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春节文化成“东风西渐”先行者

春节文化成“东风西渐”先行者

春节文化成“东风西渐”先行者

中新网 2010年02月17日 09:02 来源:广州日报




  春节开始融入世界各国文化之中,由国家主导的或民间自发组织的春节正在走向世界,通过这样的文化资源,使其“东风西渐”。

  与春节相关的新闻布满媒体,中国美术馆正在展览琳琅满目的年画,北京市也在城区不同的公园安排了春节文化活动。春节也开始融入世界各国文化之中,由国家主导的或民间自发组织的春节正在走向世界,尼罗河边、南北美大地、北欧古城都在上演中国年大戏,一些国家甚至将春节纳入自己的节日体系,予以庆祝。我认识的网友雨佳旅居加拿大,1月30日晚,她所在的圣约翰华人协会举办了自己的春晚,他们凑热闹购置衣物道具,春晚办得欢天喜地、热烈隆重。

  我身边的朋友同事也被某种无形的力量牵引着,与数以亿计的返乡人流一起,离开城市,回到家乡过大年。冯骥才先生近日撰文,希望国家将春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而王蒙先生则在《人民日报》上撰文,“特别希望,春节能变成全国老百姓畅言自己心愿的节日,不论是在媒体上,还是文艺当中,充分表达大家的心愿,让百姓感到温暖。”

  春节在传统农耕社会里,更多的是民间社会的一种精神与文化生活的需要,人们表达对过去一年的丰收喜悦,祈求新的一年五谷丰登,现在则成为国家、政府、商业经济、文化产业等的全方位需要。春节不仅是百姓生活的重大节日,也成为炙手可热的文化资源。通过这样的文化资源,向世界各国展示中国人的文化生活,并使其“东风西渐”,增加其他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与友善感。每年在中南海举办春节观戏活动,既是丰富自己的年节文化生活,亦是体现官方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欣赏。各地政府也动用财力,在城市景点或广场布点春节演出或展览,以烘托节日气氛,为市民过春节助兴。

  尽管如此制造节日景观与气氛,人们还是感到春节不像从前了,过去那种每到春节来临都油然而生的期盼似乎不存在了,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年节的味道都在变淡,为什么呢?

  可以说,农耕文明的春节和工业化、现代化后的春节确实有了很大不同。别的不讲,在物质生活匮乏的年代,人们把过年当成改善一下生活的最佳时机,大人小孩都盼着过年能吃上一顿饺子、吃上一餐丰盛美味,而现在,许多家庭几乎每天都可以像以前过年一样生活,改革开放令中国人的生活从温饱到小康,过年是为改善生活的时代不复存在。

  当然,从另一方面说,过去的春节有期盼,有参与,现在的春节则是一个结果,一切商品似乎都可以从商店购买,人们更多的似乎在旁观春节,春节被“机械化”,而没有了往日亲自动手、自助春节那份欢乐与激动。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春节的形式与内涵也在逐渐发生变化,动态的春节日渐变成静态的,参与性与过程性变成旁观与结果,多元的年节文化因春晚变得趋同,民间自发组织的娱乐活动变少了。

  春晚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它是一种文化奉献,也是一种文化意愿。同时,由于人们整晚对着电视,多元化的大年夜、村庄家庭的体验与交流也被削弱了,央视预设的笑话小品成为全中国甚至全世界华人的话语主题和兴奋焦点。

  在城市化进程中,春节应在百花齐放中形成新民间文化,否则,将减弱民间社会的原创精神。年节文化还有释放一年积蓄的压力与情绪的特殊功能,人们通过狂欢与集体歌舞来获得丰富的体验。我在“其中”,与我在“旁观”,其文化与生活意义差距极大。所以,春节文化要变静态为动态。(吴祚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