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春晚,拿什么实现平民梦想
陆云
中国新闻网-中国文化报 2010-02-04 15:01:00
在经历了地方卫视各办春晚导致收视分流以及观众越来越多的抱怨声后,2010 年,央视春晚又要面对至少4台草根春晚的“围攻”。“山寨春晚”“北漂春晚”“酱油春晚”……“非正规军”推出的各类草根春晚,打着“向央视春晚叫板,给全国人民拜年”“百姓的晚会,你我的舞台”“北漂大舞台,有梦你就来”等招牌一拥而上,然而却惹来了“圈钱”“炒作”的争议。
应势而生——
央视春晚影响力日显疲软
央视春晚自1983年开办以来,已经在观众的注视下走过了20多个春秋。改革开放初期,老百姓的精神需求尚处于嗷嗷待哺状态,当时,央视春晚这一新生事物一经亮相便获得了观众肯定。之后很长一段时间,看春晚成了许多中国老百姓的过年习惯。可随着时间流逝,这种感觉慢慢变了,有人表示已经多年没看春晚了,也有人表示再也不看春晚了,甚至还有网友评选出“春晚最不想见到的面孔”,红透春晚20年的赵本山以及黄宏、蔡明、巩汉林等春晚常客全都在内。
没有创新、过于模式化被认为是央视春晚的首要瓶颈。有人评论说,遥想当年,央视春晚曾在刘晓庆最红的时候,请这个非专业人士当春晚主持人;邀请港台歌手奚秀兰、张明敏前来献唱;还曾设立分会场,在北京、西安、上海三地共同上演小品《捡钱包》……带给电视机前的观众无数惊喜。正是这些惊喜,才让观众愿意在每年除夕夜守在电视机前看央视春晚带来的“意想不到”。
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央视的资源越来越丰富,春晚带给观众的惊喜却越来越少。对于这道“国家级年夜饭”,很多观众表示,“闭着眼睛都能想出它的模样”,还总结出固定不变的几大模式,比如开场永远是几十人跳的大型舞蹈,主持人永远“六人行”,结尾永远是《难忘今宵》,摇臂镜头掠过所有演职人员头顶……另一方面,观众的文化需求日趋多元化,在文化娱乐方面除了电视更有网络。网络不像电视,观众只是被动地接受,而是可以双向、多向交流。从这个角度说,能够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满足观众文化需求的“网络春晚”“山寨春晚”等草根春晚的出现是必然的。
并非叫板——
草根春晚刮起春节“平民风”
2009年春节,川籍“北漂”老孟(施孟奇)挑头,“山寨春晚”叫板央视春晚,赔本赚吆喝,让草根一族掺和春晚成了年度最具话题性的一个文化事件。今年,喜欢挑战的老孟卷土重来,并拿到文化部门颁发的演出许可证,华丽转身为“民间春晚”。此外,在北京演出市场打拼多年的策划人石文军宣布要搞一台“反映外地人在京的酸甜苦辣”的“北漂春晚”;而一些小众性质的山寨春晚,如“国学春晚”“老人春晚”“农民春晚”等,也争先恐后破土而出。
“北漂的朋友,不要再为那些歌颂别人的春晚充当微不足道的观众了,不要再傻乎乎地浪费自己廉价的掌声和欢呼了,来吧,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闪亮登场吧!”就在老孟拿着“准生证”跟电视台“死磕”时,“北漂春晚”总策划石文军已经把吸引眼球的砝码压在了“外地人在京的酸甜苦辣”上。2009年年末,北漂文化网开通的第一天,百余人通过网络或电话报送节目,“北漂族”争相献计献策,表达自己热爱和关注“北漂春晚”的心情。做过军乐团指挥的石文军,在与朋友谈起自己这些年在北京打拼的经历时,萌发了要为“北漂族” 办一台春晚的念头。不过在他看来,吵闹着的欢乐不好玩,那些没有结局的“草根行为”也好像有点较劲,不免有哗众取宠的嫌疑。“我们不想跟央视春晚叫板,只想反映北漂这个特殊群体的精神。”
“有需求就有市场,就有存在的条件,草根文化的出现实际上是对主流文化的一种挑战。”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认为,“山寨文化”现象其实是民间诉求的一种表达,“它的出现是必然的。当民间的需求表达渠道不够通畅,没有出口或者出口太小时,他们的思想、意见不能得到主流认可,自己就必然要选一些渠道。”
你方唱罢我登场——
圈钱?炒作?还是平民梦想?
草根春晚从创意诞生之日起便吸引着观众的眼球,同时也引来一片争议。以老孟的“山寨春晚”为例,从改名“民间春晚”拿到“准生证”到陷入“圈钱”风波……老孟的“山寨春晚”只是众多草根春晚艰难经营的一个缩影。各种草根春晚到底是老百姓实现梦想的舞台,还是如批评者所说已经沦为众人圈钱的工具?
在很多人看来,“春晚”两个字就是一棵摇钱树。去年年末,“山寨春晚拉到百万赞助”的消息,让老孟顿时背负上敛财的嫌疑。媒体开始倒戈,称其已沦为商业闹剧。在老孟受邀参加湖南卫视一档谈话节目时,南开大学教授周志强更直言不讳地对他说:“山寨文化就是新的圈钱文化。”然而老孟却说:“我到现在连一分钱赞助费都没有。”他依然坚称晚会不卖票,无广告,无出场费,是一场纯粹的草根娱乐。但很少有人相信了。
草根春晚面临的另一诟病便是炒作之嫌。细数起来,到目前为止,今年瞄准草根或网民的春晚至少已经有4台了,难保后面不会有人跳出来再办个“××春晚”。面对这么多的草根春晚,有网友打趣说:“哥看的不是春晚,是炒作。”老孟表示,为规避风险,他把“山寨春晚”改成了“民间春晚”。不过,即使老孟的春晚不改名,很多网友也认为其可看性并不高。网友keen表示:“去年这台晚会就乏善可陈,今年,老孟只是一味地搞出些剧组内部矛盾供媒体炒作,真正有质量的节目到现在一个也没有,这样的山寨春晚,不看也罢。”对于今年草根春晚的一窝蜂现象,网友江南麦地说:“其实很多都有炒作的成分,肯定是良莠不齐的,我觉得草根春晚要让大众觉得有所值,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商业转型的矛盾——
当“山寨春晚”不再“山寨”
在看客起哄、舆论挟持、资本引诱以及行政干预等因素影响下,草根春晚难保不背离草根的初衷与本质。
在改名为“民间春晚”后,今年老孟如愿拿到了北京东城区文化委员会的演出许可证,有了这张“准生证”,和电视台商谈转播事宜就不再是奢望,七八十家网站更是抛出直播的橄榄枝,其中不乏门户网站。去年被炒得沸沸扬扬的河南“中原山寨春晚”,近来也鸟枪换炮。当地一家知名电视台高调介入,这个原本纯草根的民间春晚出现了官方的身影,招牌也变成了中规中矩的“老家是河南”2010年百姓迎春大联欢。
“山寨”变“民间”,带来的是浓浓的商业味道,包括元旦期间京城某大型商业中心的选秀,都是文化公司力挺,老孟在前台张罗,办公场地、演出场所及演艺人员的相关费用也有赞助公司兜底“埋单”。只是,草根春晚也要走商业路线了,这让人怀疑,组织者若是为自己谋利,还有多少草根性可言?老孟坦言,很多企业向他提出种种苛刻的要求——垄断冠名权、花钱上节目、进组委会,或以现场标语、领导讲话和奖品形式等打软广告。一个文化公司干脆把一笔数目可观的钱摆到老孟面前,希望他把“山寨春晚”打包转让。
名正才能言顺。有评论者指出,“民间春晚”还是“山寨春晚”,名字并不重要,问题在于草根春晚似乎越来越不是草根所希望的春晚了。被正统“招安”、被资金“ 收买”,没有了跃跃欲试的勇气和令人兴奋的火药味,草根春晚当初那份“向央视春晚叫板,给全国人民拜年”的激情还会继续燃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