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第三十六回大义与精解
第三十六回 心猿正处诸缘伏 劈破旁门见月明
上一回讲到理要圆解,不能偏执在理事的任何一边;这一回继续深入修行,描写正处中道,不落旁门而出现的境界和功果。通过前面的故事,读者应当可以明确一个事实,佛家的“中道”与其它文化里的“中庸”和“中和”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虽然大方向上有相似之处,在究竟了义上有很大的差距。哲学上也讲“中”,但只是表面上的“中”,只是二边之中点,本质上还是边见。因此在前面已经多次说明哲学和科学都是边见的范畴,是不能引导众生获得身心两方面自在解脱的。儒道二家文化要明显高于世俗哲学的边见,在处事上重视中道,但是还不能究竟中道,直白点说,儒家和道家对四相和四见的了解不彻底,即在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上还是有问题的。儒家执着于世间相很重,道家执着于世间相较轻,佛家小乘虽然不着四相,却于四见不能解脱。虽然道家比儒家要高明得多,还只能是天道受生的文化,整体上没有办法真正了脱生死苦海。换言之,儒道二家都是远远没有能力达到生灭法的源头,对于不生不灭的事实真相不能透彻悟入,也就是没有办法明心见性。可见,见地上存在丝毫的不圆满,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修行,所谓“理未圆通,莫论修真。”佛家讲“因地不真,果招迂曲。” 《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缪以千里。”
心猿正处诸缘伏,心猿,是生灭之心,凡夫之心;正处,指经过前面种种修行,达到不攀缘诸法的心境;诸缘伏,降伏种种缘,不是世俗采用斗争的方法,而是采用不攀缘的方法。这个非常重要,有的人着了魔,总是希望请高人去降魔,其实见怪不怪,奇怪自败。生活中这样的智慧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很多人想发财,就是想尽一切办法去缘这个财,到处去给财神烧香叩头,是不是真是增加了自己的财富呢?肯定不能。顶多是时间表发生的变化,往往是财富损失掉了。原因很简单,你攀缘什么,决定会在这个事物上产生障碍。如果不攀缘财,自然能自在随缘布施财富,这样就会降伏财富。其实,前面已经讨论过,自性的财富本来是圆满的,放下种种攀缘,圆满的财富自然会兑现。同理,攀缘功德即是没有功德,攀缘世间善即是不善,如此等等,世俗人越是努力,往往问题越多,道理就在这里。南辕北辙就是对世俗人最经典的概括和总结。
劈破旁门见月明,劈破,当头断除,当下一心的道理。旁门,将心与境、见与相对立而产生的文化都是旁门左道。在传统的意义上看,佛家文化视其它一切文化为旁门左道是理所应当的了,这样也好理解佛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的内涵了。随着佛家文化的浸透和影响,在其它文化中也植入了佛家文化的本质内涵,则不能对一个文化进行一概而论了。另外,文化本身并非只能用一个佛字来概括的,佛文化本来是不拘一格的文化,常常是以《妙法莲华经》中普门品的方式接引一切文化里有善根的众生,因此,这里强调的佛文化、道家和儒家文化都是从传统的角度来谈论的。旁门,劈开一切文化名字障,在这里是指对心性认识的彻底与否来断定的。见月明,月,指本性清净的光明;见到本性的光明,即是见月明。因此,讨论一个文化是不是真正利益众生法身慧命的文化,只用看它能不能引导众生明心见性,这种判断是最简单而有效的。每一种文化不论打着什么样的幌子,都可以在这个问题扪心自问,到底是不是误导众生,是否扰害天下,大家都用良心来回答,也就没有必要再争论了。
却说孙行者按落云头,对师父备言菩萨借童子、老君收去宝贝之事。三藏称谢不已,死心塌地办虔诚,舍命投西,攀鞍上马,猪八戒挑着行李,沙和尚拢着马头,孙行者执了铁棒,剖开路,径下高山前进。说不尽那水宿风餐,披霜冒露。
却说孙行者按落云头,对师父备言菩萨借童子、老君收去宝贝之事。要参悟大道之理,必须放下事相,按落云头,就是指放下事相。菩萨借童子、老君收去宝贝,既然放下了事相,一切事物都还原成理性了。一切事物都不过是理性之表达,对修行观行法的取经师徒来讲,就是能观与所观,即一切事实不离性德,一切妙法皆是道用。道用,在《西游记》里一律称作宝贝。死心塌地办虔诚,舍命投西,放下万缘的干扰,这才 是真正的虔诚,这里称死心塌地办虔诚,虔诚就是心向涅槃门精进,这里用舍命投西。攀鞍上马,猪八戒挑着行李,沙和尚拢着马头,孙行者执了铁棒,剖开路,这个是正常的修行秩序,唐僧在马上;八戒是心所,是修行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八戒要挑担子;沙僧牵马,以解导行;悟空开路,表修行是心开之法。说不尽那水宿风餐,披霜冒露。修行是在生活中修的,即世出世间的中道正义。水、风,比喻世道之欲和信;霜、露,比喻世相的相和行。
师徒们行罢多时,前又一山阻路。三藏在那马上高叫:“徒弟啊,你看那里山势崔巍,须是要仔细提防,恐又有魔障侵身也。”行者道:“师父休要胡思乱想,只要定性存神,自然无事。”三藏道:“徒弟呀,西天怎么这等难行?我记得离了长安城,在路上春尽夏来,秋残冬至,有四五个年头,怎么还不能得到?”行者闻言,呵呵笑道:“早哩!早哩!还不曾出大门哩!”八戒道:“哥哥不要扯谎,人间就有这般大门?”行者道:“兄弟,我们还在堂屋里转哩!”沙僧笑道:“师兄,少说大话吓我,那里就有这般大堂屋,却也没处买这般大过梁啊。”行者道:“兄弟,若依老孙看时,把这青天为屋瓦,日月作窗棂,四山五岳为梁柱,天地犹如一敞厅!”八戒听说道:“罢了!罢了!我们只当转些时回去罢。”行者道:“不必乱谈,只管跟着老孙走路。”好大圣,横担了铁棒,领定了唐僧,剖开山路,一直前进。
师徒们行罢多时,前又一山阻路。修行总不外乎修出正定,破除种种疑惑。山,代表业力之定聚现前,因此会阻碍修行前进之路。只要定性存神,自然无事。这一句是修行总纲,要明心见性,一切依自性为根本,守住心神,莫乱躁动,即可化解一切障碍。西天怎么这等难行?这一段提醒我们修行是出三界离凡情破邪见,让狂心息止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用心上还没有根本变化,则是没有真正修行起步。早哩!还不曾出大门哩!我们凡夫有一个囚笼,这个笼子很大,青天为屋瓦,日月作窗棂,四山五岳为梁柱,天地犹如一敞厅!我们在这里不能自由自在,这就是根本的迷惑颠倒。今天的哲学、科学、技术,以及其它普遍教育的知识内容都是这个范畴里的,又怎么可能会出大门呢?佛法难闻,基本上就很明显了。其实,不仅仅佛法难闻,而且像道家和儒家这样可以提升生命层次的文化也是难得一闻的。八戒听说道:“罢了!罢了!我们只当转些时回去罢。”这句十分契合我们人类的情况,既便是幸运地遇到了解脱身心的修炼文化,多数也会因种种障碍而退转。行者道:“不必乱谈,只管跟着老孙走路。”这个很重要,放下心所法,一切以心体去领会,就可以将二心收归一心。好大圣,横担了铁棒,领定了唐僧,剖开山路,一直前进。有了这样的法则,横下心来,放下万缘,一心向佛,就可以破障精进了。
那师父在马上遥观,好一座山景,真个是:
山顶嵯峨摩斗柄,树梢仿佛接云霄。青烟堆里,时闻得谷口猿啼;乱翠阴中,每听得松间鹤唳。啸风山魅立溪间,戏弄樵夫;成器狐狸坐崖畔,惊张猎户。好山!看那八面崖巍,四围险峻。古怪乔松盘翠盖,枯摧老树挂藤萝。泉水飞流,寒气透人毛发冷;巅峰屹崒,清风射眼梦魂惊。时听大虫哮吼,每闻山鸟时鸣。麂鹿成群穿荆棘,往来跳跃;獐【犭巴】结党寻野食,前后奔跑。佇立草坡,一望并无客旅;行来深凹,四边俱有豺狼。应非佛祖修行处,尽是飞禽走兽场。
西游记把修行破障,称过山,消业称过河。对山的描述就能分析出要说的理事。这一山是说什么呢?山顶嵯峨摩斗柄,山顶高到与北斗星的斗柄差不多,这里就是暗示是文理方面的问题。可见,要过此山,必须见地要过得去,即必须解悟大道之理。树梢仿佛接云霄,树梢指攀缘之业,仿佛是缘到了尽头,即有攀缘之心的不能过。青烟堆里,时闻得谷口猿啼;青烟堆比作种种虚妄之相,时闻得,时不时还有;谷口猿啼,起心动念未尽,总是在一切事的因地起作用。心现识变,心不动,妄不现。乱翠阴中,每听得松间鹤唳。翠喻自性,乱翠阴中,指所修之道德中夹杂着妄想;每听得,这里指修正的真心还是常常在起作用;松间鹤唳,比喻在相中不执着相的正念。啸风山魅立溪间,戏弄樵夫;啸风是痴迷,山魅是定魔,溪是道法,戏弄樵夫,比喻干扰正定。成器狐狸坐崖畔,惊张猎户。根深蒂固的世智辩聪总在起心动念上伺机而动,猎户,比喻守护真心的修行人,惊张,比喻习气的力量很大。好山!比喻修行至此,别有一番法喜,初至中道之心感觉如此。看那八面崖巍,四围险峻。八面、四围,比如世间境界心时空与四大范畴。古怪乔松盘翠盖,枯摧老树挂藤萝,古怪,自古以来,即无始劫来;乔松,所造的种种业障;盘翠盖,盘盖在真心之上,即盖覆了众生心性。枯摧,腐朽的;老树,宿业;挂藤萝,还有新业在上面攀缘牵扯。即对众生而言,旧业未除,又造新秧,众生如果没有佛法的指路,没有佛菩萨的加持力,又如何出得了生死苦海呢?泉水飞流,比喻法性常存于万法之中,法法生灭相续,好似道水飞流。寒气透人毛发冷;大道无亲,法则冷酷无情;比喻迷惑的众生不能体悟大道,常常被自造的因果报应折腾得很悲惨。巅峰屹崒,比喻道法至高无上;清风射眼梦魂惊;清净观察发现,众生的种种美梦和理想都是过眼云烟,无有实质的存在。可惜众生总是醉生梦死,毫无觉醒之念头。看当今书店之内,书馆之中,影视屏上,还有多少世俗成功的故事,名人传记,都在误导芸芸众生迷而不觉,常常醉梦于声色名利之途。时听大虫哮吼,每闻山鸟时鸣。大虫是老虎,表起心动念,哮吼是指难以扼止;山鸟是情见,都是情见在起作用。比如,世间的哲学,都误以为是智慧,其实是情见。西方哲学里一分为二的理论,真正是分别执着到了极处,令信奉者与自然、众生、本性分作二家,造作出无量无边的罪业。悲哉,世俗戏论;苦哉,芸芸众生。麂鹿成群成群穿荆棘,往来跳跃;麂鹿,虚妄的法尘;成群,合相;穿荆棘,往来跳跃,成为一切世间相的障碍,相互关联。现在科学上称物质不灭定律。道家称为玄之有玄,跳出一重,又现一重。多维时空,永远有相。獐【犭巴】结党寻野食,前后奔跑。獐【犭巴】,心理上对道理的误解和附会;结党,错误的心态并不简单,万恶的念头都结使,缠缚得很复杂;寻野食,前后奔跑。这是可能肯定的,只要是妄念,都是华而不实的,总是在虚假里攀缘。前后,指对时间产生的幻觉,回忆过去,树碑立传;幻想未来,劳民伤财。过去为名,将来图利,不过如此而已。佇立草坡,一望并无客旅;行来深凹,四边俱有豺狼。草坡,比喻起心动念的娑婆世界;客旅,比喻不把起心动念而成的世间万象当作自家,即随缘随分,把世间看成过眼云烟;一望并无,难得有真正修行的人。深凹,指心底状况;豺狼,比喻贪婪。应非佛祖修行处,尽是飞禽走兽场。以这样的方式来修行,怎么会的佛祖的海印三昧法呢?都是禽兽的作为而已,闻名利养,欺世盗名的勾当。修行人必须克服这些障碍,跨越此业障。
那师父战战兢兢,进此深山,心中凄惨,兜住马,叫声:“悟空啊!我
自从益智登山盟,王不留行送出城。路上相逢三棱子,途中催趱马兜铃。寻坡转涧求荆芥,迈岭登山拜茯苓。防己一身如竹沥,茴香何日拜朝廷?”
这一段非常有意思,句句都有一味中药的名。这是讲学佛的本质,是为治众生之业病,佛法又称作药,比如阿弥陀佛比作阿伽陀药,就是万灵药的意思。因此,我们知道学佛是向自己的错误下手,不是向众生讨恶。益智、王不留行、三棱子、马兜铃、荆芥、茯苓、竹沥、茴香八味药,喻佛法的八正道,纠正众生的八邪。仔细检查,发现名字里还有意思,益智,是佛法的根本,学佛是开发智慧,而不是越学越迷。王不留行,指舍弃王位出家修普贤行,出离众生之小家,为天下众生得安乐。三棱子,又称荸荠、马蹄。比喻修行的手下处,觉正净三而一,一而三的体相用合修之正道。马兜铃,意马时刻提醒自己,即从心上用功。荆芥,谐音境界,修行就是提升自己的境界。茯苓,又称茯灵,在种种境界中伏住起心动念。竹沥,空心对境,就是防过的大法。茴香,这是果得,把一切功德回向给尽虚遍法界的一切众生。孙大圣闻言,呵呵冷笑道,这里用了大圣之名,冷静会心一笑,胸有成竹之趣。且自放心前进,还你个功到自然成也。按照上面的做法,功到自然成。
孙大圣闻言,呵呵冷笑道:“师父不必挂念,少要心焦,且自放心前进,还你个功到自然成也。”师徒们玩着山景,信步行时,早不觉红轮西坠,正是:
十里长亭无客走,九重天上现星辰。八河船只皆收港,七千州县尽关门。六宫五府回官宰,四海三江罢钓纶。两座楼头钟鼓响,一轮明月满乾坤。
孙大圣闻言,呵呵冷笑道,这里用了大圣之名,冷静会心一笑,胸有成竹之趣。且自放心前进,还你个功到自然成也。按照上面的做法,功到自然成。
十里长亭无客走,九重天上现星辰。八河船只皆收港,七千州县尽关门。六宫五府回官宰,四海三江罢钓纶。两座楼头钟鼓响,一轮明月满乾坤。这里是文字幽默也很精彩,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喻收敛皈依,归一到一轮明月满乾坤。佛家的合十就是这个意思,十个手指喻心行,所谓十指连心,归心如一,一句阿弥陀佛就是一轮明月满乾坤。不落种种世间意。十里长亭无客走,放下万缘;九重天上现星辰,心境见光;八河船只皆收港,念不外驰;七千州县尽关门,境不动摇;六宫五府回官宰,进入深定。四海三江罢钓纶,三心合一;两座楼头钟鼓响,物我二忘;一轮明月满乾坤,性光圆明。
那长老在马上遥观,只见那山凹里有楼台迭迭,殿阁重重。三藏道:“徒弟,此时天色已晚,幸得那壁厢有楼阁不远,想必是庵观寺院,我们都到那里借宿一宵,明日再行罢。”行者道:“师父说得是。不要忙,等我且看好歹如何。”那大圣跳在空中,仔细观看,果然是座山门,但见:
八字砖墙泥红粉,两边门上钉金钉。迭迭楼台藏岭畔,层层宫阙隐山中。万佛阁对如来殿,朝阳楼应大雄门。七层塔屯云宿雾,三尊佛神现光荣。文殊台对伽蓝舍,弥勒殿靠大慈厅。看山楼外青光舞,步虚阁上紫云生。松关竹院依依绿,方丈禅堂处处清。雅雅幽幽供乐事,川川道道喜回迎。参禅处有禅僧讲,演乐房多乐器鸣。妙高台上昙花坠,说法坛前贝叶生。正是那林遮三宝地,山拥梵王宫。半壁灯烟光闪灼,一行香霭雾朦胧。
孙大圣按下云头,报与三藏道:“师父,果然是一座寺院,却好借宿,我们去来。”
那长老在马上遥观,只见那山凹里有楼台迭迭,殿阁重重。虽然众生娑婆世界五浊深重,但是佛菩萨慈悲为本,依众生的根器建立了十方道场,方便接引缘分成熟的众生。果然是座山门,山门,又作山寺,是对寺院的一般称呼。因为古来寺院多筑于山林之间,故以山门为寺院之别名。虽然后世造于平地、市井中之寺院,也可泛称山门。
这一段描写的佛寺的标准布局和内涵,其实里面讲究很多。八字砖墙,表八正道;泥红粉,热情帮助一切众生;两边门上钉金钉,入门要见真常。迭迭楼台藏岭畔,在种种文化里是其内涵中的精华所在;层层宫阙隐山中,真正的住世高人从不参与世俗的争名斗利。万佛阁对如来殿,一切诸佛都是证得如来果,所谓“住于真实之地,惠以众生真实之利。”朝阳楼应大雄门,引导众生救度众生如释迦牟尼佛。七层塔屯云宿雾,佛功德随缘起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三尊佛神现光荣,体相用三位一体,世出世间常在化众。文殊台对伽蓝舍,有解有行;弥勒殿靠大慈厅,慈悲为怀。看山楼外青光舞,步虚阁上紫云生,世出世间法,对眼前的境界视为梦中佛事,常在楞严大定,不分别不执着无妄想。松关竹院依依绿,方丈禅堂处处清,真常禅心时时依旧,寂光常照刻刻是新。雅雅幽幽供乐事,川川道道喜回迎,真性大乐供养一切众生,服务众生就是学佛的乐趣。参禅处有禅僧讲,演乐房多乐器鸣。八万四千法,法法不二,都是性德流露,都得心悦神怡;妙高台上昙花坠,说法坛前贝叶生,佛法如昙花一现难值难遇,说法即有经论产生;贝叶,是最早佛经记载的树叶。正是那林遮三宝地,山拥梵王宫,世间法的习气往往遮盖了法性的流露,然而一切法的功德都无不是庄严了法性的广大。半壁灯烟光闪灼,一行香霭雾朦胧,众生这一边希求佛法的智慧,而然而发大心总是若有若无的,难见恒常之菩提心,这都是众生见地朦胧所致,未见佛法真实义。
孙大圣按下云头,报与三藏道:“师父,果然是一座寺院,却好借宿,我们去来。”由于具备上面的种种功德和庄严,自然是好寺院。修行确立了正知正见,就是有能力在寺院里庄严道场。
这长老放开马,一直前来,径到了山门之外。行者道:“师父,这一座是甚么寺?”三藏道:“我的马蹄才然停住,脚尖还未出镫,就问我是甚么寺,好没分晓!”行者道:“你老人家自幼为僧,须曾讲过儒书,方才去演经法,文理皆通,然后受唐王的恩宥,门上有那般大字,如何不认得?”长老骂道:“泼猢狲!说话无知!我才面西催马,被那太阳影射,奈何门虽有字,又被尘垢朦胧,所以未曾看见。”行者闻言,把腰儿躬一躬,长了二丈余高,用手展去灰尘道:“师父,请看。”上有五个大字,乃是敕建宝林寺。行者收了法身,道:“师父,这寺里谁进去借宿?”三藏道:“我进去。你们的嘴脸丑陋,言语粗疏,性刚气傲,倘或冲撞了本处僧人,不容借宿,反为不美。”行者道:“既如此,请师父进去,不必多言。”
我才面西催马,被那太阳影射,奈何门虽有字,又被尘垢朦胧,所以未曾看见。这段故事有点内涵,为什么不直接说寺名呢?寺院的名称一般很难有灰尘的,因为表面是向前倾的,再说这个寺院里是有僧人,怎么可能让寺院被灰尘遮面呢?这说明这些师徒的对话都是故事内涵的需要而精心设计出来的。首先,对佛家寺院的意义一定要明白,寺院是教化众生的道场,从严格意义上看,寺院是世界上真正的生命科学的大学,是了解宇宙人生真相的最高学府。寺院的名称呢?就是代表入道门径和方法。可见,要能演说一切万法的真实义才能真正知道寺院的名字,故事里必须结合自己的修学成果来立名。换言之,只学过几本佛书,是不是能真正做住持演讲佛法呢?不能!因为佛法是解脱文化,必须解脱了,才能演示教化众生。解悟了佛法的精华,还要实践证明才能算数。乃是敕建宝林寺。这一回是接上一回,会用真心,不偏不倚的用心,即需要心王展去灰尘,方能显露佛法的真义宝林。敕建,一般是指皇帝建的,这里是指道德之建树。真义是自性功德,需要明心见性方得入住,所以唐僧可以借宿。你们的嘴脸丑陋,言语粗疏,性刚气傲,既然是自性宝藏所显示的道场,那心心所等,都是分别执着未尽的,所以悟空、八戒、沙僧在自性里都是丑陋的。不容借宿,没有真正通达十方的,只能算作借宿。
那长老却丢了锡杖,解下斗篷,整衣合掌,径入山门,只见两边红漆栏杆里面,高坐着一对金刚,装塑的威仪恶丑:
一个铁面钢须似活容,一个燥眉圜眼若玲珑。左边的拳头骨突如生铁,右边的手掌崚嶒赛赤铜。金甲连环光灿烂,明盔绣带映飘风。西方真个多供佛,石鼎中间香火红。
装塑的威仪恶丑,入寺守门金刚有威摄众生的意义,进入寺院要心怀尊重,方能受益。做成恶丑之态,具有警醒的作用。似活容,越是像活容,就越是起作用;若玲珑,似乎自己的隐私都逃不出他的眼睛一样,这可是真实的。只是凡夫看不见而已。西方真个多供佛,石鼎中间香火红。这是一个重要的标志性的认识,不信佛人有时会认为没有什么人会信佛,也有人会说他和佛没有缘,其实如果修行到了一定的境界,必然会发现一切众生本来就是佛,何况缘分深不深?左边的拳头骨突如生铁,右边的手掌崚嶒赛赤铜。金甲连环光灿烂,明盔绣带映飘风。中间四句描写的栩栩如生,都是描写对事实真相看得越来越真切了,众生与佛本来是一,虽然还在铁铜的层次,已经能感悟到金性随缘的体性了。越是放下分别和执着,就越是能体会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宇宙人生真相。
三藏见了,点头长叹道:“我那东土,若有人也将泥胎塑这等大菩萨,烧香供养啊,我弟子也不往西天去矣。” 正叹息处,又到了二层山门之内,见有四大天王之相,乃是持国、多闻、增长、广目,按东北西南风调雨顺之意。进了二层门里,又见有乔松四树,一树树翠盖蓬蓬,却如伞状,忽抬头,乃是大雄宝殿。那长老合掌皈依,舒身下拜。拜罢起来,转过佛台,到于后门之下,又见有倒座观音普度南海之相。那壁上都是良工巧匠装塑的那些虾鱼蟹鳖,出头露尾,跳海水波潮耍子。长老又点头三五度,感叹万千声道:“可怜啊!鳞甲众生都拜佛,为人何不肯修行!”
我那东土,若有人也将泥胎塑这等大菩萨,烧香供养啊,我弟子也不往西天去矣。这一句话太重要了,千万不要轻易放过,精彩语句之一。如果大家都能真诚地信佛学佛,自己就留在东土好好修行了。但是众生不信佛啊,所以真正发心学佛的人才会放下自己的身心,将一切都放到普度众生自觉觉他的弘法利生的修行中去。如前面所说,菩萨为什么要破尘沙惑?就是普度众生的需要啊。众生为什么不信佛?种种疑惑没有人能解惑。西行路上,种种魔障岂不是种种疑难杂症吗?可怜啊!鳞甲众生都拜佛,为人何不肯修行!这一句是点出故事的要义,写《西游记》的纲要所在,百回故事无非是提醒人们正视人生种种苦难和解脱的方法。
正赞叹间,又见三门里走出一个道人。那道人忽见三藏相貌稀奇,丰姿非俗,急趋步上前施礼道:“师父那里来的?”三藏道:“弟子是东土大唐驾下差来上西天拜佛求经的,今到宝方,天色将晚,告借一宿。”那道人道:“师父莫怪,我做不得主。我是这里扫地撞钟打勤劳的道人,里面还有个管家的老师父哩,待我进去禀他一声。他若留你,我就出来奉请;若不留你,我却不敢羁迟。”三藏道:“累及你了。”
正赞叹间,又见三门里走出一个道人。寺院里怎么走出了一个道人呢?我是这里扫地撞钟打勤劳的道人,原来这个道人不是人们理解的道士,而是在佛寺里做义工的信徒而已。因为这样做也一种修道悟道的方法,故也可称作道人。历史上佛门有二位高僧,寒山与拾得,他们就是寺院里做勤杂的僧人。这里情况也是类似的,真正修道的人并不一定有一个固定的形象和职位,只要是参与了普度众生的事业,都是真正修行的道人。
那道人急到方丈报道:“老爷,外面有个人来了。”那僧官即起身,换了衣服,按一按毗卢帽,披上袈裟,急开门迎接,问道人:“那里人来?”道人用手指定道:“那正殿后边不是一个人?”那三藏光着一个头,穿一领二十五条达摩衣,足下登一双拖泥带水的达公鞋,斜倚在那后门首。僧官见了大怒道:“道人少打!你岂不知我是僧官,但只有城上来的士夫降香,我方出来迎接。这等个和尚,你怎么多虚少实,报我接他!看他那嘴脸,不是个诚实的,多是云游方上僧,今日天晚,想是要来借宿。我们方丈中,岂容他打搅!教他往前廊下蹲罢了,报我怎么!” 抽身转去。
多好的寺院被名闻利养给毁掉了,这种事一千多年前就有。佛寺是用十方众生供养佛的钱建造的,是十方出家的共有财产,不可以拒绝云游僧的挂单的。表面上看这段故事是讲佛寺的不清净,其实这是故事发展的需要,也是这一回目名字的内容。天下众生本来是佛,我人自性本来是利益十分众生的,这就是自性功德庄严寺院。就好比这个佛寺一样,本来是天下道场,结果被名利之徒占有,不识真修行人的面目了。世人只管烧香拜佛,忘记了自己的本分。前面对山的描写就是比喻人在恶缘中,心猿难以扶正。唐僧一行人,表示修行有成果必然扶正袪邪。但只有城上来的士夫降香,我方出来迎接。修行证果在寺院主要表达正本清源的过程,从这里看到自己过去的影子,也反映出修行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很多人修不成,主要是追求名闻利养,看到有利可图就出来。这等个和尚,你怎么多虚少实,报我接他!修行虚多实少,颠倒把世间虚利当实利,岂不是修行动错了念头?岂能有离苦得乐的果德呢?我们方丈中,岂容他打搅!教他往前廊下蹲罢了,报我怎么!出门家人本来服务十方僧众,是第一要务,普度一切众生的本职工作完全忘掉了。蹲罢了,坐都不给,说明问题严重性。过去善心发得少,这一生善缘就会少。
长老闻言,满眼垂泪道:“可怜!可怜!这才是人离乡贱!我弟子从小儿出家,做了和尚,又不曾拜谶吃荤生歹意,看经怀怒坏禅心;又不曾丢瓦抛砖伤佛殿,阿罗脸上剥真金。噫!可怜啊!不知是那世里触伤天地,教我今生常遇不良人!和尚你不留我们宿便罢了,怎么又说这等惫懒话,教我们在前道廊下去蹲?此话不与行者说还好,若说了,那猴子进来,一顿铁棒,把孤拐都打断你的!”长老道:“也罢,也罢,常言道:“人将礼乐为先”。我且进去问他一声,看意下如何。”
这才是人离乡贱!这句话有内涵,一切事物不在本位都没有办法发挥本有的功德。拜忏吃荤生歹意,虽然形式上要悔过,但又吃刺激性的食物,让心不得清净,邪淫烦恼增重。看经怀怒坏禅心;读经令心生慈悲和禅悦,然而怀有嗔恨的心态,只是为了找到诅咒他人的方法。丢瓦抛砖伤佛殿,诽谤正法,不遵佛训。阿罗脸上剥真金。偷盗常住,破坏佛教形象。上面四句是佛教根本戒律,三毒和谤法,这里主要是说明唐僧反省自己。佛门看待事物的方法都是遵从因果律的原理。不知是那世里触伤天地,教我今生常遇不良人!因果通三世,现在仅仅从眼前看因果,往往出现难以理解的情况。人将礼乐为先,礼,代表不犯仪容;乐,代表和谐心意。唐僧这里想消除误会,相信自己信得真,行得正,不应当受到这样的待遇。
那师父踏脚迹,跟他进方丈门里,只见那僧官脱了衣服,气呼呼的坐在那里,不知是念经,又不知是与人家写法事,见那桌案上有些纸札堆积。唐僧不敢深入,就立于天井里,躬身高叫道:“老院主,弟子问讯了!”那和尚就有些不耐烦他进里边来的意思,半答不答的还了个礼道:“你是那里来的?”三藏道:“弟子乃东土大唐驾下差来上西天拜活佛求经的,经过宝方天晚,求借一宿,明日不犯天光就行了。万望老院主方便方便。”那僧官才欠起身来道:“你是那唐三藏么?”三藏道:“不敢,弟子便是。” 僧官道:“你既往西天取经,怎么路也不会走?”三藏道:“弟子更不曾走贵处的路。”他道:“正西去,只有四五里远近,有一座三十里店,店上有卖饭的人家,方便好宿。我这里不便,不好留你们远来的僧。” 三藏合掌道:“院主,古人有云,庵观寺院,都是我方上人的馆驿,见山门就有三升米分。你怎么不留我,却是何情?”僧官怒声叫道:“你这游方的和尚,便是有些油嘴油舌的说话!”三藏道:“何为油嘴油舌?”僧官道:“古人云,老虎进了城,家家都闭门。虽然不咬人,日前坏了名。”三藏道:“怎么日前坏了名?”他道:“向年有几众行脚僧,来于山门口坐下,是我见他寒薄,一个个衣破鞋无,光头赤脚,我叹他那般褴褛,即忙请入方丈,延之上坐。款待了斋饭,又将故衣各借一件与他,就留他住了几日。怎知他贪图自在衣食,更不思量起身,就住了七八个年头。住便也罢,又干出许多不公的事来。” 三藏道:“有甚么不公的事?”僧官道:“你听我说:
闲时沿墙抛瓦,闷来壁上扳钉。冷天向火折窗棂,夏日拖门拦径。幡布扯为脚带,牙香偷换蔓菁。常将琉璃把油倾,夺碗夺锅赌胜。”
只见那僧官脱了衣服,气呼呼的坐在那里,白白穿戴了一次没有收到供养,因此心有不悦。不知是念经,又不知是与人家写法事,见那桌案上有些纸札堆积。佛门里如果常常做法事,这就是佛法衰落的征兆,从得智慧解脱转变成追求世间利益。现在社会普通民众对佛教最明显的错误认识是认为佛教只是为了修来生,相反把道家理解成修今生。那和尚就有些不耐烦他进里边来的意思,这个意思深奥。当今社会这种现象也极其明显,说到名利二字,人们往往能聚精会神,说到修身养性或者信仰,则表现出不耐烦。古人有云,庵观寺院,都是我方上人的馆驿,见山门就有三升米分。这是佛门的规矩,十方道场都是佛菩萨的普度接引之处所,是为天下众生所共有的财富。虽然不咬人,日前坏了名。众生都是要死的,理解不一样,结果就不相同。现在人们普度相信人死如灯灭,正知正见被破坏了。佛法也一样,现在人们的误解多了,就真把佛法当成宗教迷信了。一个个衣破鞋无,光头赤脚,真修行人早将身心放下,一心办道,没有往衣食上多用心。更不思量起身,就住了七八个年头。修行人把道场看成是佛菩萨的,有住持留宿,自然也是成就住持的功德。可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是何等可怕。又干出许多不公的事来,指不被佛门认可的行为。
这里描写了种种修行中错误,闲时沿墙抛瓦,墙喻戒律,闲时指门中木,心不合禅机;抛瓦,指论是非。不求悟道,只知在戒律的表面上论是非;闷来壁上扳钉。闷,门中心;修行应当是图破壁,可是只图在壁上扳钉,求知不求悟。冷天向火折窗棂,冷天喻逆境;在困境中折窗取暖,自毁前程。比喻胸无大志,必求且安。夏日拖门拦径。夏日,指夏安居,佛门规矩,更应当安居禅坐,检点自我。拖门拦径则不顾佛门的名声,只管自己舒适。幡布扯为脚带,幡,是佛菩萨威德的象征,扯为脚带实在荒唐,比喻颠倒行事,践踏佛法。牙香偷换蔓菁,牙香即沉香,供佛之香,代表愿意为天下众生燃烧自己,比喻为天下众生求安乐;蔓菁是菜名,喻追求名闻养,早把佛法的根本忘失了。常将琉璃把油倾,琉璃指灯,是表常照之性光智慧,油倾,喻不知修行宗趣,因而失去了佛的智慧光明。夺碗夺锅赌胜,只在眼前利益上用功,在五欲六尘上造业。
三藏听言,心中暗道:“可怜啊!我弟子可是那等样没脊骨的和尚?”欲待要哭,又恐那寺里的老和尚笑他,但暗暗扯衣揩泪,忍气吞声,急走出去,见了三个徒弟。那行者见师父面上含怒,向前问:“师父,寺里和尚打你来?”唐僧道:“不曾打。”八戒说:“一定打来,不是,怎么还有些哭包声?”那行者道:“骂你来?”唐僧道:“也不曾骂。”行者道:“既不曾打,又不曾骂,你这般苦恼怎么?好道是思乡哩?”唐僧道:“徒弟,他这里不方便。”行者笑道:“这里想是道士?”唐僧怒道:“观里才有道士,寺里只是和尚。”行者道:“你不济事,但是和尚,即与我们一般。常言道,既在佛会下,都是有缘人。你且坐,等我进去看看。”
可怜啊!我弟子可是那等样没脊骨的和尚?与前面“你是那唐三藏么?”相呼应,三藏是指性德,与表面事相根本上是不能相提并论的。观里才有道士,寺里只是和尚。这里解释了道士与僧人之不同,一个是观,一个是寺。观,乃追求长生久视之道场;寺,是传播普度众生方法的道场。既在佛会下,都是有缘人。佛家有“一历耳根,永为道种。”的说法,将来必然受到佛法的熏习和教化,都必定要成佛,因此都是有缘成佛的人。
好行者,按一按顶上金箍,束一束腰间裙子,执着铁棒,径到大雄宝殿上,指着那三尊佛像道:“你本是泥塑金装假像,内里岂无感应?我老孙保领大唐圣僧往西天拜佛求取真经,今晚特来此处投宿,趁早与我报名!假若不留我等,就一顿棍打碎金身,教你还现本相泥土!”
你本是泥塑金装假像,内里岂无感应?这句话内涵很深。世间万物都是依法性的功德而显露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因此一切相的内在都是有众生心在起作用的,佛菩萨像当然也不例外了。众生一念敬心,必能感通佛,慈悲护佑众生。一般世人不懂得尊重寺院里佛菩萨的泥塑木雕的佛,不知道这里面真有感应。往往对世俗伟人的像却格外尊重,不敢轻慢,这是对道理不明白的表现。不晓得自性佛菩萨是无处不在的道理,借任何一法都可以利益世人,这才是真正自由自在,大智大慧。假若不留我等,就一顿棍打碎金身,教你还现本相泥土!若不具备加佑众生的功德,必是众生心意不诚。佛门佛像开光即是此理,诚心礼敬则感通佛性。用现在的话讲,布置了良性的磁场,对人的身心都有利益。当然佛像最根本的作用是提醒众生,无般事小,生死事大。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另外,佛像本身又开示了修行的要义。比如,三十二相和八十种好,等等。
这大圣正在前边发狠,捣叉子乱说,只见一个烧晚香的道人点了几枝香,来佛前炉里插。被行者咄的一声,唬了一跌;爬起来看见脸,又是一跌;吓得滚滚蹡蹡,跑入方丈里报道:“老爷!外面有个和尚来了!”那僧官道: “你这伙道人都少打!一行说教他往前廊下去蹲,又报甚么!再说打二十!”道人说:“老爷,这个和尚,比那个和尚不同,生得恶躁,没脊骨。”僧官道:“怎的模样?”道人道:“是个圆眼睛,查耳朵,满面毛,雷公嘴。手执一根棍子,咬牙恨恨的,要寻人打哩。”僧官道:“等我出去看。”
生得恶躁,没脊骨。这是对心的描写,躁动不止,三心不可得,抓不到实处。
他即开门,只见行者撞进来了,真个生得丑陋:七高八低孤拐脸,两只黄眼睛,一个磕额头;獠牙往外生,就象属螃蟹的,肉在里面,骨在外面。那老和尚慌得把方丈门关了。行者赶上,扑的打破门扇,道:“赶早将干净房子打扫一千间,老孙睡觉!”僧官躲在房里,对道人说:“怪他生得丑么,原来是说大话,折作的这般嘴脸。我这里连方丈、佛殿、钟鼓楼、两廊,共总也不上三百间,他却要一千间睡觉,却打那里来?”道人说:“师父,我也是吓破胆的人了,凭你怎么答应他罢。”那僧官战索索的高叫道:“那借宿的长老,我这小荒山不方便,不敢奉留,往别处去宿罢。”
七高八低孤拐脸,两只黄眼睛,一个磕额头;獠牙往外生,这是对悟空外貌的描写,影视作品中都没有表现出猴子的獠牙。肉在里面,骨在外面。这些都是心的特征,七上八下,相辅相成,心现识变,求不可得。怪他生得丑么,原来是说大话,折作的这般嘴脸。这是因果律,把相由心生描写得生动。我这里连方丈、佛殿、钟鼓楼、两廊,共总也不上三百间,他却要一千间睡觉,却打那里来?佛法指真实法,是精华所在,十方三世佛的十如之相,合作三百间。若从大千世界来看,当然千变万化。只是这大千世界原是心现的,因此悟空要一千间睡觉。
行者将棍子变得盆来粗细,直壁壁的竖在天井里,道:“和尚,不方便,你就搬出去!”僧官道:“我们从小儿住的寺,师公传与师父,师父传与我辈,我辈要远继儿孙。他不知是那里勾当,冒冒实实的,教我们搬哩。”道人说:“老爷,十分不尴尬,搬出去也罢,扛子打进门来了。”僧官道:“你莫胡说!我们老少众大四五百名和尚,往那里搬?搬出去,却也没处住。”行者听见道:“和尚,没处搬,便着一个出来打样棍!”老和尚叫:“道人你出去与我打个样棍来。”那道人慌了道:“爷爷呀!那等个大扛子,教我去打样棍!”老和尚道:“养军千日,用军一朝。你怎么不出去?”道人说:“那扛子莫说打来,若倒下来,压也压个肉泥!”老和尚道:“也莫要说压,只道竖在天井里,夜晚间走路,不记得啊,一头也撞个大窟窿!”道人说:“师父,你晓得这般重,却教我出去打甚么样棍?” 他自家里面转闹起来。
直壁壁的竖在天井里,天井,与后面的井里的皇帝开始呼应了,代表心的天地。不方便,你就搬出去!与心不相应的自然不能存留。师公传与师父,师父传与我辈,我辈要远继儿孙。世间一切法都是祖祖相传的,各有因缘。他不知是那里勾当,冒冒实实的,教我们搬哩。然而,不合心意者,自然是莫虚有的事。和尚,没处搬,便着一个出来打样棍!这里要说明一切法的主宰是心性,而不是世相,即便是世相中更奇特的佛家僧众,也必然要符合这个道理。
行者听见道:“是也禁不得,假若就一棍打杀一个,我师父又怪我行凶了。且等我另寻一个甚么打与你看看。”忽抬头,只见方丈门外有一个石狮子,却就举起棍来,乒乓一下打得粉乱麻碎。那和尚在窗眼儿里看见,就吓得骨软筋麻,慌忙往床下拱,道人就往锅门里钻,口中不住叫:“爷爷,棍重棍重!禁不得!方便方便!”行者道:“和尚,我不打你。我问你:“这寺里有多少和尚?”僧官战索索的道:“前后是二百八十五房头,共有五百个有度牒的和尚。”行者道:“你快去把那五百个和尚都点得齐齐整整,穿了长衣服出去,把我那唐朝的师父接进来,就不打你了。”僧官道:“爷爷,若是不打,便抬也抬进来。”行者道:“趁早去!”僧官叫:“道人,你莫说吓破了胆,就是吓破了心,便也去与我叫这些人来接唐僧老爷爷来。”
只见方丈门外有一个石狮子,却就举起棍来,乒乓一下打得粉乱麻碎。心能现一切法,也能隐一切法,所谓显隐自如,自在无碍。把我那唐朝的师父接进来,就不打你了。正本清源就是要让心性做道场的主人,凡夫就是让妄念做了自性道场的主人,因此才会颠倒黑白,变现地狱苦海相。
那道人没奈何,舍了性命,不敢撞门,从后边狗洞里钻将出去,径到正殿上,东边打鼓,西边撞钟。钟鼓一齐响处,惊动了两廊大小僧众,上殿问道:“这早还下晚哩,撞钟打鼓做甚?”道人说:“快换衣服,随老师父排班,出山门外迎接唐朝来的老爷。”那众和尚,真个齐齐整整,摆班出门迎接。有的披了袈裟;有的着了偏衫;无的穿着个一口钟直裰;十分穷的,没有长衣服,就把腰裙接起两条披在身上。行者看见道:“和尚,你穿的是甚么衣服?”和尚见他丑恶,道:“爷爷,不要打,等我说。这是我们城中化的布,此间没有裁缝,是自家做的个一裹穷。”
那道人没奈何,舍了性命,不敢撞门,从后边狗洞里钻将出去,这段描写入骨三分,一般的修行人发不出大的心量,因贪生怕死而附会佛法。这是我们城中化的布,此间没有裁缝,是自家做的个一裹穷。这段描写很有幽默感,本来寺院是非常肃静的地方,却进行了谐谑处理。原因很简单,虽然有道场,但没有心性,一切只是表面上的不同而已,顶多算个裹穷吧。世俗生活中也常有类似的情况,越是贫穷的人,越是讲究外在的形式;越没学问的人,越是追求高位的学术头衔。
行者闻言暗笑,押着众僧,出山门下跪下。那僧官磕头高叫道:“唐老爷,请方丈里坐。”八戒看见道:“师父老大不济事,你进去时,泪汪汪,嘴上挂得油瓶。师兄怎么就有此獐智,教他们磕头来接?”三藏道:“你这个呆子,好不晓礼!常言道,鬼也怕恶人哩。”唐僧见他们磕头礼拜,甚是不过意,上前叫:“列位请起。”众僧叩头道:“老爷,若和你徒弟说声方便,不动扛子,就跪一个月也罢。”唐僧叫:“悟空,莫要打他。”行者道:“不曾打,若打,这会已打断了根矣。”那些和尚却才起身,牵马的牵马,挑担的挑担,抬着唐僧,驮着八戒,挽着沙僧,一齐都进山门里去,却到后面方丈中,依叙坐下。
师兄怎么就有此獐智,教他们磕头来接?这就是佛家金刚有怒目形像的道理所在,世俗间往往只在怒目之下才生恭敬之心的。唐僧见他们磕头礼拜,甚是不过意,唐僧代表慈悲性德,因此最能表现平等义。
众僧却又礼拜,三藏道:“院主请起,再不必行礼,作践贫僧,我和你都是佛门弟子。”僧官道:“老爷是上国钦差,小和尚有失迎接。今到荒山,奈何俗眼不识尊仪,与老爷邂逅相逢。动问老爷:一路上是吃素?是吃荤?我们好去办饭。”三藏道:“吃素。”僧官道:“徒弟,这个爷爷好的吃荤。”行者道:“我们也吃素,都是胎里素。”那和尚道:“爷爷呀,这等凶汉也吃素!”有一个胆量大的和尚,近前又问:“老爷既然吃素,煮多少米的饭方彀吃?”八戒道:“小家子和尚!问甚么!一家煮上一石米。”那和尚都慌了,便去刷洗锅灶,各房中安排茶饭,高掌明灯,调开桌椅,管待唐僧。
爷爷呀,这等凶汉也吃素!这句最幽默!世俗常说:“某某也不是吃素的,也是凶神恶煞。这里是潜伏理义,本来吃素的心性里,怎么生出凶狠来的呢?因此,才会有人对“人之初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进行无休止的争论。
师徒们都吃罢了晚斋,众僧收拾了家火,三藏称谢道:“老院主,打搅宝山了。”僧官道:“不敢,不敢。怠慢,怠慢。”三藏道:“我师徒却在那里安歇?”僧官道:“老爷不要忙,小和尚自有区处。”叫道人:“那壁厢有几个人听使令的?”道人说:“师父,有。”僧官吩咐道:“你们着两个去安排草料,与唐老爷喂马。着几个去前面把那打扫干净,铺设床帐,快请老爷安歇。”
三间禅堂,这才是与心性相的地方,修心就是学会用禅心,禅心对境即佛。
那些道人听命,各各整顿齐备,却来请唐老爷安寝。他师徒们牵马挑担出方丈,径至禅堂门首看处,只见那里面灯火光明,两梢间铺着四张藤屉床。行者见了,唤那办草料的道人,将草料抬来,放在禅堂里面,拴下白马,教道人都出去。三藏坐在中间,灯下两班儿立五百个和尚,都伺候着,不敢侧离。三藏欠身道:“列位请回,贫僧好自在安寝也。”众僧决不敢退。僧官上前吩咐大众:“伏侍老爷安置了再回。”三藏道:“即此就是安置了,都就请回。”众人却才敢散去讫。
径至禅堂门首看处,只见那里面灯火光明,两梢间铺着四张藤屉床。这是故事需要的结果,光明禅心。他们都要住在禅堂里,表示因地心性和合即禅,证果则有四智菩提。
唐僧举步出门小解,只见明月当天,叫:“徒弟。”行者、八戒,沙僧都出来侍立。因感这月清光皎洁,玉宇深沉,真是一轮高照,大地分明,对月怀归,口占一首古风长篇。诗云:
“皓魄当空宝镜悬,山河摇影十分全。琼楼玉宇清光满,冰鉴银盘爽气旋。万里此时同皎洁,一年今夜最明鲜。浑如霜饼离沧海,却似冰轮挂碧天。别馆寒窗孤客闷,山村野店老翁眠。乍临汉苑惊秋鬓,才到秦楼促晚奁。庾亮有诗传晋史,袁宏不寐泛江船。光浮杯面寒无力,清映庭中健有仙。处处窗轩吟白雪,家家院宇弄冰弦。今宵静玩来山寺,何日相同返故园?”
只见明月当天,禅堂里有禅,就劈破旁门了,见明月,是指见自性功德,众生本来面目。月清光皎洁,玉宇深沉,真是一轮高照,清净心现前,性光显露。玉宇,心境一如。大地分明,万法常住常真;对月怀归,见到本来面目,心性自然回归无为。
这里唐僧又发感慨,其实是为点化读者。皓魄当空宝镜悬,皓魄,乃心性,当空是指不起心不动念,这时就是慧光朗照之用,故喻宝镜悬。山河摇影十分全。山河比喻一切境界相;摇影比喻生灭法,波动现象;十分全,就是一法不漏。琼楼玉宇清光满,琼楼玉宇比喻功德庄严,清光满比喻清净光明彻照。冰鉴银盘爽气旋。冰鉴,指性定;银盘,指性光;爽气旋,通达理事,感应交道。万里此时同皎洁,境界此时最明了,一年今夜最明鲜。人生此时最清新明智。浑如霜饼离沧海,却似冰轮挂碧天。这都是一轮明月当头的景象,物我二忘,只能说似乎像晴空碧日之景。别馆寒窗孤客闷,对人世间来讲像是住在别致的宾馆里,一下子出离世间,似乎有孤独感。实是说,远离对立法。山村野店老翁眠。山村野店,比喻幽闲寂静之处;老翁,指自性,眠,从来没有动摇过。乍临汉苑惊秋鬓,才到秦楼促晚奁。这里是表达刚刚见到本来面目时,法喜难抑的心怡之态。庾亮有诗传晋史,庾亮以廉正而传佳话,喻修身之德功在千秋;袁宏不寐泛江船,袁宏以奉扬仁风,慰彼黎庶著称,喻爱民为立命之道。光浮杯面寒无力,光照在杯面是不会有加热的能力的;清映庭中健有仙,然而如果神光注照黄庭就有成仙之功了。处处窗轩吟白雪,家家院宇弄冰弦,成仙作佛后境界转过来,一切境界都凝然不动,心对世境不再起俗念的性定之境界。今宵静玩来山寺,何日相同返故园?今晚在寺院体会到清净之喜悦,何时能真正觉悟成佛普度众生?
行者闻言,近前答曰:“师父啊,你只知月色光华,心怀故里,更不知月中之意,乃先天法象之规绳也。月至三十日,阳魂之金散尽,阴魄之水盈轮,故纯黑而无光,乃曰晦。此时与日相交,在晦朔两日之间,感阳光而有孕。至初三日一阳现,初八日二阳生,魄中魂半,其平如绳,故曰上弦。至今十五日,三阳备足,是以团圆,故曰望。至十六日一阴生,二十二日二阴生,此时魂中魄半,其平如绳,故曰下弦。至三十日三阴备足,亦当晦。此乃先天采炼之意。我等若能温养二八,九九成功,那时节,见佛容易,返故田亦易也。诗曰:
前弦之后后弦前,药味平平气象全。采得归来炉里炼,志心功果即西天。”
你只知月色光华,心怀故里,更不知月中之意,乃先天法象之规绳也。只是初见性光圆明,心想早日证果。岂不知一切万法皆从此性光成就,无一法能出此性光之外也。月至三十日,阳魂之金散尽,阴魄之水盈轮,故纯黑而无光,乃曰晦。这些又是中华易学之观点,不变是相对的,变易是绝对的,阴阴总是交生互易的。《易》把阴阳各分成三种状态,也就是用三爻来表达,这里又一月三十日分作六种状态。因为人与天是自然合一的状态,懂得这些对应对用功十分有益,往往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此乃先天采炼之意。即是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我等若能温养二八,九九成功,那时节,见佛容易,返故田亦易也。这里好像是讲《易》,其实是讲禅关之事。禅分三关,初关,见法身,即这里的见性光圆明;重关,安住法身,就是这里说的温养之意趣,性相圆融之义。末后关,也称法身向上,得总持法,圆满成佛。温养二八,指纯阳除阴;九九成功,与一切境界打成一片。
诗曰:前弦之后后弦前,药味平平气象全。采得归来炉里炼,志心功果即西天。”指日精月华的采炼法,初七、八及二十二、二十三,此时阴阳平衡,即药味平平。若在初一,十五,则一是阳极生阴,一是阴极生阳,药力猛。这里强调从阴阳平衡下手,不违背大道自然的规律。悟空来说,指心行有规律可行,现在科学也发现人的周期性的情感波动。众生念念相续,不是没有规律可循的。相反,完全有办法把握阴阳的,众生是有办法跳出生死轮回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去享受自性里本具的功德利益的。这里是说理为重,为法为轻。其实,如果真正明理之后,一句阿弥陀佛,不去管它什么阴阳,一样能把握得非常精微。
那长老听说,一时解悟,明彻真言,满心欢喜,称谢了悟空。沙僧在旁笑道:“师兄此言虽当,只说的是弦前属阳,弦后属阴,阴中阳半,得水之金;更不道:
水火相搀各有缘,全凭土母配如然。三家同会无争竞,水在长江月在天。”
一时解悟,即心性相应,领会理义。沙僧在旁笑道:这里沙僧又出来补充,阴阳与本元之间的关系。水火相搀各有缘,全凭土母配如然。三家同会无争竞,水在长江月在天。本元就是土母,水是人性,火是心性,土是道性,这三家会在一处才是天真自然。水在长江月在天。人性在欲,心性在天。佛家也有烦恼即菩提的说法,都是一个道理。说起来话长,心好像与身无关,可是身的每一个痛苦,心都不能不受,而心之神往好像身也管不了。这二个看似天地之别的东西如何结合在一处的呢?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和佛家文化关心的根本问题了。这句话让沙僧讲,重在明理,因果规律不离道德。
那长老闻得,亦开茅塞。正是
理明一窍通千窍,说破无生即是仙。
这句最精彩,中国人常讲心安理得,这是从证果上讲的。如果从解悟上讲就是:理明一窍通千窍,说破无生即是仙。因为道理本来是互通的,通一窍就是窍窍可通。所以修炼界常说,理不在多而在明,法不在多而在精。仙佛是什么境界,就是知道生即无生的道理,这个道理悟透了,心自然会慢慢安下来。说破无生即是仙。知道万法本来不生,皆是心生而种种法生,会得此理,一切迷惑自然打消,岂不是远离一切苦恼了吗?即能离苦,即是真仙。仙,强调离苦;佛,重视得乐,智慧圆满了才会真正的快乐。
八戒上前扯住长老道:“师父,莫听乱讲,误了睡觉。这月啊:
缺之不久又团圆,似我生来不十全。吃饭嫌我肚子大,拿碗又说有粘涎。他都伶俐修来福,我自痴愚积下缘。我说你取经还满三途业,摆尾摇头直上天!”
莫听乱讲,误了睡觉。前面每人都表法了,八戒自然也要出来表一下法,这样就能看清四个方面用功的要义所在了。缺之不久又团圆,似我生来不十全。世人常感叹天公不作美,其实是随业起现行,不知富贵贫贱是修来的果报,愚痴的人只能向下缘,一世不如一世。如果依心所法,当然在阴阳交生的相续相中辗转。吃饭嫌我肚子大,拿碗又说有粘涎。为什么会一世不如一世呢?因为总是攀缘恶法。八戒代表心所造作法,世俗人就是因为攀缘而造作法。科学家巴甫洛夫的狗见到食物会分泌口水,这个现象被世俗医学称为本能。这里也是说这个,是不是本能呢?当然不是,是业力导致的。业力消除了,这个相续牵引的反应就没有了。他都伶俐修来福,我自痴愚积下缘。悟空等都在修将来的福,伶俐表达了八戒不服的心理状态。世人也是如此的,听说宗教都在修来生的福,一般也是会大笑之的。我自痴愚,其实是一句反语,八戒总不认为自己愚痴的。如果他能承认自己愚痴,也就不会变成猪相了。积下缘,指累积向下堕落的恶缘。其实八戒并不认为即时行乐会有什么恶报在等着他的,世间的聪明人大致都是这种心态,他们不相信因果报应。反过来看,地狱还真是个了不起的地方,是世界上顶尖人物的必然归宿,算是宇宙中的最高学府了,因此也是世智辩聪的人都必须去那里拿他们重返人间文凭的地方。我说你取经还满三途业,摆尾摇头直上天!要取经成圣超凡,还得还满贪嗔痴的债业,而我不必那么麻烦,已经快活如神仙了。这种心理状态的人地球上真是随处可见的,世人对宗教戒律态度就是证据。从八戒这段诗句就知道,修行的任务还很多,后面故事还会很多的。
三藏道:“也罢,徒弟们走路辛苦,先去睡下,等我把这卷经来念一念。”行者道:“师父差了,你自幼出家,做了和尚,小时的经文,那本不熟?却又领了唐王旨意,上西天见佛,求取大乘真典。如今功未完成,佛未得见,经未曾取,你念的是那卷经儿?” 三藏道:“我自出长安,朝朝跋涉,日日奔波,小时的经文恐怕生了。幸今夜得闲,等我温习温习。” 行者道:“既这等说,我们先去睡也。”他三人各往一张藤床上睡下。长老掩上禅堂门,高剔银缸,铺开经本,默默看念。正是那:
楼头初鼓人烟静,野浦渔舟火灭时。
你自幼出家,做了和尚,小时的经文,那本不熟?这里讲明了很多人的疑问,已经有了那么多经典,为什么还去取经?其实,《西游记》的取经与当年玄奘法师取经有着本质上的不同,所以故事人物所代表的理义也本质上不同。这里是指实修实证的功夫,不是世间人眼里的物流法。上西天见佛,求取大乘真典。真典,是通过自己来证明到的,而不是书本里的文字记载的。上西天,就是体证;见佛,就是得证正果。如今功未完成,佛未得见,经未曾取,你念的是那卷经儿?这句话份量重,念别人的经,怎么知道念对了?现在有人念歪经,本质上就是这个原因。佛家文化是世界上最真实的文化,没有真正的证明和体会,就没有资格发表自己的见解,也没有能力真正帮助众生。小时的经文恐怕生了。幸今夜得闲,等我温习温习。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这里温习,就是指重读圣贤教诲。当然,不是世人的做练习题,做练习是苦读,温习佛法是乐修。念经讲究随文入观,当然也是一种有效的修行方法。
楼头初鼓人烟静,野浦渔舟火灭时。人烟静,指凡心泯;火灭时,指俗欲灭。修行中,如果真正放下凡心和俗欲,必然会有好境界现前。这就是后面故事的前提条件。唤醒我人自心中久远劫来沉睡的主人,就是后面故事基本内容。
毕竟不知那长老怎么样离寺,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