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中国春节老人三谈

中国春节老人三谈

中国“春节老人”:落下闳
—— 一谈尊落下闳为中国“春节老人”
        一提到“春节老人”这个词语,我想我们绝大多数人都会马上联想到西方的“圣诞老人”。
        圣诞老人(Father Christmas)是基督教童话故事中的人物。相传是小亚细亚米拉城(土耳其境内)主教尼古拉斯的化身。尼古拉斯曾把三袋金子偷送给一个贫困商人的第三个女儿做嫁妆,其中一袋从窗户扔进去恰好掉进晾在壁炉上的一只长统袜中。相传圣诞之夜把袜子挂在壁炉上,从北方驾鹿来的白胡红袍的圣诞老人就会由烟囱(Chimney)进入人们屋里分送礼物。翌晨,家家户户的儿童都可以得到圣诞老人的礼品。于是,圣诞节时扮演圣诞老人将礼物赠送给儿童的习俗流传至今。成年人则在圣诞节早晨互赠礼物,据说这象征上帝的儿子耶稣赐福于世人。
        ——我们中国没有直接关于“春节老人”的传说故事,现在的春节文化中也没有“春节老人”这一说法。那么,为什么要还要提出中国“春节老人”这种说法来呢?
        这里,不是说西方有个“圣诞老人”我们也就非要有个“春节老人”;也不是说西方有了“圣诞老人”,我们就不能再有个“春节老人”了。可以被我们尊为中国“春节老人”的人,是在历法上确立现在春节的人,是现实中完全真实的人。只因为他是一位民间天文学家,他的名字不被大多数中国人所熟悉……
        落下闳(约公元前156-公元前87年),姓落下,名闳。字长公,西汉巴郡阆中(今四川省阆中市)人。世界古代杰出的民间天文学家和历算学家。明晓天文,隐居民间。武帝元封六年被征召长安与邓平、唐都等造新历。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创制成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有文字记载的新历《太初历》。他创制的浑天仪是世界第一台比较精密完整的观测仪器。他的浑天说是世界最早以地球为中心的先进宇宙结构理论。为历法计算所需,他还发明了应用辗转相除法求渐进分数的“通其率”算法。其学说与成就对中国后代天文学家如张衡、僧一行、阆中的任文孙、任文公父子及周群祖孙等影响颇大。时巴蜀人称他为“前圣”;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称他是世界天文领域中“灿烂的星座”。2004年9月16日,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提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已将其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为16757的小行星命名为“落下闳星”
        落下闳是制订《太初历》众多天文学家中的主要代表。他在《太初历》中首次确立了孟春正月朔日(即现在的春节)为岁首的历日制度。
        历代封建统治阶级,都是以封建迷信来愚弄人民,秦至汉初推行的颛顼历就是这样的。颛顼历虽比其它历法较合天象,但却是一个以冬季十月作为岁首的政治年度,即每年开始的第一个月为十月。按照这个顺序安排下去,是十月、十一月、十二月、端月(因避秦王赢政之讳,故称端月,到了汉朝才改称正月)、二月到九月岁终。遇到闰年的闰月就置于岁末,称为后九月。至于史实发生的年月,也完全按冬、春、夏、秋的顺序安排。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这是根据五行学说推演来的。战国时齐人邹衍等人提倡五行学说,他们论证周朝是火德,谁灭周朝的呢?“能灭火者水也”,所以“始皇采用”。《史记·封禅书》还说:“昔秦文公出猎,获黑龙,此其水德之端也”。秦始皇听了五行学派的意见,自以为他得了水德,遂以十月为岁首,并规定每年十月朔日受百官朝贺。汉高祖刘邦于公元前二0六年冬十月入关,在灞上接受了秦王子婴的投降,西入咸阳,为汉王朝奠定了基础,故仍以十月为岁首,保留了十月朔日受百官朝拜的旧制度。
        尽管封建专制帝王强迫推行这种日历制度,但劳动人民为了正确掌握农时,一直仍以正、二、三月为春,四、五、六月为夏,七、八、九月为秋,十、十一、十二月为冬的顺序安排生产、生活,根本不理睬他们强制推行的那一套,这就和统治阶级颁行的政令措施造成了对立的局面。落下闳在制定太初历时,就根据当时政治经济发展形势,结合人民群众的要求,改变了旧的历日制度。规定每年以孟春正月朔日为岁首,到冬季十二月底为岁末,使政治年度与四季的顺序、人民群众的要求统一起来。落下闳确立正月朔日为岁首后,人们将正月初一称为“元旦”、“新年”,民间习称“过年”,一直沿至清末。民国元年,定春、夏、秋、冬四节,正月初一为春节,阳历1月1日为元旦、新年。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并正式规定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阳历1月1日为元旦。从此,春节正式成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落下闳确立的这种历日制度,两千多年来一直沿用到今天。这不能不说是他的伟大功绩。
        ——落下闳是春节历日制度的确立者。那么,我们今天在过春节时,难道不可以纪念落下闳?难道不可以尊落下闳为中国“春节老人”??

TOP

我们为什么要纪念落下闳?
—— 二谈尊落下闳为中国“春节老人”
        落下闳以历算和天文学的杰出成就著称于世,为我国最早的历算学家。 《太初历》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有文字记载的历法,是后世历法改进、发展的根基、源头和样板,影响了中国科技的发展二千多年直到现在,并已被世界各国认同。落下闳是最早提出“浑天说”的代表人物,而张衡是“浑天说”的发扬光大者。他创制的浑仪,是天文学领域一项杰出的成就,经张衡等一代又一代天文学家的改进,在中国用了二千多年。欧洲直到十六世纪才出现与我国北宋浑仪同等水平的仪器。“通其率”算法为后世历法计算提供了有力工具,其数学原理和方法,合于近代“连分数”的原理,比西欧朋柏里提出“连分数”理论早1600多年。落下闳将24节气纳入中国历法体系,改革闰法,以无中气之月置闰,是历法为劳动生产服务的重要改革措施。这种置闰法一直沿用到1700年后的清代才进行了部分调整和修改。
        多少年来,人们采用各种形式表达对他的敬仰和纪念。在落下闳的故乡四川阆中,先后为其塑像,纪念场所有观星楼、星座苑、天文广场等。2004年9月16日,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提名委员会批准,一颗国际永久编号为16757的小行星被正式命名为“落下闳小行星”。
        我们纪念落下闳,尊称落下闳为中国“春节老人”,对今天有什么意义?
        汲取古人穿越时空辐射到今天的优秀精神力量,应该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落下闳崇高的科学精神内涵丰富,光彩照人。其显著特征有:
一是以人为本、造福人类的为民精神
        落下闳创制太初历时把天文、历算、农学结合起来研究;始终着眼于解决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的不便。因而能顶着压力、说服当政者改变历朝历代出于政治目的设置历日的制度,把24节气科学地纳入历法制度中,九州百姓万代受益。
二是崇高科学,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
        落下闳通过孜孜不倦的科学观测和研究,创制成中国历史上有文字可考的第一部优良历法《太初历》;他创制了天文观测仪,即著名的“落下闳浑仪”。该仪器,为我国古代的重要宇宙观——“浑天说”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成为当时关于宇宙结构的先进学说;为历法计算所需,他还发明了应用辗转相除法求渐进分数的“通其率”算法。这都是落下闳的一系列开创性的贡献。
三是淡薄名利,献身科学的敬业精神。
        落下闳在《太初历》工作完成后,因他本人淡泊名利,对汉武帝请他担任侍中“辞而不受”,仍回故乡甘做隐士继续研究天文。故历史上对其事迹记载虽散见各处但又大多不详,所幸的是岁月的长河始终未能湮灭其应有的光辉。
        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表明,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生活的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国家的竞争力越来越体现在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科技实力上,经济竞争力、文化影响力归根结底有赖于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环节,是保证我国各项事业持久永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
        ——我们今天正好需要大力弘扬以人为本、造福人类的为民精神;崇高科学,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淡薄名利,献身科学的敬业精神!落下闳的科学精神正好为春节文化注入“新鲜血液”!落下闳的科学精神正好凭借中国春节的强大影响力而发扬光大走向世界!!这不仅是值得我们深长思之的问题,也是我们要学以贯之的问题。
        ——落下闳的科学精神可为春节文化赋予新的时代内涵。那么,我们今天在过春节时,难道不可以纪念落下闳?难道不可以尊落下闳为中国“春节老人”??

TOP

万年的原型:落下闳?
——三谈尊落下闳为中国“春节老人”
        我们中国没有直接关于“春节老人”的传说故事,但有关于春节的传说故事。让我们先来看看这个关于春节的传说故事——万年创建历法说:
        相传在很久以前,由于历法定得不准,天时与农事往往不能正确地配合,农作物的收成因而不理想。当时的天子祖乙见到节令紊乱导致民不聊生,也非常忧虑。他就召集百官询问节令失常的原因。节令官阿衡自己也不明白,就随意编了个理由,说是人们得罪了天神;要使节令恢复正常,就得祭拜天神,请求宽恕。祖乙听信了阿衡的话,就亲自率领百官,熏香沐浴,前往天坛祭祀天神,并传谕全国百姓设坛祭天。可是折腾了半天,节令还是照样的乱。
当时在定阳山下,有个青年樵夫名叫“万年”。万年平日以打柴采药为生。他看到节令紊乱,庄稼人无法种田,也是急在心里,苦苦寻思解决的办法。
        有一天,万年上山砍柴,砍罢了就坐在树下休息。他眼望着树影出神,心中想的,仍是如何将节令定准的事。不知不觉过了大半个时辰,他才发现地上的树影已悄悄地移动了方位。万年灵机一动,心想,何不利用日影的长短来计算时间呢?回到家后,万年就设计了一个“日晷仪”。可是,一遇上阴雨天,日晷仪又失去效用了。有一天,万年在泉边喝水,看见崖上的水很有节奏的往下滴,规律的滴水声又启发了他的灵感。回家后,万年就动手做了一个五层的漏壸,利用漏水的方法来计时。这么一来,不管天气阴晴,都可以正确地掌握时间了。有了计时的工具,万年更加用心的观察天时节令的变化。经过长期的归纳,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时的长短就会重复一次。只要搞清楚日月运行的规律,就不用担心节令不准了。
        万年就带着自制的的日晷仪及水漏壸去进见天子祖乙,说明节令不准与天神毫不相干。祖乙觉得万年说的很有道理 ,就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盖起日晷台、漏壸亭,又派了十二个童子供万年差遣。从此以后,万年得以专心致志的研究时令。
        过了一段日子,祖乙派阿衡去了解万年制历的情况。万年拿出自己推算出的初步成果,说:“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荣枯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阿衡听后,非常忐忑不安,他担心制出准确的历法,得到天子重用,直接的威胁到他的地位。于是阿衡就以重金收买了一名刺客,准备杀掉万年。无奈万年全心研究时令,几乎从不离开所住的日月阁。刺客只好趁夜深人静之时,挽起了箭射杀万年。只听得“嗖”的一声,一箭射中了万年的胳膊,万年应声倒下。童子们高喊抓拿刺客,守卫的兵士及时抓住了刺客,将他扭送天子。
        祖乙问明了是阿衡的诡计,就下令将阿衡收押,亲自到日月阁来探望万年。万年就把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报告给祖乙:“现在申星追上了蚕百星,星象复原,夜交子时,旧岁已完,时又始春,希望天子定个节名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当时祖乙见万年为了制历,日夜劳瘁又受了箭伤,心中不忍,就请他入宫调养身体,万年答道:“多谢天子厚爱,只是目前的太阳历还是草历,不够准确,要把岁末尾时也闰进去。否则,久而久之,又会造成节令失常。为了不负众望,我必须留下来,继续把太阳历定准。”经过了数十个寒暑,万年精心制定的太阳历终于完成了。当他把太阳历献给祖乙时,已是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了。祖乙深受感动,就把太阳历定名为《万年历》,并封万年为“日月寿星”。
        直到今天,人们将阳历称为《万年历》,并在春节时挂上日月寿星图,据说都是为了纪念功高德重的万年。(温哥华中文图书馆网站)
就这个传说来讲,“万年”是应该被称为中国“春节老人”的;可是,“万年”这个人物名称显然是假托的——那么,万年的原型到底是谁呢?!
        让我们再来看一段资料:
        西汉元封年间(公元前110--前105年),汉武帝决定采纳太史令司马迁等人的建议,下诏广泛征聘民间天文学家,改革历法。落下闳在同乡谯隆的推荐下,千里迢迢,跋山涉水,从四川来到了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参与了改历的工作。落下闳一到长安,便忙着“定东西,立晷仪,下漏刻,以追二十八宿相距于四方,举终以定朔晦分至。”(大意是:标定东西各方向的准确位置,设立测时的日晷仪,标定夜间测时漏仪的刻度,同时测出天上28星宿之间距离,最后来定月初的时间和月末的时间。)在实测天文数据和理论计算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改历方案。与此同时,其他民间天文学家和官方天文学家共20余人都各自有改历方案,一时间莫衷一是,相持不下。经过激烈的争论,最后形成了18家不同的历法。“于是皆观新星度日月行,更以算推。”经过仔细比较,落下闳和邓平的历法“晦朔弦望皆最密,日月如合壁,五星如连珠”,大大优于其他17家,遂被采用,于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颁行,并改元封七年为太初元年,称新历为“太初历”。太初历在行用后,受到包括司马迁在内的官方天文学家的反对,张寿王甚至提议改回到古代的殷历。然而孰优孰劣,还要以实测为准。为此朝廷组织了一次为期3年的天文观测,同时检验太初历和古六历(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的数据。结果表明,太初历更合于天象。从此,太初历便站稳了脚跟,而且一直使用了近200年(公元前104--公元84年)。为了表彰落下闳的功绩,汉武帝特授他以侍中之职,落下闳却坚辞不受,而邓平则被任命为太史丞。太初历具备了后世历法的主要要素,如24节气朔晦、闰法、五星、交食周期等,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历法。其特点为:1.太初历采用夏正(以寅月为岁首),与春种、秋收、夏忙、冬闲的农业节奏合拍;2.太初历规定以无中气(24节气中位于奇数者,即冬至、大寒、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之月为闰月,比以前的年终置闰法更为合理;3.太初历使用的交食周期、五星会合周期都比较准确,其28宿赤道距度(赤径差)值,一直沿用了800多年,到唐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才被一行重新测定的值所取代。(吕子方教授的《天数在蜀》一文,见《中国科学技术史论文集》第225-226页)。
        现在,我们就可以根据上面的两则资料,对“万年”和“落下闳”的情况来简要作一番对比:
万年、落下闳主要情况对照表
项目        万年        落下闳       
活动年代        很久很久以前        公元前100年前后
(即2100多年前)       
活动地点        从民间到皇都        从民间(四川阆中)到
京城长安(陕西西安)       
人物身份        樵夫        民间天文学家       
主要事件        创制新历        创制新历       
主要成果        《太阳历》        《太初历》       
主要方法        制晷仪、做漏壶;实测推算;将岁末尾时闰进去        立晷仪,下漏刻;实测推算;以无中气之月为闰月置闰法       
春节溯源        春为岁首,就叫春节        以孟春正月(寅月)朔为岁首       
纪念表彰        《太阳历》改称《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        改年号为太初;侍中之职落下闳辞而不受。       
        从上表的对比分析中,我们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万年”和“落下闳”的主要情节和事迹都非常的相似,这难道是偶然的巧合吗?
        ——不,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绝不是偶然的! 
         落下闳在《太初历》工作完成后,因他本人淡泊名利,对汉武帝请他担任侍中“辞而不受”,仍回故乡甘做隐士继续研究天文,故历史上对其事迹记载虽散见各处但又大多不详。但是人民群众绝不会忘记这位伟大的民间科学家,所以才会有了流传到今天的关于春节的传说故事——万年创建历法说!只是我们今天对这个传说还有很多人不了解、不熟悉、不重视;更少有人探究这个“万年创建历法说”,就是对西汉时期伟大的杰出的民间天文学家——落下闳的永久纪念!!
        ——落下闳是万年创建历法说中“万年”的原型。那么,我们今天在过春节时,难道不可以纪念落下闳?难道不可以尊落下闳为中国“春节老人”??

TOP

每个中国人,都应来春节老人故里——阆中

每个中国人,都应来春节老人故里——阆中


——中国春节文化之乡阆中授牌仪式上的讲话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  罗 杨



    春节是一种博大精深的文化,是一丝萦绕于心的情结。
    如果说春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日,那么阆中就是一处重要的春节故乡。
    我们为什么要过年,每个中国人都会讲出很多理由,但是有一个共同的行动就是过年我们都要回家,一年不赶,赶三十晚,有时候回家的路很长,可以回家的热情丝毫不减,浩浩荡荡的春运就是例证。春节的老家在哪,当是在每个中国人的心头,但是有位春节老人的家在阆中。阆中物华至宝,人杰地灵,风水独特,文化底蕴深厚。
    今天,我们寻着千古的足音,寻着到阆中过年的呼唤来到这里。来到这被誉为中国春节文化之乡的阆中。阆中是伏羲之母华胥的故里,阆中是的报晓及演译绵延的地方,阆中是天文学家落下闳的诞生地。正是落下闳创制的《太初历》,定正月初一作为岁首的历制传承至今。
    历史上的阆中与春节的发祥有着不解之缘,今天的阆中又与春节的文化繁衍密切相联。如果说春节是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文化胎记,那么阆中就是这颗胎记的原点之巅;如果春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那么阆中就是民族情感的凝聚点;如果春节是一颗千年古树,那么阆中的古城就清晰地铭刻着这颗古树的年轮。
    春节流淌着我们的文化血脉和文化基因;春节中蕴含着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显著认同感和归属感;传递着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体现着核心价值观和完美情怀理念;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魂。迷失了春节,我们就会魂不守舍,找不到回家的路。
    也许有人正在忧虑春节正在消失气味正在淡化。但是到了阆中你就体味到:一个经过五千年文化凝练出来的经典节日有何等的魅力;就会领悟出春节的精神纽带是何等坚韧。
    读懂了阆中,就读懂了春节。读懂了春节,就读懂了我们这个民族。读懂了阆中,就读懂了春节的意义。读懂了春节的意义,就读懂了生命的意义。
    所以,每个中国人都应来阆中。
    (题目为编者所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