"流观山海图"的诗句,朱昂也有"进僧繇画,图表于首"之举,但此说语焉不详,除了说明宋代的朱昂也见过张氏的图外,他究竟向谁进僧繇的画,又图表于什么书之首,毕沅并没有给我们提供更多的信息。
  尽管张僧繇与舒雅绘画的十卷本《山海经图》已经失传,但由古图和张僧繇开创与传承的《山海经图》的古老传统却延续了下来,保存在我们目前所见到的明清时代各种版本的《山海经图》15中。

  三
  《山海经》的古图早已亡佚,南朝张僧繇与宋代舒雅绘画的十卷本《山海经图》也未能流传下来。到了明代,以小说戏曲为题材的版画大量普及,在南方的吴越地区,出现了两种不同风格的《山海经图》。第一种是钱塘(杭州)文学家胡文焕万历癸巳(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格致丛书》刻本所收《山海经图》,此本分上下两卷,有图133幅,无绘者及刻工姓名。133图中,见于《山海经》的神与兽共108图,其余25图的神与兽未见于《山海经》。胡文焕在《山海经图序》中说:"《山海经》乃晋郭璞所著,摘之为图,未详其人;若校集而增补之,重绘而剞劂之,则予也。"16胡文焕作的是校集、增补、重绘和刻版的工作,可知在此以前,当有其他图本可供校集、借鉴和参考。胡氏《山海经图》采用的是无背景一神一图的格局,合页连式,左图右说;神与兽的顺序没有规则,与经文不相呼应。图像线条流畅、逼真传神,特别注重眼睛的刻画,寥寥几笔,神怪畏兽便跃然纸上,显然是大家手笔。今见清代吴任臣、毕沅、郝懿行三种图本,采用的是张僧繇首创的按神灵禽兽分类、置于卷首的格局,而图像却有相当一部分采自胡文焕本。仁和(杭州)柴绍炳《山海经广注序》中说:"吴任臣。。。。。。取舒绘本次第增订为图象五卷"17。从目前所见胡本、吴本的图像与文字材料推测,吴任臣图本、胡文焕图本与张僧繇、舒雅的《山海经图》之间,在形象造型、绘图和编排等许多方面,很可能有着某种传承关系。
  第二种明版图,是蒋应镐绘图的《山海经(图绘全像)》,在笔者所见到的明、清十种带图《山海经》版本18中,只有明代的蒋应镐本和清代的汪绂本有绘图者署名,其他大都带有摹刻的性质。在明版中,蒋氏绘图本有它独具的特色,影响也较大。
  典籍中所记明刻有图《山海经》都是蒋应镐图本。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对明刻本《有图山海经十八卷》介绍如下:"原题:'晋记室参军郭璞传。'有图七十四幅,第一图题:'素明刊',卷末题:'广陵蒋应镐武临父绘图,晋陵李文孝希禹镌。'书衣有彤云子告白云:'《山海经》记自禹、益,昔无图相;本堂鸠工缮镌,图篆精良,海内具眼者辩焉。'按蒋一葵校刻《山海经释义》,有《图》二卷,凡七十五幅,与此本插图完全相同。蒋刻在万历二十五年,不知此两本孰先孰后?"19笔者所见的版本,书名《山海经(图绘全像)》十八卷,晋郭璞撰,明蒋应镐绘图,李文孝镌,聚锦堂刊本,二册。有图七十四幅。第一图题:"素明刊"。
  据谢巍《中国画学著作考录》考证:"今传本之图为万历年间广陵蒋应镐绘,有图七十四幅,刊于有图本《山海经》中。万历二十五年,蒋一葵校刻《山海经释义》,有图两卷,图与蒋应镐所绘相同,惟多一幅。"20目前所知的若干明版有图的《山海经》本子,除了上述胡文焕格致丛书所收《山海经图》,其图像和编排属另一格局外,其余几种都以蒋应镐绘图本为底本,只是在图像细部和编排上略有差异,21可见它在当时就是一部有影响的本子。
  蒋氏绘图本在以图像的方式再现《山海经》,在设图立意、图文编排、图像结构、神与兽的造型和刻画等诸多方面,都很有特色。
  首先,蒋氏绘图本在设图上,以独到的眼光,采用丰富多彩的图像再现《山海经》的神奇世界。此本有图74幅,按《山海经》十八卷的顺序穿插于经文中。蒋氏绘图本采用合页连式,即由左右两页连成一图,每图由一个到五、六个神怪异兽组成。74图共画神与兽346例:其中,神灵73;异民49;畏兽113;奇鸟59;怪鱼蛇虫50;神山2。数百个形态各异的图像把瑰丽多姿的中国神话世界展现在读者面前:人面蛇身的女娲、人面龙身的雷神、人面鸟身珥蛇践蛇的水神禺强、夸父逐日、精卫填海、丹朱化鸟、王亥仆牛、巴蛇吞象、西王母与三青鸟、九头蛇身的的怪物相柳。。。。。。等等。一些在中国神话中地位显赫的神,如帝二女、祝融、夏后启、蓐收、夸父逐日、禺强、句芒、巴蛇、河伯、雷神、应龙、夔等,蒋氏采用双幅大版、即两页一图来表现一个神,这在明代的小说版画插图中,也并不多见。
  其次,蒋氏绘图本采用的是一图一神或多神、以山海为背景的格局,神与兽的故事在山林水域上展开。郝懿行在《山海经笺疏序》中曾说,"古图当有山川道里",蒋氏采用的以山川为背景的格局,是再现古图风貌的一种有益尝试。
  第三,蒋氏绘图本是蒋氏根据《山海经》文本创作的图本,一方面,画家继承了古图的传统,在画像造型、特征勾勒、线条运用、写实与象征的运用等许多方面,不失古意,保持并再现了古图与《山海经》母本原始古朴的风貌,具有民间艺术粗豪、质直的风格。另一方面,画家在给《山海经》诸神作图的时候,又注入了自己的思想和创造,显示了画家对《山海经》的独特理解。
  原始粗犷、率真稚拙、充满野性、夸张怪诞的《山海经》诸神的图像造型,是蒋本的一大特色。画家通过人与动物器官的加减、异位、交错、夸张、变形,重新组合,构成了形形色色的神与兽的画廊。《山海经》的神不讲究形体美,常把人的器官肢体加诸于鸟、兽、蛇、虫身上,出现了大量的人面兽、人面鸟、人面蛇身的神。
  蒋氏绘图本346例图像中,人形神与人兽(鸟蛇)合体神共146例,其中:
  人形神:正常人形神12
  异常人形神(无头神、两头神、三首神、三足、一手、无臂、三角神)8
  远方异人:49
  人面兽:37
  人面鸟:14
  人首蛇身(人面鱼、龙):15
  动物形,杂以人身、人手、人足、人目之神:11
  这个有趣的数字很能说明蒋氏《山海经图》形象的构图手段和思维方式。346例图像中,人形神及人与动物合体神有146例,占三分之一强;而真正的人形神仅12例,其余不是异常人形神,就是人与各种动物的合体神。例如,《山经》有15个山神,其图像全部都是人与动物的合体,像钟山的山神鼓是人面龙身鸟足神、昆仓丘的山神陆吾是人面虎身九尾神、玉山的山神西王母是人面豹尾虎齿神,等等。《山海经》的神灵世界没有至上神,诸神之间没有统属关系,人是这个世界的主宰,神的世界就是人的世界。
  多年来,我每天和《山海经》的神怪异兽为伴,最感兴趣的是那些人首动物神脸上挂着的笑容,像槐山的山神人面马身的英招,单狐山的山神人面蛇身神,例子很多。甚至连那些凶鸟畏兽,如"见则有兵"的人面鸟凫0,人面牛身的食人畏兽窫窳,人面马身的食人畏兽马腹,连那被砍了脑袋而以乳作目以脐为口的形天,都是一脸笑容。与商周青铜器兽面纹(旧称饕餮纹)所流露的那种肃穆狰狞冷漠的气氛完全不同,明版《山海经图》所弥漫的是一种以人为主体的祥和、协调,既不神圣,也并不神秘的气氛。这种微笑造型或许受到明代吉祥题材的民间版画模式的影响,更主要的是体现了明代画家和民众对《山海经》、对人的生存本质,即所谓人本精神的独特理解。《山海经图》素显示的是儒、佛、道以外的一种中华文化,以这些形象和造型表达了人们对人与自然,对天、地、人关系的看法,以这样的方式与天地沟通,与自然协调,与山水、动物、植物对话,进行交流。在这些山海经图中,保留下来了大量原始思维的遗韵。这种原始思维尽管来源于《山海经》母本,但以图像的方式形象地加以再现,却是画家蒋应镐的创造。
  画家给《山海经》作图,自然受到已有文本的制约,而蒋氏绘图本既能不失古意,又能体现画家个人的见解,这一点也是此书的特色所在。例如,《山海经》十一卷《海内西经》云:"开明南有树鸟、六首蛟。。。。。。"。郝懿行与袁珂对之作注与解释均不相同。郝氏断句与解释为:"开明南有树(指绛树),鸟六首(指《大荒西经》互人国之青鸟:有青鸟,身黄,赤足,名曰0鸟),蛟(引郭注:蛟似蛇,四脚,龙类也)。。。。。。"22。袁珂断句与解释为:"开明南有树鸟,六首(指0鸟);蛟。。。。。。"23。今见蒋氏绘图本第56图上,画有一六首之蛟,树上又有一鸟;若此鸟为树鸟,则地上爬行的便是六首蛟。这幅六首蛟图显然根据郭璞对"蛟"所作的注(似蛇而四足)而画,只是有六个脑袋而已。据蒋氏图,此经可以断句为:"开明南有树鸟、六首蛟、。。。。。。"。蒋氏的理解是完全合理的。这样,《山海经》的神兽家族中,便多了一个六首蛟。上面所举诸注家与画家对经文的理解不同,便出现了不同的神话形象,通过《山海经图》可知神话的多义性与变异性亦处处可见。此外,对一个神有多种形貌的处理,也反映了画家的匠心,如经文中的猩猩有猴形与人面猪形两种形状,画家使之分别出现在《南山经》和《海内南经》;又如《山海经》有一食人畏兽,名窫窳,它原来是一个古天神,人面蛇身(见《海内西经》),被贰负神杀死后,变成了人面牛身马足的怪物(见《北山经》),传说它有时又以龙首的面目出现(见《海内南经》),蒋氏把窫窳的三种形貌都以图来表现,使人对窫窳的神话形象演变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蒋氏《山海经图》是蒋应镐根据《山海经》创作的作品,反映了明代民众与蒋氏本人对《山海经》的理解,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从许多神灵的穿戴服饰与明代打扮,便可见一斑。
  综上所述,蒋氏绘图本在神话学、艺术学和《山海经》研究中,具有比较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观赏价值。

  四
  明代的万历时期,被称为古版画的黄金时代。随着印刷业的发展,木版年画与木刻连环画盛行,以小说与戏曲为题材的版画在民众中大量普及,逐渐形成了以福建建阳为中心的建安派版画,以江苏南京为中心的金陵派版画,以安徽歙县为中心的新安派(亦称徽派)版画,以杭州为中心的武林版画和以苏州为中心的苏松版画。为了适应广大读者的需要,以小说为题材的版画形式多种多样,比较常见的有:上评中图下文,图左右为题;上图下文;图嵌正文中;卷首冠图,上为图题,左右联语,单面方式,多为历史故事;全幅大图,上为图题;左图右书等等。24吴地版画博采各家之长,又有所创新。例如,上图下文是这类版画早期常用的形式,吴地版画改之为整版大图或合页连式,把前后两页合成一图,图像放大,线条粗放,形象突出,使人耳目一新。
  广陵蒋应镐的《山海经图》在许多方面体现了万历年间吴地版画的风格。
  一,采用合页连式,在相对广阔的空间中,显示形象的特征。画面以神和兽为主体,一足的牛、九头的蛇、三足的人面鸟、狗头的人。。。。。。形象生动,特征显露,主次分明,仿佛徐徐走来,向我们讲述着那远古发生的故事。
  二,万历吴地小说版画多是插图,图不离文,穿插于文中。蒋氏图本采用的也是插图式,与王崇庆《山海经释义》图本、胡文焕图本、毕沅图本采用的图像独立成卷的编排方式不同。
  三,背景只作简单勾勒是万历吴地版画的另一特色,蒋氏《山海经图》以山川为背景,山海湖泊只是粗粗几笔,神、怪、鸟、兽的生活环境便一目了然;天上飞的,地上爬的、山上跑的,水中游的,各得其所。人与神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跃然纸上,诸神的故事就在山山水水的背景上展开。
  四,版画是画家与民间刻工共同的作品,版画一般要经过绘、刻、印三道工序,画师和刻工在版画的制作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过去民间版画极少署名,我们在蒋氏《山海经图》卷末见到明广陵蒋应镐绘图、晋陵(江苏武进)李文孝镌的署名,在第1图右上方见到"素明刊"三字,在第62图右上方有王杏春如四字,在第66图左下方有王杏春刻四字。李文孝、素明、王杏春(?)都是刻工。
  这里要对"素明"多说几句。前引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中,特别提到"第一图题:素明刊"。素明是刘素明,过去以为是福建建安刻工,经郑振铎考证,认定他是杭州著名的木刻家。郑氏在《中国古木刻画史略》中说:"(刘素明)是武林(杭州)人,是杭州本地木刻家里唯一传下显赫姓氏来的人"。他是一位多产的版刻家,作品很多,重要的有:北大藏《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有精图一二0页,题"书林刘素明全刻像";北图藏《新编孔夫子周游列国大成麒麟记》,图十页,题"素明刻像";西谛藏朱墨本《西厢记》,题"素明刻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金陵、苏州、吴县等吴地的一些重要刻本都出自刘素明之手,如金陵兼善堂本《警世通言》,图四十页;衍庆堂二刻增补《警世通言》图四十页;天许斋刊《古今小说》,图四十页;均题"素明刊"。又,明末苏州存诚堂刊《新刻魏仲雪批点西厢记》,亦称为刘素明刻图。天启间吴县天许斋刊《全像古今小说》,又名《喻世名言》,图四十页,题"素明刊";又有吴县衍庆堂刊本,图二十四页。另有吴县衍庆堂二刻增补《警世通言》,图四十页,亦署"素明刊"。25
  广陵蒋应镐的《山海经(图绘全像)》同样出自名家刘素明之手,可见吴地版画善于吸收吴越各地画坛高手,博采各家之精英,使《山海经图》的艺术达到更高的水平。
  蒋氏绘图本在设图上眼光独到、图像精细、生动传神、线条清晰、有创意、能把握形象特征,显然出自有经验的画家的手笔。与此同时,图本又带有民间版画所特有的无个性、模式化的特点。可以说,蒋氏绘图本是文人画家、民间画工、刻工共同的创作。
  遗憾的是,笔者对吴地画家张僧繇、蒋应镐所知极少,我写这篇小文,希望得到吴文化的专家、朋友的指教。
  清代著名学者顾炎武(1613-1682)是江苏昆山人,他曾经以《山海经》的一个神为题,写了一首《精卫》诗,我以为,这首诗正是吴地精神的写照: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
  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2000年8月5日于北京

  1
  2
  6俞剑华编著《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57年,第395页。
  7同上书,第402-403页。
  8同上书,第114页。
  9同上书,第46页。
  10陈耀文撰《天中记》卷六十第850页上,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四库全书本,1991年。
  11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第61—62页。
  12郑午昌编著《中国画学全史》,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年,第67页。
  13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一《叙诸家文字》(见张彦远《历代名画记》附《图画见闻志》,京华出版社2000年,第86页),记自古及近代评画笔文字三十家,有《僧繇录》一篇,下注"亡名氏",说明郭氏不知作者何人。俞剑华在《中国画论类编》(第53页)中指出,这是一本"已完全亡佚之书"。据谢巍《中国画学著作考录》(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第34页)考证:"此篇见于郭代氏书首先著录,然不冠以作者姓名。。。。。。。今见万历刊品《画法大成》卷一《画史》于画学书目中著录'梁昭明太子《僧繇录》'",故推测此文有可能是梁昭明太子萧统所作。
  14《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四十二子部五十二小说家类三,中华书局1965年,第1205页。
  15见马昌仪编著《古本山海经图说》,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年。
  16明胡文焕《山海经图》,见上海古籍出版社编《中国古代版画丛刊二编》第一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17仁和柴绍炳《山海经广注序》,见吴任臣注《增补绘像山海经广注》,康熙丁未(1667年)佛山舍人后街近文堂藏板。
  18目前所见的十种带图的明清《山海经》图本是:1,明王崇庆《山海经释义》本;2,明蒋应镐绘图《山海经(图绘全像)》本;3,明《山海经》日本刊本;4,明胡文焕《山海经图》本;5,清吴任臣《增补绘像山海经广注》本;6,清汪绂《山海经存》图本;7,清毕沅《山海经》学库山房图注原本;8,清郝懿行《山海经笺疏》图本;9,清《古今图书集成。禽虫典》异禽异兽部;10,清《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
  19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393页。
  20谢巍《中国画学著作考录》第11页。
  21目前所知,以蒋氏绘图为本的版本有:1,明王崇庆《山海经释义》本,据王伯敏主编《中国美术通史》(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279页)明代版画的介绍,《山海经释义》由常州蒋一葵尧山堂于万历二十五年始刻,于万历四十七年(1619)刊行,有图75幅,除了一幅图外,其余74图与蒋绘图本基本相同,只有几处略有差异。2,明版《山海经》日本刊本,74图,与蒋图本同。据日本学者小南一郎为我提供的日本《和刻本汉籍分类目录》146页载,日本刻印的《山海经》汉籍图本共有五种,均为蒋应镐图本,74图。3,据上引《中国美术通史》第269页载,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有图山海经》图七十四幅,题"素明刊",指的便是蒋应镐绘图本,素明即杭州著名刻工刘素明。
  22郝懿行撰《山海经笺疏》光绪壬辰五彩公司三次石印本。
  23袁珂《山海经校注》第354-355页。
  24《中国美术通史》五,王伯敏主编,第八篇第一章版画(作者李之檀),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212-286页。
  25有关刘素明的情况,参见上引书第268-282页。
  26郝懿行《山海经笺疏序》,同注2。
  27鲁迅《阿长与山海经》,《鲁迅全集》(二),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229-231页。

  [1]张骏(前凉永嘉元年307-346年),今甘肃平凉人,好古博识,有集八卷,已佚。据谢巍《中国画学著作考录》(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第14页)载,张骏之《山海经图赞》约成于咸康(335-342)年间,晚于郭璞。
  [2]唐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述古之秘画珍图》中说:"古之秘画珍图固多,散逸人间,不得见之,今粗举领袖,则有:。。。。。。山海经图(六,又钞图一)。。。。。。大荒经图(二十六)"。此说未见于其他记载,括号内的数码也不明其意。见京华出版社,2000年,第40页。
  [3]明杨慎《山海经后序》,据《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丁锡根编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第7-8页。
  [4]清毕沅《山海经新校正·古今篇目考》,光绪十六年学库山房仿毕氏图注原本校刊。
  [5]清郝懿行《山海经笺疏叙》(嘉庆九年,1804),据《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丁锡根编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第21页.

TOP

好介绍,谢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