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民调查:过“七夕”节的多是中年人
2011年08月05日 10:30 来源:沈阳日报
本报对部分沈城市民的在线调查显示
过“七夕”节的多是中年人
和过西方情人节的人相比,过“七夕”的人更舍得花钱
哪个年龄段的人过浪漫“七夕”?8月4日,本报编辑部在沈阳日报网(
http://i.syd.com.cn)进行了一次在线调查。76位准备过“七夕”的被调查者中,八成左右是“80前”,其中“60后”(年龄在42岁到51岁之间)所占比例最高,达到近四成。
通过和今年西方情人节前进行的一次在线调查对比,发现过中国情人节的市民更舍得花钱,有65%的被调查者预算超过200元。而过西方情人节时,只有四成消费者预算超过200元。
中年人更爱过的情人节
8月4日当天,沈阳日报关于浪漫“七夕”节的在线调查中,有76位沈阳市民表示准备和爱人共度这浪漫的中国情人节。让人意外的是,与年轻的“80后”、“90后”扎堆过2月14日西方情人节相比,“七夕”更受中年人的欢迎。
调查数据显示,八成准备过“七夕”的被调查者为“80前”生人,其中“70后”22位,“60后”28位,更有6位是上世纪50年代前后出生的人。被调查者刘双静1962年出生,经营一家私营企业,她告诉记者,她结婚的时候,还没听说过2月14日情人节的说法,倒是对七月初七“牛郎会织女”的故事很有感情。最近几年经济条件好,她和老公都会在“七夕”时“浪漫”一下。“我儿子是90后,他对‘七夕’就不屑一顾。”她说。
1978年出生的徐大伟告诉记者,情人节无非是在一年当中找一天来向对方表达自己的心意,“2月14日,过节的人太多,街上、餐厅里、商场里,到处都是人,我们不喜欢去凑热闹,反而是‘七夕’的情况好一些。另外,浪漫的‘七夕’蕴涵着委婉的爱情故事,更适合我们这种较为传统的人。”
过“七夕”的人更“多金”
更有意思的一个现象是,准备过中国情人节的沈阳市民,预计开支相对较多。在73位被调查者中,有超过半数的消费者预计开支在200元以上,这其中有两成被调查者预计开支在500元到2000元之间。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今年2月14日前本报编辑部在沈阳日报网进行的一次在线调查,在参与开支调查的144位网友中,只有三成多被调查者的开支在200元以上。
这种现象很好解释。刘双静说,“我儿子和朋友去过情人节时,需要我给拿钱,他还没有收入来源,我当然不会给很多,顶多200元。”
“90后”没有经济基础,“80后”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儿去。正值而立之年的这一代人,要面对房子、孩子的多重压力,必须理性消费。因为过中西方情人节的主体人群不同,选择过“七夕”的“80前”也就显得“多金”了一些。
节日有内涵 商家应对“吃力”
“精选牛小排配黑椒汁2份+薯香金枝2份+摇滚沙拉1份+鹊桥鸡尾果汁2杯!团购优惠!”8月3日,沈阳一家西餐厅推出了这样的“七夕套餐”。在“七夕”前夕,推出类似促销活动的商家不少。比如一家商场还推出了双人娱乐套餐,可以体验多项游戏活动和观看电影。然而商家这样积极的促销活动,并没有让部分想过“七夕”的沈阳市民买账。本报在沈阳日报网的调查显示,大部分消费者认为,“七夕”的文化内涵很深厚,虽然可以视为中国的情人节,但不能简单地作为西方情人节的复制品。不过,从目前商家的准备情况来看,应对起来显得很“吃力”。
“中国传统的‘七夕’是夫妻团圆的象征,也体现出夫妻双方对爱情的忠贞和坚持。但很多商家进行的‘七夕’促销活动,跟2月14日的西方情人节内容相似,以鼓励消费者就餐、购物为主,更注重的是经济效益,并不能体现出节日的内涵。”沈阳建筑大学的崔老师说。崔老师告诉记者,他不准备看电影和逛街购物,而是花248元邮购了一瓶萤火虫,准备和妻子在“七夕”夜晚一起放飞,“我想让满天的萤火虫告诉她,再黑的夜晚也可以用我们之间的爱情来照亮。”
本报记者 刘洋 见习记者 明俣
“七夕”选择自助游者增多
本周六是一年一度的“七夕”节,作为中国传统的‘情人节”,一些旅游机构并没有借着这股浪漫的风潮而大做推广,反而是旅游景区趁着这个节日推出了相关的活动。8月4日,途牛旅游网度假产品部相关负责人接受采访时表示,“七夕”假期,选择自助游的人明显多于跟团游。就省内游而言,大连发现王国、本溪汤沟绿石谷、冰峪沟等1至2天行程的旅游景点较受欢迎,不少年轻人选择周末自驾前往。(王时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