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春节民俗志活动专贴

春节民俗志活动专贴

头脑灵活的洛洛同学早已发出了倡议书,请见:
http://www.chinesefolklore.org.c ... p;extra=&page=1

哪位坛友如果技痒难耐可以先随手写写,最后我们汇总个脱水贴,也算为论坛假期加加热。

此活动贴在活动结束后会移动到田野与文本版块或者岁时节日版块,大家普遍认为写的好的就发到给民俗志写作版块。

TOP

积极响应和支持倡议:)

TOP

明天过小年,等着大家的报道哦
欢迎关注“中国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可通过查找“中国民俗学论坛”或“folklore-forum”添加

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folklore_forum@126.com

TOP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

标题

顶一下
在小麦主产区,过年蒸馍是年前准备的主要议程之一。一次蒸的馍够吃一个月多的,即过年前后不用忙于蒸馍了,由于蒸的多,有时还要请人帮忙做馍,昨天姐家蒸馍,今天把她家的一套蒸馍的用具带来帮我家蒸,过年都蒸圆馍(平时是方块的)有大馍,小馍(女儿回娘家拜年都要kuai大馍,谁家生个女儿,就说生了个“大馍篮子”),蒸小枣山,大枣山(额也是手机党,有机会传上图图),有点面塑艺术的味道,这是老爸的手艺,姥姥做的更好看,有的还包几笼包子。忙活了一整天,才刚刚蒸好。欢迎大家品尝啊!

TOP

回复 1# 的帖子

转一个我家乡恩施春节节俗的贴子



恩施 传统年俗大回放



(2011-01-22 09:58:51)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日童日童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又一个春节来到了,让人想起王安石这首《元日》。

春节源于远古社会的“腊祭”。“腊祭”原是神农氏时代“索鬼神而祭祀”、“合聚万物而索享之”的“岁终出祭”。由于宗教、风俗自身的保守性和历代统治阶级出于自身目的而提倡,这种产生于生产力低下的原始时代的传统礼俗,一直保留下来,直至演化为春节习俗。

民间则有不同的说法,传说太古时有一种怪兽叫“年”,每到寒冬将尽新春快来之时,便四处噬人。古人为防御它来掠食,聚集一起,燃起篝火,投入竹子,使其爆裂出巨响,把“年”吓跑。一夜平安无事,翌日便相互道贺,享丰盛食物,共庆幸福生活。年复一年,便形成一个欢乐的节日——过年。

过大年不仅是汉族的主要传统佳节,也是我国各少数民族共同欢度的节日。虽祭祀仪式和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出于同一起源,但其节日风俗习惯又因族别、地域之分而不尽相同。恩施是多民族地区,传统年俗大同小异,分三个阶段进行,即忙年、过年、送年。忙年指农历冬腊月杀年猪、打粑粑、推汤圆、拍醪糟、熬饴糖、磨豆腐、做香烛、炒瓜子、排节目等过年的准备活动;过年指从农历腊月二十三祭灶神始到翌年农历正月十五结束期间,一系列的谢神祈年、祭天祭祖、守岁拜年、串亲宴饮、玩灯观灯活动;送年专指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这天不仅是元宵节,也是整个年节的最后一天,人们纷纷走出室外,各种娱乐活动集中上演,度过年节最热闹的一天,过了这天,一切都恢复平时的样子,故称送年。

随着时代进步,科学知识的普及,经济水平提高,各种现代文化的冲击,传统年俗除了除夕团年尚还隆重,其他都被人们淡化,我们只能通过文字回放,来感受传统年俗那些精彩纷呈的形式与内容了。


腊月二十三

打扬尘

腊月二十三(有的地方腊月二十四),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家里的卫生,称为打扬尘。传说扬尘惹火,蜘蛛丝网祸,将打扫出来的扬尘等垃圾拌以五谷和茶盐,并点燃香纸,沿大路边丢弃,以示送走火星,免遭灾难。还传说这样做了,田里不长土蚕。这天打扬尘越早越好,认为“打得早,春来早,福星多,灾星少”。

祭灶神

晚上,要用被称为“刀头”的煮熟的大块肉、糕点、饴糖祭祀灶神,在灶前设置灶神牌位,上写“灶王府君神位”或“东厨司命神位”,两边贴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给灶神牌位上粘点饴糖,意在封住灶神的嘴,让他上天向玉皇大帝说人间卫生、爱惜粮食、无恶习一类的好话,玉皇大帝便降旨保佑人间平安。等到腊月三十(年小二十九)夜,再点烛、供香、烧纸接灶神回家过年,希望灶神为来年赐福。有些地方由妇女沐浴后点“锅灯”送灶神。在锅中倒扣一只碗,碗底上放一盏灯具,用菜油与灯草点燃,另用一个木盆扣一挂鞭炮鸣放,送灶神上天休息和向玉帝言好话。“锅灯”通宵不熄,一直点到来年正月十五晚上,再用同样的礼仪接灶神下凡,点“锅灯”才结束。

嫁老鼠

在农村,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不准推磨、舂碓。传说这天是老鼠嫁姑娘的日子,把屋里搞得轰隆隆响,惊扰了老鼠办喜事,会招来鼠害。有的地方以点“锅灯”的仪式嫁老鼠,“锅灯”点燃后,二人抬一簸箕,边拍边从堂屋里走出来,口里念着:“拍簸箕,拍簸箕,老鼠子下儿不成器。下个一,死个一,下个七,死个七。拍簸箕,拍簸箕,我今嫁你他方去,近百里,远千里,拖垮你的三层皮。”一直拍到屋场外,表示已将老鼠赶出门,嫁走他方。

腊月二十四

过小年

腊月二十四,一切农活、工务、雇佣关系停止或终止,称“长工短工,二十四日满工”。家有雇佣关系的,要准备一桌饭菜,宴请雇工。受雇的人既喜又忧,喜的是辛苦了一年半载,好不容易熬到过年,等主家在团年后结清工钱,就能回家团聚了。有的主人还会把受雇的人请到上席就坐,说感谢的话。忧的是怕主人家辞退自己,来年又要再找人家做工,因此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吃这餐饭。家中未请雇工的人家,这天也要准备简单的酒肴,全家聚餐。这些统称“过小年”。


腊月三十

祭神祀祖

大多数地方,年三十一大早就要打扫堂屋里的神龛,给家神菩萨披红,再用托盘或筛子托出煮熟的猪头、猪尾、礼酒,依次供在神龛、土地庙、泰山庙、水井前祭祀。有些地方清晨第一件事,就是捉一只公鸡到土地庙去杀,烧香烛,燃纸钱,把鸡血浇在土地神像上,贴上鸡毛,求神保佑家禽来年不受野兽侵犯。

晚上,由当家主人洗脸“燃九屏”祭祀群神群仙。在堂屋中间的八仙桌上放一九格组成的木制“九屏”,“九”是多的意思,代表所有神灵都在此受祭。在屏前燃四支蜡烛、三炷香,击磬、奠酒、叩头礼拜。洗一次脸祭一堂神,先祭家神,求保佑一家人的福禄。再祭坛神,祭奠为神的祖先。当祭“牛马二王”时,将写有“六畜兴旺”、“姜太公在此”的字条贴在猪牛圈上。祭祀群神之后,用一只斗装满粮食,在上面放一杆秤、一把算盘、一根丝帕,供上水果和糍粑,放在屋内的桌上,然后点燃香烛,祈求五谷神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同时在屋内各用具和门上贴上纸钱,称“贴旮旯钱”。

吃团年饭

祭神祀祖后,在堂屋设宴吃团年饭。团年饭是一年间最丰盛的一餐饭,倾家中所有,一样做一点,猪身上从头到脚、五脏杂碎都要入席,所谓“有头有尾,有蹄有腿”。年肉是不可少的,将几两重的腊肉块从中划几刀,与糯小米一起蒸熟,这是讨来年有肉有饭的兆头。团年饭桌上必须有青菜、白菜、芹菜等蔬菜,为的是老人给小辈夹菜时的封赠:“吃了青菜,待人亲亲热热;吃了白菜,做人清清白白;吃了芹菜,做人勤勤快快。”最后一道菜上鱼,寓意年年有余。

吃团年饭前要先“叫饭”,即请已故的长辈入席团年,请几位放几副碗筷酒杯,先酌酒,将各种菜肴往碗里夹一点,稍后将酒泼到地上,再盛饭,稍后将饭菜倒走,再将茶倒在地上。有的地方要在团年饭桌上举行敬祖仪式,先取一些饭菜端上桌祭祀祖先,桌上供有“寄”给祖先的“包袱”(又叫封包,将纸钱用皮纸包好成封,写上祖先的名号)。桌下还供有一封“寄”给孤魂野鬼的“包袱”,上写“地盘业主,古老前人”字样。行“三拜九叩”大礼,把桌上的饭菜各取一点连同“包袱”送到屋外焚烧。

叫饭敬祖仪式结束,开始燃放鞭炮,为了吉庆,也是“打响动”,宣布团年了。鞭炮声中,全家人入席吃团年饭。吃团年饭有关门与开门两种习俗,关门是认为团年是一家人一年中最神圣的事情,不得受外界打扰;开门则认为祖先生存困难,吃团年饭时常遇到讨要租谷的上门或有土匪打劫(一说有外族入侵),开着门好观察动静,便于采取应对措施。

平时小孩剩饭大人会指责,吃团年饭时剩饭大人则高兴,是有吃有剩的好兆头。吃团年饭不准泡汤,认为这样来年雨水多,对庄稼不利。另外,吃团年饭忌家人缺席和出嫁的女儿回家团年。

给压岁钱

吃过团年饭,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压岁钱又称压胜钱,最初是用铜铸造成钱币状的玩赏物,民间认为有避邪功能,两面铸有“千秋万岁”、“天下太平”、“去殃除凶”等吉祥语和龙凤、龟蛇、双鱼、斗剑、星斗等图案。民间流传着一个故事:古代有一个叫“祟”的小妖怪,每年腊月三十晚上出来,专门摸睡熟的小孩的脑门,小孩被摸后,会发高烧说胡话,退烧后变得痴呆疯傻。人们怕祟来害孩子,整夜点灯烧火不睡,称之“守祟”。据说有一户人家,夫妻老年得子,十分珍爱。在年三十晚上,为防止“祟”来侵扰,一直逗小孩,小孩用红纸包铜钱玩,包了拆,拆了包,睡下后,包着的铜钱就放在枕头下面。半夜里,祟来了,正要用手摸孩子的脑门,枕头下突然迸出一道金光,祟尖叫着逃跑了。这件事传扬开来,大家纷纷效仿,祟再不敢来侵扰了。以后人们就把这种钱叫“压祟钱”,久而久之,就演变为“压岁钱”了。

给果树喂饭

农村人家吃罢团年饭后,要给果树喂年饭或给果树下“定钱”。喂年饭,由两个小孩端着饭菜,拿着砍刀,用刀在树干上砍一道口子,往里塞一些饭菜。两人一个在树前,一个在树后,一个问:“你结不结?”另一个答:“肯结。”再问:“掉不掉?”再答:“不掉。”又问:“甜不甜?”答:“清甜。”直到给每一棵果树喂完年饭才回家。下定钱,两个大人拿着斧头和纸钱来到果树下,一人用斧头敲树干,问:“今年你结不结果?”另一个答:“结果。”一个问:“结的果子大不大?”另一个答:“大得很。”又问:“掉不掉果?”答:“不掉果。”问完一棵,将纸钱贴在树干上,直到把自家果树问完才结束。

烤火守岁

“三十的火,十五的灯。”三十天,家家户户都要在火坑烧大火。农村各户将早已准备好的大树蔸放到火坑烧燃,这个树蔸叫“火主”,火主大,预示来年喂猪长得大,家运红火。晚上,全家人围着火取暖,叙旧话新,直至初一清晨“出天行”前,称为守岁。守岁时,全家老少依次洗澡换衣。即便不洗澡,也要把一对膝盖洗一下,预示来年有“口福”。

赶年、苗年、重年

恩施是多民族地区,过去各民族年俗有不同之处,拿团年来说,汉族腊月三十(月小腊月二十九)团年,叫过正年。土家族则过赶年,在汉族人团年前一天吃团年饭。苗族人过苗年,即过三个年,腊月三十过“送年”,正月逢“午”日过祭年,初七过“人年”。侗族人过重年,除夕天吃两餐团年饭,第一餐只吃光饭或青菜稀饭,第二餐吃“合米饭”(各种粮食合煮)或丰盛的酒肉饭。现在除部分土家族人仍旧过赶年,苗年与重年大多不兴了,与汉族一样过年。本版文字:贺孝贵

正月初一

出天行

正月初一凌晨出天行,有的地方由当家人一边打开大门一边念祝福语:“财门大大开,元宝滚进来;滚进不滚出,滚满一堂屋。”同时迎接财神菩萨回到原位,点香焚纸,敲磬鸣钟,敬祀天地、吉神、祖宗,鸣放鞭炮和“三眼铳”。此时,千家万户鞭炮声响,将新春第一天推向火热的高潮。有的地方则在门外设供桌,上供品,左右燃起火把,以示兴旺红火。由家长烧香叩头,燃放鞭炮,敬祀吉神,同时抱一捆木柴进屋,口里念:“财门大大开,金银滚进来……骡马喂得嘘嘘神,鸡子长得像草墩,鸭子长得歪歪神,全家四季享太平。”人们以这种方式寄托新一年招财进宝、脱贫致富的希望。

出完天行,关上大门,长辈坐在堂屋上方,晚辈一一作揖、叩头、拜年。此后,家庭主妇要去挑水,称挑银水。这天,各家各户都不出门。“初一不出门,初二拜家门,初三初四拜丈人。”


正月初二

敬财神

传说正月初二是财神菩萨的生日,这天第一要事就是敬财神,求得大吉大利,“吉”象征“平安”,“利”象征“财帛”。有人上门送纸印的财神或泥塑、木雕的财神像时讨取赏赐,要以钱物好好“打发”,以示吉利。财神有文财神、武财神和关圣帝君。文财神又叫“增福财神”、“财帛星君”,传说他是《封神演义》里的比干。武财神是赵公明,头戴缨盔,身穿铠甲,手持竹节钢鞭,他在《封神演义》中被封为“金龙如意正乙龙虎玄坛真君之神”,因是四位专司金银财宝的神仙的总领班,故又合称为“五路财神”。明末清初,人们又抬出关公做财神。传说关公生前长于数算,又因他讲信用、重义气,为商家所崇祀。这天除了在家里敬祀财神,还要到关帝庙上香。


正月初五

破忌开市

这天被称为破五日。汉族正月初五之前有不少禁忌习俗,如妇女不能用针,称“忌针日”。这些被禁的活动,都得在“破五”解除后才能正常进行。这天,妇女不得出门,又传说是大米的生日,不得以生米为炊,而吃现饭(头一天未吃完的剩饭)。同时祭五谷神。又因这天是“牛日”,农村不动土,以讨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彩头。城里的商人这天开门营业,因此这天又被称为开市日。


正月初九

过上九日

正月初九,称上九日。古人认为九在数目中表示数最多、最大,因此为上。又称这天是“天日”,是玉皇大帝的生日,必须隆重庆祝。九与酒谐音,九不能离酒,各家各户都准备丰盛的酒宴,尽兴喝个愉快,给玉皇大帝祝寿。旧时的这天晚上,男女相聚在大树下(最好是桂花树)唱歌,请玉皇大帝最宠爱的小女儿七仙女下凡,所唱歌曲必须欢乐吉祥,让七仙女高兴,她一高兴,玉帝就会保佑人间一切顺利。

人们还认为上九日办事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故有“七不出,八不归,上九办事一大堆”的说法。是说初七不要出门做生意或办事情,不要在初八回家。

年节间的娱乐玩灯,也从这天开始,故有“初九出灯,十五收灯”之说。


正月十五

张灯

正月十五元宵节。民谚:“三十的火,十五的灯。”意即年三十火要烧得旺,正月十五元宵节的花灯要精彩,因此元宵节又叫灯节。每到正月十五晚上,家家户户都要在门前悬挂花灯,即谓张灯。灯在新年里带给人们一个新的希望——“添丁”。民间自古有人生一盏灯的说法,灯多寓意“人丁兴旺”。一些大户人家要扎一些花灯悬挂,主要有麒麟送子灯和榴开见子灯,灯的颜色多是紫色,“紫”与“子”同音,所以又叫“子灯”,象征“添丁”。

亦有“偷灯”和“请灯”的习俗,妇人多年不育的人家,十五晚上到庙里去“偷”一盏红灯,挂在床帐之前,并宴请宾客。如果因此而添丁,再请锣鼓班子热热闹闹把灯送回庙里去。一些寺庙专门扎一些花灯悬挂,灯上写有吉祥的名目,按等级规定了价格,请灯人选中哪盏灯,只要写上“某宅敬请”的纸条贴在灯上,庙祝即会敲锣打鼓将灯送到请灯的人家去,据说请灯的人家这年便可以添丁。

与张灯同时进行的是“点灯”与“燃路烛”。把点燃的蜡烛插在灶台、磨盘、碓旁、牛栏、猪圈、鸡笼、大门、土地庙、菜园、水井等地方。大门口顺路的两边也依次插烛,称“放路烛”。这是古人祭星遗风。

玩灯

春节期间的娱乐活动统称“玩灯”。城镇“玩灯”以玩龙、玩狮子、划采莲船、打莲湘、打耍耍为主。受佛教思想影响,龙的节数玩单不玩双,一般玩十三到十五节。节数越多越难玩,没有高超的技艺玩不转。旧时玩龙的场面惊心动魄,玩手们一律着短裤打赤膊,玩时要受到土制烟花喷射的考验,因为烟花中除火药外,还夹着捣碎的铜钱或锅铁,龙玩得不快不圆,身体就会被火药烧红的铜钱或锅铁烫伤。玩狮子最精彩的是玩高台,即在几张摞起的桌子上玩。本事大的可以玩到十几张桌子。玩龙、玩狮子是勇武的象征,玩手们也因为勇敢剽悍受人尊重,特别受到女人的青睐。划干龙船,几个人打锣鼓家什,一个人拿装饰后的手杖代替船划子,在农户门前边划边唱,说一些称道主家的话,预祝来年吉祥。灵活机动,颇受欢迎。

祭厕神

晚上,在茅房祭拜厕神,有的人家还要举行乩卜仪式,叫请紫姑。紫姑又称子姑、坑三姑娘,是中国神话中的厕所神。传说紫姑姓何名媚,字丽卿,山东莱阳人。唐武后垂拱三年(公元687年),寿阳刺史李景纳为妾,因遭嫉于正月十五夜被暗杀于厕所中。玉帝怜悯,命为厕神。民间每于元宵在厕所中祀之,并迎以扶乩。

赶毛狗

农村正月十五要赶毛狗子精。毛狗子是狐狸的俗称,人们认为它有三大坏处:一是喜欢偷鸡吃,鸡即“吉”,破人吉祥;二是“精人”,即成精后会勾引男人,直到把人“精”死;三是替鬼做帮凶,为鬼充当坐骑。用竹筒做成火把或用木梓油做成蜡烛备用,砍树枝搭棚子,放入草扎的毛狗子像,堆放未破节的竹筒和火炮树叶(女贞树叶,见火发出爆裂之声)。正月十五擦黑,在屋边及路边插上点燃的火把、蜡烛,然后烧燃毛狗子棚,一边打着“哦嗬”,一边高喊“赶毛狗子哟!”此时漫山遍野火光冲天,大人细娃男人女人的叫喊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赶毛狗”也谓“炸虼蚤”(跳蚤),烧草棚子时,有的人则喊“炸死你!炸死你!”有的地方称“赶毛狗”为“赶毛九”,一边烧草棚,一边唱咒歌。称“赶毛狗”为“赶毛九”,是因为“正月十五,将到出九”,出九后,天气变暖,毛狗的皮就不值钱了。

过了正月十五元宵节,一年一度的过大年就结束了,但人们留念这种团聚、休闲、温馨、热闹的日子,故有民谚“紧不过于钱,长不过于路,短不过于年”之说。


(贺孝贵 宋文 梁勇 恩施日报)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TOP

标题

呵呵,大家想象一下美的艺术也是一种享受嘛!另外,报道一个即时新闻:屋后邻居家的大儿子生意兴隆,二儿子去年考上研究生,小儿子媳妇还没过门就给生了个大胖孙子(准备明年补办婚礼),真是喜事连连,这不,几个儿子回来了,老头一高兴,买几桶烟花,让它在村里开开花。我家刚蒸好馍,正准备送姐姐、姐夫回家(明天是小年,不留客人),突然听到一声响,从屋后窜出一串串火花,老爸首先发现屋后咋那么亮,我和弟弟赶快跑出去看,原来这家院子失火了,他旁边一家也烧了起来,由于旁边这家门口堆了一堆玉米秸,火势特别旺,而旁边又有一根电线杆子,好多人都跑了出来,七嘴八舌地说,别烧着电线了啊,会连线的,这天干的…但只有这家主人在下面把正在烧着的玉米秸一捆一捆地抱到一边,摔灭。我看了一会,对左右人说:“水呢,弄水泼啊,”不知谁回了一声:“火这么大,没用”。我看他们都不动,赶快跑回家,掂半桶水,拿个盆,我往盆里倒水,让弟弟往让上面泼,再回来舀水时,就有人跟来了,正好我家蒸馍,抽水机还没卸下,拉上电闸,水就出来了,这以后,我就负责拿着管子抽水,不断有人拿着桶或盆,跑过来舀水,还听到后院媳妇对老头说:“赶快装上抽水机”,他家堆了半院的玉米秸!慢慢的,火下去了,我跑出去看看,人们正在议论着,从八月份到现在没下雨了,再不下,过年放炮还会有失火的…穿风衣的研究生一边表示歉意,一边给帮了忙的左临右舍的叔叔大爷们让烟,表示感谢。其实,他有所不知,是我的行动在人群中形成了一种“紧急规范”,迫使大家遵守紧急规范,从而采取一致行动(呵呵,没想到社会学里的知识在生活中派上用场),但这位“风衣哥哥”没谢我,我只好在这里自我表扬一下啦!

TOP

引用:
原帖由 山田小子 于 2011-1-25 19:30 发表
顶一下
在小麦主产区,过年蒸馍是年前准备的主要议程之一。一次蒸的馍够吃一个月多的,即过年前后不用忙于蒸馍了,由于蒸的多,有时还要请人帮忙做馍,昨天姐家蒸馍,今天把她家的一套蒸馍的用具带来帮我家蒸,过年都 ...
俺老妈今天上午也蒸馒头了
俺也突发奇想把紫薯跟面团一起揉了俩紫馒头
粉紫粉紫滴
六六大顺

TOP

民俗专家说,在古代,过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也就是说,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像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政治中心,受官气影响较重,因此小年多为腊月二十三;相反,南方远离政治中心,小年便为腊月二十四;而鄱阳湖等沿湖的居民,则保留了船家的传统,小年定在腊月二十五,“无论是哪天过小年,人们辞旧迎新的愿望却是一致的”。
这是我在网上搜的  在昨天 我们认为的小年夜,我的江苏同学问我“小年是什么”,我的湖北同学今天质问我“明明是今天小年,你晃了我一天”,去了南方才发现,原来,民风民俗相差是如此之大,O(∩_∩)O~,越来越爱民俗,喜欢她带给我的每一份惊喜与探究的感觉。

TOP

“小年”的回忆

“小年”的回忆

又到了腊月二十三,傍晚时分,听到远处稀稀落落的爆竹声,这声音来自居家附近的村落,是祭灶、送灶的爆竹声。可见北京郊区的农民还是很重视这个节日的,由此也勾起我美好的回忆。

“祭灶”,民间又称为“小年”。俗语说“过了腊月二十三,打发灶君上了天,再有七天过新年。”这预示着忙年已到了尾声,年关即将来临。记得小时候家里人是很重视“祭灶”的,他们早早就请来灶王神像,买来糖瓜,准备祭灶之用。那时交通不便,办年货要到170华里开外的兰州去买,马车的行程是两天。遵循“女不祭灶,男不拜月”的古训,腊月二十三这一天,我的大哥便承担着祭灶的任务。晚饭前,他便撤下旧的灶王神码,换上新的灶王神码,供上糖瓜,食品,点上香,虔诚祭拜。一幅鲜红的“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横批:一家之主)的对联将灶王爷神龛布置得焕然一新。然后捉来一只大红公鸡,让其仰着身躺在灶王神龛前,又一次跪拜祈祷,等大红公鸡扑棱一下翻起身时,表示灶王爷已经领了一家的情,上天汇报去了。旧时的灶王神码要放在锅灶里烧掉,据说灶王爷是通过烟囱上天的,大红公鸡充当灶王爷的坐骑。糖瓜本来是贿赂灶王爷,同时用来粘灶王爷的嘴,让他在玉皇大帝面前少说或不说坏话,没想到祭祀完毕,却成了我们口中的美食,至于大红公鸡的处置,要等到过年时才能享用它。

大年除夕新的旧交替之际,人们在欢度新年时不忘记祖先,要将祖先接回家过年;夜半子时要燃放鞭炮,迎神纳福,接福、禄、寿、喜诸神共度佳节,而我的老家却不叫“接神”而叫“接灶”,即将灶神接回家,不能有送没有接,灶神是一家之主,过年哪能没有他呢。过完年,其他的神要送走,唯独灶神要留在家中共度春秋。要送也要等到来年。所以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我们这个家无论谁当家,灶王才是一家之主。他每年都要到玉皇大帝那里去汇报家中的善恶,所以家里人做事总是处处小心,生怕得罪了灶王爷,弃恶从善更是每个人行事的准则。那时在我的观念中,厨房有了灶王爷,显得格外神圣。每到厨房做事,先要看灶王爷一眼,好像灶王爷总是用眼光盯着你。现在想起来,信仰的确是约束一个人行为,培养其道德品质的妙方,我们不能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在家中设灶王的神龛,灶王爷就像安插在家中的督察,随时都在监视一家人的行为,这一无形的手,掌握着很大的权力,不由你不恭敬从事,谨慎做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