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师范大学翁敏华:中国传统节日在海外
2010-06-29 17:01:00 来源: 人民网(北京)
曾在数千年历史中极大影响过东亚地区的中国传统节日,如今在世界上的影响所及更加广阔。据媒体报道,今年春节,世界各地许多地方的“中国年”都过得红红火火,热闹非凡。除了旅居这些国家的华人华侨外,很多外籍人士也起劲地过起中国新年来。那些被随机采访的老外小外、男外女外们,对着电视镜头都能说出中国春节的不少道道来。他们知道中国人过年要放鞭炮、吃饺子、回家团圆。他们也知道中国的每一年都有一种Animal(动物)与之相应,今年是“Tiger”年。毋论东亚东南亚,今年欧美许多地方都办起了“春节庙会”,西班牙是第一届,荷兰的海牙市则已经是第八届了,甚至喊出了“春节是中荷两国民众共同的节日”口号。看到这样的场景,心里自然是高兴的:在前若干年咱“哈”完这家“哈”那家后,终于,别人家也如此这般地“哈”起咱们国家来了!
于是,中国人应该如何向世人推广自己的传统节日,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
一、今年春节已然成为世界性节日
当然,海外的中国春节,并不是今年刚刚开始的。荷兰海牙“中国春节庙会”已搞了八年,日本名古屋的“中国春节祭”,也已是第四届了。甚而至于前两年美国还冒出过一个博士,呼吁“抵制中国新年”的。可是不但没能抵制得住,反而更加红火起来了。近接旅居住美国的姨母电话,说今年春节纽约最高楼上一片红彤彤,霓虹灯打出的都是中国春节的吉祥祝词和图案。而且,春节在纽约已经被规定为法定假日,不管是不是华人华侨,这一天都可以休假。这说明,中国春节今在海外,已然走出了“唐人街”,向更广泛的社会范畴、社会群体蔓延。有人说,现在全球至少有40亿人过春节。
中国春节,在世界节日序列中,已然是圣诞节第二了!
热热闹闹的虎年春节,已经过去。今后中国人该怎么做,怎样向世人推广自己的传统节日?值得我们静下心来思考。
我曾经在一篇评论中,提了“三不局限”的建议。
第一不局限于官方,驻外使馆。看今年春节在世界各国的红火,主要还是仰仗在那里的中国大使馆的力量。据《文汇报》载,在墨西哥,中国大使馆自腊月二十就忙乎起来了,举办招待会,发行生肖邮票,举行庙会、花车巡游、群众化妆游行、表演戏曲大戏等等,这当然是非常好的事。今后,是不是还需要加强一些民间自发的力量。要办好一件事,每每是官方力量与民间力量的结合。我认为,各国的孔子学院还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设立在世界各国的孔子学院,本来就是教授、传播中华文化的大本营,不能局限于教教汉语,组织举办中国节日,可以成为活态传播和发扬中华文化的极佳形式。同时,孔子学院应该成为“中华节日文化在海外”这一课题的当然研究者。要注意不时地收集活的资料,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从学术的层面关注这一文化现象的发展。
据有关方面透露,2010年中国设在世界各国孔子学院,将达到500所,平均6天就要启动一所。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振奋的数字啊!可以预见,在未来的数年中,全世界学习汉语与崇尚中华文化者,肯定会成倍增加。中国传统节日在海外的进一步深入人心、蓬勃开展,是可以期待的。
第二不局限于人家的首都等大都市。虎年春节在海外,多数还是集中在一国的首都,但也有例外,比如英国的南部小城布莱顿霍福,今年就过了一个以“茉莉花”为题的中国年。听着华人华侨与当地居民一同高唱中国的“名片”乐歌《茉莉花》,正是令人欣喜。就是这个城市的女市长,自称“属虎”。布莱顿霍福市给了我们信心:在小城市,同样可以传播、弘扬中华文化。而且,小城市的民间意味或许可以更浓。
第三,不要局限在春节一个节日上,一年中的几个重要节日,都可以做做文章。特别是,刚刚被批准为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中国端午”,值得向世界人民介绍并普及。由于申报时联合了三省四地的力量,“中国端午”显得内容丰富、蕴含繁复、色彩纷纭。端午自古就是个以禳灾避难为主题的节日,其中的医药、保养元素非常显见。今天,我们可以强调运动健身、药膳养生、按自然节律生活养生的理念,由此发扬中医药文化的核心精髓,让数千年的古老医学,继续造福于世界人民。
告诉世界人民:中国不仅有“春节”,且有作为“夏节”的端午节,作为“秋节”的中秋节,作为“冬节”的冬至。
二、世博年端午节——不出国门的出国
世博年第一个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已经到了。今年的端午节非同寻常,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后的第一次过节,又恰逢世博之年,请了这么多的“客人”来家里。韩国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认定后的五年里,几乎年年有许多国际友人在节日期间到江陵去,考察江陵的端午节庆文化,与韩国人一起过节。估计今年在上海也会如此。当然,世博园区是一定要有端午节气氛,藉此民族传统节日之时机,好好地展示中华文化之精华,宣扬我们自古及今的“天人合一”价值观。我们世博之家的“家庭过节”应该也有英雄用武之地,首当其冲,要打开家门,广迎四方来客,来家里过节。
今年的“端午景”,自然是和“世博景”交相辉映。世博园中国馆应该有菖蒲、艾草的插门,有蜀葵花、石榴花的装饰;园里该有身着中国民族服装、胸前佩戴香囊的游人,有让人像吃汉堡包一样的粽子。今次世博会上,日本有馆,韩国有馆,到端午节期间,他们的节庆文化一定会有所表现。日本的“端午用鲤鱼幡”一定会在五月熏风中猎猎飘扬,或许他们还会装饰“五月人形”钟馗像;韩国人端午节不吃粽子,吃用戍衣翠或者艾蒿拌在米面里蒸出来的糕,上面印有车轮图案,所以他们的端午节又名“车轮日”、“戍衣翠日”。或许,韩国人还会表演端午的“女圆舞”和“官奴假面戏”。这么说来,今年世博园区的端午节,可谓东亚诸国同根异花的节日文化的一种比拼,一种媲美,一种争奇斗妍。那么我们中国,是不是更加应该有屈原、伍子胥的形象亮相,或者有表现他们故事的戏剧上演?
有一项端午旧俗可以继承发扬,那就是:端午赠扇。端午是标志夏暑开始的节气,这一天要进行许多防热解暑的活动。送扇,就是其中之一。相传唐太宗曾于端午日送绢扇两把,上有他的“飞白书”亲笔题词,给他的“爱卿”长孙无忌和杨师道。宋代人把“花巧画扇”列为“端午节物”(《东京梦华录》卷八)。《红楼梦》第二十八回写贾元春“端午儿”前给亲人们“赏节礼”,给宝玉的礼物排在最前面的即是扇子:“只见上等宫扇两柄”。至今,甘肃等地端午有“蒸面扇”之俗,福建则儿媳妇要送扇给公婆,浙江一些地区,学生给老师送粽子、馒头,作为还礼,老师以扇子回赠学生,故他们端午又名“敬师节”。
过去赠扇,是因为时已入夏,扇子是必备之物;今日赠扇,是宣传节能减排、提倡绿色度夏的理念,号召人们尽量远离空调,过一个低碳的夏天。世博会上有许多节能减排的新技术展示,“端午赠扇”正好可以在同一主题下,与它们接踵并肩。
世博会期间,整个上海就是一个放大了的“世博园”。大世博园里,端午节应该有更大的动静。 “苏州河端午城市龙舟赛”今年已经是第五个年头了。世博年的龙舟竞渡,邀请来的龙舟赛队伍,不光有兄弟省市的,还得有别的国家的,今年的龙舟赛当然更应具有国际色彩。我建议,除了水上赛舟、岸边表演外,还可以增加一些水上表演的内容。赛事结束后,作为余兴,可以在船上表演一些杂技、武术、戏曲类的节目。前些年已经有的水上摩托艇表演、动力伞表演等,是外来的形式,当然很好,而杂技、武术和戏曲表演,更具民族文化的色彩。这样,相当于岸上舞台的延伸,能让更多的人看到表演。
一个多月时间里,我们“世博之家”的作用,似乎尚未得到充分的发挥,尚未真正的“亮”起来。眼面前,有一个令其发挥更大作用的机会,那就是过节。
要了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甚至一个城市的生活文化本相,到广大老百姓家里去走一走看一看,是最便利、最直接的好办法,这是全世界之公认。园里园外可以有戴香囊者的走动,但是制作香囊的手工艺,最宜在家里展示;可以有吃汉堡包一样吃粽子的场景,但包粽子的过程,最好在家庭厨房里展示和体验。网上已经有介绍世博之家的老妈妈制作虎头鞋的情况,会制作端午香囊、包裹端午粽子的,一定也大有人在。插艾草、佩香囊都具有药用价值——发扬中医药文化,也是端午节的一个题中之义。
最后,还要讲一讲端午节的译名问题。名不正则言不顺,这也是个大问题。不光端午,其他节日亦然。今天端午节通常译作“Dragon Boat Festival”,龙舟节。其实端午的文化内涵,绝不仅仅是龙舟。故我提议:以“DuanWu Festival”作为我们官方的英语译名,比较合理。
三、向世界推广中国节日的战略战术思考
今天,向世界推广中国节日,可以从自发向自觉过渡了。
中国节日在海外的影响日盛,究其原因,第一条是中国国力的强盛所致。国力强盛了,文化影响力跟着转强,“外国人要给中国人拜年了”,这是自然而然、理所当然的事。今年世界许多地方的“春节热”,除了当地的春节庆典活动外,还有大批去海外旅游的中国人给带去的。据载,这个春节国人游美国最大的旅游团有1000人组成,游日本的中国人已在那里帮人家花掉了200亿日元。
从更深一步的文化底蕴上看,这也是世人对中华传统文化进一步认可、接受、心仪的一种表现。中国人的世界观是强调“天人合一”的。千百年来,中国人按照自然节律生活、劳动、恋爱、结婚生子,春种夏锄,秋收冬藏,顺应自然但不被动依赖,又能有所作为,所谓“能动地适应”,讲究天时、地利、人和,相信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善解人意,更善解天意。而中国的传统节日,正是“天人合一”世界观的绝好体现。从节日的派定看,中国人是多么重视天、重视天象、重视天意!一月一“元旦”,一年中第一轮冉冉升起的旭日,连“地平线”都在字形里还保留着;三月三上巳,蛇开始活跃了,让我们亲近春水;五月五端午,中午时分采来的药最有药力,毒虫病疫要好好对付,才能平安渡夏;七月七是星星的节日,中秋是月亮的节日,九月九,登山去,斑斓的秋山是一年中的最美。中国节日尽是些太阳的、月亮的、星星的、山的、水的、火的、春的夏的秋的冬的节日。连“节日”这一词的构成,都是从“竹节”这一自然物生发出来的。节日均衡分布四季,行事充分体现对自然的亲近、对生命的关怀和对人情的呼唤。从某种意义上说,西方的节日似乎是人和人商量定的,中国的节日却像是人和“天”商量着定下来的。
中国的每个节日都有节日食品,每每是这一节气里最富营养价值的食物,又有文化上的意蕴,春节的饺子汤圆,清明的青团,端午的粽子,七夕的瓜果,中秋的芋艿毛豆,重阳的糕,腊月里还有腊八粥,等等。孔夫子说过:“不时不食”,节日食品皆为“时食”,节气上的“时”与文化上的“时”两结合。这就对“反季节”的现代人生活,提出了一种警告。 1988年,有75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发表宣言,其中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21世纪人类想要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子那里汲取智慧。”请注意其运用的“必须”二字。在这里,孔子已然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象征符号。两千五百年前是回不去的,但两千五百年前孔子时代业已形成的传统节日,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存在,至今还和老百姓生活十分贴近。世人完全可以到节日生活文化中,来体会敬畏天地自然的重要意义,重新唤起对自然万物的亲善感。毫无疑问,这在哥本哈根会议开完后不久,全人类都在为阻止地球变暖想方设法、提倡减排和低碳经济的今天,显得格外的重要。故,向“地球村”推广中国节日文化,具有战略性的意义。自民国初年以来,中国的新年一直是“双轨制”:既过全世界统一的阳历新年,也过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阴历新年。如今,眼看着这样的“双轨制”要推广到全世界去了。清代诗人和外交家黄遵宪有《八月十五夜太平洋舟中望月作歌》之诗:“大千世界共此月,世人不共中秋节。泰西纪历贰千年,只作寻常数圆缺。”诗歌中包含了希望将美丽的中秋节推广到全人类去的意愿。现在,让我们努力实现这样意愿。
从战术上看,应当春节第一,已进入联合国非遗名录的端午第二,具有普适性的中秋第三,然后以点带面,推出中国节日的整个体系。
饱含生命意识、情感元素和审美情趣的中国节日文化,本身就具有成长为世界性节日的巨大潜质,今天,是我们把这样的潜质发掘出来、让它们“秀”在世人面前的时候了。
(责任编辑:袁飞)
(本文来源:人民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