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寻找华人共同的清明记忆──山西中国清明文化节

寻找华人共同的清明记忆──山西中国清明文化节

寻找华人共同的清明记忆——山西中国清明文化节   

--------------------------------------------------------------------------------

来源:山西青年报 2011年03月30日 08:23


  ■本报记者 闫鑫

  时间:2008年4月2日—15日

  主题:亲近自然、亲近传统、亲近英贤、亲近家人

  活动亮点:主题文化活动,主要有中国传统节日暨寒食清明文化论坛、中国寒食清明文化之乡和中国寒食清明文化研究中心授牌仪式。

  主题文艺活动:晋剧《介子推》太原首演、晋中社火表演等。

  主题民俗活动:绵山庙会、寒食精品文化展、全国首届风筝、秋千、拔河邀请赛和蹴鞠表演。

  主题缅怀活动:公祭介子推大典、万人踏青植树等。

  第一届 寒食清明文化之乡落户介休绵山

  2008年4月2日—15日,首届“中国清明(寒食)文化节”在绵山举行。本次文化节由中央文明办、中国文联、山西省人民政府主办,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晋中市人民政府、介休市人民政府、绵山风景区具体承办。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家正、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时任山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高建民(现任中共山西省委常委、副省长)、山西省副省长张平、国内著名民俗专家学者参加。

  启动仪式上,介休也被授予“中国寒食清明文化之乡”,绵山被授予 “中国寒食清明文化研究中心”。首届“中国清明(寒食)文化节”旨在以清明节为载体,以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题,努力普及清明节和文明礼仪知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增进人们的情感交流,让人民群众共享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丰硕成果。

  作为本次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传统节日暨清明节论坛”,邀请了全国民俗界、历史界、文化界的近50位专家学者,不仅实地考察了介休当地寒食、清明节的民俗文化,还登上绵山,共同祭拜了介子推。与会者对寒食节、清明节的起源、发展等追根溯源,并就传统节日与现代社会文化发展及传统文化复兴的关系等进行研讨,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有些专家学者还对传统节日如何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提出了具有操作性的建议。

  第二届 全民参与体验清明文化

  时间:2009年4月1日—4月15日主题:走进清明源地、体验清明文化活动亮点:“1+10”系列文化活动,即举办一个启动仪式,开展十项系列活动。

  十项系列活动为:

  1、举办“我们的节日——第二届寒食清明文化论坛”研讨会

  2、绵山风景区祭奠介子推活动

  3、绵山组织万人庙会活动

  4、举办绵山景区第二届全国寒食清明民间艺术作品展

  5、举办《绵山神佛造像》精品书籍发行仪式

  6、新编晋剧《介子推》修改剧目上演

  7、举办《介子推与寒食清明节》一书首发式

  8、举办大型清明节“绵山挂祥铃”节日传统活动

  9、组织清明植树或万人踏青纪念性活动

  10、组织介休市青少年寒食清明故事会、赛诗会

  为传承清明节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弘扬清明节传统健康的民族文化,使我国古老的优良传统文化与和谐社会的建设相融合,从而丰富和谐社会的内涵,中央文明办、中国文艺家联合会、中国民间文艺者合作协会、山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了“晋风和韵2009·山西介休清明(寒食)文化活动”。

  本届寒食清明文化节通过论坛研讨、祭祀、展览、民俗比赛和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展示寒食清明文化的起源、传承与发展。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齐聚清明源地,体验清明文化,共同庆贺这一盛典。另外,斯洛文尼亚、孟加拉、以色列、苏丹、越南、韩国、新加坡、摩洛哥、斯里兰卡、尼泊尔等国驻华大使参加文化节活动。

  本次文化节的一大亮点是,传统节日假日旅游高层论坛与《绵山神佛造像上品》新书发布遥相互应。全面展示了介休地方文化特色,观赏性和参与性强,是本次文化节的又一特色。清明民俗活动比赛、寒食精品展、公祭介子推大典等活动,充分展现介休浓郁的民俗风情,展示改革了开放30年来介休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市民奉献上一道精美的 “民俗文化大餐”。

  第三届 海内外华人的共同节日

  时间:2010年4月1日—15日主题:走进清明源地、体验清明文化

  活动亮点:

  亮点一:《清明节》特种邮票首发。《清明节》邮票共3套,它的发行使我国五大重要传统节日的纪特邮票得以“全部团聚”。

  亮点二:冯骥才先生两部新作《绵山彩塑》、《绵山包骨真身像》在绵山首发。

  亮点三:海内外华人共论清明。

  亮点四:春秋礼仪公祭介子推。

  亮点五:全民参与荡秋千、放风筝、拔河、踏青、植树等民俗活动。

  亮点六:舞台版 “清明上河图”。绵山一带保留的寒食清明民俗活动,在本届活动中有声有色为游客打造了舞台版的 “清明上河图”。

  亮点七:著名表演艺术家唐国强应邀为本届文化节深情朗诵了缅怀介子推的《介贤颂》。

  本届文化节由中国文联、山西省人民政府主办,中邮集团总公司、中国民协、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省文明办、山西省文联、山西省侨联、山西广播电视台、晋中市委、市政府、介休市委、市政府和绵山风景区承办。

  本届文化节在前两届成功举办的基础上,更重全民参与性。由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领衔的论坛,邀请了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海内外民俗类、历史类、文化类的60余名知名华人专家学者参与。另外,全市千余名中小学生开展了绿色缅怀—经典美文诵读。主题民俗活动有寒食精品展、荡秋千、放风筝、拔河、蹴鞠等清明民俗活动表演和绵山庙会等。主题缅怀活动有400余人参加介公祠公祭介子推大典,介公墓插柳扫墓及植树等。公祭大典依照春秋时期古老的礼仪,着春秋时期服饰,采用现代祭祀物品进行公祭,表达几千年来人们对介子推的绵绵追思以及对他廉洁诚信、功不言禄等垂世品格的传承、纪念。

  清明文化之乡——绵山的民俗传承

  ■本报记者 闫鑫

  犹如屈原与端午节一样,古代先贤介子推与清明节不可分割的联系,使得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清明,蕴含了敬贤的人文内涵。渐渐地,清明节从一个岁时之节逐渐演变成为国家民族节日。

  插柳、扫墓、品寒食、祭拜介子推……在清明(寒食)节的发源地——山西介休绵山,生活在这片古老土地上的人们对清明寒食有着更深的感触和理解。也正是因此,这里清明节期间的传统文化和民俗活动得到了最真切的解读和传承。

  清明节源于介子推

  清明节的起源,必须先从寒食节说起。寒食节,因纪念春秋时期忠孝节义名臣介子推而设,它在我国传统节日中形成最早,也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距今已有2640多年的历史,比端午节早200年历史。

  东汉周斐《汝南先贤传》明确记载,当时民间已将介子推故事与禁火习俗相提并论。其曰:“介子推以三月三日自燔,后成禁火之俗。”西晋孙楚《北堂书钞·祭介子推文》曰:“至三月清明,断火寒食,其至先后一月。”

  介子推是春秋时期晋国人,一度追随晋献公的公子重耳流亡他乡,在外19年。其间,介子推在重耳饿极之时,悄悄割下自己的股肉给重耳充饥,重耳知后感动莫名。后来,重耳终于回国即位,是为晋文公,却在封赏群臣时,落下了介子推。功不言禄、洁身自好的介子推携母出走,隐居介休绵山山中。晋文公悔悟后上绵山寻访,求之不出,无奈之中放火烧山,想逼他携母出山。但是狐偃、赵衰这两个也曾经随重耳逃亡的大臣,自知自己的功劳比不上介子推,暗中使人四面举火,最终将介子推母子烧死在绵山上。晋文公追悔莫及。

  据传介子推母子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晋文公悲痛欲绝,于是将烧焦的树干做成木屐,“朝夕相随,终身不离。”第二年还孝服登山祭奠介子推,见柳树死而复生,绿枝千条,于是折柳枝戴于头上,并赐该柳树为“清明柳”,定清明为清明节。同时还下令晋国官民在介子推忌日禁火,只吃冷食,禁火寒食于是相沿成习。

  一些专家研究认为,寒食清明节为介子推而设,寒食节又融会于清明节之中,这两次文化大变迁,大约在唐代已经全部完成。介子推的事迹在古代中国统治者和文人士大夫的眼中是最具有楷模价值的。他忠君忠国,功不言禄,视名利如粪土,这些都是古代人推崇的品行。所以寒食节纪念介子推,清明节祭扫介子推,使寒食、清明加速合并,平添了丰厚的文化内涵,增强了文化魅力。

  两千年的节俗演变

  那么,两千多年来,我们的寒食节、清明节是怎样过的呢?绵山作为寒食清明节的发源地,又有哪些独特的民俗呢?

  参加“中国清明(寒食)文化节”论坛的学者们提到,“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清明插柳”等谚语,提醒人们合理安排农时,也是在提醒人们不忘尊重自然,不忘尊重他人,更是提醒人们要常怀报恩之心。除民间传说插柳是为介子推母子招魂外,古人认为柳树得春气之先机,阳气最盛,“插柳”“戴柳”可驱邪,后来又发展出“插柳留春”的文化意蕴。

  清明节的主体内容其实并不仅仅是去扫墓,而是丰富多彩的春日娱乐。作为民俗节日的清明节习俗,既包含了插柳等悼亡、追思、祭祀活动,又兼容着以野外春游、踏青、游艺、娱乐等迎接春天之趣。

  介休绵山作为寒食清明节的发源地,更有其独特的民俗活动。民间至今仍保留着传统习俗。清明时节,绵山一带的人们纷纷上绵山祭扫介子推,植树、踏青、墓前栽柳、打秋千、放风筝、拔河。寒食清明的特色食品品种繁多,风味独特。传统的子推蒸饼、子推燕、蛇盘兔面塑、枣饼、麻糖、贯馅糖等已成为时尚食品。其中多数寓意深刻,如祭食蛇盘兔,俗有“蛇盘兔,必定富”之说,意为期盼民富国强;子推燕,取介休方言“念念”不忘介子推高风亮节。

  自2008年清明节到来之际,在清明(寒食)节的发源地举办清明节主题系列文化活动,意在传承中国古代遗留至今的传统民俗节日——清明(寒食)节,将中国优良的传统文化精神一直延续下去。文化节上,山西省副省长张平说,介休作为著名的寒食清明文化之乡,具有深厚的孝老爱亲、诚实守信、勤勉节俭的良好风范与道德传统。近年来,寒食清明文化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对推动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中国的传统节日凝结着不息的民族精神与情感,是推动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不断发展的宝贵资源。隆重纪念这些古老的节日,就是要通过各种纪念活动,凝聚民心,激发斗志,为构建和谐山西,创造美好未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寒食节民俗

  寒食清明节发源地人们的祖先,在这一天无论天气寒暖,都会在介公庙赤裸上身,头戴柳帽,肩扛铡刀,在庙前长者宣读过表文之后,跳一支为介公招魂的舞蹈。人们用这种方式来表达世代不断的介子情怀。

  拜 扫

  介休绵山,寒食清明节的早上,各个家族的最长者带领儿孙们(女子有避讳)整齐肃穆地前往祖先的坟地祭拜。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将食物(最重要的就是子推馍)供祭在亲人墓前,孩子们将“蛇盘兔”、“子推燕”撒于坟顶滚下。

  首先由最长者代表全家向祖先祭酒,撒纸钱,为坟墓培上新土,整理墓前的柳树(新墓要插新柳,植树的习俗正是从这一风俗中演变而来),然后叩头行礼祭拜(从长辈到晚辈按次序跪拜)。临走时要在柳林里裁出一些齐整的柳枝,将“蛇盘兔”“子推燕”分散穿在柳枝上,回家后要将柳枝置于房中高处,意沾先祖德泽。

  植 树

  晋文公第二次祭拜介子推时,曾亲手折几枝嫩柳插在子推的坟头,后来有人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所以植树的风俗和介子推精神一直流传至今。

  打秋千

  古代有打韆鞦的习俗,也叫千秋节,千秋两字过去均为“革”字旁,意思是揪着皮绳而迁动。这是远古时人们为了获取高处的食物而进行的活动。开始仅是一根绳子,双手抓绳而荡。绵山抱腹岩挂铃,就是打秋千的雏形。

  汉武帝时,宫中以“千秋”为祝祷之词,取“千秋万岁”之意。以后为避忌讳,将“千秋”倒转为“秋千”,即成为今日的 “打秋千”(介休方言称之 “打悠千”)。唐代,宫中打秋千盛行,被称为“半仙之戏”。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现在这种活动不仅在国内十分普遍,也流行到了日本、韩国及东南亚等国。

  挂祥铃

  贞观十四年(640年)长安大旱,唐太宗李世民向绵山活佛志超求雨。果然大雨倾盆而至。贞观十五年,李世民意欲朝山礼佛。君臣们议及礼品时,魏征说:“铃者,灵也,挂铃谢恩是为上策”。太宗便命人打造铜铃。是年三月十七(志超成道日),太宗来到绵山,请当地百姓将此铃挂于抱腹岩顶,形成了还愿挂铃的习俗。

  绵山挂祥铃活动,场面极为惊险壮观,先由绵山宗教乐团在特定的庙殿里举行隆重的专项法事活动,经过传供、拈香、诵经、请铃祈拜、宣文等程序后,将经过训练的专职人员从岩顶用绳索徐徐放下。当降到半空时,挂铃人利用前后晃动的惯性,将人悠进洞内,再用铁钩钩住顶壁,打进楔桩,系好铜铃。挂完后,挂铃人燃放鞭炮,地面上锣鼓齐鸣,掌声雷动,一派庄重吉祥的气氛,令人赞叹不已。

  清明祭祖是连结华人的纽带

  ■本报记者 闫鑫

  面对缤纷的“洋节日”,传统节俗却在我们的生活中渐行渐远,每逢佳节,就成了中国学术界强烈呼吁保护中国传统民俗节日文化的最佳时刻。连续举办了三届的清明文化论坛,吸引了国内外的专家学者。

  学者一致认为,传统节日的传承者是全民,只有广大人民从精神到心理都接受传统节日,节日遗产才能传承下去。而清明节作为中国最主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

  把节日留在人民心中

  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大潮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人们仿佛患了传统节日文化的失忆症,人们的年节习俗活动几乎消失殆尽。每逢佳节,就成了中国学术界强烈呼吁保护中国传统民俗节日文化的最佳时刻。2006年,我国把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七夕节、重阳节列入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又把传统节日列为国家的法定假日。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国务院参事冯骥才,在传统节日(寒食、清明)论坛上作主题发言时说,面对传统节日淡化的现状,需要政府、学术界、文化界、商家等多方共同努力,让传统节日重新成为全民自发性的文化节日。

  冯骥才认为,传统节日的传承者是全民,只有广大人民过好传统节日,从精神到心理都能得到充分满足,节日遗产才能传承下去。“但我们的传统节日越来越淡化,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把传统节日定为法定节假日无疑将为此提供偌大的方便、开辟崭新的空间。我们很高兴看到清明节等传统节日定为法定假日,但我们更希望清明节的实质能通过有史以来的各种形式真切地渗透到每个炎黄子孙的心中。”他说。

  节日是民族的DNA

  冯骥才认为,一个民族精神的DNA,特别鲜明地表现在节日文化中,其他文化形式——戏剧、歌舞、年画、剪纸等也有这些特点,但不如节日文化这么强烈、集中,它是一个民族凝聚力、亲和力的具体表现。

  冯骥才曾向与会的专家和媒体散发了一份表格,分析了七个传统节日的主要方式、崇拜目标、相关民俗、饮食、新形式和内容等,从中得出一个结论:春节是目前状态最好的传统节日,全球华人都过,而且增加了春晚、电话(短信)拜年、订年夜饭等新内容。清明、中秋的状况也较好,而七夕和重阳被整体淡化,甚至遗忘了。而且,所有崇拜对象已不复存在,相关民俗也七零八落了,只有饮食传统保存了下来。

  冯骥才分析了传统节日淡化的五点原因:一、传统节日与农耕文化有关,在向城市文明、工业文明的转型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疏远了;二、在全球化时代,各种文化信息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和冲击,疏离了人们对传统节日的意识和情感;三、传统节日皆为农历,现在的年轻人不大会进行农历和公历的换算;四、从“五四”到“文革”,对历史的否定和割裂不是轻易能衔接起来的;五、我们自己也缺乏历史情怀和文化情怀。

  “我们的节日是我们民族文化的载体,最关键的是我们要继承我们的传统,不失掉我们的传统。就是因为我们的传统有逐渐涣散的危险,高调地过民族节日,为的就是不失掉我们的传统,唤醒国人珍重我们的传统。不要在全球化的过程中,迷失了自己的坐标。”他说。

  冯骥才认为,淡化的传统节日不是仅仅靠政府和专家的提倡便能改变的,更需要全民的自发参与。他建议节日文化要从娃娃抓起,社会和家庭都要培养孩子的节日情怀,节日教材要进小学,但不要考试,要让孩子有兴趣和乐于接受。另外,社会各界要开展各种公益活动,弘扬推广节日文化,公益可与市场结合,如西方人过圣诞节和情人节时,商家都开发了大量与之有关的产品,还可拉动内需。

  同时,他强调节日文化的创造,必须符合时代需求和艺术规律。冯骥才最后说,营造传统节日氛围,重建节日文化,政府、学术界、文化界和商家必须齐心努力,联合打造,变成一个全民的自发性的文化节日,未来才可能发挥作用。

  清明节是华人的感情纽带

  论坛上,冯骥才先生说,我们不能把所有节日变成欢乐中国节。节日是人们情怀的需要,有的表达人际之间的感情,有的是思念故人。清明节既是对亲人的思念,又是万物复苏之际,人与大自然的亲近之时。清明本是一个节气,这个节气过后雨季即将到来,人们由修房想到修缮先人坟墓,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每个中国节日的味道都不同,清明表达了对故人的思念、中秋表达了人对团圆的企望,这类温情脉脉的节日,不能是西方的狂欢式节日。

  与会专家们同时指出,清明节是中国最主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无论从起源还是从其流变中,我们都可以归纳出清明节的两个象征意义,一是感恩纪念,二是催护新生。

  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白庚胜说,为了缅怀祖先,大力崇尚热爱自然、饮水思源、忠孝仁义的传统风范,弘扬清明文化,凝聚亲情,要努力探索传承传统文化的新形式,使传统节日与现代生活方式相适应,不断增进活动的亲和力、号召力、吸引力,使节日文化价值体系得到丰富与发展。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刘守华提出,我们在延续清明节传统习俗时,应深入体察它的文化意蕴,扬其精粹,移风易俗,他倡导三点,首先清明节不仅要祭扫亲人陵墓,更要铭记和发扬先辈的功德;第二是将祭祖活动扩充到对已故民族精英和革命先烈的追思怀念;第三是将踏青、插柳等活动扩展升华为一项绿化生活环境、保护自然生态的大规模行动,使中华民族更加兴旺发达。

  海峡两岸学者绵山共话清明

  ■本报记者 闫鑫

  2011“中国清明(寒食)文化节”将于4月1日在绵山开幕。在成功举办三届中国清明(寒食)文化节后,山西省介休市绵山风景区今年将“文化节”与第九届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相结合,邀请海峡两岸百位学者在绵山共话清明。此前的3月19日,首届海峡两岸清明文化论坛在上海举行,清明节这一传统节日已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清明节之所以成为中华民族生命精神集中体现的日子,因为它体现了炎黄子孙崇敬先人、仰慕先贤的民族精神。清明节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意识到:我们有着共同的祖先,我们的血管里流着相同的血,中华民族每一个组成者的生命都是贯通而为一的。

  海峡两岸学者聚绵山

  3月31日至4月4日,山西省介休绵山风景区将举办第九届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暨“我们的节日——清明”文化节。由民进中央、全国民协举办的“两岸文化交流论坛”,已经成为两岸四地文化与学术的重要交流平台,本次论坛选择在中国清明节这个传统节日,并在中国清明节的发源地介休绵山举办,旨在促进中华传统文明的传承和发扬。

  “海峡两岸文化论坛”已经成功举办过八届,很好地推动了两岸文化交流合作,解决了许多两岸文化交流中产生的问题。而绵山作为我国传统节日——清明 (寒食)节的发源地,已成功举办了三届中国清明(寒食)文化节活动,将清明节这一传统节日赋予了新的内涵、新的历史使命。

  2011年民进中央首次将论坛举办地选在北京之外的地区,并且和寒食清明文化节同时举办,这是对寒食清明文化节所独有的文化内涵的充分肯定。举办第九届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将进一步提升清明文化节的知名度,使之成为介休绵山对外开放、加快发展的文化名片。

  民进中央主席严隽琪亲赴绵山

  4月1日绵山将进行重大的论坛开幕式,并组织嘉宾观看绵山特色清明文艺表演,之后将进行主题演讲和研讨会。为期三天的 “海峡两岸文化论坛”,将邀请民进中央主席严隽琪、副主席罗富和、王佐书,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会长许嘉璐,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中国民协副主席刘铁梁,两岸客家文化交流协会理事长饶颖奇,部分港澳台嘉宾以及国台办、中央文明办、中央统战部、中国文联、山西省、晋中市等100多位领导和学者参与。

  据主办方介绍,本次文化节将巩固并深化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的成果,扩大“我们的节日清明”系列活动的国际国内影响力,加强两岸学界在“民俗”方面的文化交流与学术研究,增强中华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

  清明节是认祖归宗的纽带

  一个节日能延续千年并受到人们的长期遵守,其所蕴含的意义,是在中国文化体系中,中国人有极为尊敬祖先的习惯。清明节放假的意义不是休息,而是纪念,并通过纪念来唤起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在3月19日上海举行的首届海峡两岸清明文化论坛上,不少专家认为,清明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现在人们对于台湾归来的愿望是越来越强烈了,随着“三通”的逐步实现,清明节不忘祖的礼数,台湾人民也一样可以回来祭奠轩辕黄帝——我们华夏民族的共同祖先。

  “我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感情,就是从敬拜祖先牌位与清明扫墓开始的。如今,清明节终于不仅在台湾,也在祖国大陆成为国定假日,这再一次证明优秀传统文化是两岸的精神纽带。”台湾著名学者朱高正在题为《清明文化的省思》的演讲中如是说。

  据主办方介绍,本届论坛将以中华传统节日文化为主题,传承中华民族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增进两岸文化共识,扩大学术交流合作,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和中华民族振兴。目前已邀来众多两岸四地的100多位官员及文化学者,届时将各自畅所欲言,讨论共同关心的“两岸文化交流”。

  本次论坛将对6个议题进行探讨,包括中华民族共有的传统节日、法定假日与公共文化服务、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传统节日、节日文化内涵与历史文化解读、寒食清明习俗与现代进程中的新民俗、过好“清明”等传统节日的意义与建议,为两岸交流又搭建了一座文化的桥梁,这是两岸学者的创举。两岸文化论坛的举办,将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进一步促进两岸文化交流,为发扬清明文化乃至中华文化提供有益的启迪和思路。

  宝岛台湾这样过清明节

  在台湾,清明节是一年里所有节日中很重要的节日,这一天是要放公假的。但有两三千年历史的清明节,前些年在台湾竟差点被废除。2007年4月,当时岛内掀起新一波“去中国化”浪潮,民进党中常会通过决议,建议废除清明节的法定假期,改立《自由时代》创办人郑南榕自焚的4月7日为台湾的“言论自由日”,并要求时任“行政院长”的苏贞昌尽快办理。消息既出,引发蓝营以及广大民众的强烈反弹,民进党的阴谋最终没能得逞。

  台湾过去有“清明不回厝无祖”的说法,指的是清明节不回家扫墓挂纸的人就等于没有祖先,即使在外窘困没有路费回家的人,这一天也想方设法回家扫墓,这足见岛内民众对这个节日的重视程度。

  据台商和台胞讲,台湾清明节习俗和大陆差不多。台湾的清明节也叫扫墓节,家家户户都要在祖坟上“挂纸”和“培墓”。一般在清明节前,人们由一家的长辈率领,带着锄头、镰刀、酒、祭品等到自家祖先的坟墓上扫墓,一般分成“挂纸”和“培墓”两种扫墓仪式。“挂纸”在台湾的习俗中称为“压纸”、“压墓纸”,一般用石头或砖块将长方形的黄白纸,或红黄蓝白黑五色纸压在坟上,表示子孙已经祭拜过祖坟。挂纸时,用小石头或砖块将墓纸压在坟上,表示这个坟是有后嗣的。扫墓的同时,也要祭拜长期站在一旁守护墓地及祖先安灵的土地公(有一块小石碑),一方面是慰劳,更有感恩图报的意思。“培墓”的时间多在清明节前夕,先要用锄头或镰刀将生长在祖先坟墓上的野草清除,加以培土整修,如果墓碑上的字体模糊不清,则必须重新描写,使其焕然一新。台湾民间习俗若是家有长子娶媳妇、添丁生子或置产等,一定要在培墓时点“姓氏灯”,祭拜之前燃烛,祭祀后不熄灭,而是将它小心地放在灯罩内带回家(沿途不可使其熄灭)放在祖先的灵桌前。

  除扫墓之外,台湾的清明节家家户户插柳摆艾上祭品,还有踏青、斗鸡、插柳、拔河、荡秋千、赐火等活动。另外,台湾的漳州籍人清明节是在农历三月初三,台湾客家人祭祖扫墓的时间是从元宵节过后便开始,日期由每家自定,一直到清明为止。

  绵山将成宗教研究基地

  ■本报记者 闫鑫

  绵山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儒释道都在其中有所体现。3月31日,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将在绵山设立研究基地。这也是本届清明(寒食)文化节期间的一项重要活动。

  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由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理事长许嘉璐担任院长。研究院的发展目标是:立足本国传统学术,培养高端国际型人才,建成高端国际交流平台和高端国际学术研究机构。研究院旨在吸引世界范围内在人文宗教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者参与研究,搭建不同信仰与文明之间的世界知名的对话平台,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世界的和平贡献智慧和力量。3月31日,许嘉璐将出席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在绵山设立基地的揭牌仪式。

  世界各国民俗工艺品在绵山展出

  ■本报记者 闫鑫

  布老虎、面塑、剪纸、烫画葫芦……每年的清明寒食文化节上,总少不了极具地方特色的民俗工艺品,今年游客在文化节上,不仅能看到原汁原味的山西民间工艺品,还将欣赏到来自世界各地有代表性的民族工艺品。

  据主办方介绍,他们早在几个月前就开始联系各国驻华大使馆,邀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人和民间工艺品来绵山参加本届文化节。届时,游客在参与民俗活动的同时,还能欣赏到国内和日韩、东南亚、欧美等地做工一流、具有代表性且难得一见的民族工艺品。

  多项民俗活动展示清明文化

  ■本报记者 闫鑫

  在第九届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暨“我们的节日——清明”文化节期间,绵山风景区内将举办多项民俗活动,全方位展示清明文化。

  清明是我国古代寒食节,因为正值春季万物复苏,因此清明习俗除了祭祀祖先,还包括踏青、蹴鞠、荡秋千、放风筝等多种活动。清明文化节期间,绵山风景区将举办清明寒食精品展、祭祀介子推大典、挂祥铃等民俗活动,为游客全方位呈现清明节的民俗文化。

  百余位来自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除研讨会外还将参加绵山祭祀介子推大典,参观大罗宫(历届雕塑博物馆)、圣乳泉(自然奇观)、正果寺(真身舍利文化)、挂祥铃(民俗表演),观看绵山夜景“周易灯图”、地方歌舞晚会等,与广大游客共度清明传统节日。

  3月29日到4月5日灵石人可免票游绵山

  ■本报记者 闫鑫

  昨日,记者从绵山风景区了解到,在第四届清明(寒食)文化节期间,除介休市人可凭身份证免费游绵山外,今年3月29日到4月5日期间,灵石人也可享受这项免票优惠。

  为弘扬“寒食清明文化”,使大家过一个更别具意义的清明节假日,作为“寒食清明节”的发源地;“第四届寒食清明节”、“第九届海峡两岸文化论坛”的承办地——山西介休绵山风景区,为感谢来自各方对本次活动的支持和帮助,将特批在本次活动时间内,山西省灵石县的所有游客实行免除门票政策。届时灵石县的游客可凭本地身份证来绵山进行旅游参观。

TOP

中国(开封)2011清明文化节盛彩开幕

2011-04-04 23:47   来源:中广网河南分网

4月4日上午,中国(开封)2011清明文化节盛彩开幕

开封市长周以忠致欢迎词

河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省长孔玉芳出席开幕式并宣布我们的节日——中国(开封)2011清明文化节开幕

  中广网河南分网(记者 曹中原)4月4日上午,由中国文联、中国民协、河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河南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文联、省民协和开封市委、市政府承办的我们的节日——中国(开封)2011清明文化节开幕式在清明上河园隆重举行。河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省长孔玉芳出席开幕式并宣布我们的节日——中国(开封)2011清明文化节开幕。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副主席罗杨,河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庚香,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撒贝宁等出席开幕式。
  开封市委书记刘长春主持开幕式。刘长春代表开封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和和520多万开封人民向对各位嘉宾的光临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开封市长周以忠致欢迎词。周以忠说,开封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书法名城、中国菊花名城和中原经济区核心城市之一,作为中国清明文化传承基地,2009年以来,开封连续两年成功举办了中国(开封)清明文化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清明节俗文化品牌,确立开封清明节俗文化在国内外的特有地位。今年2月16日,开封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为开封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了一道新的光环,也为开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搭建了更为广阔的平台。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又是一个远足踏青、新近自然、拥抱春天的人文仪式,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我们的节日——中国(开封)2011清明文化节期间,开封将突出“传承文明,拥抱春天”的节日主题,推出近40项特色清明节俗文化活动,特别是新版《大宋-东京梦华》的精彩上演,中国(开封)清明文化节节徽和清明节吉祥物“柳娃---清清、明明”的问世,以及清明节大巡游、清明“颁新火”、 开封名园征联大赛、传统民俗民风表演等活动,以更加广泛深邃的文化内涵、更具传统韵味的文化时尚,向海内外展示开封清明文化的传统魅力,呈现古都开封宋韵春色、盛世清明的如画美景。
  周以忠希望通过举办我们的节日——中国(开封)2011清明文化节,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厚重的传统文化,充分展现开封古今文明交相辉映的盛世景象,使更多的海内外宾朋认知开封历史、领略开封文化、了解开封发展、展望开封未来,感受这座千年古都的历史渊源、文化华章、时代风采。开封人民将以拥抱春天、海纳百川的襟怀真诚欢迎四海宾朋的光临!
  罗杨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对河南省委、省政府和开封市委、市政府为开封清明文化的复兴付出的辛勤努力,对开封广大人民对复兴开封、复兴中华文明的身体力行表示衷心感谢。他说,中国(开封)清明文化节已经成为了一个享誉海内外的文化品牌,出现了 “在当代说清明文化就不能不说开封、看清明文化就不能不来开封”的美谈。中国(开封)清明文化节早已超越了一个节日范畴,成为了当代的一种文化现象、一种民族的精神、一种民族符号的象征。作为一个深深扎根历史文脉的城市、一个亲近自然山水的城市、一个闪烁着人类人文精神光芒的城市,开封一定会是一个前程似锦的城市。他祝愿中国(开封)清明文化节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程中的一个新的华彩乐章!
  开幕式上,河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庚香,省文联副主席何白鸥,省邮政管理局副局长訾小春,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北京大学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张希清为《清明百景》(第二组)个性化邮票揭幕。
    据悉,本届清明文化节将持续至4月29日,期间,将举办清明文化节大巡游、清明文化论坛、桃花诗会等一系列活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