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2011年七夕动态:汇集帖

2011年七夕动态:汇集帖

沈阳市民调查:过“七夕”节的多是中年人

2011年08月05日 10:30 来源:沈阳日报

  本报对部分沈城市民的在线调查显示

  过“七夕”节的多是中年人

  和过西方情人节的人相比,过“七夕”的人更舍得花钱

  哪个年龄段的人过浪漫“七夕”?8月4日,本报编辑部在沈阳日报网(http://i.syd.com.cn)进行了一次在线调查。76位准备过“七夕”的被调查者中,八成左右是“80前”,其中“60后”(年龄在42岁到51岁之间)所占比例最高,达到近四成。


  通过和今年西方情人节前进行的一次在线调查对比,发现过中国情人节的市民更舍得花钱,有65%的被调查者预算超过200元。而过西方情人节时,只有四成消费者预算超过200元。

  中年人更爱过的情人节

  8月4日当天,沈阳日报关于浪漫“七夕”节的在线调查中,有76位沈阳市民表示准备和爱人共度这浪漫的中国情人节。让人意外的是,与年轻的“80后”、“90后”扎堆过2月14日西方情人节相比,“七夕”更受中年人的欢迎。

  调查数据显示,八成准备过“七夕”的被调查者为“80前”生人,其中“70后”22位,“60后”28位,更有6位是上世纪50年代前后出生的人。被调查者刘双静1962年出生,经营一家私营企业,她告诉记者,她结婚的时候,还没听说过2月14日情人节的说法,倒是对七月初七“牛郎会织女”的故事很有感情。最近几年经济条件好,她和老公都会在“七夕”时“浪漫”一下。“我儿子是90后,他对‘七夕’就不屑一顾。”她说。

  1978年出生的徐大伟告诉记者,情人节无非是在一年当中找一天来向对方表达自己的心意,“2月14日,过节的人太多,街上、餐厅里、商场里,到处都是人,我们不喜欢去凑热闹,反而是‘七夕’的情况好一些。另外,浪漫的‘七夕’蕴涵着委婉的爱情故事,更适合我们这种较为传统的人。”

  过“七夕”的人更“多金”

  更有意思的一个现象是,准备过中国情人节的沈阳市民,预计开支相对较多。在73位被调查者中,有超过半数的消费者预计开支在200元以上,这其中有两成被调查者预计开支在500元到2000元之间。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今年2月14日前本报编辑部在沈阳日报网进行的一次在线调查,在参与开支调查的144位网友中,只有三成多被调查者的开支在200元以上。

  这种现象很好解释。刘双静说,“我儿子和朋友去过情人节时,需要我给拿钱,他还没有收入来源,我当然不会给很多,顶多200元。”

  “90后”没有经济基础,“80后”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儿去。正值而立之年的这一代人,要面对房子、孩子的多重压力,必须理性消费。因为过中西方情人节的主体人群不同,选择过“七夕”的“80前”也就显得“多金”了一些。

  节日有内涵 商家应对“吃力”

  “精选牛小排配黑椒汁2份+薯香金枝2份+摇滚沙拉1份+鹊桥鸡尾果汁2杯!团购优惠!”8月3日,沈阳一家西餐厅推出了这样的“七夕套餐”。在“七夕”前夕,推出类似促销活动的商家不少。比如一家商场还推出了双人娱乐套餐,可以体验多项游戏活动和观看电影。然而商家这样积极的促销活动,并没有让部分想过“七夕”的沈阳市民买账。本报在沈阳日报网的调查显示,大部分消费者认为,“七夕”的文化内涵很深厚,虽然可以视为中国的情人节,但不能简单地作为西方情人节的复制品。不过,从目前商家的准备情况来看,应对起来显得很“吃力”。

  “中国传统的‘七夕’是夫妻团圆的象征,也体现出夫妻双方对爱情的忠贞和坚持。但很多商家进行的‘七夕’促销活动,跟2月14日的西方情人节内容相似,以鼓励消费者就餐、购物为主,更注重的是经济效益,并不能体现出节日的内涵。”沈阳建筑大学的崔老师说。崔老师告诉记者,他不准备看电影和逛街购物,而是花248元邮购了一瓶萤火虫,准备和妻子在“七夕”夜晚一起放飞,“我想让满天的萤火虫告诉她,再黑的夜晚也可以用我们之间的爱情来照亮。”

  本报记者 刘洋 见习记者 明俣

  “七夕”选择自助游者增多

  本周六是一年一度的“七夕”节,作为中国传统的‘情人节”,一些旅游机构并没有借着这股浪漫的风潮而大做推广,反而是旅游景区趁着这个节日推出了相关的活动。8月4日,途牛旅游网度假产品部相关负责人接受采访时表示,“七夕”假期,选择自助游的人明显多于跟团游。就省内游而言,大连发现王国、本溪汤沟绿石谷、冰峪沟等1至2天行程的旅游景点较受欢迎,不少年轻人选择周末自驾前往。(王时勤)

TOP

七夕晚会扎堆爱情疲倦 美好猜想将化成商业泡沫

中国新闻网 2011年08月05日 14:17 来源:新华日报

  声 音

  明天是七夕节,对各大电视台来说,又是一个拼收视率的好时机。湖南卫视将推出特别节目“我们结婚吧”,集结李宗盛、费玉清、炎亚纶、林宥嘉、萧亚轩等众多明星,并抛出张杰、谢娜将在晚会上“订婚”的噱头,可谓煞费苦心。东方卫视也不示弱,开辟全天大直播“全城热恋”,节目将从七夕当天早上8时30分一直持续到晚上10时30分,外景活动也声势浩大,将呈现千名情侣齐呼“我爱你”的壮观景象。央视终于也耐不住寂寞了,综艺频道首推《我们的节日·七夕 天下有情人》大型电视直播活动,超级大婚礼、七夕节饮食风俗讲解、纪连海《七夕讲坛》、各路明星“鹊桥相会”等环节轮番上演,誓将爱情进行到底……在这个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会的日子里,电视荧屏真是“爱你爱不完”。

  近几年来,爱情成为荧屏上备受青睐的话题,各类情感节目关注普通人的感情生活、展现草根的爱情梦想,有意无意地给充满物欲的现代爱情一个警醒,颇有其可取之处。但随着电视台的跟风之势越演越烈,荧屏上爱情也渐渐有了滥觞之势。七夕,这个被炒作成“中国情人节”的传统节日,又是一个可借用“爱情”的契机。一个个七夕特别节目中不排除有如此打算者:披着弘扬传统文化的外衣,戴着所谓纯真爱情的光环,上演的却是一台台真人秀、明星秀。毕竟对电视台而言,这是个不错的买卖:既赢得助推中国传统文化的口碑,又赢得收视,还有巨额的广告收益,何乐而不为。但是,一台所谓的“七夕”晚会,对传统文化的促进有几分,对正确爱情观的引导又有几分?看着湖南卫视“以无房有爱为荣,以有房无爱为耻;以无车有爱为荣,以有车无爱为耻”的裸婚宣言,让人觉得这种对爱情婚姻物质化、功利化现象的极端宣战,与宣扬“我宁愿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在自行车上笑”一样草率和不负责任。而可预见的广告轰炸,也将让七夕晚会的所有美好猜想化为商业化操控下的泡沫。

  同时,扎堆式的七夕晚会,再现了选秀节目、相亲节目、跨年演唱会等一哄而上的景象。自去年诞生的七夕晚会,一度被认为是电视综艺节目的创新之举,而今看来,这片刚刚开辟的蓝海已然成了杀机四伏的红海,同时段PK、错峰接力、全天候搏杀等各种竞争方式都将在七夕当天亮相,电视台为刺激收视的举措常常引来更为激烈的竞争。看着在模仿、抄袭、克隆中折腾的各类电视综艺,关于创新的呼声总是有些苍白无力。同质化已成为一个泥潭,而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还可能看到扎堆的端午节晚会、清明节晚会、重阳节晚会……


  颜云霞

TOP

中国(沂源)第四届“七夕节”开幕 沂源元素放异彩

2011年08月05日 16:31:00    来源: 人民网  
  

  
  人民网淄博8月5日电 5日上午,第四届中国(沂源)七夕情侣节在“牛郎织女之乡”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盛大开幕,省、市、县有关领导与来自全国各地的情侣及数万名游客齐聚位于沂源燕崖乡的牛郎织女景区,共同体验浪漫休闲之旅。

  中国(沂源)七夕情侣节,是沂源鼎力打造的一项爱情文化、生态休闲与旅游经济共赢的时尚盛典,已成为国内最受关注的节庆之一。本届七夕情侣节在总结历届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升级, 将民间传说、山水生态、休闲文化、民间艺术等元素有机融合,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活动扬山水城市之名,显爱情文化之蕴。

  更令人惊喜的是,在本届中国(沂源)七夕情侣节上,沂源元素得到最大释放。

  著名学者、北师大二附中高级教师纪连海先生走进沂源,用其诙谐幽默的语言对沂源牛郎织女传说进行了精彩讲述。《纪连海话“七夕”》节目将于8月7日在山东卫视《新杏坛》栏目播出。

  中央电视台将在七夕节期间,在 CCTV-3《天下有情人》七夕特别节目中,重点推介爱情源地、休闲宜居胜地――沂源,集中展示当地自然风光、人文文化等,从不同角度展示沂源作为牛郎织女传说之乡和核心传播地的地位。

  8月5日―8日,在为期四天的节庆里,知名画家、书法家、摄影家走进多彩沂源,走红网络的“大衣哥”朱之文和国家一级演员崔玲、白雪等登台献艺的七夕情侣节大型文艺演出,相亲会、戏曲展演、乞巧工艺展、民间艺人才艺展示、浪漫七夕情歌对唱等一系列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活动,进一步放大了沂源元素,给游客带来一场靓丽的视觉盛宴和浪漫的身心体验,演绎了一场别样的“中国情人节”。

  近年来,沂源县把提升文化软实力作为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狠抓文化资源挖掘和文化品牌打造,把发掘和传承“牛郎织女传说”这一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资源作为重中之重,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举办了两届全国“牛郎织女传说”学术研讨会,沂源被认定为“牛郎织女传说”的核心传承地,被中国民俗学会授予“中国牛郎织女传说之乡”。沂源“牛郎织女传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内唯一的“牛郎织女传说”专门研究机构――“中国牛郎织女传说研究中心”设在沂源。连续举办了三届中国(沂源)七夕情侣节,沂源世界爱情邮票博物馆入选“大世界基尼斯之最”,2010年“中国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特种邮票在沂源首发。这些刻有“沂源元素”的文化因子,丰富了“七夕文化”的内涵,传承了中国千年的爱情经典,让东方情人节――“七夕”渐渐走红。

  良宵佳节四季有,最美浪漫七夕时。据了解,第四届中国(沂源)七夕情侣节备受社会各界瞩目,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浪网等40多家国家、省、市级新闻媒体聚焦沂源,向人们展示了沂源民俗文化和自然风光的魅力。开幕当天,牛郎织女景区内游人如织,景区接待游客近7万人次,比上届增加了近万名游客。(张爱琴孙凯旋 任鸣 左效强)

TOP

七夕将至羊城情浓 “商”味过重或致“伤”不起

2011年08月05日 16:22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广州8月5日电 题:七夕将至羊城情浓 “商”味过重或致“伤”不起

  作者 奚婉婷

  中国传统的“七夕”将至,到处洋溢着情意的羊城在 “情”浓之余“商”味十足。

  5日,笔者走访广州发现,广州各大旅行社借“七夕”推出了浪漫旅行路线,其中不乏港澳、海滩等浪漫双人游。而不少酒吧更是逆向思维打起单身汉的主意,推出了单身聚会,让单身朋友在吃吃喝喝中寻找另“一半”,酒吧聚会成为了七夕“相亲”的好去处。


  市内各类型商场几乎都打着“七夕节”的旗号招徕顾客。无论是商店门口大大的横幅“情人节快乐”,还是店家为顾客准备的各种创意鲜花和巧克力,抑或是一系列的折扣优惠,与“七夕”和“情人”有关的各类商品纷纷涌现。

  广州一百货公司企划部主管杨辉说,为了借“七夕”打响消费大战,他们花了不少心思进行企划,除了与往常一样推出无数的换购券和刷卡消费优惠外,还为前来消费的情侣准备了小礼物,将节日的“情”味与“商”味营造到底。

  “七夕”让广州各大花卉批发市场业进入了新一轮的旺季。虽然天气炎热,保存鲜花不易,但芳村花卉批发市场里,零售商们还是大量入货以满足七夕节日的需求。一摊档老板梁小康预计,七夕当天一束玫瑰的批发价要比平时高出四五倍。

  此间不少民俗学者认为,广州“商”味太浓弱化了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这会让岭南文化“伤”不起。

  广州民间文艺家协会学者关溪莹表示,在重建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加入商业元素是不可避免的,其可以增加传统节日的时尚元素,但是这需要有个“度”,不能让过分渲染的商业气息淡化了传统节日的本色。

  关溪莹说,很多商家只是将传统节日的外在形式简单剥离出来,而没有真正去展示这种文化背后蕴含的意义与历史,这会让其本该被记住的深意被人们所遗忘,比如岭南七夕所崇尚的“巧女”传统,现在只留存在某些村落里面,很少被人提起。

  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叶春生认为,七夕应该要保有传统的风味,提议政府或文化机构要努力倡导一些传统节日的传统习俗;而关溪莹也称,希望多看到一些有关节日的社会公共风俗活动,让羊城“商”味之余不失文化底色。(完)

TOP

七夕习俗再现福州城 女子乘船抛撒茉莉花寓"莫离"

2011年08月06日 22:24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福州8月6日电 (记者 张建忠)6日晚,中国传统七夕情人节之夜,1100年历史的福州内河安泰河两岸人流如织,福州女子乘游船向河内和岸上抛撒茉莉花的传统习俗再度重现,茉莉花的传统“莫离”寓意闪亮了两岸的情侣蜜意。  

  当晚8时,福州千年朱紫坊畔的安泰河上,一艘小船缓缓往三坊七巷光禄坊公园驶去,摇船工人及船上年轻女子均身着汉服,船上一女子进行乐器演奏,另一女子则手撑荧光伞,往岸上抛撒茉莉花,向岸上人员送祝福,传统而浪漫的情调在安泰河两岸弥散。

  安泰河为五代时闽王王审知所建的福州护城河,传统的七夕夜晚,福州女子会在当晚沐浴更衣之后,乘坐游船在河内出游,船上会铺满福州盛产的茉莉花,并向河内和岸上抛撒茉莉花。

  当晚的安泰河河畔,设置了茶水点,免费提供茉莉花茶;设立赠花点,在此游览观看的情侣都获赠了茉莉花。在这个七夕夜,茉莉花茶的茶香和茉莉花的花香飘溢安泰河畔,加上岸上水上的浪漫互动,打造出了浓郁的七夕茉莉情怀。

  在游船的终点——三坊七巷光禄坊公园,还进行了福州传统七夕礼仪展示:穿着新衣的少女们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称为“拜织女星乞巧”;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也在七夕这天祭拜魁星,叫做“拜魁星祈才”。这些传统七夕礼仪均在献花、献果、酹酒、上香等流程中,给现代的都市人带来传统的福意。

  “乞巧”之后还有“赛巧”。诸如“对月穿针”,将七根针插在莲藕上,由男生托举,托举要稳,女生往针中穿线,搭成针桥;还有“斗花绳”,古时福州七夕有赛蜘蛛的习俗,将蜘蛛投入小盒中,第二天天亮观察结网情况,以网密为佳,而当晚则以花绳代蛛网进行比赛;“穿茉莉花”,将茉莉花串成规定花数的手链,且不能使花朵脱落。

  一场原汁原味的福州传统七夕闹市,为中国传统的七夕情人节添上一个耐人寻味的新注脚。(完)

TOP

我们的爱,就是这么轴

熊 建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1年08月06日   第 06 版)


  有个朋友说过一段经历:

  2005年夏季,法国波尔多的夜空,满天星星闪闪烁烁。

  看着我的巴黎朋友兴致勃勃地辨认着星座,忽然想起耳熟能详的神话传说,忍不住带着一点点的炫耀,对着银河两岸,向他讲述起牛郎织女的故事。多么凄美的故事,对于生性浪漫的法国朋友,肯定有致命的杀伤力。

  开始,法国朋友真的被打动了,为了织女的多情、牛郎的痴情,为了可望而不可及的结局,更为了那一年一度的鹊桥相会!我暗暗得意:号称浪漫之都的巴黎,会有如此凄美的爱情么?

  不过片刻之后,我的巴黎朋友忽然现出一种无比向往的神情:“喔!多么幸福而浪漫的牛郎织女呀!”我呆了一呆:“浪漫而幸福?如果说鹊桥相会还勉强算得上浪漫的话,一年才有一夜的相聚,能算是幸福么?”法国朋友辨白:“两个人每日隔河而居,各有各的自由生活,而每夜一度的鹊桥相会又是那么的浪漫至极,难道不算是最大的幸福么?”我大叫:“不对,是每年一度呀!”法国朋友也叫道:“你不是说过‘天上一天,地上一年’的吗?”

  上面的对话很能代表中西文化由于沟通不畅而造成的众多满拧现象。西方的节庆可以借助商业、影视等手段让我们很快地了解、接受、践行。而这出著名的中式爱情悲剧,在西方人眼中却可以解读为自由和浪漫。也难怪,法国人想表达“我听不懂你在说什么”意思的时候,会说“这听起来像中文”。

  牛郎织女传说的完整记录,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任昉的《述异记》:“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织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哀其独处,许配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纴。天帝怒责,令归河东,唯每年七月七日一夜,渡河一会。”

  后来流传的牛女故事基本上分为两类。一类如任昉所记,再加上牛郎借天帝钱不还,遂使夫妇离异的情节。另一类则加入织女是西王母外孙女、王母以簪划出天河以阻挡追赶的牛郎、牛女相见时有喜鹊搭桥等情节。这种题材经过层层演变,与董永遇七仙女的故事很像。

  可以说,牛女传说浓缩了中国农民对小农经济下男耕女织生活方式的全部理想,因而备受欢迎。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人的传统爱情观有这么几大因素:忠贞、含蓄、隽永。

  这对痴男怨女虽然只能在每年的七月七日相见,但他们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对方,情愿为了一棵树而放弃整个森林,是为忠贞,北京话叫轴。这跟西方追求的情人文化大相径庭。

  信奉儒家思想的中国人把内敛含蓄作为美德。牛郎织女这对苦命鸳鸯没有将卿卿我我挂在嘴边,没有发出类似“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火辣誓言。这类爱情口号,中国人一般不会随便在公共场合喊出来,顶多是“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关起门,吹灭灯,上了床,再在耳边私语。

  婚姻生活是平淡的,中国人的传统爱情虽没有太多的激情及荡气回肠,但我们觉得那份爱不受时空地域的限制,存在于每一分每一秒,存在于锅碗瓢盆、针头线脑中,淡泊中透着隽永。

  虽然七夕节提供了破译中国人爱情密码的绝佳蓝本,但是很少有西方人能搞清楚。他们看不明白中国人的爱。“全书充斥绝望的肉欲。主题是一个人的堕落和最后以皈依神秘来赎罪。”从博尔赫斯对《红楼梦》的评价可以看出,即便是外国文学大师看我们的爱情悲剧,也顶多读出个《肉蒲团》的深度。

  从文化上看,当今世界仍是西化的,我们是他们的化外之地,是他们猎奇的素材。西方人对中国的印象虽然比前些年有所进步,但对于我们的爱情观、人生观的认识比传教士那会儿深刻不到哪儿去。这种错位理解有着深刻的时代因素,跟全球化脱不开干系。

  西方人近代以来的文化自信是建立在强大、侵略、掌控等基础之上的。18世纪他们还对中国充满敬意,康熙、乾隆被启蒙思想家吹上天,路易十四、彼得大帝、腓特烈大帝皆奉中国为榜样。后来,中国被西方打败,陷入长期的混乱,文化传统伴随国家形象跌入谷底。近200年来,中国的一切在他们看来都是微不足道的。赢者通吃,一部《剑桥战争史》,没有中国的位置。手下败将,何足言勇?

  面对西方的物质和精神,中国人很想自信一把。除了在影视剧中狠揍东西洋鬼子,这些年,好多人包括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都在提倡:过中国人自己的情人节——七夕节。

  问题的症结在于,“中国情人节”的说法是因应西方情人节而起,就好像“国学”是因应西学而起,都是过去没有的名号,其出现的目的似乎就是要刻意显示别人有的我们也有。这种意气之争的后果是对牛郎织女传说的片面化、庸俗化,肤浅得让人不知道怎么过这个节。应该买芍药,结果去买玫瑰和巧克力,弄得七夕节成了夏天的2月14日。

  其实,如果把视野拉长,就没有必要对所谓的西方文化入侵反应过度。中国文化一向是包容的,在包容中不断发展。包容,意味着胸怀,更意味着创新。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就是这个意思。所以,我们可以接受西方的节日,我们会按照他们的习俗去过,但中国社会的自我调节,在经济崛起的背景之下,能让这种过洋节的行为逐渐向传统回归,本土化的过程中没有行政干预(国家将传统节日设为公共假日,是顺应民间要求),完全是中国文化的内在理路——看不见的手——在发挥作用。这跟胡服骑射异曲同工。中国的传统,只取经,不传教。

TOP

乡村浪漫七七会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2011年08月05日06:58

  本报缙云8月4日电

  记者 刘慧 报道组 卢庆红 尚雄

  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的“情人节”,然而,与城里有情人的含情脉脉相反,田野上的村民们用另一种方式表达心中的爱今天,虽然离七夕还有两天,缙云张山寨的山头上已是龙腾狮跃、人山人海,这就是远近闻名的“张山寨七七会”。

  清晨,极目远眺,括苍山脉山高林密,一派浪漫诗意,先行到达的村民已在此点起篝火、对起山歌、谈情说爱了。上午,来自5个村庄的村民献上各自的绝活绝技,“叠罗汉”表演紧张刺激,“大莲花”原汁原味,传统古老的民间节目,让研究民俗文化的专家学者大开眼界。

  “好戏还在后头呢!”当地村民说,每年的“张山寨七七会”长达3天3夜,七夕当天更是高潮迭起。各村最前面的“罗汉队”环形排列,鞭炮、锣鼓、号角齐鸣,民间表演队伍顺着山路边走边演。沿途锣鼓喧天,热闹非凡。

  缙云乡土专家胡盛玮介绍,“张山寨七七会”始于明万历初年,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为浙中南地区规模较大、保护较为完整的原生态民俗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中国情人节”的回归,每年来七七会谈情说爱、观光游览的人已经覆盖缙云全县,还有来自杭州、温州、金华、丽水,甚至福建、江西等地的人,可达四五万人之多。尤其是附近的年轻人早早点起篝火、唱起山歌,慢慢形成了“张山寨七七会”守夜、对歌的习俗。

  于今年5月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张山寨七七会”规模逐年增大,除了谈情说爱和唱山歌,每年还有40多支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表演队伍在此竞相献艺,场面热烈紧张。

  省非遗办主任王淼说,“张山寨七七会”是缙云民俗文化的缩影,它包含文化娱乐、体育竞技、表演艺术、婚姻习俗等诸多内容,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期间的民间文艺表演内容丰富,地方特色鲜明,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性和民俗学研究价值。

TOP

七夕商场促销偏冷

凤凰网 2011年08月03日 04:02来源:新京报



商场举办七夕节促销,对提高这个传统节日的知名度是有利的。 图/CFP

本报讯 (记者林文龙)8月6日本周六是七夕,这是“中国传统的情人节”,但与2月14日的西方情人节相比,七夕的商业味要淡得多。京城大部分商场也没有趁机大搞促销活动,仅有一些小活动表示七夕还在商业视野里。民俗专家表示,传统节日商业化有利有弊。

今年七夕,除了大钟寺中坤广场“七夕乞巧节传统民俗民艺喜乐会”和“百万新娘 完美体验”世纪婚礼8月6日将登陆蓝色港湾这两个大型活动外,北京大部分商场都没有趁机大搞促销活动,仅有一些小活动跟七夕沾边。

2月14日的西方情人节有很典型的节庆商品,如玫瑰花、巧克力等,但七夕并没有。中国百货商业协会一位负责人介绍,过去把七夕叫乞巧节,也叫女儿节,乞巧在过去是很重要的一个内容,表现妇女的聪明智慧,不过现在已经淡化了。还有一个重要内容,是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代表了中国过去劳动人民的淳朴感情。“所以,很难有针对性地组织促销活动。”

七夕的话题中也就是爱情,还可以往商业上靠一靠。近几年,京城也搞了一些“七夕餐”、“七夕游”等,大多打着相亲会、姻缘角的主题,但没有成气候。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民俗学教授肖放表示,商业活动对七夕来说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有利于提高七夕节日知名度。如果没有商家,七夕不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一定意义上,七夕的生命力就在于好多人对它关注。另一方面,商业可能会把七夕的一些传统要素抽空,只是将其作为一个功利的诉求,会削弱它一些传统的文化内涵,只是强调其中一些比较新奇的元素,利用七夕达到一个商业目的。

TOP

中国东部在“梅花”中度过中国情人节

--------------------------------------------------------------------------------

新华网浙江频道(2011-08-06 19:19:21) 来源:新华网浙江频道 编辑:周琼琼(实习)

    新华社杭州8月6日电(记者张遥)按照半个月前拟好的计划,大学生罗晓宇此刻本该和女朋友躺在浙江舟山桃花岛的沙滩上,吹着海风,在一场以“爱情”为主题的“七夕”音乐节上听台湾音乐人李宗盛唱起《爱的代价》。

    而在大龄单身男青年刘以亮的看来,他的期望是在6日这天中午就能赶到杭州城西的“全城热恋”相亲会现场,而不是刚一出门,精心置办的相亲“行头”就在暴雨中被淋到湿透。

    种种遭遇来自于连日来盘踞在中国东部沿海附近上空的强台风“梅花”。6日正值中国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传统节日“七夕节”,这个最初意在“乞巧”的节日正被越来越多的人视为“中国情人节”,人们在这天示爱、相亲甚至求婚、登记结婚。传统的观星象、葡萄架下听“心语”等活动也在如今的相亲交友活动中得到延续。

    而根据气象预报,近几年最强台风“梅花”可能在“七夕”之夜登陆,受其外围影响,福建、浙江、上海等多个省市地区已经出现暴雨和大风,江苏、山东、辽宁等省份也纷纷紧急启动防台防汛紧急响应。中国人口最密集区域几乎全部位于“梅花”波及之中。

    不断变化的暴风雨天气扰乱了人们相聚的行程。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在“七夕”前夜便宣布取消6日、7日往返温州、台州、宁波三地的航班30余班。在地处防台前线的杭州、上海,多家航空公司取消的进出港航班总计近200架次。铁路部门发出通知称,途经杭州、温州、福州等东部沿海地区的动车、高铁将视台风“梅花”路径适时限速,甚至停开。

    “‘七夕’是传说中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平时我和妻子分居两地,特别想借这个周末回家看看。”在杭州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工作的高凌盛说。

    由于一周前预定的航班因为台风被临时取消,高凌盛特意去电脑城买了摄像头,“准备和北京的家人在网上视频通话,做个‘双城连线’吧。”他说。

    从花市行情来看,“梅花”的来临让不少情侣提前感受了七夕的节日氛围。在杭州梦湖花艺,为迎接“七夕”储备的5万支玫瑰已经被预订一空,其中大约30%的鲜花被要求送至上海、江苏等地,已经在梅花到来之前提前送达。

    “花店开业以来从没收到这么多提前送达的要求。客人们一是希望祝福可以按时送到,二来也担心鲜花在暴风雨中‘走了型’。”梦湖花艺总经理赵小进说,不少花店已经根据今年的台风做了“七夕预案”,雨鞋、雨披、鲜花专用的防水膜和送货汽车随时准备出场。

    作为与西方情人节、5月20日“520”等同样备受青睐的婚庆良辰,今年的“七夕”似乎并未因为强台风而失去热度。在上海,800多对新人通过网络预约8月6日领证,据民政部门预计,“七夕”当天领证的新人超过1000对。

    就连本次台风的名字也被人们与“七夕”挂钩。在互联网上,超强台风“梅花”被网友戏称为金庸名著、中国知名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的“梅超风”。有网友表示,“小说中梅超风的师傅黄药师隐居桃花岛,如今浙江舟山也有个桃花岛,难怪预报说可能在舟山登陆。”由于台风“梅花”路径不断挪移,有网友笑言,“看来梅超风依然不敢面见师门,回家过‘七夕’了。”

    资料显示,“七夕”节遭遇暴风雨并非史无前例。2003年8月,热带风暴“莫拉克”于当年的“七夕”当晚在福建晋江登陆,福建全省持续一个多月的高温酷暑得到缓解,但在台湾高雄等地,原计划的“七夕”节系列活动只能被迫取消。

    “台风确实对人们感受传统节日造成了干扰,但人们通过网络、电话等现代沟通工具,也能让传统节日过出新意来。”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萧放说。

    据介绍,传说中‘七夕’节会有牛郎织女相会,理想的状况是在立秋之后的夜晚,在晴朗的夜空中观看星象,在葡萄架下听心语,向织女乞巧。通常,女眷们手拿丝线,对着月光穿针,谁先穿过就能“得巧”,始于汉代的“穿针乞巧”是“七夕”节里比较普遍的一种乞巧方式。

    “不论是传统意义上的‘乞巧节’,还是如今在商家和年轻人推崇中备受关注的‘中国情人节’,民俗本身就体现了普通百姓的生活需求和趋向,传统节日的内涵可以根据社会进程有所充实和调整。台风中度过‘七夕’,也给这个富于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增添了新的元素。”萧放说。(完)

TOP

七夕有约山水相逢 浪漫沂源情定终生

中国(沂源)第四届“七夕节”盛大开幕 沂源元素大放异彩

2011年08月05日16:20  来源:人民网-山东频道



8月5日上午,第四届中国(沂源)七夕情侣节在“牛郎织女之乡”沂源县开幕,省、市有关领导出席开幕式

  人民网淄博8月5日电  5日上午,第四届中国(沂源)七夕情侣节在“牛郎织女之乡”淄博市沂源县盛大开幕,省、市、县有关领导与来自全国各地的情侣及数万名游客齐聚位于沂源燕崖乡的牛郎织女景区,共同体验浪漫休闲之旅。

  中国(沂源)七夕情侣节,是沂源鼎力打造的一项爱情文化、生态休闲与旅游经济共赢的时尚盛典,已成为国内最受关注的节庆之一。本届七夕情侣节在总结历届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升级, 将民间传说、山水生态、休闲文化、民间艺术等元素有机融合,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活动扬山水城市之名,显爱情文化之蕴。

  更令人惊喜的是,在本届中国(沂源)七夕情侣节上,沂源元素得到最大释放。

  著名学者、北师大二附中高级教师纪连海先生走进沂源,用其诙谐幽默的语言对沂源牛郎织女传说进行了精彩讲述。《纪连海话“七夕”》节目将于8月7日在山东卫视《新杏坛》栏目播出。

  中央电视台将在七夕节期间,在 CCTV-3《天下有情人》七夕特别节目中,重点推介爱情源地、休闲宜居胜地——沂源,集中展示当地自然风光、人文文化等,从不同角度展示沂源作为牛郎织女传说之乡和核心传播地的地位。

  8月5日—8日,在为期四天的节庆里,知名画家、书法家、摄影家走进多彩沂源,走红网络的“大衣哥”朱之文和国家一级演员崔玲、白雪等登台献艺的七夕情侣节大型文艺演出,相亲会、戏曲展演、乞巧工艺展、民间艺人才艺展示、浪漫七夕情歌对唱等一系列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活动,进一步放大了沂源元素,给游客带来一场靓丽的视觉盛宴和浪漫的身心体验,演绎了一场别样的“中国情人节”。

  近年来,沂源县把提升文化软实力作为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狠抓文化资源挖掘和文化品牌打造,把发掘和传承“牛郎织女传说”这一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资源作为重中之重,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举办了两届全国“牛郎织女传说”学术研讨会,沂源被认定为“牛郎织女传说”的核心传承地,被中国民俗学会授予“中国牛郎织女传说之乡”。沂源“牛郎织女传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内唯一的“牛郎织女传说”专门研究机构——“中国牛郎织女传说研究中心”设在沂源。连续举办了三届中国(沂源)七夕情侣节,沂源世界爱情邮票博物馆入选“大世界基尼斯之最”,2010年“中国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特种邮票在沂源首发。这些刻有“沂源元素”的文化因子,丰富了“七夕文化”的内涵,传承了中国千年的爱情经典,让东方情人节——“七夕”渐渐走红。



  良宵佳节四季有,最美浪漫七夕时。据了解,第四届中国(沂源)七夕情侣节备受社会各界瞩目,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浪网等40多家国家、省、市级新闻媒体聚焦沂源,向人们展示了沂源民俗文化和自然风光的魅力。开幕当天,牛郎织女景区内游人如织,景区接待游客近7万人次,比上届增加了近万名游客。(张爱琴 孙凯旋 任鸣 左效强)

TOP

七夕“七姐诞” 香港举行展览推介中国民俗

2011年08月06日 20:39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香港8月6日电 (记者 曾嘉)8月6日即农历七月初七,适逢为中国传统节庆“七姐诞”,特区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在香港历史博物馆设展区,介绍“七姐诞”的由来及习俗。

  “七姐诞”又称“七夕”或“乞巧节”。相传农历七月初七,牛郎织女会于天上的鹊桥相会,后来民间把故事进一步发挥,转为少女“乞求”刺绣技巧,祈求如意郎君的节日。历史博物馆最近于长期展览“香港故事”的民俗展区内新增了有关“七姐诞”的展区,让市民和游客进一步认识这项中国传统节日。

  康文署介绍说,传统“七姐诞”庆祝仪式由农历七月初六晚开始,为期一至二晚。不同地方庆祝“七姐诞”的仪式各有不同特色。当晚,未婚女子会在家中或街头巷尾的空地“摆七夕”,把事先制成的小型工艺品,连同七姐盆、七姐衣、水果、鲜花及糕点等陈列在八仙桌上。吉时一到,便向天上的牛郎织女星诚心焚香礼拜。

  记者在展区看到,藏品包括有纸扎祭品——“七姐衣”和“七姐盆”,以及其它拜祭七姐时用的微型器物。传统祭祀七姐和牛郎时,信众要准备七姐衣、牛郎衣和观音大士衣(民间相传七夕牛郎织女相会时,观音大士会现身),在祭祀后一并火化。“七姐盆”主要分为盆形扎作和平面印刷两种样式,但同样载有七份代表金银饰物、梳子、扇子等的纸制装饰,以供七仙姐穿戴和梳妆时使用。


  馆方介绍人员说,传统上拜祭七姐时亦会摆放一些微型器物,包含家具连刺绣精巧的桌围椅帔、缠足鞋、银制花瓶及杯等,“好让诸位到访的神仙能够仔细观赏和休息停留。”(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