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河神黄大王信仰现状
此文为上次暑假调查之总结,因调查时间短,水平低,写不出什么东西。本来不应该那这种垃圾来玷污大家的眼睛。但为了论坛的活跃,我只好拿来让大家批评,请不要吝啬您的砖头!拍吧!
黄河河神黄大王信仰现状
——以偃师市岳滩镇王庄村黄大王纪念馆为考察对象
河南大学 卫文辉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充足的水源及肥沃的土地为华夏先民提供了生存的基础条件,但同时黄河泛滥又给先民们带来了极大的生存威胁。黄河流域的先民对黄河既感激又敬畏,在这种感情的支配下,认为万物有灵的先民们便创造出了河神这一神灵,并对之进行膜拜。
殷商时期的甲骨卜辞中就有大量关于祭祀“河”的记载。殷人向河祈求风调雨顺,并伴有沉璧沉牛乃至沉人的祭祀行为。例如:
贞,求禾于河,受禾。(甲骨文合集 33271)(转引自 曾凡 河神在殷商卜辞中的地位及人格化因由)
乙酉卜,宾贞,使人于河,沉三羊,三牛。三月(殷契粹编14•36)(同上)
丁巳卜,其燎于河牢,沉妾?(《殷虚书契後编》卷上第23页)(转引自 詹鄞鑫 河伯娶妇古俗考)
殷商以来,河神形象多有变化。先是河伯,后来又出现龙王,至明清时期,又出现河大王与河将军。特别是明清时期的河大王河将军,大多属于人死成神,他们生前大多是治河有功的官员或精通水利的河工船工。黄大王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关于黄大王信仰,偃师古都学会的刘志清先生曾发表《灵佑襄济王黄守才考评概略》一文,初步考察了黄大王的生平事迹。北大历史系博士李留文《河神黄大王:明清时期的社会变迁与国家正祀的呼应》揭示社会变迁与国家正祀之间的互动关系,并认为黄大王信仰的出现于船工群体崛起有很大关系。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主要探讨黄大王信仰在当下的发展状况,及其所显示的意义。
黄大王是明末清初出现的一位河大王。他本是偃师人,生于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逝于清康熙二年(1664年),姓黄名守才,曾为船工,精通水利。在其生前,就有许多关于他的神异故事流传,诸如落水不沉、点地成泉、河神转世等。其死后清政府封他为灵佑襄济黄大王,并建庙崇祀。清代至民国,黄大王信仰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流传广泛。许多地方均建有黄大王庙,每遇黄河决口,都会请黄大王神像于大堤上,虔诚供奉,以保佑顺利堵住决口。
然而,建国以后,这一信仰逐渐衰落,庙宇也大多被拆毁或挪作他用。改革开放后,国家实行信仰自由政策,有些庙宇又逐渐重修重建。偃师岳滩镇王庄村的黄大王纪念馆就是一个例子。
王庄村是黄大王的出生地,雍正六年,王庄附近的信众就集资修建黄大王庙,民国三十年又重修。至上世纪九十年代,仅剩三间正殿,且矮小残破。1992年由黄大王第十一世后裔黄金旺发起成立黄大王纪念馆筹建委员会,由四方信众集资重修了山门、正殿、西厢房,重塑了黄大王神像以及八大配祀将军。并在西厢房塑了无极老母、泰极老母、皇极老母、送子奶奶、八大将军中党将军之母等塑像。1996年,正式竣工。在修建过程中,捐资信众分布广泛,除偃师当地信众外,还有洛阳瀍郊区、洛阳关林镇、伊川、孟津、汝州、巩义、孟县、灵宝、郑州等周围地区的信众。
平时,每逢初一十五,会有附近香客到黄大王纪念馆烧香。每年腊月十三(黄金旺讲是十三,有资料写是十四)是黄大王的生日兼忌日,届时会有各地信众来为黄大王过生日,并有秧歌、舞狮、排鼓、戏曲等文艺活动。关于黄大王的传说,在王庄村,大多数人都能讲出一些。
关于黄大王纪念馆的若干思考:
一、是庙还是纪念馆?
王庄村的黄大王纪念馆实际上是神庙,但是却在对外宣传中称纪念馆。我认为这是一种变通之策。从庙里的石碑中我们可以看到,偃师市许多领导都是筹建委员会的顾问或指挥。但是,试想,如果是建庙,政府领导怎么能参与呢?黄大王虽然是神,但也是历史名人,以纪念馆命名,可以或得政府及官员的支持,减少建庙中的阻力,争取到更多资源。近年来,偃师市还将这里作为青少年爱国教育基地,总结出黄守才勤奋学习,帮助百姓的精神。还将黄大王传说申报为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偃师文化馆中我们看到的申报材料中,也淡化其作为民间信仰的色彩,而着重介绍其治水精神。在距离王庄村不远的黄大王庙村,近年也重修了一座黄大王庙正殿,在修建竣工碑文中,写到“进入新世纪,国家倡导构建和谐社会,村两委顺应民心,领导老年协会,集资修建黄大王庙正殿……”。同样属于变通之举。将民间信仰表述成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部分,从而可以堂而皇之的以政府之名修建。我们知道,在建国之后,民间信仰被认为是封建迷信,而加以取缔。改革开放后,虽信仰自由,但毕竟有神论是不符合政府主流意识的。在清代,通过民间信众以及地方乡绅努力,黄大王信仰被纳入国家正祀体系。而在当下,用纪念馆命名,或将其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部分,也是为了使民间信仰得到政府认可,而减少开展信仰活动的阻力。
二、神职的扩大与模糊
黄大王作为黄河河神,主要神职是管理河水。在黄大王纪念馆正殿黄大王神像两侧有一副对联,写的是“上管三门七井 下理九江八河” 神像顶上上还悬挂着一幅民国时期的匾额,写的是“总理江河”。显示了黄大王不仅是黄河河神,甚至还能管理其他江河。但不论是那些江河,总归都是管理与河水有关事宜。例如保护舟船平安,治理黄河泛滥等。但就目前所见情况,其神职有所扩大,由专职神向全能神发展。在与黄大王十一世后裔守庙人黄金旺老人的谈论中,他说前来拜神的求什么的都有,求平安,求健康,求升学,求工作等等。他还说,他孙女考大学那一年,他还专门求了黄大王。这正是民间信仰的基本特点,即人们出于自己功利的需求而不断给所崇拜的神灵增加职能。同时也与黄河水患减少,黄河不能航运,流域群众对河神本职已不再有强烈需求有关。另外,在西厢房我们看到了无极老母等神像。无极老母信仰与黄大王信仰本无关系,但却能挤进黄大王纪念馆,享受香火,也说明在信众心里黄大王神职已经模糊不清。而无极老母等的加入,也是与民间信仰功利性的特点相联系的,因为信众们普遍认为多拜一个神,就多一份护佑。
三、信众与信众组织
前面我们提到李留文博士的文章认为黄大王信仰的最初是由水手群体的兴起而产生的。我们认为这一论断是有道理的。但是就在黄大王纪念馆中雍正六年修建黄大王庙的石碑看来,捐资建庙的近200人,且都是以某门某氏记名,也就是说捐资者多为妇女。这一现象值得思考。从康熙二年,黄守才逝世,到雍正六年,王庄村建庙,间隔65年,这时不仅是水手船工,即使是一般家庭妇女,信仰黄大王也已经非常普遍了。并且妇女信众数量之多,颇引人注意。联系到当下黄大王的信众中同样也是以妇女为主,我们认为,在黄大王信仰的发展中妇女信众的支持起到了很大作用。一方面,妇女出于祈求家人平安的愿望,易接受各种神灵信仰;另一方面,妇女信众的信仰行为会对家庭产生很大影响,带动亲人们信仰黄大王。在黄大王纪念馆中,我们还看到许多信众送来的匾额,其中伊川後乾社和巩义黄大王社特别引起我们的注意。据黄金旺老人讲,这两个社都是专门烧黄大王香的。即因为信仰黄大王而产生了民间信仰组织,并且人数都不少,据说後乾社下辖九杆旗,每旗都有几十人。他们每年黄大王生日时都会前来为黄大王祝寿。在建庙时,他们也都捐助了不少钱。在黄大王庙村的捐资功德碑上,我们同样也见到了伊川後乾社的名字,看来这个社对黄大王信仰确实比较虔诚。但是由于未能接触到这两个社的信众,我们对这两个社不是太了解。他们是怎样产生,成员组成如何,内部如何管理,在以后的调查中我们将会去做进一步了解。
四、王庄黄大王纪念馆与其他庙宇关系
偃师市境内关于黄大王信仰的遗迹现存的有王庄村的黄大王纪念馆,黄大王庙村的黄大王庙,山化乡的九龙庙,佛光乡牛窑村的黄爷坟。黄大王纪念馆因位于黄大王故里,且重新修建的时间较早,在这几个庙中地位比较高。其他地方建庙,总要先到这里打招呼,并且开光时,也要请黄金旺前去主持。并且因为建庙需要捐资,黄金旺这里联系的信众以及香社比较多,他们会到这里索要相关联系方式,以便下请帖。从某种程度上讲,其他庙宇与黄大王纪念馆有一种分香子庙的关系,但又不太确切,例如最典型的谒祖刈香行为,在这里就不存在。那么它们之间的关系该如何认识呢?我认为,一来是出于对黄大王故里庙宇的尊重,二来是黄大王纪念馆在各种资源上占有优势,所以其他地方的庙宇才与黄大王纪念馆建立了上述的关系。
从以上各方面看,黄大王信仰在当下的发展状态与其他一般的民间信仰并无多大差别。清代,由于水患时刻威胁着黄河流域人们的生活,所以民众对黄大王十分崇拜,希望得到黄大王庇佑。而在当下社会,原来的水患不再是人们生活的主要威胁,社会家庭其他方面的压力催生成了人们新的精神需求,这时黄大王信仰必须由原来的专职神信仰向全能神信仰发展,不然,它将不能适应新的信仰环境。同时,作为黄大王的一些信众也积极将其信仰挤进和谐社会建设等新的国家主流意识,以获得“合法”身份。并且,在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正轰轰烈烈开展之际,地方官员也积极将黄大王信仰纳入非遗名录,但采取了重其神异传说,淡化民间信仰色彩的做法,从更容易被主流意识所接受的民间文学方面着手。总之,当下黄大王信仰状况犹如一面多棱镜,反射出了社会各方面对其产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