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元宵夜”的提法看民俗研究者的任务与研究方向
看到媒体铺天盖地地使用“元宵夜”进行报道时我才突然对许多年来一直困惑我的问题想明白:我们对民俗感兴趣的人以及民俗研究者究竟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
现在的人们常常将元宵与正月十五等同于一回事,这是个误解。
正月十五是上元节,而元宵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日的晚上——元,首;宵,晚上。所以,古人说“正月十五闹元宵”——是指闹腾这一天的晚上,白天是晚上的前序,是上元节。所以,古代大量的诗词中将这个时刻说成“正月十五夜”、“十五夜”、“元夕”、“上元夜”、“元夜”、“元宵”等,说的都是这一天的晚上,是月到柳梢头的黄昏后。所以,当今媒体所说的“元宵夜”实在是在语法修辞上将“宵”与“夜”重叠了,在民俗上将元宵误以为就是正月十五这一天。
当年端午节被认定国定节日时,电视台喋喋不休地叙说将雄黄酒抹在孩子额头上却不知所云,由此促使我最早下决心将爱好虎文化转变为深入探索虎文化,结果知道,虎文化是华夏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
现代人过传统节日常常只是海吃海乐一通,但我们大多数民俗学者在媒体上的侃侃而谈只是将这些节日进行就事论事的介绍,进行见木不见林的备注,将民俗民风当作饭后茶余的谈资,对华夏节日民俗进行割裂的、表面的、支离破碎的诠释。所以,你再怎么说,现代人,尤其是现代年轻人过传统节日依旧是索然无味。
其实,华夏是传统节日民俗是一个系统工程,有其特定的文化脉络,是华夏民族精神与信仰的集中体现。
从这点看来,民俗研究者的研究思路似乎应该有所厘清。
民俗研究,意义重大。
民俗研究,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