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春节经济小人物的文化故事

春节经济小人物的文化故事

中国文化报 >  2012-01-21

    本报记者 李婧

    2011年,对于中国的文化产业无疑是个“丰收年”:电影票房突破120亿元;动漫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收藏品市场上,徐悲鸿的《九州无事乐耕耘》,以2.668亿元成交,居中国艺术品秋拍单品成交价榜首;而在资本市场上,文化传媒类上市公司——凤凰传媒上市,募集资金44.79亿元。

    在这些恢弘磅礴的数字背后,那些微小的身影何在?那些正经历着艰难转企改制的地方小剧团的演员们,那些在公园里天桥下也快乐演出的民间艺人们,还有那些每天都枯坐一处一刀一剪兢兢业业的手工艺人,对于他们,这个席卷而来的文化产业热潮又意味着什么?

    1月20日,距离龙年春节还有两天,各地的演出市场和民俗手工艺品市场进入消费高峰期,对于全国各地的演艺团体和手工艺人,春节也是他们每年最忙碌的时候,裹挟在春节假日经济的热潮中,他们的经济算盘打得响吗?

    “80后”的花会情缘

    凌晨5点,北京的天还是一抹黑,孙倩已经起床开始化装,40分钟后,顶着浓艳的戏装,孙倩出发赶往集合地点。

    平时是同仁堂制药厂的一名统计员,演出时穿上行头就是北京市“群英同乐小车圣会”的一名“80后”演员。小车会是有2500年历史的民间花会的重要会档之一。

    孙倩通常扮演的角色是坐车的“娘娘”,演出时她需要操纵重达30斤的道具,但从小练习的她对此得心应手,并乐在其中,“我对花会的热爱源于家族传承,打从爷爷那辈起就玩这个,从小我父亲和他的伙伴们聚会练习的时候就带着我。”

    孙倩的父亲孙忠喜,绰号“孙四”,作为京城老会头隋少浦老先生的关门弟子,在民间花会中也小有名气,1998年他组织成立了“群英同乐小车圣会”,发展至今已有48名成员,平均年龄50多岁,年龄最大的成员已经年过七旬。

    2011年,“群英同乐小车圣会”演出40余场,其演出非常灵活,既有大型文艺表演,也有农村的节日庆祝活动,甚至公司开业、婚礼接亲都会请他们增添喜庆。“最频繁的时候,一个月的每个星期都有演出。”

    孙倩介绍,小车会每年演出的收入情况还不错,每年会组织所有会员外出旅游两次。

    每年的春节是他们演出场次最集中的时候,也是他们一年最忙的时候,今年他们已经确定的场次有20场。

    “今年春节我们会参与北海和厂甸庙会。”孙倩介绍,“我们每年有很多固定演出,比如顺义区有些农村,每年春节都是刚演完,他们就敲定明年的演出。”

    从小登台的孙倩说起她最难忘的演出经历是2006年去韩国参加首尔市国际文化节,“当时我觉得真是天上掉馅饼了,因为以前我们也听说过有些高跷演员,被邀请去国外演出,但从来没想过能轮到自己,那真是非常兴奋的。”

    小剪纸剪出4个亿

    记者拨通河北蔚县周永明剪纸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广的电话时,他刚刚给厂里的工人们放了假,他的声音透着浓重的疲惫并不时的咳嗽,春节期间繁重的订单任务把他累病了。“去年一年我们的剪纸销售量在几十万套,收入过百万元,春节期间的剪纸对于我们来说,属于低档化产品,比较简单粗糙,但要求量大,也挺累人。”

    周广自幼跟随父亲周光明(其父是民间剪纸大师王老赏的弟子)学习剪纸艺术,至今已有40余年,他1985年开办剪纸厂,是蔚县第一家私人剪纸厂,当时只是兄弟几人合办的家庭式小作坊,如今,已经发展成有38间工作室、106名工人的大厂。

    回忆近30年的创业经历,周广说他从未为销售渠道发过愁,“我从来没有出去拉订单、跑渠道,我的客户遍布全国各地,也有美国、日本的客人,但都是他们找上门来的。”

    说起这里面的诀窍,技艺精湛固然是首要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周广对市场的敏锐度。周广曾为北大百年校庆设计创作了6幅《北大景观》,当时曾三易其稿,“就是因为没弄明白客户的需求,最初因为沟通上的问题,我们没理解好北大的意图,所以头两次创作都失败了,从我出徒以来,还很少改过3次图样,一般最多就是两次。”

    “这件事也让我更明白和客户沟通的重要。你不能总剪父辈留下的老样子,必须要看市场当下的需求,要重视客户的要求,我现在虽然一般不动手剪了,但每年都要根据客户的要求设计新的图样。”

    除了周广这样的剪纸世家,在蔚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转向剪纸产业,周占胜就是其中之一。3年前,蔚县还是“一煤独大”的煤炭县,煤是这个县主要的经济来源。周占胜从2000年开始和亲戚们凑钱买了辆卡车,往北京拉煤。回忆那段日子,周占胜说,运煤非常累,但很难挣到钱,因为要想着怎么超载,如果是标载就不赚钱了。

    2008年,周占胜放弃了跑煤炭运输,捡起了祖传手艺,加入到剪纸产业中,现在,周占胜有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剪纸厂,平常有10名工人,订单多时,还会再雇人。现在不光是国内的客商会登门拜访,他的剪纸还销售到了国外,意大利一家公司专门代理了他的剪纸。

    目前,蔚县22个乡镇已涌现出26个剪纸专业村、1100多个专业户、56个专业性剪纸生产厂家和公司,从业人员3万多人,全年生产剪纸500多万套,剪纸产品销往欧洲、美国、日本、东南亚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产值2.6亿多元。

    小小的手工剪纸,在蔚县却成了大产业。2011年蔚县剪纸及相关产业产值达4亿元,占全县GDP的5%。目前,蔚县剪纸已形成3000多个成熟品种,样式上也由过去的窗户装饰、婚庆吉祥物等,发展为镜框、画轴、台历、明信片、信封邮票等几十个衍生品种。

    曲山艺海,能否重现?

    “北京学艺,天津练活儿,济南踢门槛”曾是山东济南曲艺文化兴盛的真实写照,济南也因为在曲艺界的丰厚积淀而被誉为“曲山艺海”。在今天娱乐手段非常多元化的时代,还有人听曲看戏吗?

    记者采访到济南市曲艺团团长慈建国时,他那边传来非常响亮的喝彩声,原来他正在演出现场压场,“今年春节期间我们的安排很满,从初一到十五,我们要去农村、社区和景区30多家单位演出。”

    慈建国介绍,2011年济南市曲艺团演出260多场,收入100余万元,而春节正是他们非常重要的档期。“现在经济富裕的农村到了春节,喜欢请我们去演出,一般演一场多则收入1万元到几万元,少则5000多元,曲艺这种形式对演出场地、化妆、服装要求都比较简单,所以总体来说,成本也就比较低,我们还是能赚钱。”

    到农村演出非常辛苦,经常碰到赶场。慈建国说:“有时候一天赶两场,村子之间离得远,演员们就得在车上睡觉。有一次,我们演《泉城人家》,其中有一个喷泉道具,但天气太冷,零下十几度,喷泉被冻住了,演员们不得已先砸开喷泉才能继续演出,台下观众都笑了。”

    虽然辛苦,但济南市曲艺团并没有放弃农村演出市场,因为对这个刚走向市场化不久的剧团,任何机会都要珍惜。2010年,济南市政府开始大力推进剧团改革,要求一个剧团有一个演出场地,至此济南市曲艺团终于落了地,他们与大明湖景区合作,在景区内开辟了明湖居作为固定演出场所,将旅游业与演出嫁接起来,逐渐形成了一定规模,演员的收入也有所提高。

    曲艺团改革以来,慈建国的思维里也多了市场这根弦,“我们开始根据不同层次的观众写新本子,排新戏。2004年,我们排了曲艺剧《泉城人家》,当时争议很大,因为我们首次将曲艺和话剧的艺术手法结合起来,用方言剧的形式来讲故事。”

    2011年底,《泉城人家》推出新版,这已经是这部戏首演以来,十易其稿。“《泉城人家》首演以来,我们从不跟风拼场面,不管是大剧场,还是社区广场,我们都愿意去演。这部戏创作生产、流通、消费的全过程,都掌握一个原则,就是以市场为依托。”慈建国说道。他表示,正在考虑如何结合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联合有关企业,利用《泉城人家》已经创立的品牌价值和无形资产进行延伸开发,获取更多的市场效益。

    国家一级演员李洋是济南市曲艺团的演员,现在每天在明湖居演出,作为一名一线演员,他认为目前济南的曲艺市场还不是很景气的原因,并不仅是曲艺自身存在问题。“济南的观众不去买票看演出是一个普遍现象,说明大家的这种文化消费意识还没养成。”

    山东省曲艺家协会主席孙立生直言:“曲艺要发展,最根本的就是和市场紧密联系。和那些自我欣赏、陶冶情操的艺术不同,曲艺从一开始就是为市场而存在的。没有受众的存在,就没有曲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