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故乡中秋节的变化】四则

【故乡中秋节的变化】四则

由于节日版面临时的调整,之前在本论坛和青年民学俗论坛里征稿后收到的稿件未能如期刊发,小编在此对各位撰稿人致歉,现将收到的投稿在此与各位分享,祝大家中秋快乐!

           

嬉笑怒骂的摸秋习俗

  雪原


  记忆中,永远抹不掉武陵余脉深处土家山寨嬉笑怒骂的摸秋习俗。
  那时候,明娃子是村寨里最机灵的小子,人称“赛猢狲”。其实,他与泼猴在长相上一点儿都不搭边,敦实的个子,虎头虎脑,光光的头颅上蓄着一撮毛。三伏过后,他翻看了那本厚厚的老黄历,搔搔后脑勺,扯着妈妈的衣袖,带着满腹狐疑,歪着脖子发问:“妈妈,今年的立秋还有多少天啊?”妈妈微笑着做了回答,明娃子用手指头掰算着,忽闪忽闪的眼窝里透出贼亮亮的光芒,他早就预备着要好好地摸一把秋呢。明娃子读六年级了,学业非常优秀,考试之后常常得到老师的夸奖;他是知道寨子里的规矩的,山里人最恨小偷了,抓住小偷,恨不得大家一拥而上,扒了皮,熬了人家的大骨汤喝;可是,立秋这天,借着月光,蹑手蹑脚地摸到人家的熟田里,掐走人家地里的一瓜半果,是绝不会算作偷窃的,这叫做摸秋,相传摸秋的人会讨得一年的好运道,被摸的主人家也会由此沾上属于秋天的丰收喜气,赢得一年的好收成。这说法有没有道理已经无法考证,反正寨子里的人就是这么先传后教的。明娃子没有别的奢望,他就巴望着一件事儿,让秋神婆婆保佑他考取市里的重点中学。
  立秋这天,白天里飘了点雨星子,雨不大,只是象征性的,村里老人们就说,秋立起来来了,顺秋十八暴,立秋一日水冷三分,有了雨水的浇灌,秋老虎就不会厉害到哪里去,山里的坡眼田失却水份快,怕的是持久干旱,只要秋干泄了火,庄家的好收成就算是十拿九稳的了。这些道理明娃子都懂,他为爸妈起早贪黑辛劳一年付出心血换来丰收满囤而高兴,也进一步盘算着自己明年就要参加的初考,那块责任田才是属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他双手合什,祈愿它花红果硕。
  这天夜里,月光有些朦胧,白天里没有抖落尽雨水的乌云萦绕在银盘边上,月亮巴巴有点儿跟云头躲猫猫似的顽皮,一忽儿露出张大花脸,一忽儿藏匿得不见踪影,只从毛玻璃镶边上透出些许余辉。让明娃子记挂的是张婶家里的苹果树和他田头的甜地瓜;十多天前,慈祥的张婶曾经送给他们家一篮苹果和甜瓜,倒把他的嘴巴给吃馋了,想想那还挂在枝头的苹果比先前送给他们家的肯定更加红润了,那甜瓜也肯定聚集了不少新的糖分。想着想着,明娃子的嘴唇砸吧着,觉得一阵透心甜。可是,选择摸取张婶家里的瓜果,明娃子的算计远不止这些。张婶是寨子里最有家族势力的大户,她大儿子在京城一所大学里当教授,那个从小流着绿鼻涕的小子,后来出落得那么厉害,就被村民们总结出了一条对于孩子的通用训诫:从小流着绿鼻涕的小子将来必定会有大出息,将这极端个体的经验上升为一条铁律。他家二小子在武汉一家大医院里当副院长,也有着非常不错的社会地位;三女儿是县政府的机要秘书。明娃子目光异常坚定,下决心非张婶家里的瓜果不摸,他思虑过,瓜果那东西最接地根,必是灵性之物,那张婶家里的地脉灵气,一定会通过瓜果间接性地传递给自己,而他自己呢,从小就有着跟同龄人不一样的想法,不一样的做派,他学过李白的诗歌,最欣赏他那“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名句了,自己伸手摸了张婶家里的瓜果,也是瞧得起人家,断不会将他家的门楣辱没到哪里去。
  就这样,明娃子借着忽明忽暗的月色,悄悄地潜进张婶家的一块熟田里。为了不被发现,他通过那片苞谷林子时,几乎是半蹲着身子,把苞谷叶子往一边扒拉着收束干净。这样猫行着一路来到田坎边,他喘着粗气,从三棵苹果树上各自摘下一枚苹果,又顺手摘了两个甜瓜。为了留下“罪证”,让主人家讨得喜气,他用衣袖揩了揩果皮儿,把那个最大的苹果狠劲地咬了一通,大嚼特嚼一番,仿佛在可着劲儿地咀嚼着自己美好的未来,最后,将剩下的边皮儿扔在了苹果树下,用衣兜兜着其余的战利品打道回府。他为自己今晚的杰作感到开心,忍不住噗嗤一声笑歪了嘴皮儿。
  第二天一大清早,明娃子就来到自家三墙边,侧着耳朵倾听。果然,太阳升起来时,张婶的面部表情好像气愤到了极点似的,她右手举着那块剩下的苹果皮,大咧咧地开口骂人了,骂词虽然粗粝,却掩饰不住喜滋滋的内蕴,那声音又高亢又嘹亮,像是吹起了冲锋号,用的是最刻毒的语言,骂得天花乱坠,说是哪个有娘养无娘教的小毛猴头,居然生出三只手来,偷了老娘家里的瓜果,拿回去吃了少不得拉上三天肚子,将来一定要躺进黑漆棺材里才是……
  明娃子知道这民俗活动的规矩,要骂就要骂出最难听的,骂得越是出格,越是凶狠,越是难以入耳,摸瓜果的人和被摸秋的人家才会讨得天大的吉利,而且彼此之间不允许晤面,心照不宣就够了。明娃子抱怨张婶毕竟出自于寨子里少有的书香门第,骂词儿放得不开,到底还不够火辣。面对张婶的冲天怒骂,明娃子不但不生气,反而捂着肚子咧嘴笑了,他偷偷地乐着呢,骂吧,骂吧,我亲亲的张婶,您这顿骂我算是讨定了,他有点儿手舞足蹈,有点儿乐不可支,有点儿得意忘形!
  第二年夏季结束时,明娃子如愿以偿,考取了市里的重点中学。明娃子的出息,曾经被当作故事在寨子里讲述了好多年。他后来得到的一系列让人艳羡的人生好运,与他曾经在这个立秋的夜晚,摸过张婶家里的瓜果到底是否存在着某种神秘的因果关系,一直纠结在我心头,至今不曾释怀!



童年的中秋


      在广东潮汕,农村人称中秋节为“八月节”或“八月半”,只有城市人才叫它中秋节。
    小时候,过中秋是让人很兴奋的,那种兴奋要从节前几天就开始酝酿,待到日子如约而至,小孩子们都无比躁动,让人误以为世间所有节日都是喜庆的。
    过中秋那天,父亲母亲会早早收铺回家,到了黄昏时分,父亲就会打电话到家里让我们下楼帮忙提东西,然后我和姐姐们就穿着比脚掌宽大的成人拖鞋,啪啦啪啦地下楼,接过父亲手上鼓鼓松松的红色袋子,在潮汕,市场上做买卖都喜欢用红袋子装东西,何况那装的是过节的供品、用具。
    父亲回到家里来,第一件事是洗芋头,芋头是中秋节必供之物。有次父亲叫我来洗,但是,当我兴奋地抓起芋头时,父亲又说:“芋是会咬人的!你们可别被它咬了!”虽然当时我觉得这很荒诞,但是却佯装大胆的样子拿起来端详,不一会儿就觉得手特别痒,急忙撒手。这时,父亲就拿起芋头,笑着拔掉芋头周身的须毛,切成数捻,紫白色的芋肉就随刀锋露了出来,摆进盘子里撒点盐丝,就放到锅里蒸了。
    我后来问父亲,为何每年的中秋节我们都得拜芋头呢?
    父亲说,这是听上辈人讲的,说在元朝时候的潮汕,一个蒙古人要在三户人家里住,监督汉人劳作。汉人自然日久生怨,所以有三户人家决定要在中秋节起事,但当时朝廷规定三户共用一刀,于是他们只好如事先约定的,趁在中秋节晚上切开月饼的时候,把那个蒙古人杀了。蒙古人的头,又叫胡头,在潮汕方言里就和芋头谐音,而且芋头上的须须就像胡人的毛一样茂盛,因此潮汕人凡至中秋,必割芋头以奉月,纪念前人之勇义。
   芋头一料理完了,就要开始准备水果,水果用红色的盘子叠个双数,往往只有柚子会落单。我记得小时候我和姐姐们会在月前坐成一排,高高低低,各自拿着分好的柚子剥着吃,弯弯的柚子,圆圆的月亮。潮汕人都不管月亮叫月亮的,而是叫她月娘,月娘是月亮,又指了嫦娥。中秋一过,柚子非常便宜,家里就买得多,于是我们家的孩子好几天的晚上都坐成一排吃柚子,看着十六的月娘最圆,然后看着她一夜一夜消瘦。
    等到晚上吃完饭,就得在阳台里摆好供桌,开始等月娘出来。供桌上摆的除了五色斑斓的水果、热气暖暖的芋头,还必然有一两盒月饼,还有金蟠桃式样的纸质供品,印有八仙和他们所骑仙兽的黄纸被压在供品之下,从桌子边垂下来,秋风一拂,黄纸就轻轻飘起。
    我记得小时候供桌上还有一种特殊的糕点,承在最中央的地方,叫书册糕。听父亲说,在他小时候,家里会把课本书籍放在大红盘子上,然后全家人都要对月祈拜,求家中学子学有所成,后来也不知怎的,家里都用书册糕代替了。书册糕长得像那种老旧书籍,是可以一片一片撕下来的。小孩子一边撕一边吃,一边还和自己、和别的小孩斗,斗谁能完整地撕下来,而大人们看到自己的孩子吃“书”,自然也心中愉悦。
   等到月亮出来了,作为一家之主的父亲就得上第一柱香,求月娘庇佑阖家平安,万事如意。接着,母亲会含念一年之所愿,再把一对“圣杯”合于掌内然后摔在地上,希望得到一个好的答复。“圣杯”,是两块用油浸泡过的月牙形木头,形状就像两个从地平面铲起来的沙丘。听母亲说,圣杯如果得一个正面,一个背面,就是仙人同意你的请愿,如果是两个皆正,或者两个皆反,那就是愿不得成,明年再问。
   母亲拜完就轮到我了,我跪在供桌前挺直腰板,闭眼默念自己的愿望。我小时候愿望也是非常多的,不但求学业,求健康,还要求糖吃,求来年月饼能吃多点。念完愿望之后,一个头拜下去,起来时眼睛和八仙对视了一轮,连拜三个,最后眯着眼睛看着那盒月饼,笑吟吟地上前插香走开了。
    母亲说她小时候,拜完了月娘后,会拿张小红纸舀点香灰,临空于燃着的香上绕一绕、熏一熏,然后泡水喝掉,求一年平平安安、健健康康。
    中秋节月圆,家里也要团圆,所以父母也早回家,一家人齐齐整整等到所有香柱都燃尽成灰,就把月饼切了,沏一壶功夫茶,一口甜香的蛋黄月饼,一抿甘中带涩的温茶,二味就乾坤中和了。我们小孩子分完月饼、分完柚子就坐成一排吃,偶尔伸伸脖子看一眼月娘,赞叹一下,但每年中秋节最后,总是我吃到了最多月饼。而几家约聚共赏月的大人们偷瞄一眼自家小孩,哎哟,似乎又长高了,然后又自言自语似的,含着温温茶气说:“咱们小时候的月娘比现在雅呵。”
     也不知道是否真的新不如旧、今不如昔,我只记得后来随着姐姐们陆续出外读书,中秋节再也没个全家齐整地过了,再后来,我也只身来到遥远的北方读大学。去年中秋节,我发现那是我第一次不在家里过中秋,我散步在清朗的月色之下,看着那一瞳圆月,月光仿佛就是月娘呼出的叹息,无比清凉。
     我在想,千里之外的父母、姊姊是否也在凝视这夜晚的眼眸?是否如我惦念他们般惦念着我?也许,我终于明白了中学课本里那句“千里共婵娟”的意蕴,却无法自我消释掉这样的切肤之寒。

又到中秋月圆时

刘美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月光如水,转眼间又到中秋。
   在老舍的笔下,北平的中秋是最美丽的时节。但此刻身处京城的我,却分外想念千里之外的家乡。那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甚至路边的一捧黄土,都能让我魂牵梦萦、难以忘怀。
   我的家乡坐落在辽阔的鲁西北平原,是一座寂静的边陲小镇。依稀记得,儿时每逢中秋,家里的大人总要送给小辈一枚花灯。小小的花灯虽不及元宵节大型灯会那般光彩夺目,但随着夜幕的降临,那种朦胧而温润的橘红色便逐渐在孩子们的手中晕染开来,仿佛萤火虫散发出的点点光芒。现在想来,这份记忆不仅属于童年的中秋节,还属于家乡的月圆之夜。
   古人云:“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故乡的中秋之夜,最温暖的回忆莫过于一家人聚在一起,热热闹闹地吃一桌可口的团圆饭。而这饭菜的做法,也极为讲究。虽然相对春节的年夜饭而言,中秋的团圆饭较为简单,但是鸡、鸭、鱼、肉等荤菜是必不可少的。饭菜的数量也有一定的说法,一般以六或八结尾,不够的话还要弄些小菜凑个吉利数。祖母曾说过,无论平日里多么节俭,人们到了中秋总要做上满满一桌的饭菜,也是为了图个团圆、圆满之意。条件好些的人家,中秋晚宴还要煮上一锅新鲜的螃蟹,那氤氲的雾气、金灿灿的蟹甲总能让我们这些小辈垂涎欲滴。
   吃罢晚饭,祖母的小院里已洒满月光。借着如水的月色,一家人在树下搭起桌椅,摆上自家制做的月饼,沏起一壶清茶,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家常,孩子们则挑选起不同口味的月饼,兴致勃勃地坐在台阶上边吃边玩。那时的我,总会时不时抬头望望天上那轮安静而明亮的圆月,皎洁的月光仿佛能够照亮心底的每一寸角落。以至于多年过后,无论我身在何方,每当看到天空中的那轮明月,脑海中总能浮现出中秋之夜月光笼罩下的故乡,祖母那间绿树成荫的院落,还有亲人们熟悉亲切的面庞。
   长大后的我,背负着亲人们的嘱托四处求学。从渤海之滨到京畿皇城,青山绿水、良辰美景好似过眼云烟。唯独沉沉夜幕中那轮清澈淡泊的明月,能够触动我心中最柔软的地方,它的名字叫做故乡。
   出于无法释怀的思乡情结,去年中秋前夕我买了一张车票,车票的那头便连着我日思夜想的家乡。坐在返乡的车上,望着窗外愈加熟悉的景色,我的心中反而掠过一丝莫名的紧张:许久不见,孩子们应该早已得到心爱的花灯了吧?团圆饭是否还如儿时那么隆重?祖母做的月饼是否还那般松软可口?……“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此时这两句诗用在我身上真是恰到好处。
   刚进家门,父母显然被突然回来的我弄了个措手不及,一边责备我为何不提前打声招呼,一边连忙去厨房为我张罗饭菜。我询问母亲为何回来的路上没有看到花灯,母亲愣了一下,一时间竟没反应过来何谓花灯。听明白后,她苦笑道现在的孩子谁还喜欢那个,那么多电子产品还玩不过来呢。我心头不禁一紧:是啊,现在的孩子都是玩智能手机、平板电脑长大的一代,还有谁会对几块钱的花灯感兴趣呢?
   接过父亲热好的晚饭,我才发现童年时代祖母亲手做的月饼,早已被面条取代。我问父亲中秋节家里不吃月饼吗。父亲恍然大悟地说自己工作太忙忘记了,我想吃的话他明天去超市买一盒回来便是了。祖母听罢只是幽幽地叹气,责怪自己上了年纪做不了月饼了。母亲则连忙宽慰她,说外面的月饼口味好、种类多,买来吃也方便。吃罢面条我才发现,只有我自己回了家,其他的亲友因在外地工作,就不回来过中秋了。一时之间,洒满月光的庭院、香甜可口的月饼、一家人聚在一起那种其乐融融的氛围……像是一个个不真实的梦,渐渐地消散在我记忆的深处。
   回忆慢慢散去,我的思绪又回到了现实之中。俯身推开窗棂,窗外夜色沉沉,薄雾中依稀可见一轮明月,淡淡的月光静静地洒在我的脸上。又到中秋月圆时,今年的我,还会回家吗?……



中秋节前的团圆饭

张文艳

   今天是2013年9月12日,农历八月初八,昨天晚上先生的姐姐千里迢迢从北京来到我家,专门带来稻香春的月饼,先生的哥哥半夜乘车,一大早从济南来到我家,说是快过“中秋节”了,姐弟们要一起吃顿团圆饭。
   姐姐今年68岁,哥哥59岁,和在菏泽工作的我先生姐弟三人分居三地,各自都有自己的小家,平时很难相聚,是姐姐提议,约了先生的哥哥,放下各自的事情,于今天相聚在一起。姐姐说,他们姐弟已有三个中秋节没有在一起度过了,她特别想和俩弟弟一起吃顿团圆饭。先生在自己家里见到哥哥姐姐,高兴得像个孩子,招呼着女儿给姑姑、大伯倒水拿吃的,安排午饭。
   姐姐哥哥一边吃饭,一边述说着各种能想起的事情,相聚的欢乐溢于言表。看着他们姐弟的神情,我陡然想起苏轼中秋节怀念弟弟的那篇千古绝唱《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和苏辙的兄弟相念是一种怎样的无奈和遗憾啊。此时此刻,虽无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但姐弟相聚的喜悦和深情是最美的景致。在我看来,他们比苏轼和苏辙幸福百倍了。
    “敲梆子,拉弦子,八月十五炸丸子。”忆起自己儿时的中秋节,是很让人盼望的日子。中午,大人们忙活一桌饭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然后就盼着天快点黑下来,盼着月亮生起来,等着帮奶奶把八仙桌抬到院子里,看奶奶将月饼和苹果、梨子、石榴、葡萄等水果摆放在桌子上“圆月”。“圆月”,其实是一种祈愿,奶奶会对着月亮说很多祈福的话语,祈求风调雨顺,来年有个好收成,保佑全家人没病没灾,平平安安······然后,将月饼和水果分给她的孙子们吃。我们常常拿了月饼和水果到胡同里,和村里的小伙伴一起分享。奶奶分月饼是很讲究的,按照家里的人数,将一个月饼分成与人数相等的份数,每人一块,象征着一家人的团圆,还要给没在家的人留好,等回到家来再吃。岁月流淌,慢慢长大了,离开了小村故土,远离了儿时的伙伴,渐渐地,也淡化了节日的概念。转眼间,奶奶已经辞世20多年了,而我们现在的四世同堂,在依然偎着母亲一直保留着吃团圆饭的习惯。
   吃团圆饭,不一定就是中秋节的当天,有时也会提前一天或三两天,以尽量多的人能安排出时间团聚。每年的中秋节前,我的兄嫂姐妹都会相约吃团圆饭的时间,陪着爱人和孩子聚在母亲那里,一起吃饭。没有什么比母亲的笑容更珍贵,没有什么比这份亲情更值得珍惜,在这个团聚的日子里,和亲人们一起度过美好时光,分担忧虑,分享快乐,共享天伦之乐,该是多么地幸福啊。但并不是每个中秋节家里所有的人都能聚在一起。在北京工作的小妹,有时候就只能等到春节放假回家的时候,才能吃到娘给留给她的中秋月饼了。
   每逢佳节倍思亲。特别是中秋节,看着夜晚天上那一轮明月,能有谁不会勾起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啊?月圆人不圆,是人生的遗憾,月圆人亦圆,是每个人都盼望的好日子。先生和他的姐姐、哥哥这顿团圆饭吃在中秋节前几天,也就将这份相聚的欢喜提前了几天。
   姐姐、哥哥都订了下午2点多的返程票,他们相聚的时光还没有在路上的时间长,虽然相聚短暂,那种相聚的欢乐却能将心温暖一年。珍惜亲情,珍惜每一个相聚的日子,珍惜每一段美好的时光,共同期盼下一个中秋节,共同期盼来年中秋节的团圆饭。

TOP

不同的体验,不同的回忆,不同的中秋,真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