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被国人淡忘的十大传统民间游艺(一)摘自《中华风俗历:活在岁时记里的传统中国》

被国人淡忘的十大传统民间游艺(一)摘自《中华风俗历:活在岁时记里的传统中国》

【养蝈蝈儿】
    蝈蝈儿,一名叫哥哥,其名最早见于《虫荟旧说》。蝈蝈儿常用翅摩擦发声,声音洪亮。夏秋之间,儿童大多饲养它们。《瓶花斋集》中说有一种好像蚱蜢而又身体肥壮的昆虫,京师人都将其叫作蝈蝈儿,南方人把它称作叫哥哥,喜欢捕捉饲养它。蝈蝈儿吃丝瓜花和瓜瓤,叫声和促织相似而又比促织清越。清露之下,蝈蝈儿彻夜鸣叫,声音凄凉,酸楚异常。
    浙江一带,盛夏时街巷里就有肩挑着蝈蝈儿叫卖的,都养在纸糊的盒子里,或者小竹丝笼中。繁密的虫鸣,激越凄楚,妇女孩子,听到叫声就聚集过来,因此卖蝈蝈儿的地方,就成了热闹的交易之地。每个蝈蝈儿卖铜元五枚至十多枚不等。富贵人家买回去后,养在红木盒里,上面嵌着玻璃,下面有底,可以开启,以便于喂食。食料一般是毛豆子肉、米饭、青辣茄和南瓜花等。晚上,将蝈蝈儿悬于床头,虫鸣声清脆悦耳。《清嘉录》中记载吴地风俗:“秋深笼养蝈蝈,听鸣声为玩,藏怀中。或饲以丹砂,过冬不僵。笼刳干葫芦为之,金镶玉盖,雕刻精致。虫自北来,熏风乍拂,已千筐百莒,盈于吴城矣。”
   北方喜欢养蝈蝈儿的,大多用笼喂养。好的蝈蝈儿一只价值十余金。蝈蝈儿笼用小葫芦去掉上截制作而成,以色泽如蜜蜡一样的为佳,镶嵌以象牙或用紫檀做盖,四围雕刻花鸟用以通气,工艺极其精细巧妙。如果形状是扁的,就在旁边开一扇玻璃窗,价值有贵到百金的。天寒之时,蝈蝈儿于此藏身,可以保暖,鸣声更加响亮。如果用银朱喂养蝈蝈儿,会使其腹赤有光,能够耐寒。八旗满洲妇女大多将鞋底挖空,把蝈蝈儿放在里面,使蝈蝈儿的叫声和鞋子踩踏的声音相应,也称之为聒聒。清代韩宝筌的《咏叫哥哥》诗中写道:“少小怜为客,关山万里过。樊笼甘我素,口舌让人多。 北望空回首,南音孰倚歌。 世途行不得,何苦叫哥哥。”


【端午骑射】
    射箭是古代六艺之一。《礼记》中记载:“习射御角力。”古代文武合一,士大夫都要习射。《国策》称养由基善射,距离杨叶百步之遥射箭,百发百中。后世善射的人,也喜练百步穿杨之技,一般都在端午进行。《文昌杂录》称,军中在端午跑马,称之为躤柳,也叫作扎柳。宋时的辽金,每逢端午,必定要举行射柳活动。《金史·礼志》中记述得非常详尽:“凡重五日拜天,礼毕,插柳球场为两行,当射者,以尊卑序,各以帕识其枝,去地约数寸,削其皮而白之。先以一人驰马前导,后驰马以无羽横镞箭射之。既断柳,又以手接而驰去者为上,断而不能接者次之,或断其青处及中而不能断与不能中者为负。每射必伐鼓以助其气。”
   清代北平端午,除了赛龙舟之外,则进行射柳比赛,称之为走骠骑,中官之类的官员竞相以骑马射箭为娱乐形式。这一天,天坛游人极盛,很多人都前来观看射箭决赛。《燕都杂咏》便描写了当时的场面:“躤柳过端阳,筵开艾酒香,巧分长命缕,缚得豆儿娘。”注曰:“旧俗五日射柳名躤柳。”另外王士祯《都门竹枝词》写道:“端阳躤柳足欢娱,雾谷新裁胜六铢。”南方如海宁等地,此日军官也要在演武场集合,进行射柳的活动。

TOP

回复 1# 的帖子

东大的菅丰教授,一直在寻找跟他一起【养蝈蝈儿】、斗蛐蛐的人。
每年在东京大学的留学生有上千人,找了几年,愣是没找到同道者。
中土眼下养蝈蝈都成无形文化财产了,遑论东瀛。

TOP

恬静心灵的缺失

呵呵,民俗文化是需要有土壤培育的,现在这个土壤太稀薄了。这些年来,人们早已失去了亲近自然和保持恬静的能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