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形象大使乌丙安谈民俗文化保护——
年节要让百姓乐不能只考虑营利
沈阳晚报 2010年6月2日
乌丙安
这是一次见缝插针式的采访。5月31日前的半个多月,乌丙安一直在山西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行调研;回沈逗留一日后,他还要奔赴下一个城市。“我一年之内只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居留在沈阳,最近更是不着家。可没想到我刚回来,就被你们找到了,这是我和沈阳晚报的缘分。”
这是一位有趣而亲和的老人。看他精神矍铄,听他侃侃而谈,你很难想象对面的老人早已年过八旬,他为此还笑称自己是“80后”.作为民俗文化研究领域的泰斗,他一直致力于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推动端午节“申遗”成功后,他又在呼吁,应该把民俗节日文化生态原封不动地还给百姓……
乌丙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俗学会名誉理事长。就是这位“80后”老人,行万里路的同时依然笔耕不辍,第11本论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方法》即将面世。
“远在他乡也要上网看晚报”
沈阳晚报:作为沈阳晚报形象大使,谈谈您和晚报的交往吧。
乌丙安:我一直都是晚报的读者。从辽大退休后,虽然多数时间都在外地工作,但我会定期上网浏览一下沈阳晚报电子版,看看家乡的新闻。
沈阳晚报:从专家型读者的角度,谈谈您对我们报道的建议?
乌丙安:2000年被聘为晚报形象大使时,我就提出,希望晚报的风格‘永远是微笑的,永远是温暖的'.也就是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报纸多反映社情民意,生命力才会旺盛。晚报做到了!
沈阳晚报:晚报每次举办文化类活动,您不是出点子,就是亲自参与。
乌丙安:晚报多次邀我进社区作文化讲座,我很愿意去。我有时就把手机号码留给读者,读者时常会给我打电话,一起探讨文化问题。我觉得这样的活动很有意义。
“旧时逛灯会庙会都是免费的”
沈阳晚报:去年9月,联合国宣布我国端午节“申遗”成功,这对中国人的意义在哪里?
乌丙安:节日“申遗”只是手段,保护才是目的。
沈阳晚报:端午节“申遗”成功后,有没有别的节日“申遗”计划?
乌丙安:下一步将是申报少数民族的节日。
沈阳晚报:您讲过“民俗如节日、庙会等,都应该原封不动地还给百姓”,为什么?
乌丙安:我国的传统节日本身就是由千百年来百姓代代相传而来的,回归传统就得“把节日还给民众”.过节要有社会公益性,不能只考虑营利。自古以来,逛灯会逛庙会都是免费的,老百姓都能参与进来,这就体现了过节的本义。
沈阳晚报:2005年,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一度引发国内网民争议,您怎么看?
乌丙安:韩国江陵对具有当地特色的端午节保护得很好,从原汁原味的典礼仪式,到炫目的传统歌舞,都显示出韩国人对端午节的历史尊重和人文理解。其实,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传播性,由于几千年的国际性流传,具有了“文化共享性”,它和自然遗产、物质文化遗产的独有性是有区别的。
“心理不健康,不会有好身体”
沈阳晚报:您今年已过80岁,精气神儿这么高,能透露一下您的养生之道吗?
乌丙安:我有一个观点,养身加养心,锻炼加修炼。身体保养再好,但一遇到事就急躁烦恼,心理不健康,也不会有好身体。“养心”首先就是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有一颗积极昂扬向上的心,还要对前途充满乐观。
沈阳晚报:在饮食起居上,对自己有要求吗?
乌丙安:我不会追求大鱼大肉,或是高营养食品,营养够了就可以。生活要有规律,无论冬夏,我都准时在早上5点半起床。睡得倒不是很早,大概在晚上11点左右,算起来时间不很长。
沈阳晚报:现在很多人都关注养生和健康,您有什么建议?
乌丙安:我个人觉得健身运动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进行,不能人云亦云。身体需要一种调养,按照自然规律生活,科学掌握自己的身体状态,防病而不是小病大养。
本报记者 丁宁 实习生 张宛琼
摄影 常晟罡
[
本帖最后由 Robot 于 2012-6-21 16:23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