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西游记》第五十回大义与精解

《西游记》第五十回大义与精解

第五十回 情乱性从因爱欲 神昏心动遇魔头

上一回已经从事达理的境界了,只是这个理是不是真实的大道之理呢?接下来的三回故事将要告诉读者的就是道理还是有因缘在其中的。用不同的心,会显现不同的道。心清净是有层次的,境界显现也是有层次的。如果在修行中不了解这个情况,想真正觉悟是不可能的事。因此修行人必须读的一部佛家经典就是《首楞严经》,最后对阴魔的表现形式说得非常透彻,其它文化是难以望其项背的。这三回故事就是要讨论一下道家的道。是解脱的道,还是六道的道呢?读了故事自然就会明白了,当然如果读不懂,还是不明白。
先谈一点道家的太极图,自古以来,人们对太极图赞叹不已,有些人把这样的道理当成毕生追求的目标。那么,图中说明了多少大道理的规律呢?其中还有什么不足呢?世界还有更高明的天机图吗?太极图有人总结出老子七律,即宇宙万法运行必遵的七大规律(有人提归纳出:第一律,第二十五章的道法自然律,第二律,第一章的玄之有玄律,第三律,第六十四章的巨树毫末律,第四律,第四十章的反者道动律,第五律,第十一章和第二章的有无相生律,第六律,第四十二章的二生三律,第七律,第五十五章的不道律。)这里借用更透彻的天华哲学八大规律来简要地说明道家的太极图,暂不做深入讨论,以达到能读懂这一回故事为限。首先是太极图外边的一个圆,代表道理是圆的,这个圆有二层意义,一是圆满性,二是周期性。圆满性,指一切事物都必然包涵在道义之中。周期性,指一切事物都是有再现性的,运行到了一定的程度还会回到原点。周期性,就是印度文化里的轮回规律。可见,周期性是圆满性的一种定向运行的表达式。圆满性,相当于道法自然律;周期律,相当于波动发展律和因果律所遵循的根本理义。第二是圆里的黑白两条鱼,代表阴阳根本律,道理中的事物都是阴阳二性的表现形式。阴,指事物中隐而未显的事物属性;阳,显现在特别时空里的事物属性。第三黑白鱼亲密无间的相抱而动,鱼眼代表阴阳互根,动动代表五行生克制化律。第四是两鱼与圆相吻合,代表天人合一律。第五是鱼首尾相接并以圆心相隔,代表中成极反律。第六是两鱼波形线相抱,代表波动式的发展规律。第七是两鱼运动中相互易位,代表质量互变律,也表现出否定之否定的规律。否定之否定,又构成了层次分明的位序规律。前七律的综合表现,又必须有第八大规律,即宇宙自控调谐律,也是道法自然律的重要表现内涵。可见,七律,八律或者十律,都是开合的不同。另外,老子七律的阴阳鱼是封闭在一个圆圈里的,这个圆圈可大可小,关键是这个圆圈里核心的内涵。说她可大可小,是因为这个大道是被意识形态化了的,对地球人类来讲,无论如何也没有办法摆脱意识形态的影响的。说到核心内涵,正是指太极图没有意识到意识形态本身的问题。这个问题可能极少被人问出,因为一般都认为这个圆圈已经代表了道的总体了。前面说过,这个圈子如果是阴阳的全部,那么能不能超出阴阳之外呢?老子说所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是阴阳未分的元神,在太极图里元神就是那个圆圈吗?若是阴阳未分,阴阳又因何而生。若是阴阳已生,那元神又在哪里呢?可见,这些问题太极图似乎已经表达了,但是又表达得不那么明确和彻底了。幸运的是天华文化的创始人给出了标准答案,绘制了一个更完善的天机图,宏宝天机图。宏宝,就是道至大至善的代名词。天机图,就是大道演示一切万法的根本法则。与太极图相比,就是在太极图的核心里多了一个阴阳平衡的黑白各半的小圆,另外在外面绘制变化过程和发展映对的境界。这个小圆也随着阴阳鱼旋转,但是阴在阳的反映面,阳在阴的反映面,这里内涵极深,代表了众生真心对境一念不觉的迷惑过程。同时,图中还演示了五行生克的规律,以及时空产生的原理,最终表现为波粒二相性的过程。可见,宏宝天机图是人类迄今为止最完美的天机示意图,如果用佛家的法相唯识宗来说明则更是精彩。这些大道之理隐含在修行之中,将会在后面相关的故事里更作讨论。
再从小说的发展过程看,从心性二者过双叉岭开始修证一心的中道正观,一路上克服了种种困难,步步深入体证。每一步的深入,都是要在境界里印证真心的清净和慈悲二条根本理义。直到前一回通天河的金鱼所演示的境界,是不是就算觉悟此心了呢?觉悟没有觉悟,清净不清净,关键是看智慧现前了多少,慈悲显露了多少。学佛修行是要证得无上的智慧,有了无上的智慧才会有真实的慈悲,可见,般若智慧才是自觉觉他的根本。比如,人类的智慧透不过一层窗户纸,面对生活中的境界,都是用心去猜测,用理论去归纳。由于没有开发出真正的智慧觉悟,人类的慈善活动之中必定存在着一定的虚伪性。仔细一想就明白,如果一切都是明明了了的,还要理论干什么呢?还要那么多的书吗?比地球人智慧高很多的天人,一般都有天眼洞视的能力,不仅能看到事物的表面,还能看到事物的内心,甚至能看到人的部分心理活动,以及看到事物变化的过程和结果。可是,天人所见的道德和规律都是六道里法则,实质上还是用阿赖耶识在起作用的智慧,不是佛菩萨所证的清净不染的根本智、道种智和一切种智。因为天人的心还不够清净的缘故,使得他们没有办法超越自己设定的根本。什么是自己设定的根本呢?比方说,科学被设定的根本就是波粒二相性,一切现象都越不过光子的范围,光子的波粒相性是科学的大根本,也是造成科学暗物质的大背景。可见,如果在科学的计算中出现了光子的大小,那一定是一个错误的结果,或者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没有意义的数据。看过显微镜的人都能体会到,如果底下没有光射上来,物镜所对的境界就显露不出来。其实,也许科学家们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但是科学是没有办法的,因为科学是借助于境界来判断境界的研究方法,也是借助于境界来改造境界的方法。这个借助的过程就是被限制的过程,也是对自己判断失误的过程。《西游记》这一回故事就是要说明这个作茧自缚的过程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
有很多人喜欢科幻的东西,因为过去的科学幻想,基本都成为了今天的现实。很少有人在这里去悟道理,只是在幻想里做梦。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很多人看不起古人,因为古人朴实,不爱幻想,爱守本分,克己复礼。当然更没有人去思惟克己复礼本是觉悟自己的需要,恰恰相反,一般都被误解为束缚自己,僵化自己的生活方式。现在人理解能力的不足,导致了崇洋媚外和自我否定。盲目地追求自由,其实,情感上的自由是一种放纵。这些人很少反省自己的问题,没有仔细去体会自己到底是什么,只是盲目地追随自己的妄想而已。科学采用对待的方法来研究人类,这是由于人习惯于对着境界而生活造成的。比如,视神经让我们有空间和形象的感觉,我们的视神经是完美的吗?它真正能告诉我们境界里的真相吗?这个问题没有人能回答,人们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让大家来相互印证。大家的看法相同,所见相同,就是真相了!可是,执着于视觉的刺激会导致神经蓄能,当人死亡的时候,这个能量必然会释放出来,出现极重的四大分离之痛苦。其它神经都是这个情况,简朴的生活能让人好死,这一点几乎没有人去关注。都想活得精彩,不知死得可悲,这就是人生的悲剧。倘若我们仔细想一下,视神经能显现那么多的境界,说明境界本身就在视神经里,是神经本质功能的某种排列组合而已。科学幻想的事物能变成现实,说明符合科学的现实出自于真心的某种功能。由此发现,向内去体证就能最迅速,最广大地实现自己永恒的财富,即觉知的常住本体。《西游记》要去西方取经,并不是要去玄奘法师的印度,而是一切法的常住本体,即佛家说的西方极乐世界。一切法都是从那里生出来的,因此要去那里取经,经就是道德的规律。本体搞清楚了,一接触现象就能自然就明了。本体之圆满才会有现象的圆满,这就是在太极图里提出的问题。这些都是在修行中,不可被境界牵着走的原因,也是从境界里体悟真常的方法。心物辩证法的真正魅力在于其不仅仅是一种哲学,而是真正能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
这回故事写得深刻,情见是魔,这个魔就是指境界给我们带来的感受。情见有点深,根本上讲,情见是阿赖耶识的见。从生活中说,情见就是对境界有取舍之心。注意一念认同所知,就是取了所知,取所知即成所知障。可见,一旦有取舍,心即被束缚了。只是凡夫看不到这个情况,等因果来了,又感叹老天不公平,没有天理等等。其实,天理真的非常公平,没有一丝一毫的偏见,只是我们误解了境界,自作聪明而被自己戏弄了一回。可见,所谓凡夫就是喜欢自己戏弄自己,自己折磨自己的人,借用医学上的名词叫自虐狂。就好像有一颗子弹,想着去打别人的,可是总是飞回来击中了自己。所以,杀他者必被他杀,得他者必定失己。
情乱性从因爱欲,情,阿赖耶识的作用;乱,破坏;性,是清净本性里的觉察能力;因,因为;爱欲,就是对境界有取舍的念头。故事里是穿着那个纳锦背心,纳锦,就是取锦秀之境界;背心,就是违背了清净真心的功德。情乱性从,这是我们生活的真实情况。别人叫自己的名字,眼前面对的一切境界是和别人在共业条件下成真的,不认为这个共业是真,自然会让社会否定自己。修行之难,可见一斑。佛家要建伽蓝园的目的就容易理解了,必须暂时地远离共业炽盛的世俗生活,清净下来体悟自己的觉性,才有可能在短暂的人生时光中获得身心彻底解放的功德。可见,现代社会几乎找不到伽蓝园了,寺院里有伽蓝殿,可是那里只是一个旅游景点了。
神昏心动遇魔头,神,就是自性里的觉察能力;昏,就是昏昧;心动,就是神昏的必然结果。遇魔头,起心动念所应对的境界必定是一种错觉。魔头,就是老君所骑的青牛,兕大王。老君的道,是建立在境界上的,这就是前面讨论的内容了。相传老君是倒骑在这个牛上的,意思是他并不执着这个道,他是要跳出这个道的。然而,跳出去方法非常关键,如果还是执着有一种境界要跳出,那就无法跳出境界了。原因是从正面走向反面的方法,还不是解脱的方法。真正的解脱方法,是将德还归于道,即是将心还归于性。何为将心归还于性?就是不要控制自己,控制自己就是阿赖耶识在起作用了。无我的境界,就是在一切境界里没有自我的控制。细细地体会为什么要控制自己?正是因为对境界的迷惑和恐惧,不了解不选择才是最佳的选择,因为清净心里的一切都是完美无缺的常乐我净。

词曰:
心地频频扫,尘情细细除,莫教坑堑陷毗卢。本体常清净,方可论元初。性烛须挑剔,曹溪任吸呼,勿令猿马气声粗。昼夜绵绵息,方显是功夫。
这一首词,牌名《南柯子》。单道着唐僧脱却通天河寒冰之灾,踏白鼋负登彼岸。师徒四众,顺着大路,望西而进。正遇严冬之景,但见那林光漠漠烟中淡,山骨棱棱水外清。

词曰:心地频频扫,尘情细细除,莫教坑堑陷毗卢。与神秀大师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毗卢,佛家的毗卢遮那佛,清净法身佛。心有丝毫的不清净,就是坑陷了本性的清净功德。本体常清净,方可论元初。自己的心清净了,才能谈论事物的本来面目,否则都是随心臆测的世俗戏论,对解脱无益。性烛须挑剔,曹溪任吸呼,勿令猿马气声粗。性烛,指自性光明,具有觉照的作用。曹溪,指六祖慧能大师的智慧。这里说的是智慧有二种,一种是无上智慧,以禅宗的慧能大师所行的自在智慧,不需要任何的造作,自然流露在生活中。另一种是要入定才会有的,即还是定的出入来感应的智慧。用六祖的说法,禅定与解脱不应当是二法。这就是修行人必须挑剔的地方,要解脱就应当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在解脱,不是一般六道凡夫和小乘人的息住脉停等等的定慧。小乘禅定的智慧,是作意才能获得的,因此不能任呼吸。要获得曹溪的大智大慧,则必须在一切条件下,都在性定之中,所谓舍识用根,性光觉照。即在一切境界中,不起心不动念,把心猿和意马都摄持住。净土的念佛法门就是这个方法,所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昼夜绵绵息,方显是功夫。功夫被祖师大德比喻成烧开水和孵化小鸡的过程,必须绵密保任。如果境界一来,又被牵着走了,则必然不能提升功夫境界。祖宗大根器就是这一类的人,能几年专注于一心,因此必定会有豁然开朗的时刻。凡夫修不成,要么不懂什么是一心,要么就是进一退九,永远是冷水一潭。禅家讲的“死灰里蹦出热豆子”,才算是破了初关。现在禅宗很难盛兴,甚至还有人把意识形态里的东西说成是觉悟境界。可见,现在流行的禅,连口头禅都算上了,大多是意识形态里的野狐禅,因为连禅的边都没有摸到,甚至没想到。
这一首词,牌名《南柯子》。单道着唐僧脱却通天河寒冰之灾,踏白鼋负登彼岸。这段南柯子,意境相仿。理可顿悟,事须渐修。渐修的路子,关键是清净二字。曹溪,是自性的代名词。本词句的核心,就是要求绵密用心,所谓功夫成片。师徒四众,顺着大路,望西而进。能保任,则顺着大路,向着涅槃城。正遇严冬之景,但见那林光漠漠烟中淡,山骨棱棱水外清。严冬,比喻收摄心念,进入含藏内景。林光漠漠烟中淡,外境被淡化了。山骨棱棱水外清。心境超然清净。棱,木夌,比喻超越于木的境界,即林光淡漠。林光与山骨对应,代表境与心。烟中淡,尘缘淡漠;水外清,境界明了。

师徒们正当行处,忽然又遇一座大山,阻住去道,路窄崖高,石多岭峻,人马难行。三藏在马上兜住缰绳,叫声“徒弟。”那孙行者引八戒、沙僧近前侍立道:“师父,有何吩咐?”三藏道:“你看那前面山高,只恐有虎狼作怪,妖兽伤人,今番是必仔细!”行者道:“师父放心莫虑,我等兄弟三人,性和意合,归正求真,使出荡怪降妖之法,怕甚么虎狼妖兽!” 三藏闻言,只得放怀前进,到于谷口,促马登崖,抬头观看,好山:
嵯峨矗矗,峦削巍巍。嵯峨矗矗冲霄汉,峦削巍巍碍碧空。怪石乱堆如坐虎,苍松斜挂似飞龙。岭上鸟啼娇韵美,崖前梅放异香浓。涧水潺湲流出冷,巅云黯淡过来凶。又见那飘飘雪,凛凛风,咆哮饿虎吼山中。寒鸦拣树无栖处,野鹿寻窝没定踪。可叹行人难进步,皱眉愁脸把头蒙。

忽然又遇一座大山,遇山,就是定的问题,也就是功夫问题。大山,是指千千万万的修行人都没有过得去。阻住去道,路窄崖高,必由之路,修行当中绕不过去的大问题。石多岭峻,人马难行。境界复杂,用世道的意识心是没法过去的。性和意合,归正求真,这是关键,应当没有问题。修行最常感到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使出荡怪降妖之法,怕甚么虎狼妖兽!心意合性,则在一切境界里如如不动。
嵯峨矗矗,峦削巍巍。对山的描写中,可以发现暗示的问题。定中境界太多,禅趣易失。人生亦是如此,如果不是错认了境界里的事物,哪个会有坚固的分别和执着啊。嵯峨矗矗,比喻生活中千奇百怪,五光十色的事物。峦削巍巍,比喻每一事物又是那么生动鲜明,扣人心弦。佛家说这些事物是一场空,怎么可能,当然难信。嵯峨矗矗冲霄汉,峦削巍巍碍碧空。事物现象把甚深的智慧淹没了,信以为实则把法性空寂觉照障碍了。怪石乱堆如坐虎,苍松斜挂似飞龙。基本粒子不同的排列,我们看不到,构成了物质世界,其实是虚妄的境界;阿赖耶识里的种子随缘起现行,以为是性德显露。注意这句话是本回遇魔的关键。苍,业力种子仓库;松,共业;斜挂,遇到缘分而起作用;似飞龙,很像是自性功德。前面讨论的道家所谈论的道,即是似飞龙的境界。《易经》里的规则也是世间法的规律。岭上鸟啼娇韵美,崖前梅放异香浓。这一句给出了解决问题的答案,人间正道在哪里呢?六根门头放光动地。生活中如何修行?离一切相,即一切法,这就是我们的自性。岭,比喻一切物质现象;鸟,见性;啼,如来清净法音;娇韵美,即西方极乐世界的和雅音,到一切法和谐共存。崖,比喻一切事物;梅,木屮母,生草之母,木母。在一切事物里未发一心所有法,此为佛家戒的本义,所谓戒定真香。这一句的法趣很明显了,能在境界修忍,是保任中道法。净土法门执持名号,就是这个方法。在一切事物面前,只管一句阿弥陀佛名号朗朗在心中。涧水潺湲流出冷,巅云黯淡过来凶。这是讲行业和行苦。涧水,相对法而有的识心,慢慢地会演变出离别苦,即生死苦。巅云,颠倒的见解即使很淡,也会演变成相克之灾。又见那飘飘雪,凛凛风,咆哮饿虎吼山中。世道纷纷,意识相扰,总是一切虚妄的景象。寒鸦拣树无栖处,野鹿寻窝没定踪。寒,比喻离别,不了解一切众生境界本是自心变现之物,心中流不出慈悲的爱暖。鸦,牙鸟,比喻邪见。拣树无栖处,在境界里取舍,反而没有真正的皈依之处,如当今人类社会,几人内心里有安宁之所?野,非本性里应有的;鹿,法尘;寻窝没定踪。依恋物质的景象,其实是务了虚妄。世界上的生活就是这样的悲剧,天天在物质上要务实的人,恰恰是将人生落在了虚处。这些道理用科学也能讲得清,一切物质的本质是波粒二相性的,运动不止,无有定处。可叹行人难进步,皱眉愁脸把头蒙。可叹世人如何能做到!人人都背道而驰的,只好眼不见,心不烦了。其实,这里表达了佛家常说的“众生难度”。

师徒四众冒雪冲寒,战澌澌行过那巅峰峻岭,远望见山凹中有楼台高耸,房舍清幽。唐僧马上欣然道:“徒弟啊,这一日又饥又寒,幸得那山凹里有楼台房舍,断乎是庄户人家,庵观寺院,且去化些斋饭,吃了再走。” 行者闻言,急睁睛看,只见那壁厢凶云隐隐,恶气纷纷,回首对唐僧道:“师父,那厢不是好处。”三藏道:“见有楼台亭宇,如何不是好处?”行者笑道:“师父啊,你那里知道?西方路上多有妖怪邪魔,善能点化庄宅,不拘甚么楼台房舍,馆阁亭宇,俱能指化了哄人。你知道龙生九种,内有一种名‘蜃’,蜃气放出,就如楼阁浅池。若遇大江昏迷,蜃现此势,倘有鸟鹊飞腾,定来歇翅,那怕你上万论千,尽被他一气吞之。此意害人最重,那壁厢气色凶恶,断不可入。”

师徒四众冒雪冲寒,战澌澌行过那巅峰峻岭,这些事对真正要去西方的唐僧师徒来说,已经能够小心应对了。远望见山凹中有楼台高耸,房舍清幽。可见,对境不乱,不对境则乱。山凹,动中静定之境界。楼台高耸,比喻功德庄严;房舍清幽,清净之定。断乎是庄户人家,庵观寺院,且去化些斋饭,吃了再走。唐僧要化食,真实的意思就是禅悦不在,需要用心化解。所以,化食往往是产生故事的源头,其实是境界中迷失自性的开始。只见那壁厢凶云隐隐,恶气纷纷,执着任何一相都是执着相,即使是寺院里的佛像也一样。西方路上多有妖怪邪魔,善能点化庄宅,不拘甚么楼台房舍,馆阁亭宇,俱能指化了哄人。比喻修行之中境界都是心现识变的,并非真如自性。你知道龙生九种,内有一种名‘蜃’,蜃气放出,就如楼阁浅池。比喻自性功德不可思议,即使是在众生地,也会有一种作用,叫海市蜃楼,幻化种种境界。断不可入。境界都是业力变现的,如果不知不觉哪有不凶的道理?

三藏道:“既不可入,我却着实饥了。”行者道:“师父果饥,且请下马,就在这平处坐下,待我别处化些斋来你吃。”三藏依言下马。八戒采定缰绳,沙僧放下行李,即去解开包裹,取出钵盂,递与行者。行者接钵盂在手,吩咐沙僧道:“贤弟,却不可前进,好生保护师父稳坐于此,待我化斋回来,再往西去。”沙僧领诺。行者又向三藏道:“师父,这去处少吉多凶,切莫要动身别往,老孙化斋去也。”唐僧道:“不必多言,但要你快去快来,我在这里等你。”行者转身欲行,却又回来道:“师父,我知你没甚坐性,我与你个安身法儿。”即取金箍棒,幌了一幌,将那平地下周围画了一道圈子,请唐僧坐在中间,着八戒沙僧侍立左右,把马与行李都放在近身,对唐僧合掌道:“老孙画的这圈,强似那铜墙铁壁,凭他甚么虎豹狼虫,妖魔鬼怪,俱莫敢近。但只不许你们走出圈外,只在中间稳坐,保你无虞;但若出了圈儿,定遭毒手。千万千万!至嘱至嘱!”三藏依言,师徒俱端然坐下。

且请下马,就在这平处坐下,虽然禅悦失去了,这里如果不失戒定,也不会着魔。师父,我知你没甚坐性,我与你个安身法儿。前面与三道士斗法时,唐僧非常能坐的,这里怎么又没有坐性了呢?这是指修心性交融时,性随心行,即性能随缘。佛家讲:“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心去化缘,性自然在随缘了。因此心在人间时,性不能落到凡尘。这是本回故事要验证的功夫。即取金箍棒,幌了一幌,将那平地下周围画了一道圈子,请唐僧坐在中间,着八戒沙僧侍立左右,把马与行李都放在近身,心相即周围的境界,心性则安住在一切事物必守的圆心才是。如果,心性也跑到境界里了,那就是失去了性定,再坠凡尘了。老孙画的这圈,强似那铜墙铁壁,凭他甚么虎豹狼虫,妖魔鬼怪,俱莫敢近。一切妄想都不能打破这个大道之理。但若出了圈儿,定遭毒手。千万千万!但是如果自己不守这个理,自己要到境界里放纵,则三界六道就产生了。

行者才起云头,寻庄化斋,一直南行,忽见那古树参天,乃一村庄舍。按下云头,仔细观看,但只见:
雪欺衰柳,冰结方塘。疏疏修竹摇青,郁郁乔松凝翠。几间茅屋半装银,一座小桥斜砌粉。篱边微吐水仙花,檐下长垂冰冻箸。飒飒寒风送异香,雪漫不见梅开处。

行者才起云头,寻庄化斋,一直南行,忽见那古树参天,乃一村庄舍。对境之心要向南行,就是向着理智的方向去化解心性不定的问题。修行之中,常以西方表是根本智,南方是差别智,因此要成佛,必定要先去西方最为方便,也最可靠。古树参天,这比喻佛佛道同,亘古不易之菩提树。参禅就要在这里参,性地风光,才是斋心处。
雪欺衰柳,冰结方塘。枊表世相中的阴阳平衡,雪是境界定,雪欺衰柳即是定是平衡之本。方塘是,方即法,塘乃土与唐,性地土;方塘即法相,冰结方塘,即法相如如。疏疏修竹摇青,郁郁乔松凝翠。修竹,是指自性空性长存,乔松,常住万法;摇青,能生万法。凝翠,而一切法常住不动。几间茅屋半装银,几间茅屋,比喻性相缘生之道,相随理性。半装银,銀,金艮,性之相。佛家讲即身成佛,即事而真,就是这个境界,明心见性的人能证得。一座小桥斜砌粉。一座小桥,比喻觉迷之桥距离很近;斜砌粉,普度众生只是方便法,因此对佛法不能执着。篱边微吐水仙花,篱边,篱,竹离,比喻离开边见的用心;水仙,在世间法中得自在,即是佛家的世出世间法;花,艹化,用心转化。簷下,竹詹下,比喻心心相继,永无止尽。长垂冰冻箸,那些相续的法被执着成世相。飒飒寒风送异香,不被境界迷惑,即使是在世间生活,得到的还是清净法喜。雪漫不见梅开处。一片清净的景象中,看不到心心所不同的痕迹,即大道清净无为。

行者随步观看庄景,只听得呀的一声,柴扉响处,走出一个老者,手拖藜杖,头顶羊裘,身穿破衲,足踏蒲鞋,拄着杖,仰身朝天道:“西北风起,明日晴了。” 说不了,后边跑出一个哈巴狗儿来,望着行者,汪汪的乱吠。老者却才转过头来,看见行者捧着钵盂。打个问讯道:“老施主,我和尚是东土大唐钦差上西天拜佛求经者,适路过宝方,我师父腹中饥馁,特造尊府募化一斋。”老者闻言,点头顿杖道:“长老,你且休化斋,你走错路了。”行者道:“不错。”老者道:“往西天大路,在那直北下,此间到那里有千里之遥,还不去找大路而行?”行者笑道:“正是直北下,我师父现在大路上端坐,等我化斋哩。”那老者道:“这和尚胡说了。你师父在大路上等你化斋,似这千里之遥,就会走路,也须得六七日,走回去又要六七日,却不饿坏他也?”行者笑道:“不瞒老施主说,我才然离了师父,还不上一盏热茶之时,却就走到此处。如今化了斋,还要趁去作午斋哩。”

只听得呀的一声,柴扉响处,走出一个老者,清净心中无为而无不为,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呀,口牙,口邪,随众生的业力,即无变随缘,随缘不变。柴,与《西游记》中的樵夫砍柴相呼应的,代表众生当下的业力。扉,履,众生的心行是建立在业力的基础上的。用扉不用履,强调了非根本。老者,比喻自性乃恒古未变的常住真心。手拖藜杖,藜,众多草也;喻芸芸众生众生;杖,以众生为己德,不变随缘为杖,这个道理从《华严经》中看最为明显。佛在菩提树下彻悟成佛,与二七日中宣说自性功德;几乎都是菩萨与云台宝纲来演说,佛但放光而已。随缘不变,理义如此。头顶羊裘,这里最妙,成佛为了什么?为了普度众生,不是自己求安乐。这与世间一切宗教文化的根本区别就看出来了。羊裘,羊,众生的执着;裘,求衣,众生执着自己的躯壳;众生真正的父母,非佛而谁?天下最大的慈悲非佛而谁?身穿破衲,当年佛陀住世即此作法,为众生积福延寿。足踏蒲鞋,蒲,又称香蒲,打坐用蒲垫,喻性德;拄着杖,仰身朝天道:“西北风起,明日晴了。”仰身朝天道,唯仰止天性。“西北风起,明日晴了。”西是正道,北是代表成所作智,正是这一回遇到的问题。众生得度的方法,即归心净土,得根本妙观察之智。同时,也是对这一回故事的结果下断言,此关必过。后边跑出一个哈巴狗儿来,望着行者,汪汪的乱吠。哈巴狗,俗称狮子狗,巴,巴附,《西游记》中特定意义的字,如崩巴二将军;乃附属之能也,狗即忠勇的孝顺子。老人比喻自性智慧,则哈巴狗比喻智慧之功德。行者,没有契入觉悟体性的修行之心,因此还没有被自性的智慧功德认可。长老,你且休化斋,走错路了。你这一句重要,现在修行人不求清净心,先求智慧,是走错路了。老者道:“往西天大路,在那直北下,此间到那里有千里之遥,还不去找大路而行?”修行须只管一路清净此心,但得根本智,差别智随缘即得。如佛门大德说:“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半途来求差别智慧,就是指有一类修行人,喜欢神通,不求根本,先求后得,多遭魔障。行者笑道:“正是直北下,我师父现在大路上端坐,等我化斋哩。”这就是在修行中求差别智,心性分家在先了!也须得六七日,走回去又要六七日,却不饿坏他也?前面曾经说过,六祖大师的坛经开示,修行禅法,千万不能用六七二识。在修行中用六七识来求智慧,来去都是分别执着,这也是此回魔障的根本原因。

老者见说,心中害怕道:“这和尚是鬼!是鬼!”急抽身往里就走。行者一把扯住道:“施主那里去?有斋快化些儿。”老者道:“不方便!不方便!别转一家儿罢!”行者道:“你这施主,好不会事!你说我离此有千里之遥,若再转一家,却不又有千里?真是饿杀我师父也。” 那老者道:“实不瞒你说,我家老小六七口,才淘了三升米下锅,还未曾煮熟。你且到别处去转转再来。”行者道:“古人云:‘走三家不如坐一家’。我贫僧在此等一等罢。” 那老者见缠得紧,恼了,举藜杖就打。行者公然不惧,被他照光头上打了七八下,只当与他拂痒。那老者道:“这是个撞头的和尚!” 行者笑道:“老官儿,凭你怎么打,只要记得杖数明白,一杖一升米,慢慢量来。”那老者闻言,急丢了藜杖,跑进去把门关了,只嚷:“有鬼!有鬼!”慌得那一家儿战战兢兢,把前后门俱关上。

老者见说,心中害怕道:“这和尚是鬼!是鬼!”注意,因为老人代表智慧,因此没有从悟空的长相上说他是鬼。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用心才是鬼。心但离性,即是妄念。那老者道:“实不瞒你说,我家老小六七口,才淘了三升米下锅,还未曾煮熟。你且到别处去转转再来。”六七口,指用六七二识的凡夫;三升米,指佛家的三宝,佛法僧,或者自性的觉正净。还未曾煮熟,比喻功夫还未到家,还没有修成正果。要得三宝的后得智,只能先去西方见到阿弥陀佛再来。如东方药师佛国,也是先去西方修行清净心,然后才能开发出清净功德。古人云:“走三家不如坐一家”。这一句说的是修行不要贪多,从三宝的任何一门入才是正道。因三家本来是一家,进了一家,即是见到本性,得到的也是圆满的功德。被他照光头上打了七八下,只当与他拂痒。这是得到点化,从六七,变成了七八。把分别烦恼的第六识去掉了,就是三家成了一家。一杖一升米,慢慢量来。这就是悟空心领神会的意思。悟空一直悟性好,当年随须菩提祖师学道时,也能常常体会妙趣。众生要领悟大道必须学会用一心当下承当。只嚷:“有鬼!有鬼!” 慌得那一家儿战战兢兢,把前后门俱关上。悟得理,也只是解,未能真正受用,因此智慧的大门还是俱关上的。

行者见他关了门,心中暗想:“这老贼才说淘米下锅,不知是虚是实。常言道:“道化贤良释化愚”。且等老孙进去看看。”好大圣,捻着诀,使个隐身遁法,径走入厨中看处,果然那锅里气腾腾的,煮了半锅干饭。就把钵盂往里一桠,满满的桠了一钵盂,即驾云回转不题。

常言道:“道化贤良释化愚”。这一句味道深广,显然是说佛道二家文化针对所度的众生根器。对贤良和愚的内含要了解清楚,才知道众生得度的原理。简单的理解应当是道家普度众生的对象只是人天二道,这二道的众生在六道之中可谓贤良。查一查道家经典,看一看,有没有度化甚至描写六道众生轮回规律的呢?基本上说比较缺少。虽然有太上感应篇,主要是说因果报应的事实。而佛家就不同了,一切世间的众生心身理事都开示了。度化的范围包括地狱众生,鬼道众生,和畜生之类。比如,观世间菩萨化作蜜蜂给苍蝇说法,化身为猪度化猪类众生,等等。虽然道家有“化胡为佛”的传说,理上都讲不通,纯粹是戏论而已。当然化贤良能化到什么程度呢?这个问题从《西游记》故事里就可以观察了。煮了半锅干饭。与上一回故事里的五万四千里相对应,有了一半的路程,得到一半的实惠。即离了愚痴,还没有开出智慧。满满的桠了一钵盂,这一半的功德也是不可思议的,毕业是从善入流的初步境界了。桠,木亚,业不同了。


却说唐僧坐在圈子里,等待多时。不见行者回来,欠身怅望道:“这猴子往那里化斋去了?”八戒在旁笑道:“知他往那里耍子去来!化甚么斋,却教我们在此坐牢!”三藏道:“怎么谓之坐牢?”八戒道:“师父,你原来不知。古人划地为牢,他将棍子划了圈儿,强似铁壁铜墙,假如有虎狼妖兽来时,如何挡得他住?只好白白的送与他吃罢子。”三藏道:“悟能,凭你怎么处治?”八戒道:“此间又不藏风,又不避冷,若依老猪,只该顺着路,往西且行。师兄化了斋,驾了云,必然来快,让他赶来。如有斋,吃了再走。如今坐了这一会,老大脚冷!”

八戒在旁笑道:“知他往那里耍子去来!化甚么斋,却教我们在此坐牢!”心王离性,只能依靠心所了,这就是众生的真相。依八戒,就是依心所,必定要出问题。古人划地为牢,他将棍子划了圈儿,强似铁壁铜墙,假如有虎狼妖兽来时,如何挡得他住?只好白白的送与他吃罢子。七情六欲,都把修行持戒当作坐地为牢。何不即时行乐?世人绝对大多数人都是这个心态,不知道三界火灾是怎么一回事。若依老猪,只该顺着路,往西且行。这就是世智辩聪的小聪明,修行也不耽误,世间的名闻利养也不能少。看一看,那些假修道就是这个情况,心理总想着要当大法师,要当大导师,要别出心裁找出创新来。基本特征就是他找到了祖师大德们没有发现的秘密行法,让当今众生敬仰他的智慧法眼。其实呢?正相反,祖师大德都是过来人,与十方诸佛是一个鼻孔出气。修行应当与祖师求同,这样可以避免以盲引盲,误导众生。祖师的心得是从其慈悲心里流出的智慧,是为了接引后来者,希望后学能正确理解佛法修行的方法。有人排斥祖师,一味地强调佛说而不是祖师说,这正是他误解佛说。

三藏闻此言,就是晦气星进宫,遂依呆子,一齐出了圈外。沙僧牵了马,八戒担了担,那长老顺路步行前进,不一时,到了那楼阁之所,原来是坐北向南之家。门外八字粉墙,有一座倒垂莲升斗门楼,都是五色装的,那门儿半开半掩。八戒就把马拴在门枕石鼓上,沙僧歇了担子,三藏畏风,坐于门限之上。八戒道:“师父,这所在想是公侯之宅,相辅之家。前门外无人,想必都在里面烘火。你们坐着,让我进去看看。”唐僧道:“仔细耶!莫要冲撞了人家。”呆子道:“我晓得,自从归正禅门,这一向也学了些礼数,不比那村莽之夫也。”

三藏闻此言,就是晦气星进宫,遂依呆子,一齐出了圈外。呆子,比喻为依七情六欲为生计的人,心里想得都是些生活享受。出了圈外,即不守本分。原来是坐北向南之家。北是现成,南是智慧;坐北向南,比喻在事实中求智慧,有点像今天人们常说的实事求是。门外八字粉墙,有一座倒垂莲升斗门楼,八字,二边;八字粉墙,比喻相对之道。倒垂莲,比喻与一乘佛理义相违背。升斗门楼,对立之法。都是五色装的,五阴宇的境界。那门儿半开半掩。似断非断。这里的主人是老君的青牛,代表道家的行持,似乎要在境界里得解脱,也得到了某种解脱。八戒就把马拴在门枕石鼓上,用心还是意念,道家称之为真意,其实是个石鼓。鼓,来自佛的词语,法鼓。佛家是空性的鼓,小叩小鸣,大叩大鸣。代表自性随众生心,应所知量。石鼓,说明本质上还是一种执着,因此修行只在半途。沙僧歇了担子,不求转识成智。三藏畏风,坐于门限之上。自性功德还是情见之痴风,修行还是没有入门。前门外无人,想必都在里面烘火。道家的清静,是不是里面活泼自在与众生打成了一片呢?

那呆子把钉钯撒在腰里,整一整青锦直裰,斯斯文文,走入门里,只见是三间大厅,帘栊高控,静悄悄全无人迹,也无桌椅家火。转过屏门,往里又走,乃是一座穿堂,堂后有一座大楼,楼上窗格半开,隐隐见一顶黄绫帐幔。呆子道:“想是有人怕冷,还睡哩。”他也不分内外,拽步走上楼来,用手掀开看时,把呆子唬了一个躘踵。原来那帐里象牙床上,白媸媸的一堆骸骨,骷髅有巴斗大,腿挺骨有四五尺长。呆子定了性,止不住腮边泪落,对骷髅点头叹云:“你不知是:
那代那朝元帅体,何邦何国大将军。当时豪杰争强胜,今日凄凉露骨筋。不见妻儿来侍奉,那逢士卒把香焚?谩观这等真堪叹,可惜兴王霸业人。”

那呆子把钉钯撒在腰里,整一整青锦直裰,斯斯文文,走入门里,把钯子放在腰里,就是以五阴来求道。斯斯文文,比喻装模作样。乃是一座穿堂,堂后有一座大楼,楼上窗格半开,隐隐见一顶黄绫帐幔。隐喻道家的黄庭要道,天仙圭旨。呆子道:“想是有人怕冷,还睡哩。”黄庭是养丹神之胎婴的地方。原来那帐里象牙床上,白媸媸的一堆骸骨,骷髅有巴斗大,腿挺骨有四五尺长。修来修去,还是一个守尸鬼!这里引用近代高僧虚云禅师曾讲述禅宗点化吕洞宾的故事,相信可帮助理解这段故事的原意,其中八万劫是非想非非想处的寿命,指道家炼虚还道所住的定境果报,时间一到还是要在六道轮回。
八仙会上的吕洞宾,别号纯阳,京川人,唐末三举不第,无心归家,偶于长安酒肆,遇锺离权,授以延命之术。洞宾依法修行,后来乃飞腾自在,云游天下。一日至庐山海会寺,在钟楼壁上书四句偈云:“一日清闲自在身,六神和合报平安;丹田有宝休问道,对境无心莫问禅!”未几道经黄龙山,睹紫云成盖,疑有异人,乃入谒。值黄龙击鼓升座,吕遂随众入堂听法。黄龙曰:“今日有人窃法,老僧不说!”洞宾出而礼拜。问曰:“请问和尚:如何是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山川?”黄龙骂曰:“这守尸鬼!”洞宾曰:“争奈囊中自有长生不死药。”黄龙曰:“饶经八万劫,未免落空亡。”洞宾忘了“对境无心莫问禅”的功夫,大发瞋心,飞剑斩黄龙。黄龙以手一指,其剑落地,不能取得。洞宾礼拜悔过,请问佛法。黄龙曰:“半升铛内煮山川,即不问,如何是一粒粟中藏世界?”洞宾于言下顿契玄旨,乃述偈忏曰:“弃却瓢囊击碎琴,从今不恋汞中金,自从一见黄龙后,始觉当年错用心!”
那代那朝元帅体,何邦何国大将军。当时豪杰争强胜,今日凄凉露骨筋。这一段是提醒世人,不论是元帅还是大将军,当年有多么争强好胜,到头来,不过是白骨一堆,有何值得骄傲自大的呢?不见妻儿来侍奉,那逢士卒把香焚?在世的时候不可一世,纵然妻妾成群,子孙满堂的,下属惟命是从的,死后完全是空空一场。谩观这等真堪叹,可惜兴王霸业人。修行人修到半途而废,和兴王霸业的人又有何不同呢?真堪叹,总是生死未了,一切将不去,唯有业随身。

八戒正才感叹,只见那帐幔后有火光一幌。呆子道:“想是有侍奉香火之人在后面哩。”急转步过帐观看,却是穿楼的窗扇透光。那壁厢有一张彩漆的桌子,桌子上乱搭着几件锦绣绵衣。呆子提起来看时,却是三件纳锦背心儿。

呆子道:“想是有侍奉香火之人在后面哩。”世界上丑恶的事甚至还有追随者呢,何况修行界呢?前几年还有把气功当大道呢,把魔法当佛法也就不足为奇了。那壁厢有一张彩漆的桌子,桌子上乱搭着几件锦绣绵衣。锦秀的境界里,有着功名称号。却是三件纳锦背心儿。这里意味深长,三件纳锦背心,首先是背心,就是违背心愿的事。纳锦,看上去,是非常光彩的,如前面所术的元帅将军。三件,喻让众生丧失三宝的业障。一旦穿上它,就是沉沦在苦海之中,专门给师徒三人准备的。迷失的自性,心所法和世智辩聪推导的道理。

他也不管好歹,拿下楼来,出厅房,径到门外道:“师父,这里全没人烟,是一所亡灵之宅。老猪走进里面,直至高楼之上,黄绫帐内,有一堆骸骨。串楼旁有三件纳锦的背心,被我拿来了,也是我们一程儿造化,此时天气寒冷,正当用处。师父,且脱了褊衫,把他且穿在底下,受用受用,免得吃冷。”三藏道:“不可不可!律云:“公取窃取皆为盗”。倘或有人知觉,赶上我们,到了当官,断然是一个窃盗之罪。还不送进去与他搭在原处!我们在此避风坐一坐,等悟空来时走路,出家人不要这等爱小。” 八戒道:“四顾无人,虽鸡犬亦不知之,但只我们知道,谁人告我?有何证见?就如拾到的一般,那里论甚么公取窃取也!”三藏道:“你胡做啊!虽是人不知之,天何盖焉!玄帝垂训云,暗室亏心,神目如电。趁早送去还他,莫爱非礼之物。”

律云:“公取窃取皆为盗”。佛家戒律在境界里,一动取得之念,就是盗心,此戒对治十二因缘中缘取之心。出家人不要这等爱小。真心尽虚空遍法界,取小失大。虽是人不知之,天何盖焉!玄帝垂训云,暗室亏心,神目如电。天下之事天知地知,哪里有隐私的道理呢!

那呆子莫想肯听,对唐僧笑道:“师父啊,我自为人,也穿了几件背心,不曾见这等纳锦的。你不穿,且待老猪穿一穿,试试新,晤晤脊背。等师兄来,脱了还他走路。”沙僧道:“既如此说,我也穿一件儿。”两个齐脱了上盖直裰,将背心套上。才紧带子,不知怎么立站不稳,扑的一跌。原来这背心儿赛过绑缚手,霎时间,把他两个背剪手贴心捆了。慌得个三藏跌足报怨,急忙上前来解,那里便解得开?三个人在那里吆喝之声不绝,却早惊动了魔头也。

那呆子莫想肯听,心未清净,哪里能听理性的劝告,要感受下新奇。沙僧道:“既如此说,我也穿一件儿。”聪明人都不相信真心具足,总在境界里求高深人。两个齐脱了上盖直裰,将背心套上。把直心脱了,背心穿上,哪有不违背心性功德的道理。原来这背心儿赛过绑缚手,霎时间,把他两个背剪手贴心捆了。这就是古人说的自作自受。

话说那座楼房果是妖精点化的,终日在此拿人。他在洞里正坐,忽闻得怨恨之声,急出门来看,果见捆住几个人了。妖魔即唤小妖,同到那厢,收了楼台房屋之形,把唐僧搀住,牵了白马,挑了行李,将八戒沙僧一齐捉到洞里。老妖魔登台高坐,众小妖把唐僧推近台边,跪伏于地。妖魔问道:“你是那方和尚?怎么这般胆大,白日里偷盗我的衣服?”三藏滴泪告曰:“贫僧是东土大唐钦差往西天取经的,因腹中饥馁,着大徒弟去化斋未回,不曾依得他的言语,误撞仙庭避风。不期我这两个徒弟爱小,拿出这衣物,贫僧决不敢坏心,当教送还本处。他不听吾言,要穿此晤晤脊背,不料中了大王机会,把贫僧拿来。万望慈悯,留我残生,求取真经,永注大王恩情,回东土千古传扬也!” 那妖魔笑道:“我这里常听得人言:有人吃了唐僧一块肉,发白还黑,齿落更生,幸今日不请自来,还指望饶你哩!你那大徒弟叫做甚么名字?往何方化斋?” 八戒闻言,即开口称扬道:“我师兄乃五百年前大闹天宫齐天大圣孙悟空也。”

话说那座楼房果是妖精点化的,终日在此拿人。世间法,都是妖精点化的,世人执着世间法,就必定被妖魔所拿。学佛人一定要超然于世相之外,所谓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等到功夫成就,倒驾慈航,再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随众生心,应所知量。顺势导化众生,契理契机。我这里常听得人言:有人吃了唐僧一块肉,发白还黑,齿落更生,世人都以得真理者即得乾坤转换之法,然而就是不知道七觉八正的道理,只会搞七情八邪。

那妖魔听说是齐天大圣孙悟空,老大有些悚惧,口内不言,心中暗想道:“久闻那厮神通广大,如今不期而会。”教:“小的们,把唐僧捆了,将那两个解下宝贝,换两条绳子也捆了。且抬在后边,待我拿住他大徒弟,一发刷洗,却好凑笼蒸吃。”众小妖答应一声,把三人一齐捆了,抬在后边,将白马拴在槽头,行李挑在屋里。众妖都磨兵器,准备擒拿行者不题。

待我拿住他大徒弟,一发刷洗,却好凑笼蒸吃。妖怪也知道修心,即很多人都在讲内求法。只是降不住自己的习气,胜不过生灭之心。虽然看住了自己的本性,总是证不到明心见性。

却说孙行者自南庄人家摄了一钵盂斋饭,驾云回返旧路。径至山坡平处,按下云头,早已不见唐僧,不知何往,棍划的圈子还在,只是人马都不见了。回看那楼台处所,亦俱无矣,惟见山根怪石。行者心惊道:“不消说了!他们定是遭那毒手也!” 急依路看着马蹄,向西而赶。

急依路看着马蹄,向西而赶。求错了功果,反省和忏悔自己的过失。

    行有五六里,正在凄怆之际,只闻得北坡外有人言语。看时,乃一个老翁,毡衣苫体,暖帽蒙头,足下踏一双半新半旧的油靴,手持着一根龙头拐棒,后边跟一个年幼的僮仆,折一枝腊梅花,自坡前念歌而走。行者放下钵盂,觌面道个问讯,叫:“老公公,贫僧问讯了。”那老翁即便回礼道:“长老那里来的?”行者道:“我们东土来的,往西天拜佛求经,一行师徒四众。我因师父饥了,特去化斋,教他三众坐在那山坡平处相候。及回来不见,不知往那条路上去了。动问公公,可曾看见?”老者闻言,呵呵冷笑道:“你那三众,可有一个长嘴大耳的么?”行者道:“有有有!”“又有一个晦气色脸的,牵着一匹白马,领着一个白脸的胖和尚么?”行者道:“是是是!”老翁道:“你们走错路了,你休寻他,各个顾命去也。”行者道:“那白脸者是我师父,那怪样者是我师弟。我与他共发虔心,要往西天取经,如何不寻他去!”老翁道:“我才然从此过时,看见他错走了路径,闯入妖魔口里去了。”行者道:“烦公公指教指教,是个甚么妖魔,居于何方,我好上门取索他等,往西天去也。”老翁道:“这座山叫做金兜山,山前有个金兜洞,那洞中有个独角兕大王。那大王神通广大,威武高强。那三众此回断没命了,你若去寻,只怕连你也难保,不如不去之为愈也。我也不敢阻你,也不敢留你,只凭你心中度量,”

行有五六里,正在凄怆之际,只闻得北坡外有人言语。五六里,指五六识,与前面的六七八识相对应。五六识,就是当下的境界识。凄怆之际,不住五六识,则闻得根性的作用。一个老翁,性德。毡衣苫体,毡,毛片,比喻以众生心为体相。暖帽蒙头,含藏之德。足下踏一双半新半旧的油靴,随众生心,应时而生,因此不新不旧。油,水由,循道而生;靴,革化,应表而化。手持着一根龙头拐棒,龙头,性德显露;拐棒,世道。后边跟一个年幼的僮仆,折一枝腊梅花,所生之心,为过去心之化生,应愿而随缘。自坡前念歌而走。在众生界潇洒应对,超脱于世间。这座山叫做金兜山,山前有个金兜洞,那洞中有个独角兕大王。这个妖怪,后面指出是老君的青牛。老君,在兜率天,这个山也命名作金兜山,兜字是一个加了山旁的字,现在没有这个字,可能是吴承恩先生创造的字,山是定业,兜是因果,表示业力出不了因果。老君是道德的化身,他的坐骑,就是道力的代表了。牛,乃无始劫来的习气,力量甚大。修行也常常比喻作牧牛,把这个好动而力大的业心比作牛。这回故事正是说虽然理性上要念佛西行,然而,情习上往往误事。独角兕大王。独角大王,前面有过金角和银角,这独角是中道修成。可见,中道有层次,把世间法囫囵承当为真心,就是这独角兕大王。这是在上一回金鱼故事之后,在观照中取境作心的错误。如果是识心变现的境界,取作真心,岂不是歪曲了真心。彻悟大师的一声佛号一声心中开示:“一声佛号一声心,须信心深佛更深,梦眼未开情逐逐,慈光常照夜沉沉。一声佛号一声心,落落圆音闻现今,何事世间痴汉子,犹将黄叶谤黄金。”这些正是开示修行人错识境界心的事实。可见,念佛法门深妙,不是一般的修行人能理解透彻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关键是真心。世间的心理学并不是研究真心的学问,是属于意识形态的分别执着与身体健康的关系学。

行者再拜称谢道:“多蒙公公指教,我岂有不寻之理!”把这斋饭倒与他,将这空钵盂自家收拾。那老翁放下拐棒,接了钵盂,递与僮仆,现出本象,双双跪下叩头叫:“大圣,小神不敢隐瞒,这斋饭连钵盂,小神收下,让大圣身轻好施法力。待救唐僧出难,将此斋还奉唐僧,方显得大圣至恭至孝。” 行者喝道:“你这毛鬼讨打!既知我到,何不早迎?却又这般藏头露尾,是甚道理?”土地道:“大圣性急,小神不敢造次,恐犯威颜,故此隐象告知。”行者息怒道:“你且记打!好生与我收着钵盂!待我拿那妖精去来!”土地山神遵领。

我岂有不寻之理!心哪有不明心见性的道理?我们两个就是此山山神土地,在此候接大圣。不可在境界之外求智慧,离相即法是自性也。这斋饭连钵盂,小神收下,让大圣身轻好施法力。待救唐僧出难,将此斋还奉唐僧,方显得大圣至恭至孝。这钵饭,是禅趣所在,是救心归性的法味。法味,应由法体,传达至性能,这就是修学的原理。佛家最高经典《华严经》世主成就品里就这般开示,一切法究竟成佛,都是如来化身。不要在境界里另求真相,当下即真。却又这般藏头露尾,是甚道理?不是境界藏头露尾,而是我人凡心不清净。

这大圣却才束一束虎筋绦,拽起虎皮裙,执着金箍棒,径奔山前,找寻妖洞。转过山崖,只见那乱石磷磷,翠崖边有两扇石门,门外有许多小妖,在那里轮枪舞剑,真个是:
烟云凝瑞,苔藓堆青。崚嶒怪石列,崎岖曲道萦。猿啸鸟啼风景丽,鸾飞凤舞若蓬瀛。向阳几树梅初放,弄暖千竿竹自青。陡崖之下,深涧之中,陡崖之下雪堆粉,深涧之中水结冰。两林松柏千年秀,几簇山茶一样红。

这大圣却才束一束虎筋绦,拽起虎皮裙,执着金箍棒,虎筋,虎皮裙,金箍棒,三者一起,比喻从用心的痕迹去追查着魔的问题。转过山崖,转过所知障。只见那乱石磷磷,翠崖边有两扇石门,找到洞口,就是找到问题的出处。乱石磷磷,错乱的心迹;两扇石门,是三心二意之法,邪见是本质。有了邪见,自然小妖众多。
烟云凝瑞,妄念里的瑞象;苔藓堆青,自然上现象上生心堆积的情识。崚嶒怪石列,崎岖曲道萦。分别心,弯曲意。猿啸鸟啼风景丽,心情与感应之变化境界;鸾飞凤舞若蓬瀛。吉祥境界很像仙境。向阳几树梅初放,弄暖千竿竹自青。只是向着明心见性的道上发了初心,因心缘生出来的境界相。陡崖之下,深涧之中,陡崖之下雪堆粉,深涧之中水结冰。境界背后的活泼真性,已经结冰僵化。几簇山茶一样红。二法用心有定功,禅定功夫几处新。山茶,比喻禅定。一样红,还属于有为境。比如,往水里抛了一块石头,波浪随击而波散开,应看到后面的波浪都是前缘的石头激起的,不能取波浪为水面的本来面目。两林松柏千年秀,只是随缘不变是常住真理,随缘是常理,无变亦是常理。

这大圣观看不尽,拽开步径至门前,厉声高叫道:“那小妖,你快进去与你那洞主说,我本是唐朝圣僧徒弟齐天大圣孙悟空,快教他送我师父出来,免教你等丧了性命!”

明白了这个道理,就是要在境界里悟出自家的心性了。

那伙小妖,急入洞里报道:“大王,前面有一个毛脸勾嘴的和尚,称是齐天大圣孙悟空,来要他师父哩。”那魔王闻得此言,满心欢喜道:“正要他来哩!我自离了本宫,下降尘世,更不曾试试武艺。今日他来,必是个对手。”即命:“小的们!取出兵器。”那洞中大小群魔,一个个精神抖擞,即忙抬出一根丈二长的点钢枪,递与老怪。老怪传令教:“小的们,各要整齐,进前者赏,退后者诛!”众妖得令,随着老怪,腾出门来,叫道:“那个是孙悟空?”

正要他来哩!我自离了本宫,下降尘世,更不曾试试武艺。今日他来,必是个对手。境界依谁生的?正是为了众生妄想啊!众生没有妄想,境界自然就作不了怪了。心净则土净!那洞中大小群魔,一个个精神抖擞,即忙抬出一根丈二长的点钢枪,递与老怪。丈二长,比喻因果圆满功德。点钢枪,枪,木仓;业力的事理相续的因果。

行者在旁闪过,见那魔王生得好不凶丑:
独角参差,双眸幌亮。顶上粗皮突,耳根黑肉光。舌长时搅鼻,口阔版牙黄。毛皮青似靛,筋挛硬如钢。比犀难照水,象牯不耕荒。全无喘月犁云用,倒有欺天振地强。两只焦筋蓝靛手,雄威直挺点钢枪。细看这等凶模样,不枉名称兕大王!

独角参差,双眸幌亮。道家的清净是相对于不净的清净,还是相对法。着了道的相,因此叫独角有参差。二边立功果,此作双眸幌亮,似道非道。顶上粗皮突,耳根黑肉光。对道的理解粗浅,修性只是修身。舌长时搅鼻,口阔版牙黄。识尘相缘,修成邪意。牙黄,是邪黄庭。注意这里说邪,只是针对中道了义而言的,不能够真正开悟。相对于人间来讲,黄庭的功德不可思议,是身见重者成仙天的密要。毛皮青似靛,筋挛硬如钢。整体上是无明为业,顽固难化的境界执着心。比犀难照水,象牯不耕荒。着在境界上,很难觉察到境界里的道妙;犀,尸水牛,知道尸在水中。牯,牛古,知道本性不染;会懂得消业。这一句说明二种修行常见病,一种是用意识心去解悟,一种是用意识心消业,但是这兕大王还不是这二类之一。全无喘月犁云用,倒有欺天振地强。喘月,犀牛望月,是个成语,指用角的形状来模拟月亮。月,指慧光;用意识心去悟理者,好比此等修行。犁云,比喻归元虚化物象。这里的兕大王完全是识心变现的境界,欺天振地。如我们肉眼凡胎里看到宇宙景象,天地间的众生以为是真实,在这里面研究追求真理,妄谈人生的价值。两只焦筋蓝靛手,雄威直挺点钢枪。两只手,喻起心动念;一根点钢枪,喻因果相续之道。众生所受的因果二相,皆是虚妄,但是因果相续之道不虚。所谓万法皆空,因果不空。细看这等凶模样,不枉名称兕大王!境界里有吉凶,不遵道德者,谁能谁能不受因果的制裁。兕大王,就是执着法相的错误,所心,祖师大德常开示,无境界才是好境界。

孙大圣上前道:“你孙外公在这里也!快早还我师父,两无毁伤!若道半个不字,” 那魔喝道:“我把你这个大胆泼猴精!你有些甚么手段,敢出这般大言!”行者道:“你这泼物,是也不曾见我老孙的手段!”那妖魔道:“你师父偷盗我的衣服,实是我拿住了,如今待要蒸吃。你是个甚么好汉,就敢上我的门来取讨!”行者道:“我师父乃忠良正直之僧,岂有偷你甚么妖物之理?”妖魔道:“我在山路边点化一座仙庄,你师父潜入里面,心爱情欲,将我三领纳锦绵装背心儿偷穿在身,只有赃证,故此我才拿他。你今果有手段,即与我比势,假若三合敌得我,饶了你师之命;如敌不过我,教你一路归阴!”

你孙外公在这里也!外公就是指境界是出自妄心的,用真心能让境界自然化掉。佛法很高明,采用转化的方法,把烦恼转成菩提,境界就转换成功德了。我教你死无葬身之地!佛家讲的消业,就是转化。把心转过来,业自然就跟着转了。这样就可以看出,念佛法门为什么被十方诸佛赞叹了,把握了转化的核心,一步登天,实在是高明到了极点。转化不是用杀掉,埋掉的方法,所以死无葬身之地!你师父偷盗我的衣服,实是我拿住了,着相就被境界给抓到了现行。从这里可以领会一点,佛家戒盗的原理,心不平直,如何入得了道?学佛千万不要贪婪,贪功,贪法,本质上还是贪,必定要走火入魔。我师父乃忠良正直之僧,岂有偷你甚么妖物之理?性是离相的,可此不可能着相。是八戒和沙僧着相了,穿背心被缚。

行者笑道:“泼物!不须讲口!但说比势,正合老孙之意。走上来,吃吾之棒!”那怪物那怕甚么赌斗,挺钢枪劈面迎来。这一场好杀!你看那:
金箍棒举,长杆枪迎。金箍棒举,亮藿藿似电掣金蛇;长杆枪迎,明幌幌如龙离黑海。那门前小妖擂鼓,排开阵势助威风;这壁厢大圣施功,使出纵横逞本事。他那里一杆枪,精神抖擞;我这里一条棒,武艺高强。正是英雄相遇英雄汉,果然对手才逢对手人。那魔王口喷紫气盘烟雾,这大圣眼放光华结绣云。只为大唐僧有难,两家无义苦争轮。

但说比势,正合老孙之意。走上来,吃吾之棒!这就是正中魔王本怀了。在境界里争胜负,胜也是负了。世界上的凡夫就是以此为业的。
金箍棒举,长杆枪迎。起心动念,都会有境界相随。金箍棒举,亮藿藿似电掣金蛇;长杆枪迎,明幌幌如龙离黑海。心念刹那间相继不断,境界也依性随感随应。那门前小妖擂鼓,排开阵势助威风;不合理性,境界里常出妖邪。这壁厢大圣施功,使出纵横逞本事。他那里一杆枪,精神抖擞;我这里一条棒,武艺高强。正是英雄相遇英雄汉,果然对手才逢对手人。心境本来是一对。那魔王口喷紫气盘烟雾,这大圣眼放光华结绣云。境界里有事相牵心,心头必须要有法眼透彻道理。只为大唐僧有难,两家无义苦争轮。要明心见性,不可在境界里缠绵相争。

他两个战经三十合,不分胜负。那魔王见孙悟空棍法齐整,一往一来,全无些破绽,喜得他连声喝采道:“好猴儿!好猴儿!真个是那闹天官的本事!”这大圣也爱他枪法不乱,右遮左挡,甚有解数,也叫道:“好妖精!好妖精!果然是一个偷丹的魔头!”二人又斗了一二十合。那魔王把枪尖点地,喝令小妖齐来。那些泼怪,一个个拿刀弄杖,执剑轮枪,把个孙大圣围在中间。行者公然不惧,只叫:“来得好!来得好!正合吾意!”使一条金箍棒,前迎后架,东挡西除,那伙群妖,莫想肯退。行者忍不住焦躁,把金箍棒丢将起去,喝声“变!”即变作千百条铁棒,好便似飞蛇走蟒,盈空里乱落下来。那伙妖精见了,一个个魄散魂飞,抱头缩颈,尽往洞中逃命。老魔王唏唏冷笑道:“那猴不要无礼!看手段!”即忙袖中取出一个亮灼灼白森森的圈子来,望空抛起,叫声“着!”唿喇一下,把金箍棒收做一条,套将去了。弄得孙大圣赤手空拳,翻筋斗逃了性命。

那魔王见孙悟空棍法齐整,一往一来,全无些破绽,喜得他连声喝采道:“好猴儿!好猴儿!真个是那闹天官的本事!”这大圣也爱他枪法不乱,右遮左挡,甚有解数,也叫道:“好妖精!好妖精!果然是一个偷丹的魔头!”一个是用心,理事一如,当然没有破绽;一个是境界里的因果相续,自然是条理分明。自然是不分胜负。真个是那闹天官的本事!境界由生心,因此心能搅闹天下境界。果然是一个偷丹的魔头!境界牵心动情,因此是偷众生安乐的魔头。把金箍棒丢将起去,喝声“变!”即变作千百条铁棒,好便似飞蛇走蟒,盈空里乱落下来。有多少现象作用,就有多少印心之道。“那猴不要无礼!看手段!”即忙袖中取出一个亮灼灼白森森的圈子来,这如意金刚圈,代表因果循环之道。这就是前面讨论的圆圈大小问题,因果循环周期也是一个圆。叫声“着!”唿喇一下,把金箍棒收做一条,套将去了。一切万法,不出此理,所以可以套一切事物。弄得孙大圣赤手空拳,翻筋斗逃了性命。生心即有法,法在因果之中。这就是等于用心者等于自己给自己下了圈套一样,任何兵器都是自杀之物,因此等于赤手空拳。还是颠倒颠是道,三十六计走为上策。放下万缘,享受清净,是修行的硬道理。就连普度众生之事,也不可执着。应当做梦中佛事,水月道场来应对。虽然从自心清净这边讲,但从度化众生一边看,还是需要大做梦中佛事,常坐水月道场。

那妖魔得胜回归洞,行者朦胧失主张,这正是: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性乱情昏错认家。可恨法身无坐位,当时行动念头差。

道高一尺时,境界万千,随心应量越是微妙,更加难以把握,因此魔高一丈。在纷繁的境界中,难以清净伏住情迷。如此之难的根本原因,就是法身无相,而众生长期以来,一直立相安心。无相则不会用心了,自然就容易生起妄想。

毕竟不知这番怎么结果,且听下回分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