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办节经验 提升节庆水平
——在2009节庆中华协作体年会上的讲话
发布时间:2009-11-18 10:32 来源:
www.ccdy.cn 作者:王石
中国有成千上万个不同性质、不同地域、不同主题、不同形式的五彩缤纷的节庆,已经形成遍布东西南北、关乎男女老少的极其重大的社会生活现象,而且节庆的规模、种类、数量仍在不断攀升。上上下下,人们对于节庆也出现了许许多多的议论,包括批评性的议论,因此,如何提高认识、总结经验、提升办节水平,就成为各地政府和全社会关注的问题。
下面,我想谈谈几点想法。
(一)如何看待和评价改革开放以来日益兴旺的节庆现象,以及节庆中华协作体的工作。
现实地看,我国目前的节日活动以改革开放为界,大体上可分为传统节庆和新兴节庆。
我国全国性的和地域性、民族性的节庆活动自古有之。如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再如藏族雪顿节、维吾尔族古尔邦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等,都具有久远的历史传承。
近现代以来,一些具有进步意义的、甚至革命意义的国际性节日传入中国,如五一国际劳动节、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另一方面新中国成立后设立了重要的政治性、纪念性的节日,如国庆节、“七一”“八一”、五四青年节。这类节庆从时间上看,基本都超过半个世纪,也可以归为传统节庆。
另一类则是新兴节庆。这些种类更加多样、数量急剧攀升的节庆活动,实际上可以视为改革开放的产物、新时期的产物,多数办节历史不超过30年,同样影响到全国各地,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新兴节庆在分布、范围、种类、目的上十分多元,差异性很大,社会评价也各种各样,如何归纳?我认为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时代性。它们基本上不是传统的。即使有所传承,有所依托,也是借古说今、古为今用。如浙江宁海的徐霞客开游节,以徐霞客曾经从宁海开始他的著名的游历为契机创造了开游节,而且越办越好,听说他们还要申请把徐霞客开游的5月19日定为全国旅游日,所以这个节还是具有鲜明的时代感、新鲜感。另外一些如服装节、啤酒节、龙虾节、甜玉米节,都是当代性很强的节庆活动。
二是功能性。我这里是在不含褒贬的、比较中性的意义上来说的。新兴节庆与传统节庆相比,明确的功能性是其特征之一。例如很多地方办节以带动旅游、发展地方经济为目的,将自己创办的节庆称为“地方名片”等等。当然,以发展经济为目的也是具有正当性的,但是作为节庆活动,我们对功能性的理解应该更宽广一些、更多元一些、更长远一些。
三是主导性。办节由政府主导,这也是新兴节庆的重要特征。一般传统节庆、民俗性的节庆基本上是民间自发,到了时候,不必号召,家家户户就都那样办了。但新兴节庆不是如此。目前,许多省、市在政府序列中都设置了专门机构,这说明各地政府已经将节庆活动与推动地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环境全面发展联系起来。
四是产业性。从总体来看,并不是所有新兴节庆都具有产业性的倾向。但是近年来,产业性日益引起各地节庆的重视,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倾向,有些节庆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有序的产业链,有些虽然自身没有发展成为产业,但产业性是一种趋势、一个特征则是肯定的。
究竟应当如何看待和评价我国方兴未艾的节庆活动,如何看待和评价节庆中华协作体?我的基本看法是,纵观全国各地的节庆活动,尽管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一些偏向和问题,但总体而言,红红火火的节庆现象,仍应看作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文化繁荣、人民幸福的生动体现,是凝聚全民族向心力和爱国主义的有效载体,是促进地域文化发展、推动地方经济成长、丰富人民群众生活的重要载体。我们应当坚定不移地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努力提升办节水平,把节庆这件事情切实做好。
2003年,在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文化促进会名誉主席许嘉璐同志倡导下,中华文化促进会作为发起和执行单位,联合全国各地60余家著名的节庆单位创立了“节庆中华协作体”。3年来,协作体认真实施了全国节庆普查,确立节庆评估体系,召开年届性重点城市节庆工作会议,创办节庆中华奖项,展开节庆管理培训,出台节庆年度报告等一系列工作,受到有关方面的高度肯定,并与全国范围的节庆组织及节庆专家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在协作体的成功运作过程中,还逐步形成了一批对节庆领域有深入研究的专家队伍。应该说,节庆中华协作体的成绩是值得肯定的、具有开创性的。
我尤其要讲到的,是中央文明办对节庆协作体这一事物的热情扶持、鼓励和肯定。我们将以此为动力,继续在中央文明办的指导下把节庆工作做好。不久前,中华文化促进会提出了《关于健全发展“节庆中华协作体”组织的若干意见》,希望全国各地有更多的节庆单位加入到协作体来,使之成为一个协作、交流的良好平台。
(二)如何认识节庆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性质与作用。
节日类型多样、功能多元,节日的构成也是综合性、多方面的,但是我本人比较倾向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个说法:节日是文化空间。如果将节日比作一棵繁花似锦的树,有干有枝有花有叶有果,它的根是什么?就是文化。没有这个根本的东西,其他的东西就缺少依据,就会枯萎。任何节日、节庆、会展都有一个核心价值,而这个价值不是别的,正是文化。希望大家在节庆的属性上建立这样一个文化统领的观念。
在这个观念下考虑节庆的作用,也就是前面说到的功能性,思路就不会偏,目的就不会窄,眼光就不会太近。因为文化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你要从弘扬文化、提升人文素质、繁荣文化这样的目的考虑,节庆的作用自然就是多元的和宽广的。
谈到节庆的基本观念问题,即谈到文化与节庆的关系问题,我想特别强调一下中华民族七大传统节日。
关于这个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强调,并且写到“十一五”规划之中。但我认为我们对中央的号召理解不够、贯彻不力,如何弘扬七大传统节庆,还需要下很大的功夫。我最近听到一个词语,叫做“活态传承”,这个词很有意思,传统节庆的继承,不是在书本上、文字上,也不是陈列在博物馆,不是静态的,而是一种活态,怎么个活法,需要好好研究。有人说中国的传统节庆就是一个“吃”字,如何丰富、创新,如何加入新的载体而又能为老百姓所接受,也要研究和实践。文促会和协作体将在这方面尽到自己的努力。
我还有一个建议,建议各地节庆办、会展办和节庆组织的同志们,除你们自己的节庆外,也要义不容辞地把在当地如何弘扬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节日活动,当做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如何总结经验,提升办节水平。
第一是要加强论证,持之以恒。政府主导办节,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强论证、建立法规、持之以恒,这就是科学发展观的问题。我认为科学发展的核心就是两个字——“合理”。一个节庆立在合理上,才有长久的生命力。
第二是要把握方向,倡导好的风气。我建议地方的一把手要过问节庆,要让节庆健康发展,对本地有利,受百姓欢迎,朴朴实实,高高兴兴。曾经有那么几年,不少节庆都过于讲排场,请大腕,搞演唱会;嫌地域性名称不够大,都要冠以“中国”“国际”的名头,而对本地究竟带来什么实际的进步和老百姓欢迎与否、参与与否却不在意。所以,我认为政府主导,就是要主导一个健康的良好的办节风气。
第三,弘扬中华文化。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特别强调“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一思想是党对全球化背景的一个正确而积极的回应,就是在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弘扬中华文化。这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使命。
请同志们想一想,为什么这些年来,人们特别重视春节、清明、端午这些民族节日,为什么比任何时候都重视?为什么韩国将端午申报为他们的文化遗产引起那么大的反响?为什么各地都那么重视各类祭祖活动?那么重视本地历史上的先贤名人?我想,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我们在面对全球化的背景下,必须提升我们的民族自觉和文化自觉,我们是中国人,是黄种人,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我们有本民族的文化信仰、道德标准、行为方式、生活习惯等等。因此,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的民族才不会被同化、被淹没,这个意识应该在节庆中大大予以发扬。我认为,这就是党中央说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也是中华文化的伟大精神。高度重视七大节庆,也是从这个考虑出发的。所以我建议各地政府主管节庆的同志和我们的节庆办、节庆组织,都要在你们的节庆空间中树起中华文化的旗帜。这不仅是我们的传统,也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前提。
我们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中国特色的核心就是中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