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讲大理故事,说人间传奇。

讲大理故事,说人间传奇。

  糊涂猎人

  2009-12-23 阅读:3 出处:大理日报A3版 作者:尹明举

  讲大理故事,说人间传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这是南宋诗人林升写下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意在调侃醉心于享乐的王族子孙竟把祖先的都城都认错了。俗话说“隔行不隔理”,这里要讲的则是流传于永平山区的一个关于猎人的故事(王学义等收集),说的是当一个人财迷心窍时,面对未知的事物往往也会作出一些颠三倒四的判断,从而导致令人啼笑皆非的结果。

  从前,有个名叫王三的猎人,他最拿手的狩猎方法是在野兽出没的树林里“下扣子”,即设置一种机关联动的铁甲板,野兽肢体一不小心碰上便立即被紧紧夹住,无论如何都挣不脱。他每天晚上下好扣子,第二天清晨便去收获猎物,很少有落空的。

  一天清早,他照例上山去收扣子。不出所料,老远就看见他布下的夹板上夹住了一只硕大的狐狸,正在那里拼命地挣扎着。王三几大步冲了过去,却一下子傻眼了,哪里是什么狐狸,被夹住的分明是个白发苍苍的老太婆。老太婆痛苦地呻吟着哀求王三救命。王三吓了一跳,立刻松开夹子,还帮老太婆包扎了伤口。不料,这老太婆突然发出一声狂笑,倏地现出了狐狸的原形,一溜烟跑了。原来这是一只修炼成精的老狐狸。

  王三垂头丧气地空手回到家里,把事情的经过对妻子讲了。妻子惋惜地说:“你真傻!狐狸会千变万化你都不知道。唉!太可惜了,那狐狸浑身是宝,光皮毛都值多少钱哩!”两口子整天为此事闷闷不乐。妻子又对他说:“要知道,活人是绝不会深更半夜在树林里转的。只要是被铁夹板夹住的东西,不管装成什么样子都是野味,你先给他当头一棒打昏了再说!”王三牢牢记住了妻子的告诫,早早地吃了晚饭就上山下扣子去了。

  月亮出山时王三回来了,高兴地对妻子说:“今晚我把扣子下在西山栎树林的水溏边上,那是野兽常去的地方。这次即使抓不住狐狸也会给你弄只獐子、马鹿什么的回来,你等着吧,我天不亮就上山去搜。”两口子正得意地谈论着,不料他们的话都被躲在后墙窗子下边的一个流浪汉偷听到了。这是个外地来的流浪汉,专门夜晚出没,趁人不备偷鸡摸狗。听见猎人这么一说,高兴得差点笑出声来,心想等你天不亮来搜,老子早就先得手了。

  这流浪汉后半夜便上了山,好不容易找到了西山栎树林,又去找那溏水,正在东转西转,冷不防脚下咔嚓!一声,“哎哟,妈呀!”一声惨叫,左脚被兽夹板死死地夹住了,疼得他在草丛中打滚,挣扎半天昏了过去。不久之后猎人王三也摸来了,他一眼就看到扣子已夹住猎物,那脑壳毛耸耸的,而细看却又不太像什么野兽。管他是什么!王三想起老婆的话,先当头一棒猛敲下去,“猎物”一动不动了,他打开夹子,一把扛在肩上,就往家跑。

  王三满头大汗地把“猎物”扛到家中,妻子把灯点来一看,脸都吓变了:“闯大祸啦!你打死的是一个人。”王三这才看清真的是个人,好像是个流浪汉的样子。王三对妻子埋怨道:“你不是说凡是夹子夹住的都是野味吗!”

  人命关天,这时已由不得两口子再争吵了。好在摸摸鼻子底下还有气,便忙着想法救人。偏巧这时有人咚咚咚!地敲门,两口子慌忙将流浪汉塞进一支大木箱里才去把门打开。

  进来的是两个生意人,说是赶了一夜路要在这里歇歇脚,等天亮后再走。两口子无法拒绝,但又生怕露了马脚,王三媳妇找了一把锁来把木箱锁上,说:“你们就在这里烤着火歇着吧,可千万动不得这口箱子。”等两口子回房歇下,生意人猜想这动不得的箱子肯定装着这家人的财宝,便将木箱悄悄抬出门外,满心欢喜地偷跑了。

  两个生意人扛着木箱跑了好多路程,实在扛不动了才放下来歇口气,然后又迫不及待地把锁撬开想看看到底是些什么财宝。却说那箱子里的流浪汉被这么一颠一震,正好苏醒过来,箱盖一开,他哇!地大叫一声坐了起来,吓得两个生意人魂飞魄散,连滚带爬地逃得无影无踪。

  许多民间故事都是这样,从思想内容上说是十分贴近生活的,但情节的曲折离奇却似乎非常超越现实,这实际上是文艺作品对生活的夸张、变形和放大。但也正是这种“巧中巧、错中错”的情节产生了审美趣味,让它得以传之久远。

TOP

  落财洞

  2009-12-16  出处:大理日报A3版 作者:尹明举

  讲大理故事,说人间传奇。

  日本有位名叫武者小路实笃的人道主义作家说过:“本能超过了某种限度,成为病态时,罪恶便产生了。”获取财富满足生命的需要是人类的一种本能,但对这种本能必须有适当的约束,这就是俗话说的“知足”,“知足者常乐”,反之就会变成“贪”,贪就是一种病态了。流传在剑川、洱源等地的“落财洞”故事(杨安发收集)生动地演绎了这个哲理。

  从前,黑潓江下游有个名叫阿财波的打鱼人,他从小生长在江边,十分聪明勇敢,练得一身潜水抓鱼的好本领。他像鱼鹰一样一潜下水就是大半天,尽挑着大鱼才抓起来,卖的钱比别人都多得多。

  阿财波有次在水下追一条大鱼时,猛觉得有股力量把他往江底拽去,这才发现江底原来有个落水洞。他挣扎着爬上岸来,为了弄清水落到哪里,他背来一箩糠秕倒进落水洞附近的江水,然后沿江边四处去看。三天后他发现江东下三村的龙潭里有糠秕漂出来,显然这龙潭水是从黑潓江来的,而下三村的几百亩田靠的就是这龙潭水来栽种。他眼珠子一转,高兴得跳起来,心想发财的机会来了。

  到了芒种节令正当人们等水栽秧时,他买来了一口大锅,悄悄地潜入黑潓江中把落水洞口盖了起来。于是龙潭水也就干了。眼看田地干裂了口子,村民们心急如焚,请了和尚到龙潭念经、巫婆跳神,还扎了一条柳龙让年轻人去耍龙求雨,但都毫无灵验。这时阿财波大摇大摆地来到下三村,对村民们说:“你们求这求那还不如求我呢!实话告诉你们吧,有一次我捉到一条小花鱼,只见它对我流着眼泪,我不忍心煮了吃便把它放了。昨天夜里我做了个梦,梦见你们龙潭的龙王对我说,那条小花鱼是它的三公主。老龙王对我说:‘你放了我闺女,是我家的大恩人!为了感激你,今后龙潭出不出水,就听你一句话。’你们说该怎么办吧?”

  下三村的人听了,有的信有的不信,但为了等水栽秧都只好求他了。阿财波说:“我的要求不高,每年给我三石六斗米、一头大肥猪、三吊酒钱、三吊盐巴辣子钱、三吊零花钱,把我养老送终就行了。”还信誓旦旦地说:“我决不骗你们,一切都等龙潭出了水你们再给吧!”就这样,当天晚上阿财波便潜入江底把落水口的大锅挪开,第二天,龙潭里果然涌满了水,村民们欢天喜地,整个坝子满栽满插。

  老实的村民们自然对阿财波千恩万谢,吹吹打打地把许诺的钱物都送到他家中。阿财波白得了这么多东西,不干活都吃喝不愁了。但俗话说“越吃越馋、越闲越懒”,对下三村送来的东西,他越来越感到不满足。第二年芒种时,他又悄悄地用大锅把落水口堵住。下三村的人来找他,他说:“龙王讲了,我要的东西太少,应当翻一倍,要七石二斗米、两头大肥猪、三六一十八吊钱。不然它就不供水。”村民们无奈,也只好如数送上。到第三年,阿财波又再翻了一倍,村民们咬紧牙关也满足了他的苛求。

  但正如法国大作家雨果说的:人一旦“被钱财引入歧途,不幸就应运而生了。”到了第五年头上,他的要价涨到了大米五十九石六斗,肥猪十六头、钱一百四十四吊。这一年刚好遇上黑潓江上游发洪水,而阿财波本人又因多年不劳而获,养得脑满肠肥,水性也已经大不如前。他勉强潜入江底,刚掀开锅,就身不由己地被洪水卷进了落水洞里,再也出不来了。

  三天后,他的一件衣裳从下三村龙潭里漂了出来。巫婆们说:“阿财波已被龙王招做姑爷,到龙宫享福去了。”洪水过后,黑潓江干了一大半,落水洞现了出来,只见阿财波的尸体夹在石头缝中间,铁锅被掀在半边。人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阿财波正死于贪心不足。从此落水洞也就叫做“落财洞”。

  回到故事的开头引用的俗语“知足常乐”,那么这“足”的程度到底该如何掌握呢?还是让我们引用《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先生的一付对联作答吧,联曰:“要足何时足,知足便足;求闲不得闲,偷闲即闲。”

TOP

  牧童和龙女

  2009-12-09  出处:大理日报A3版 作者:尹明举

  讲大理故事,说人间传奇。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有位名叫卜伽丘的意大利作家曾经说过:“在所有的自然力量中,爱情的力量是最不受约束和阻拦的。”不错,在民间流传的故事中,对爱情的表现就总是那么无拘无束,“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流传于鹤庆、剑川一带关于羊龙潭的故事就是这样的。当代杰出的白族诗人晓雪曾这样动情地写道:“当成熟的花苞要开放,还怕什么风吹雨打;当甜蜜的爱情睁开眼睛,一切的话都不必再讲。”的确如此,在这个故事中,爱的满腔情怀已无需任何语言表达,一切都在优美的笛声之中了。

  象眠山上有个羊龙潭,可它原来不叫羊龙潭,而叫做桃树龙潭,龙潭水流下一条小河叫桃树河。河西的村子里有个苦命的孩子,爹妈死时只留下他孤零零的一个人和一对小羊羔。在他的精心照料下,羊子一年生一对,两年生四双,几年过去就成了一大群。小牧童每天到象眠山放羊,自己做了一支小竹笛,他的笛子能吹出花开鸟叫、桃花流水和小羊吃奶的声音。有天傍晚,他吹着笛子赶着羊群从桃树龙潭边走过。笛声飘落龙潭,老龙王的三公主正在龙宫后花园玩耍,一下子被笛声迷住了。在笛子声中她想象着外面的世界不知有多美好,灿烂的阳光下山水草木都那么快乐,人间的悲欢离合又是那么情意缠绵,绝不象龙宫那样寂寞冷清。只可惜老龙王家规森严,任何人不得轻易离开一步。

  年纪渐长的三公主已出落成龙女花一样美丽的姑娘,远近龙潭的龙子们都纷纷来求婚,但她一个都看不上。每天都挨到傍晚独自跑到后花园里去听飘来的笛声,她相信吹出如此美妙笛声的人必定是个有情有义的小伙子。

  这一天傍晚,优美的笛声终于让小龙女控制不住自己的双脚,身不由己地溜出后花园来到龙潭边上。笛声渐近,她也情不自禁地摘下一片树叶放在唇边吹出清脆的和声。二人一吹一和渐渐走到一起。牧童被龙女的美丽惊呆了,龙女一见这样一个憨厚英俊的小伙子,也正是自己梦中的情人。牧童一脸羞红正待躲开,却被小龙女一把拉住,只说道:“放羊小哥,让我嫁给你吧!”于是小龙女一五一十地向牧童说出自己的身份和心思。牧童的心一下子掉进了蜜缸里,一个无依无靠的放羊人,谁爱过他呀?现在可是龙王的公主把他爱上了。

  从此以后,他更爱吹笛子了。每天上山,他吹起笛子,龙女就从龙潭出来跟着他一起放羊。有时龙王不在家,小龙女还悄悄把他带进龙王的水晶宫里游玩。

  一天,老龙王到黑龙老友家去做客,喝得醉醺醺的,黑龙只好亲自送他回家。老龙王回宫不见小公主,急得团团转,审问鲤鱼婆婆,得知三公主偷跑到山上与牧童玩去了。直气得老龙王暴跳如雷,冲出龙潭要亲自去捉拿这个不听话的女儿。黑龙老友怕出事也跟着去了。

  此时龙女正和牧童在山上放着羊,牧童采来许多鲜花做成花环给龙女戴上。突然之间一阵雷鸣电闪,乌云压顶,暴风雨就要来了。小龙女对牧童说:“这是我家龙王老爹发怒了……”话没说完,又是一个炸雷接着冰雹倾盆而下。就在闪电中,龙女看清了黑龙大伯的影子,忙扯住他的龙袍说:“黑龙大伯,求您救救我吧!我死也要嫁给这个牧羊人!”好心的黑龙只好劝老友说:“你的心肝宝贝既然找到了心上人,那就成全他们吧!你也老了,何不如将就招个驸马。”老龙王只好无奈地答应下来。

  风停雨住了,小龙女问牧童:“您愿意和我一起回龙宫去吗?”“只要和你在一起,哪里我都去!”就这样,他们赶着羊群进了龙潭,羊群都变成了鱼。牧童被招为驸马,几年后也成了龙王。他们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桃树龙潭就此也变成了羊龙潭。

  这个故事在《鹤庆州志》中都有记载。民间流传故事的结局有多种说法,其实故事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相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所表现的音乐的魅力和爱情的魔力,那才是对生活之美和人性之美最抒情的赞赏。

TOP

  阁罗凤与李宓将军


  2009-12-02 阅读:15 出处:大理日报A3版 作者:尹明举

  讲大理故事,说人间传奇。

  世界名著《战争与和平》的作者,俄罗斯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有句名言:“一切使人团结的是善与美,一切使人分裂的是恶与丑。”著名的南诏“德化碑”、“天宝战士万人冢”和香火鼎盛的“将军洞”就见证着历史上一段被称为“天宝之战”的遥远的往事,生动地赞扬着维护民族团结的善与美,鞭笞着制造兄弟相残的丑与恶。

  唐天宝七年(公元748年),36岁的南诏王阁罗凤即位,衷心与唐王朝继续修好,唐玄宗也继续册封他为云南王。按当时的体制,南诏还接受唐王朝设置的节度使、都督等各级派出机构的管辖。时任“剑南节度使留后”兼云南都督的李宓是阁罗凤的好朋友,常驻阐郸(今昆明),阁罗凤每年都要亲自前往拜访。二人每次相见都要谈诗论文,切磋兵法,互赠礼品,交好日深。

  天宝九年,阁罗凤率爱妃元贞夫人等一行前往拜会李都督,途中歇宿姚州太守张虔陀的官邸。这张虔陀一贯对南诏横征暴敛,挑拨离间,此次竟然趁机调戏污辱了元贞夫人。阁罗凤发觉后愤然带人马返回大理,先是具文书向朝廷控告张虔陀,不料文书被朝廷边官扣押,还反诬南诏谋反。阁罗凤怒不可遏,立即发兵攻破姚州城,杀了张虔陀,并攻占了姚州、安宁等唐军驻守的32部营垒。天宝十年(公元751年)朝廷派鲜于仲通率8万大军进攻南诏,“天宝战争”暴发。阁罗凤再三谢罪请和,但鲜于仲通断然拒绝,进逼苍山洱海。阁罗凤联合吐蕃武力反抗,结果,骄兵必败,“鲜于仲通仅以身免”。

  而在朝廷内部,继李林甫任宰相的奸臣杨国忠为邀边功,掩败为胜,撺掇唐玄宗大肆征兵,调集7万大军、12万运饷民伕于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再征南诏。意想不到的是此次被朝廷选中当任远征主帅的竟是阁罗凤的好朋友李宓将军,连他的五个儿子都在征南大军之列。出征前全家相聚,李宓痛苦不堪,叹道:“南诏受圣朝册封,称臣纳贡,不违不悖,岂有风云突变之理?自古征战无情,知交对垒,弟兄仇杀,血染沙场,天理良心何在!”长子李贞元只好劝道:“为将者当禀忠于国,如今君命难违,纵然洞悉事态原委,也无回天之力,何苦伤精费神!”李宓的长孙女巧珠不忍见爷爷满腔悲苦,要求陪爷出征。李宓道:“万万不可,吾家子孙,今后当戒之慎匆为将。”说着取出一把宝剑交给巧珠说:“这是当年阁罗凤赠我之南诏铎鞘宝剑,若一年之后爷不回来,我孙女可持此剑进见南诏王,后事自有分晓。”

  就这样,李将军怀着逆来顺受,不得已而为之的矛盾心情踏上了万里征途。一路上征南大军受尽了蛮烟瘴雨带来的疾病和由于给养不济而误食野菜中毒的折磨,死伤无数,早已军心涣散。

  南诏一方面临大军压境,阁罗凤也早已作好了充分准备:与吐蕃结盟为兄弟之国求得吐蕃派兵增援;重筑龙首龙尾两关,在龙尾关前开挖了子河,再筑玉龙关为前沿阵地,层层设防。打算采取诱敌深入的策略,以疲劳消耗战术,只巴望李将军会因久攻不克,粮饷耗尽而自动退兵。

  然而此时已是箭在弦上不可不发了。李将军分三路进军:派副帅何履光率水师准备从下河口渡海正面进攻,派长子李贞元为副总兵从江尾攻打龙首关,本人自率中军攻打龙尾关。结果,水师被南诏趁夜偷袭,未及下海即已溃败,李贞元部又被南下的吐蕃兵和凤伽异部两面夹击,也遭惨败。龙尾关这边由阁罗凤亲自指挥面对李将军的强攻。

  玉龙关前的子河对岸,李将军手挥三尺龙泉宝剑,跨骑一匹雪白的宝马正欲踏上通往玉龙关的一座木板吊桥。此时宝马却止步不行,用蹄子踢打桥头,双目流泪回头望着主人。原来,这吊桥木板事先已被换成朽木,不堪负重。玉龙关上的守将吼道:“马不前行、惧我南诏神威,何不就此退兵,免遭灭顶之灾!”一句话却激怒了李将军,不顾一切地策马登桥,刚到桥心,“轰隆”一声人马皆坠入河心淤泥之中。元帅沉江,士兵不战而乱,一片混乱厮杀。整个战争南诏损兵3万,唐师阵亡4万有余,酿成了一场震动唐王朝的大悲剧。

  战后,阁罗凤下令收集唐军阵亡将士葬于西洱河南岸和旧铺,刻碑勒石题为“大唐天宝战士冢”后称“万人冢”和“千人冢”。大碑落成之日,阁罗凤率军民前往祭奠,亲自致悼词曰:“君不正而朝纲乱,奸佞起而害忠良。生乃祸之始,死乃怨之终。呜呼悲哉!唐师阵亡兄弟!”字字声泪俱下,在场者无不啜泣。

  阁罗凤又命南诏军民将李将军遗体葬于苍山斜阳峰麓的仙鹤塘,并建李将军祠,供奉神位。次年,李将军夫人带孙女巧珠来到太和。巧珠以祖父留下的南诏铎鞘剑呈献阁罗凤,举座潸然泪下。阁罗凤陪同夫人及巧珠到李将军祠祭奠,亲笔题写一联:“父忠子孝,留下英魂警后世;节义两全,磷火万点洱河咽。”让巧珠焚化给爷爷。事后,巧珠愿世居南中,阁罗凤为其择配郑回三公子,封公子为阳瓜州司文郎。

  唐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年)阁罗凤于太和城立“德化碑”表明不得已而叛唐的经过和永远臣服中原王朝的心迹。30年后,阁罗凤的孙子异牟寻即位,于贞元十年(公元794年)与唐朝使者崔佐时会盟于点苍山神祠,在历史上传为维护统一,民族团结的佳话。

  世世代代的大理各族人民从李宓将军以身殉国的角度赞扬了他对朝廷的忠,也从他对阁罗凤的理解赞扬了他的义,只可惜他成了奸臣们的牺牲品。但各族人民始终坚持“华夷无间,天下一统”的观念,“不以成败论英雄,不以民族分是非”,尊认李宓为忠义两全的“利济将军”,护国祐民的本主神祗。其随军出征的子女也分别被各村庄尊崇为自己的本主。李宓的神祠“将军洞”直到如今都是大理一带香火最旺的本主庙。

TOP

  不怕老虎只怕“漏”

  2009-11-18   出处:大理日报A3版 作者:尹明举

  讲大理故事,说人间传奇。

  这是一个全世界都会讲的童话故事。根据台湾“中国口传文学学会”名誉理事长、国际知名的民间文艺理论家金荣华先生调查,这个故事在印度、日本、韩国、西班牙以及许多英语国家都广泛流传。在我国流传最早的资料见于西藏,相继又发现在闽南、潮州和许多少数民族中也有流传。其实在大理,无论白族、彝族或各县的汉族民间也都普遍会讲这个故事,而且情节基本一致,这里介绍的是由南涧杨泽新先生在公郎地区采集的《漏》,可以说是这个世界性的故事“大理版”的代表之作。

  从前,一个赶夜路的马帮不巧在山顶遇上大雨,前不挨村,后不着店,幸好他们发现这里还有座古庙,虽然屋顶已经破烂不堪,但好在四面还有围墙,屋里还有些可以勉强遮风挡雨的地方,于是便在这庙里歇了下来。

  他们把马匹赶进院子,生火做饭,饭后大家围着火塘闲聊起来。有个马锅头说:“在这里,什么老虎豹子都不用怕了,怕的就是漏。”他们所担心的是屋顶的漏雨,殊不知这话却被一只躲在马群里的老虎听到了。(原来这只老虎已跟随马帮大半天,什么东西都没吃到,便趁人们卸驮子忙乱之时混进了马帮,打算等马锅头们睡熟后再下手。)猛听此话,它心头一惊,这些马锅头连老虎都不怕却怕“漏”,这“漏”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怪物呢?老虎不解地寻思着。

  当马锅头们一个个睡熟之后,又有个偷马贼悄悄溜进了院子。这偷马贼头戴一顶棕叶帽遮住嘴脸,身裹一件大蓑衣就像个全身披毛的怪物。老虎心想这莫非就是马锅头们说的“漏”吗?老虎瞪大眼睛看着,大气不敢出。而这偷马贼在马群中摸摸这匹,觉得太瘦,又摸摸那匹,也觉得不满意,摸来摸去,一摸摸到老虎身上,“好!这匹肥,就要这匹了。”他非常惊喜地翻身便骑了上去。这时,由不得老虎多想,分明是“漏”骑到背上来了,便没命地向外逃奔。这偷马贼死死纠住虎脖子上的毛还以为抓住的是马鬃,任由它狂奔。跑了大半夜,老虎跑不动了,任随偷马贼用脚后跟击打它的肚子,还是跑不起来。偷马贼便拿出锥子在虎背上扎,一阵阵剧痛让老虎更相信“漏”真的厉害,又只好拼着命跑起来。

  一直跑到天麻麻亮,这时偷马贼才看清胯下骑着的哪里是马,分明是一只大老虎,不由得吓出一身冷汗。想跳下来又不敢跳,跳下来肯定就被老虎吃掉。这时正好到了一个山丫口,路边横伸着一棵弯腰树,也算这贼十分机灵,他趁势朝上抱住树干攀了上去。那老虎总算摆脱了“漏”,头也不敢回地往前跑了。

  老虎跑了一程,遇到一只猴子。猴子问它为什么跑?老虎上气不接下气地说:“不得了,我遇上‘漏’了,这是个连人都怕它的怪物呢!”猴子感到有些莫明其妙,说:“漏?从来没听说过呀!走,我俩一起去看看,如果是个人,你就把它吃掉。如果是个怪物,我朝你眨眨眼睛,你就驮着我逃跑。”就这样老虎带着猴子回头找到了那棵弯腰树。老虎说:“就在这棵树上!”因为雾大看不清楚,猴子爬上树去抬头一看,心想,被说得那么可怕的“漏”,倒好像是个戴棕帽披蓑衣的人,正在疑惑不解。却说那偷马贼也早已看见老虎和猴子找回来了,眼看猴子已爬到树上,吓得禁不住尿满裤裆,一滴滴正好滴进了猴子眼里,猴子被腌得不停地眨着眼睛。老虎一见以为事情不妙,转身就跑,反而将猴子也吓得从树上掉了下来,正好骑到了虎背上。它们没命地跑呀跑,猴子屁股上的毛也被磨得光光的,肉皮也差点被磨出血来。如今人们看到的猴子屁股总是红红的,没有毛。

  有的地方传说的结尾是老虎和猴子约定用一根绳子互相牵着,当老虎看见猴子眨眼睛而没命地逃跑时,那绳子直把猴子拖死在后边。眼望着猴子死后龇牙咧嘴的样子,老虎还冲着它吼道:“我都快跑死了,你还在笑呢!”

  这个童话说明:当人们对某种事物的真相还没弄明白时,常常容易凭道听途说、主观臆断妄下结论,还以讹传讹,难免招来可笑而可悲的结果。然而更令人惊奇的是这个故事能在全世界不胫而走,说不清从哪里传到哪里。其实这正好说明,优秀的民间文学所显示的往往是人类共同的智慧,都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TOP

  草乌和都拉

  2009-11-11  出处:大理日报A3版 作者:尹明举


  讲大理故事,说人间传奇。

  草乌是一种毛莨科有剧毒的草药,未经炮制的草乌块根一旦被人误服,无需一个时辰便可丧命。然而民间流传着一种说法:在草乌生长的地方同时也经常会长着一种名叫“都拉”的草药,却又是一剂解救草乌中毒的特效药方,这就是民间常说的“毒药旁边有解药”。其实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自然法则,人类生活中的矛盾也未尝不是这样的,鹤庆白族民间传说《草乌和都拉》(毕诚先生收集),就巧妙地借用了这两种草药对立的属性将人间的善与恶、美与丑进行了深刻的道德评判。

  从前,白云山上住着十多户人家,他们靠砍柴、烧炭、耪山地过日子。全村人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亲如一家。村口的一棵老黄栗树下有座木垛房,住着一位名叫罗都拉的老大爹。这罗大爹是位远近闻名的好猎手,他本事好,良心更好,每逢猎获大型的野物,总要分给全村人共享。

  有一天因下大雨,罗大爹打猎迷了路,半夜才摸回到家。正要上前开门,脚下却被一堆软软的东西绊倒了,低头一摸竟然是个人,摸着还有点热气,便连忙搀扶进屋,升起火塘,只见是一个面黄肌瘦的汉子,已经饿得奄奄一息。罗大爹忙给他熬了热腾腾的马鹿肉汤,一勺勺地喂到他嘴里。那汉子缓过气来,眼睛滴溜溜地转了一圈,然后说自己家乡遭了水灾,只身逃荒到这里,已经三天没吃东西了。他一面千恩万谢罗大爹救命之恩,一面又哭丧着脸说自家的田地房屋都被洪水冲光,无家可归了。罗大爹忙安慰道:“不必着急,只要不嫌弃,完全可以在这里多住些日子。”

  就这样,罗大爹一片好心收留了这个汉子。殊不知这汉子每天只会吃了睡,睡了吃,什么事都不肯做,连劈根柴都不会,一身脏兮兮的衣裳还要叫罗大爹帮他去洗。罗大爹只道是让他养好身体,从来不吩咐做什么。相反这汉子脾气却越来越大,有时大爹迟回家做饭晚了点,他就会大骂:“你是不是想悄悄地把我饿死呀!”稍不如意便掀桌子砸板凳,只差动手打人了。尽管如此,罗大爹还是不忍心撵他走。然而,意想不到的是,有一天趁罗大爹上山打猎时,这汉子竟然把罗大爹辛苦积攒的许多珍贵山货药材全部搜罗得一干二净,悄悄逃跑了。罗大爹四处打听都不知他的下落。

  原来,这家伙悄悄躲进了村后的一个大崖洞里,白天吃饱喝足睡大觉,深更半夜便走东村、窜西村,到处偷鸡摸狗,搅得四邻不安。有知道底细的人说他根本就不是什么逃荒者,不过是山下一个出了名的懒汉,一贯欺善怕恶,抓拿骗吃,谁要是得罪了他,他就有本事去给人家的牛羊下毒药。罗大爹深深后悔自己慈悲生祸害,心想如果能把他找到,非得狠狠地教训他一顿不可。

  也真是冤家路窄,有一天,罗大爹幸运地猎到一只马鹿,他照例把鹿肉分给乡亲们之后兴致勃勃地扛着一整架鹿角准备回家。这鹿角还带着血茸,非常漂亮又很值钱。他一路走一路盘算着卖了鹿角便可以帮助村西的瞎老太婆治好她的青光眼,还可以帮助村东的孤老头子翻盖他的破草房。心里乐滋滋的只顾低头走路,来到崖洞边的树丛时,不料猛地正撞上了那懒汉。还没等罗大爹问话,懒汉便猛扑过来抢夺鹿茸,罗大爹死活不放,那穷凶极恶的懒汉竟抽出尖刀对准大爹胸口连刺四刀,然后扛起鹿茸就跑。罗大爹使尽最后的力气拉弓搭箭,嗖!地一声,懒汉应声栽倒在箐沟边上,那黑呼呼的血顺着箐边流得遍坡都是。罗大爹还挣扎着爬了几步,最终也倒在了血泊之中。

  从此,懒汉的乌血浸过的泥土中长出一棵棵青紫色花的野草,那就是根茎有剧毒的草乌。罗大爹血染的土中也长出一蓬蓬翠绿的小叶草,那便是能够解除草乌剧毒的“都拉”。凡是有经验的人在采挖草乌时都要同时采挖一些“都拉”,一起保存,以防万一。

  这个故事比起人们早已熟悉的“农夫和蛇”又进了一步,它指出了恶人自有恶报的道理,从而强化了它的警世教育意义。

TOP

  当归鸟


  2009-11-04  出处:大理日报A3版 作者:尹明举

  讲大理故事,说人间传奇。

  这是一个关于爱情的童话故事。爱情是人类最复杂最深刻的一种精神活动,自然也就成为民间文学中一个常见的题材。赞美纯洁忠贞的爱情而鄙弃把爱情作为享乐或攫取利益的手段,这也是人们千古不变的价值取向。正如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所说的“爱情里面要是掺杂了和它本身无关的算计,那就不是真正的爱情了。”

  然而由于生活本身的复杂多样性,表现在爱情问题上的是非曲直也就不会是 “非此即彼”那么的简单。特别是年轻人的初恋,既是最迷人的也是毫无经验的,也即如爱尔兰作家萧伯纳所讲“初恋不过是一分傻气加上九分的好奇。”流传在鹤庆西山白、彝等民族中的《当归鸟》(章文源女士收集)就以童话故事的手法把一个少女迷人的初恋表现得十分的迷人。

  从前,西山浑水塘寨子里有个漂亮姑娘,名叫花姑。花姑长到十八岁,十里八乡的小伙子们纷纷登门来求亲,花姑看花了眼,不知该答应谁,倒是其中一个见了花姑就脸红到脖子根的小伙子却让她有几分动心。妈妈也看中了这个憨厚的小伙子,问他道:“孩子,你是干什么的?”“放羊的。”小伙子低着头答道。花姑一听,有些失望地叹了口气,悄悄对母亲摇了摇头,表示她看不上。

  挑来挑去,花姑对谁都不中意。妈妈急了,问道:“你到底想嫁给谁呀?”花姑说:“我想嫁条鱼,鱼儿游来游去,什么事都不干,痛快极了!”一天,她真的来到水塘边,对一条大红鱼说:“鱼哥!你是这世上活得最潇洒的,我做你的媳妇吧!”

  大红鱼诚恳地说:“我的本领不如太阳,若是太阳把水晒干,我可就没法活命了。”

  花姑抬头看看太阳,心想若是嫁给太阳,跟着他游玩天下,那不是更安逸吗?便对太阳说:“太阳大哥,世间你的本领最大,我想嫁给你!”

  太阳笑着对花姑说:“云比我还有本领,他若把我盖住,我可就什么都看不到了。”

  花姑于是又去向云求婚,云说他还怕着风呢,大风能把云吹得无影无踪。花姑又去向风求婚,风说树比它强,树能把风挡住。花姑又去向树求婚,树说:“我的本领不如草,草若是把我的根盘住我就难活了。”花姑又去向草求婚,草说:“我怕羊,羊会把我吃掉。”花姑又去向羊求婚,羊回答说:“我可没有牧羊人能干。”

  转了一大圈,花姑的心思又只好回到放羊的小伙子那里了。好在那小伙子自从爱上花姑之后便一直在等着她。花姑这才知道,放羊的小哥才是个靠得住的心上人,但想想自己有过这么多的花心,又不好意思开口。正在为难之时,放羊的小伙子主动找花姑来了,他对花姑说:“知道走错了路又能够勇敢地回头,这就是天下最有本事的人。我不嫌弃你,我们做一家吧!”

  后来,花姑同放羊人结了婚。婚后,小俩口经常一同上山放羊,一同回家挤奶,一同剪羊毛,互相体贴,小日子过得比蜜甜。

  他俩一同都活到了一百岁。死后,夫妻俩都变成了小鸟,亮晶晶的羽毛红红的嘴,十分可爱,常常在林子里飞来飞去。雌鸟不住地叫:“莫学我!莫学我!”雄鸟紧跟着雌鸟也不住地叫着“当归!当归!”因而被叫做“当归鸟”。每当这种小鸟叫时,西山人就开始种当归了。

  故事中的花姑虽然在初恋过程中走了一圈弯路,但最终依然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真爱。一个童话故事竟然如此形象地表达了萧伯纳这样的文学大师对生活的发现,能说这样的思维活动不高明吗?

TOP

  洗心桥

  2009-10-21  出处:大理日报A3版 作者:尹明举

  讲大理故事,说人间传奇。

  人所共知,作为佛教圣地的宾川鸡足山,是一座集优美的自然风光、宏伟的佛教建筑和古今名人的艺术珍品于一体的宝山。就自然景观而言,鸡足山所特有的“一鸟、二茶、三龙、四观、五杉、六珍、七兽、八景(注)”堪称集天下美景之大观;更让人稀奇的是但凡山中的景观、风物,一石一泉、一书一画、一寺一木无一没有动人的传说,使得人们上一次山便等于回归一次大自然的怀抱,品味一次古老文明的博大精深,接受一次心灵的洗礼。这些传说颂扬着人类的美德和智慧,化解着各种无明与烦恼,甚至对某些魔障缠身者,也有着使之弃恶从善的教化功能。“洗心桥”的传说就是一个关于驱除魔障,净化灵魂的寓言故事。

  从前,有八个强盗不知从何方流落到了宾川,他们杀人越货,无恶不作。后来受到了鸡足山金华长老的感化,决心改邪归正,要到鸡足山出家。

  这天,他们随长老上鸡足山。走到山脚时,迎面有条小河,河上有座古老的石桥。长老叫大家先停下步来,对他们说道:“你等犯了五戒十恶,想要进入佛门,非把各自的心洗净不可,快将衣襟解开!”

  强盗们一个个敞开了胸膛。金华长老从包袱里取出金钵舀了一钵净水,让他们各自喝了一口,然后,在一个毛胡子强盗胸前一拍,“突”地一声,只见一颗心跳出胸膛,毛胡子慌忙用双手捧住。长老说:“你这颗心黑如墨,是残忍狠毒、谋财害命之心。”说完喷一口水在那心上,只见心渐渐由黑变红。长老笑道:“如今给你一颗善良之心,从此不再谋财害命。”话音刚落,那心“突”地一声又跳回了胸腔。

  第二个强盗是刮骨脸,鹰勾鼻,令人惧怕。长老按前法,指着他手上的心说:“这颗心黄如酸橙,叫做阴险狡诈害人心,为图一己之利不顾旁人死活。”说罢也喷了一口水,那心由黄变红,跳回了胸腔。长老说道:“给你一颗正直的心,从此不耍诡计害人!”

  第三个强盗长着一双鹞鹰眼,那眼珠滴溜溜乱转,透着几分凶险。长老指着他手上捧着的心说:“这颗心灰不溜秋,好搬弄是非,撒谎诈骗,欺负善良。”长老又喷一口水,那心也由灰变红,长老说“送你一颗诚实心,从此为人处世要光明磊落!”三个强盗一一谢过长老,乖乖站立一旁。

  其余五个,一个是五色心,此心喜怒无常,见异思迁;一个是紫色心,此心贪婪无度,得陇望蜀;一个是青色心,此心忌贤妒能,尖酸刻薄;一个是桃色心,此心贪欲女色,淫乱丧伦;一个是猪肝色心,此心好赌贪杯,祸害乡里。长老一一如前施展法术,洗去不正之色,一律换上鲜红的良心。八个强盗均被收为徒弟,上鸡足山当了和尚,从此变为好人。那座桥也就由此叫做“洗心桥”。

  这个寓言故事,对于佛家来说,是一种宣传让人们易于理解的“世间法”的形象说法。即释迦牟尼所说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只有先做好清白正直的人方可学佛成佛。而对于人们的生活实际来说,这正是自古提倡的惩恶扬善的道德信条,也是当今我们建设和谐社会最起码的要求。

  注:一鸟,即鸡足山特有的念佛鸟,又称迦叶鸟;二茶,即华严寺内的名山茶狮子头和通草片;三龙,即龙棕、龙竹、龙爪杜鹃;四观即东日、西海、南云、北雪;五杉即冷杉、油杉、柳杉、红豆杉、杉木;六珍即香笋、泠菌、板栗、岩参、花椒、松子;七兽即猿猴、马鹿、岩羊、獐、豹、熊、野猪;八景即天柱佛光、华首晴雷、洱海回岚、重岩返照、飞瀑穿云、塔院秋月、万壑松涛、苍山积雪。

TOP

  文成公主与鸡足山

  2009-10-14  出处:大理日报A3版 作者:尹明举

  讲大理故事,说人间传奇。

  说起文成公主,人们立刻会联想到我国历史上汉藏民族联姻的感人故事。文成公主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养女,唐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她嫁给了远在雪域高原的土蕃赞普(即藏王)松赞干布。在她的影响下,中原的历算、医药,以及酿酒、造纸、制陶、碾磨等工艺陆续传入土蕃,为藏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和汉藏民族的友好作出了重要贡献。藏族同胞将其奉为神祗,在拉萨大昭寺还塑了她的金身供人们膜拜。

  很有意思的是在大理的佛教圣地鸡足山也留下了这位民族亲和使者美丽的传说。

  凡去过鸡足山的人都知道,那里的塔盘寺有一座雄伟的白塔,名为尊胜塔。与常见的阁楼式塔不同,它俨然像一个巨大的长颈宝瓶,实际上这是一座藏式佛塔。最为神奇的是在每年农历七、八月十五前后三天,这宝塔在月光下显得特别晶莹透亮,塔下却没有半点阴影。说起这座宝塔的来历,自然就要说到文成公主了。

  相传在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七月十五合亲的大婚之日,鸡足山住持禅师派了悟明和尚为使者,带了一批名贵药材和特产前往祝贺。文成公主非常珍重这些礼品,还亲自把其中的鸡山茯苓命名为“第一云苓”。松赞干布重赏了悟明和尚,主宾欢聚,谈及鸡足山大兴寺庙时,文成公主当即提议要松赞干布也在鸡山建一座佛塔。这一提醒让松赞干布十分激动,说道正好有一位名叫乔迪克斯的土耳其建塔大师现还在拉萨的佛寺里,何不请他一起去鸡足山建塔。

  于是,在婚礼后的第七天,受公主和赞普的派遣,乔迪克斯和几位来自大唐的巧匠跟着悟明和尚来到了鸡足山。住持禅师得知藏王的这一番美意,盛情款待了乔迪克斯一行,并立刻着手协助他们选定塔址,还安排了五十多个年轻力壮的徒弟,配合施工。决计要在次年七月初一完工,七月十五在塔下庆贺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合亲周年。

  一年后的七月初一,宝塔如期竣工了。方形塔基,开有东南西北四门,内供释迦牟尼从得道至涅槃的二十七尊塑像。塔身园形,婉若一个巨大的宝瓶耸立在苍翠的山峦之中,为妙香佛国又添一大奇观。当喜讯传到拉萨,松赞干布与公主便决议要亲自前来朝贺。

  七月十五这天,鸡足山各寺院的烛光与月光齐明,照耀如同白昼,众僧尼列队迎候藏王与公主的到来。不一会,当长号吹响,遍山佛乐齐鸣,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在人们簇拥下进了寺院。公主不顾鞍马劳顿,由悟明和尚陪同走到了宝塔下。只见在如水的月光下,宝塔犹如一颗巨大的明珠熠熠生辉,她满意地微笑着,又绕塔一周,若有所思地徘徊良久,之后,却微蹙娥眉,情不自禁地感叹道:“去年今日,是我与赞普合亲之时,现明月当空,银辉遍地,正如我俩的情意白璧一般圣洁,可惜的是塔下却投出一道阴影,此微瑕应设法除去才好。”这一说让众人面面相觑,谁也想不出法子。松赞干布见为难了大家,笑道:“天上有明月,地下必有阴影,这是除之不去的!”文成公主看了看影子,随即从侍女手中接过天鹅羽毛扇,吹了两口气,说:“我就想要白璧无瑕,看我把这阴影扇去!”说罢,猛一挥手,那阴影竟像一缕青烟似的轻飘飘地飞了起来,消散在月色之中。塔下顿时一片光洁,众僧人惊叹不已。第二天清晨当阳光照临宝塔时,公主又照例一扇,连日光的阴影也消散了。公主高兴地对松赞干布说:“从今以后,七月十五夜和次日早晨,这塔下不再有影子了。”松赞干布笑道:“这真乃公主一片诚心,日月可鉴呀!”

  从此,这宝塔就被人们称为“无影塔”。每逢农历七月十五和八月十五晚上,和尚们都要聚集塔下诵经,一来纪念文成公主盛德,二来昭示赞普和公主的情谊永存。

  这个故事从古至今一直为前往鸡足山朝圣的汉、藏、白、彝各民族传诵。虽然,从历史事实来说,塔盘寺的无影塔始建于明代崇祯年间;唐代文成公主和赞普是否来过鸡足山也没有史料依据,但鸡足山作为南方丝路和茶马古道上的一个佛教圣地,汉、藏和各民族佛教文化在这里密切交往却是历史的真实。如果说,在特定的时日宝塔不现光影是一种天体运行的巧合,那么籍此演绎的故事却是人们对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爱情的赞美和各民族兄弟对自古亲如一家的共同记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