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年”怎么没有“味儿”
中国新闻网 2011年02月16日18:57 来源:中国财经报
本报记者 丁莉娅
“年味越来越淡了”,春节长假刚过,登录论坛、贴吧、微博发现,不少网友在网上发出这样的感慨。这让人们不禁开始反思春节正在发生什么变化?层出不穷的“新年俗”,让春节年味变淡了,还是象征着春节正以新的面孔复苏?
过去的“年”:总在人们心头回味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如今还有多少人记得这首童谣?这种纯正意义上的年味,现在很难找到当初的影子。
这几年来,人们越来越找不到“过年”的气氛和感觉,这种怀旧式的疼痛折磨着一些热爱旧年的人。在北京一家外企工作的刘鑫告诉记者:“这两年工作比较忙,我和妻子就在北京过的年,年货都没怎么准备,年夜饭也是在饭店吃的,觉着过年越来越没有年味了。而在这里最大年味的体现是,外来的人大都回家过年了,路上车少了,车上人少了,道路顺畅了。”
说起小时候自己在老家过年的场景,刘鑫滔滔不绝:“离过年还有一个多月,家家户户就开始置办年货,父母忙活着准备过个热闹年,孩子们则巴望着穿上漂亮的新衣,不用再写作业上学可以晚睡晚起,可以和大伙一起放鞭炮。我老家每年的春节还有耍龙灯、划旱船的习俗,穿街过巷,鞭炮鼓乐齐鸣,别提多热闹了。”
有民俗专家介绍说,过去人们过年是非常讲究的,过的也不仅仅是大年初一这一天,而是从腊月初八就开始了。为迎接新年的到来,人们还要做多种准备,除此之外,还要耍花灯、逛庙会等等,一个“年”且要过一阵子。按照以往的习俗,过了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个年才算是过去了。年过去了,“年味”还在人们心头回味。
“年味”淡了:缺乏新方式与新载体
春节,本来就是一种民俗,它是我国长期农耕文明的产物。而过年,则更多地呈现出农耕经济时代所形成的儒教伦理的情感色彩,如宗族认同、亲情寄托、避凶化吉、喜庆团聚等,伴随而来的是各自不同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各种年俗。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农村逐渐集镇化,“农耕文明”亦日趋式微。可以想见,一种失去了依托的民俗怎能长久存在下去?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民俗学会会长朝戈金认为,年味的变淡,实则与农业文明以及农业生活有关。春节活动中所有的主题都离不开农业社会农事的世俗性,农民用一些仪式表现对来年农业丰收的热切祈求,是农业文明的集中反映。当进入工业社会后,人与节令、四季循环等产生的距离撼动了年、节对人的特殊意义,使得世俗性的节日氛围变淡。过去过年,人们可以品尝到平时难以享受的食品,还能穿上新衣服,这些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一种期盼。而如今,物质生活丰富了,过年时所接触、享受的一切和平时差不多,因此对年的渴盼没有过去那样急切。
朝戈金还表示,过去人与人之间以社区或家族形成群体,民俗活动比较容易搞起来,而在城市里则成为一道遥远的景观,这也与人的相处方式有关,涉及人与人之间的区隔感。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加快,还有家庭小型化等,这都是不可阻止的历史趋势。
中国人真的离“年”越来越远了吗?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国家“非遗”保护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主任冯骥才曾谈到,看看年前两三天各个商场、市场中挤得满满的置办年货的人;年根儿下,全国各地大小车站里黑压压的人潮,那些扛着大包小包拥挤着要抢在大年三十前回到家中的人,我们依然能感到“年”的情结依然如故,人们对于年的情感并未淡漠。我们缺少的年味,实际上缺少的是“年”的新方式与新载体。
“新年俗”:走入寻常百姓家
随着科技的进步、时代的演变,沿袭了千百年的拜年习俗也随之变化。
兔年新春,微博拜年成为年轻人拜年的新方式。连日来,记者在新浪、搜狐、腾讯、网易等网站的微博上看到,以“新年快乐”为主题的微博祝福俯拾皆是,动辄上百万条之多。
除了互道祝福,网友们还在微博上贴出长假旅游的照片,或发视频“现场直播”过年景象,热闹非凡。不少网友表示,这种新的拜年形式虽然不如登门拜年直观、感性,但非常方便、高效,更适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微博上过大年别有一番新感觉。
此外,在微博、网络微社区话题指引或网友倡导下,回忆童年春节、春节习俗等话题引发广泛参与,让“越来越没有年味”的春节重又增添了亮色。网友在微博上热烈讨论着踩高跷、守岁等这些春节习俗,分享各自的过年心情。随着微博客数量的递增,微博拜年成为今年最潮、最火、最低碳的拜年方式。
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除夕夜,网上过大年成为新时尚。很多年轻人一边和家人一起看央视春晚,一边在网上盯着“网络春晚”。另外,也有不少民众选择举家出游过大年、健身休闲过大年、学习充电过大年……随着时代变迁,人们过年的方式也在变化,一些“新年俗”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
在不少民俗专家眼里,与时俱进是年俗发展的生命力,网络春节这一现代流行方式也在民俗活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有专家认为,目前,网络已渐渐成为春节民俗的新元素。尤其对年轻人来说,“网络春节”极富吸引力,提供了更丰富、更多元的选择,并带来不少便利。
有评论人指出,传统年俗的逐渐消失,年味的逐渐淡化,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是工业文明代替农耕文明、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的必然结果。要使人们觉得过年有意思,有年味,就必须与时俱进,增强和构建具有现代文明特征的年俗的土壤基础,赋予“年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从而在继承具有积极意义的传统年俗的同时,逐渐形成现代新年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