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第二届春节文化论坛”召开 中国节庆文化再受关注

“第二届春节文化论坛”召开 中国节庆文化再受关注

2011年11月02日 23:17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济南11月2日电 (记者 邢利宇)“第二届春节文化论坛”2日在此间开幕,百余位文化、民俗、旅游等领域学者及相关政府部门负责人聚焦中国传统节日,就节庆文化内涵、假日经济等话题各抒己见。

  此次论坛由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山东省人民政府和《光明日报》社共同举办。

  国务院参事室主任陈进玉在论坛开幕上说,绵延数千年的春节传统,集中承载着中华儿女极其丰富的人伦情感,蕴含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内涵。这一文化传统,一代接一代地满足着广大民众对团圆、欢乐、祈福、孝义和慈善的道德、情感需求。

  陈进玉指出,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深入挖掘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深入发掘春节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要以此为指导,注重从学术、历史和民间习俗等方面入手,突出民族性、时代性和实践性,继承创新,努力建设春节新文化,促进春节经济的发展。  

  中共山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王仁元介绍了该省连续两年举办“好客山东贺年会”的情况。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舒乙、陶思炎,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教授刘铁梁、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节庆委员会主任李汉秋、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等专家学者,在论坛上分别从国家文化战略、文化产业、公共文化建设、及文化“走出去”等不同角度,提出关于建设春节文化、发展春节经济的意见和建议。

  据悉,本届论坛是在第一届春节文化论坛、春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座谈会,以及一系列春节文化调查研究基础上召开,更注重挖掘和提升春节的文化内涵,更注重春节文化建设的可操作层面。论坛收到论文30余篇。(完)

TOP

专家建言春节文化传承与创新

中新网 2011年06月16日 19:17 来源:新华网 

  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馆组织专家建言春节文化传承与创新

  (记者崔静)国务院参事室和中央文史研究馆16日在北京举行座谈会,组织部分国务院参事、中央文史馆馆员及专家学者等围绕“春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建言献策。专家们纷纷建议,要进一步提升春节活动的时代感和参与性,使春节的核心价值在创新、求变中得到传承、发展。

  中央文史馆馆员、东南大学东方文化研究所所长陶思炎认为,各地在策划春节活动时,应注重在传承传统风俗的同时引入新的时代元素,如组织民众举行民俗踩街、提灯游行、焰火表演等,把市民从家中引向户外,从家庭引向社会。

  此外,鉴于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使城市小区内邻里间的交往有所减少,陶思炎建议组织社区“新年团拜会”,在活跃新年气氛的同时,增进邻里间的了解与团结互助。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岳永逸等多名专家认为,当前春节年味不浓、不少青少年热衷“洋节”却对中国传统节日态度冷漠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春节的庆祝活动愈发缺少民众的参与性。

  “让市民‘看’春节仍然是不少地方春节文化活动的基本特征。”岳永逸说,实际上,能够让百姓积极参与的春节,才是政府组织活动的目标,各地应该想办法,将“旁观型春节”变成“参与型春节”。

  岳永逸举例说,如果能够提供父亲抽陀螺、抖空竹,母亲剪纸、绣花,孩子转呼啦圈等阖家老少同台玩乐的舞台,春节庙会现场定会更加热闹非凡。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际交流的增多,春节等传统节日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冲击。国务院参事室主任陈进玉说,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馆十分重视传统节日文化问题的调查研究,春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其中一个重要课题。此前,国务院参事室与中央文史馆已多次就这一主题展开调研,组织专家进行研讨。

  陈进玉表示,今年四季度,国务院参事室与中央文史馆还将举办第二届春节文化论坛。对于国务院参事、中央文史馆馆员及各方面专家学者提出的有价值的意见建议,将及时整理提供给国务院有关部门决策参考。

TOP

中国传统节庆受关注 “年味儿”浓淡话题又被探讨

2011年06月16日 16:17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6月16日电 (记者 邢利宇)“过年”对中国人来说绝对是一件大事。如今,农历年还未过半,有媒体报道新一年的视听大餐“春晚”已提上准备日程。16日,“春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座谈会在此间召开,70余位民俗学、文化学专家学者出谋划策,让渐渐淡去的“年味儿”又浓起来。  

  “在这样平常的日子里,我们或多或少都缺乏讨论春节文化的兴致,但是在春节文化上出现的问题,根子却深藏在日常生活中,反映的是我们生活方式所发生的变化。”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刘铁梁在座谈会上指出,“年味儿淡了的真正原因,是时代变了,人与人的关系变了,彼此交流的方式也变了。”他认为,这些变化比物质生活的变化还要来的深巨。

  刘铁梁认为,人际关系改变带来的情感危机,不可能靠保留春节等民俗文化形式就能奏效。在城市化过程中,一方面是农村人口的外流和家庭结构的残缺,一方面是城市中居民迅速增长和人们之间的陌生化,这两方面极大地动摇了传统社会互动关系的结构,传统民俗文化作为情感交流的方式和符号意义,很难在生活实践中发挥作用。

  “真正的问题是理解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变化,尊重老百姓的情感诉求,鼓励老百姓自主的节日文化创造,并为此提供最大程度的服务。”刘铁梁说。

  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党组书记、文史研究馆馆长周義则认为,要吸收异域节庆文化的丰富内涵,以兼容并蓄的精神在继承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基础上,把国外节日中一切新的、先进的、开放的、符合时代潮流的东西吸收进来,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潘鲁生提议深入分析当前“春节符号”存在的主要问题。他认为,“春联”“福字”“中国结”等“春节符号”的文化内涵展示不够丰富,而西方的“圣诞老人”、“圣诞树”等视觉符号则丰富多彩。

  此次座谈会由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主办。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袁行霈主持座谈会,国务院参事室主任陈进玉出席并致辞。(完)

TOP

传统节日为文化发展“深根固柢”

第二届春节文化论坛举办

2011年11月03日09:52   来源:《光明日报》 --中国新闻

  本报济南11月2日电(记者赵秋丽、殷燕召、柳霞)过春节“福”字倒贴吗?年夜饭为何先让儿孙辈饮酒?除夕到寺庙“撞钟”吉祥吗?当今社会,不少节日传统已经被人们误读。以春节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如何传承节日习俗,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对文化发展意义重大。今天,由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山东省人民政府和光明日报社共同举办的第二届春节文化论坛在山东省济南市开幕。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地方文史研究馆以及在开展春节文化活动方面有特色的地方负责同志共计100余位代表参加了论坛。

  在过春节的传统心理中,“爱”和“乐”是两大主题。国务院参事室主任陈进玉在致辞中强调,要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注重从学术、历史和民间习俗等方面入手,深入发掘春节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他认为要突出春节团圆、欢乐、祈福、孝义和慈善五大基本文化元素。

  有丰富文化传统的山东以热情好客闻名,山东省常务副省长王仁元在致辞中立足“好客山东贺年会”,介绍了为使齐鲁大地在辞旧迎新中年味儿更足,山东开展春节文化建设的具体做法和经验。

  五千言的《道德经》中,“深根固柢”的理念说明文化能培养民族的生命力。中央文明办专职副主任王世明认为,传统节日能起到“长根”、“聚心”、“铸魂”的作用。他介绍了中央文明办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的具体举措和发展方向。

  光明日报肩负着引领社会思想文化、增强民众精神力量的神圣使命。光明日报总编辑胡占凡指出,举办春节文化论坛,共同探讨如何深度挖掘春节文化内涵、继承春节文化传统、创新春节文化形式,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一次生动实践。他表示,今后光明日报将深化与各方的合作,立足于知识界、文化界,整合、优化报道资源,为我国的文化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文联副主席冯远认为,应该让春节既适应现代社会多样口味,让老百姓在身心愉悦中释放情感,在喜庆欢乐的礼仪、庆典和游艺中接受新知、感受教化,充分发挥传统文化资源、现代科技成果和公共节庆文化平台的作用。

  光明日报副总编辑李春林主持了大会发言。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舒乙、陶思炎,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教授刘铁梁等专家学者立足各自学术领域,对如何弘扬春节文化作了主题发言。

  本届论坛的突出特点是更加注重挖掘和提升春节的文化内涵,更加注重从操作层面为春节文化建设提出意见和建议。与会代表普遍反映,论坛气氛活跃、求真务实、成果丰硕、社会反响强烈,必将对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搞好今后的春节文化活动,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