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天神话即成汤伐夏桀考(二)
吴晓东
成汤伐夏桀是改朝换代的大战,是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尚书》等古籍都有追记。虽然夏桀被杀,但夏之后裔肯定会对他进行祭祀。《海外西经》条目14(女祭女戚)紧靠在条目15(形天),应该是与祭祀形天(夏桀)有关。“女祭女戚”条目是这样的:“女祭女戚在其北,居两水间。戚操鱼【鱼旦】,祭操俎。”都是模仿形天持戈操盾的样子。
《海外西经》条目15(形天)之下是条目16(奇肱之国),它在《大荒西经》里对应的是“吴回”,这也应该与成汤伐夏桀有关。《墨子·非攻下》云:“沓至乎,天有酷命,五谷焦死,鬼呼国,日月不时,寒暑杂至,鹤鸣十夕余。天乃命汤于鏕宫,用受夏之大命。汤焉敢奉率其众,是以乡有夏之境。帝乃使阴暴毁有夏之城。少少,有神来告曰:‘夏德大乱,往攻之,予必使汝大堪之。予既受命于天, 天命融(注:祝融)隆(降)火于夏城之间,西北之隅。’汤奉桀众,以克有夏,属诸侯于薄。”祝融是火神,传说他降大火到夏城,助成汤一臂之力。恰恰在《大荒经》与《海外经》论及夏桀(形天)的时候,也提及了祝融,[1] 这可能也不是一种巧合。
形天是夏桀,帝自然就是成汤。众所周知,夏桀是夏王朝最后一位王,按说在当时为帝的应是夏桀,而去与之争神位的才是成汤。这里反将成汤说成帝,乃是因为《大荒经》与《海外经》都为商人后裔所作,故称其为帝。再说,成汤夺得王位之后,自然也成了帝。
成汤伐夏桀的地望史学界至今未能定论。《尚书》记载商夏两军是在鸣条相遇,在会战之前,汤为了鼓舞士气,召集了参加会战的商军以及前来助商伐夏的诸侯、方国的军队,宣读了一篇伐夏的誓言,即《尚书》里有名的《汤誓》。至于鸣条的地望,有说在今河南的封丘东,有说在今山西运城安邑镇北,莫衷一是。在《海外经》与《大荒经》也提供了一些线索,“形天与帝至此争神”一句,“至此”二字没有明确的指明争神之地,故有产生了诸多的猜测,如“形天神话的背景在今甘肃西和县仇池山、洛峪镇一带,“奇股国”乃“形天与帝争神”之地。[2] 《大荒经》也明确指出“成汤伐夏桀于章山。”可是章山何处?至今难以定夺。《大荒北经》出现过一处章山:“西北海外,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颛顼生驩头,驩头生苗民,苗民厘姓,食肉。有山名曰章山。”笔者怀疑这里的“西北海外”当为“西南海外”,苗民从地理上来说应该是在其西南方,与苗民关系密切的驩头也是出现在南方的,出现在《大荒南经》。更使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点的是,这一条目的下一个条目就是错简,也应该挪到《大荒南经》里去,才能使《大荒北经》少一个“大荒之中”,从而给《大荒南经》多一个“大荒之中”,达到四方各七座坐标山的平衡。如果这种推测正确的话,那么,章山也应该处于《大荒经》作者的西南方,与巫山、常羊山相距不远。
关于常羊山,有学者认为是古羌氐民族祭祀祖神之山,[3] 这离成汤伐夏桀的地望自然是相去甚远了。除了这几座难以确定的山之外,笔者认为“斩耕厥前”的也是值得考虑的地方。历来注家在翻译“斩耕厥前”的时候都含糊其辞,不知如何翻译“厥”字合适,比如郭璞注云:“头亦在前者。”袁珂在注释此句时也未加解释。笔者认为“厥”可能是一条小河的名称,《史记·孙吴列传》在描述夏王朝的疆域时说:“左河济,右太华,伊厥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伊指河南省的伊水,厥也当是附近的一条河。若将“厥”解释为河名,则“斩耕厥前”可以解释为斩夏耕于厥水前。厥水在伊水附近,成汤伐夏桀之地望亦可能在此地域。
成汤伐夏桀是历史,形天断首后挥舞干戚自然是后人的附会传说,是莫须有的事情。至于为何要传说夏桀被断首后挥舞干戚,可能与传说中的夏桀性格、形象有关,相传他是一位有才智有勇猛的人,能够一人生擒野牛和虎,折断钩索,其力量之大,无人能比。性格也很暴躁、残忍,动辄杀人。无首仍挥舞干戚,与他的这种形象非常吻合。这种传说的形成,也可能与当时的民俗有关,有学者认为“舞干戚”是一种宗教之舞,从史前时代直到东周末期,干戚之舞占据中国宗教“舞台”历时数千载之久。[4]
注释:
[1] 关于吴回,有人认为是祝融的弟弟,有人认为就是祝融本人,其实祝融原来只是一种官名,任其职则得其名。
[2] 赵逵夫:《形天神话源于仇池山考释——兼论“奇股国”、氐族地望及“武都”地名的由来》,《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3] 王贵生:《“常羊”之山与“商羊”之舞——从神话发生角度看宗教事象的形成》,《西北民族研究》,2002年第3期。
[4] 赵晋忠、爱华、英子:《夏商“干戚武舞”考辨》,《体育文化导刊》,2004年第5期。
来源:吴晓东的搜狐博客
Link URL: http://wuxd2003.blog.sohu.com/74984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