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崖州年俗:女子春节前绞脸修眉蓖麻美容(图)
中国新闻网 2010年02月09日 13:45 来源:海南日报
绞脸过年。 李幸璜 摄
从过小年开始到除夕夜,从大年初一到初七再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每一天都有独特的内涵。
古代所称“元旦”,即现在的春节。春节是一年的肇始,农历以正月初一为岁首,因此,春节,便成为中国传统节日的开篇之作。
地处海南南部的崖州(包括今天三亚、乐东、陵水一带),其先祖多来自闽粤或中原各地,春节文化自然与中华主流文化一脉相承,过年习俗与内陆各地或许大同小异,从过小年开始到除夕夜,从大年初一到初七再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每一天都有它独特的内涵。在这个过程中,春节有开始、有尾声,有思想、有仪式,有对遥远过去的追忆,也有对美好愿景的展望。
在日久天长的时间长河里,崖州这一方土地孕育出一方独特的文化,反映在春节的习俗和礼仪中,自然具有崖州特色,有些节日习俗流变至今,则已嬗变或迷失。
春节:“妆军”场面难得一见
元旦以爆竹开年,内外称贺,酌酒相庆。初三日,书帖,钉赤口于门,谓之禁口。八日,城中迎神赛会,谓之妆军。远近男妇,入城聚观。三日方止。 (清《崖州志》)
出生于崖州古地的黄家华先生曾对本乡崖城的过年习俗与源流做过一番考察。他说,一年开始,春气萌动,万象更新。在这一年复始的时节,自耕小农们该庆贺什么?无非是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家人安康和睦。元旦所酌,则是屠苏酒,据说饮之可以除疠疫,而且这屠苏之饮还特有讲究。“平时合家聚饮,尊卑有序,先老后少,但初一饮屠苏酒,却反其道而行之,先少后老。其说道是,新春开元,少年得岁老年失岁,未来的希望寄托在少年身上,所以老者让少年为先。”黄家华先生说。这一先一后的变换,表达的是中国人对岁月流逝的达观精神和对未来的期待之情,谪居海南的苏东坡亦云:“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至于钉赤口,乃一种古老的巫术,此举显然意在禁绝口舌是非,以免“祸从口出”,以求在一年伊始便和谐吉利,这与《正德琼台志》所记相同,琼北一带也有此俗。
崖州一带的迎神赛会即妆军,就是用仪仗、萧鼓、杂戏迎神,给神还愿,酬谢神一年来的守护,并祝来年安康。白居易曾有诗云:“黄昏林下路,鼓笛赛神归”。古崖州赛神活动多由戍守边陲的军士来表演,所以谓之“妆军”;演变到现在,则由村里较有威望的人组成队伍,一路鼓瑟齐鸣,围观者倾巢而出,热闹非凡。可惜的是,如今的崖州古城所在地崖城一带已经少见妆军的队伍,只有乐东黄流一带农村仍见妆军的场面,复活古代崖州人妆军的情景和气派。
崖州女子春节前就有绞脸修眉的习惯,而洗头,则是十分讲究的。早在清代以前,她们就懂得用蓖麻油和香草润发美容。清《崖州志》记载:“蓖麻,茎或紫、或青,叶大。子可为油。妇人取之润发。”“香草,即兰草……妇人取其叶浸油涂发。”每当蓖麻收获季节,她们就从山坡、田野边采集来成熟的蓖麻蒴果,放在太阳底下暴晒三五天,果壳自然裂开,去掉果壳,留下种子,然后把种籽放在石臼里舂成泥状,再放进铁锅里加火蒸制,提取蓖麻油,用以平日润发美容,尤其更为春节备用。在春节来临之际,有女孩的家庭香气洋溢,她们互相洗头,嬉笑,那快乐的场面为外地人所羡慕。
可是现代文明的脚步早已光临崖州大地,女子进发廊洗头、按摩已成时尚,很多年轻人已经不知道蓖麻的模样了,何来闻其香气,享受先人用蓖麻油和香草洗头的健康和舒适?
元宵:昼打秋千夜放天灯
元宵前后,都里迎神张灯,扮演故事,谓之迎灯。自元日至此,昼打秋千,夜放天灯。或扮狮子麒麟为戏。 (清《崖州志》)
这是一幅多么令人神往的元宵良辰啊!有人说,海南人不过元宵不算过完年,确实如此。《崖州志》的记述虽简约,却令人生出无限美好想象,“昼打秋千,夜放天灯”,遥想斯时,城乡俱做秋千,用四木两分相叉为架,高而下垂者为女子秋千,二木为如柱,两孔横架,短而翻转者为男子秋千,如此泾渭分明,男女有别,体现了农耕社会里温馨感人的一幕。至今,崖州一带已鲜见“昼打秋千”者,人们忙碌于喝酒应酬,唱卡拉OK,把春节的最后一日尽情挥霍。至于“夜放天灯”的习俗,则已从崖州的政治文化中心崖城西移到黄流,因此,近年的黄流元宵花灯闻名遐迩,吸引众多的民俗采集者,变成一道崖州地区文化源流的风景。
而不知从何时开始,崖城乃至海南各地,竟把正月十五当做小年,而真正的小年却已迷失!黄家华先生说,小年自有其节,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即古俗所谓的“小年”。《崖州志》亦有载,“腊月二十三夜,以茶酒纸马送灶神。除日迎神如之”。南宋文天祥诗中也说:“春节前三日,江乡正小年。”可见古时小年在大年之前。可是,岁月变迁,或许是误传,清代《崖州志》仍在记载的小年却落到了大年之后,文化传承在漫长的岁月里不知何故走样,这真是值得玩味的现象。
疍家过年:少不了的马鲛鱼
“二十七杀雄鸡,二十八杀肥鸡,二十九灌美酒,年三十贴花门。”
(疍家迎春民谣)
疍家人是我国沿海地区水上居民的一个统称,又称水上人家,海南的疍家人主要集中在海口海甸港,陵水新村港,昌江海尾,三亚南边海、保平港、望楼港一带。疍家人傍海为生,祖籍多为广东。
疍家人是汉族,因此,风俗习惯与当地汉族大致相同,但作为靠海为生的一个特殊族群,他们过年自有其特点。他们信奉的是龙王,拜的是妈祖庙、五龙公庙,初一、十五都摆上果品,给神上香,备猪、羊奠祀,让神明保佑他们幸福安康。三亚港的妈祖庙、保平港(即港西湾)的五龙公庙,每到春节,就香火缭绕,人气兴旺。
疍家人过年正如民谣所言,除了杀鸡喝酒,最少不了的是马鲛鱼。按疍家习俗,吃马鲛鱼,年年有余;做马鲛鱼丸,圆圆满满。大年三十祭祖过后,疍家人就围坐船舷边,打边炉(吃火锅),锅里少不了马鲛鱼,而经过疍家人手法特殊腌制的咸水马鲛鱼,则是春节大鱼大肉过后“解油”最好的美食。
海南民俗专家詹贤武说,疍家人过年的另一个习俗是大家围坐一起唱“咸水歌”,“咸水歌”是疍家人对自己创作的歌曲的统称。每当酒饱饭足,就开始有人哼哼“咸水歌”。歌的内容随兴而起,大多是打渔歌、情歌,歌调欢快,诙谐,听着渔民口中哼唱的疍家“咸水歌”,你才真正领略到疍家独特的海港文化,感受到渔家过年的浓郁气息。詹贤武说,可惜,现在会唱“咸水歌”的年轻人已寥寥无几,过年的味道便淡了很多。
元宵前后,都里迎神张灯,扮演故事,谓之迎灯。自元日至此,昼打秋千,夜放天灯。或扮狮子麒麟为戏。 ———清《崖州志》
文\记者 蔡 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