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游艺与竞技——民间体育

游艺与竞技——民间体育

信息来源:《郭尔罗斯考略》

  蒙古族民间体育

  蒙古族非常看重增强人的体质,培养人的勇敢精神和机智、顽强的意志。远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部落时,就把“男儿三艺”(摔跤、赛马、射箭)作为一种士兵素质训练活动,并把它列为“那达慕”的竞赛项目。“那达慕”,蒙古语,是娱乐或游戏的意思。那达慕大会就是民间体育、游艺大会。旧中国,吉林省西部蒙古草原多在祭敖包后进行,解放后成为专门民间体育活动,多在重大节日期间进行。

  摔跤 蒙古族摔跤,有久远的历史。据出土汉初匈奴铜牌(k140墓)报告载:“铜牌的图案中间是两个力士在摔跤。它说明摔跤远在公元前已在北方少数民族中盛行”。元以后,蒙古族摔跤有了进一步发展。

  摔跤手,蒙古语叫“布赫沁”。那达慕比赛时,穿的摔跤服(蒙古语叫“卓铎格”),上衣是革制绣花厚坎肩(也有的是毡子或多层帆布制作),下衣是肥大的摔跤裤,外罩套裤。卓铎格样式不尽一样。有的绣花,有的边上嵌上一排闪光的银钉或铜钉,穿起像盔甲。穿上这样摔跤服,无论角力怎样激烈,任凭撕、揪、抓、拉、勾、绊,都不会伤人或扯碎衣服。摔跤手入场,场上多唱浑厚、雄壮的摔跤歌:

  布赫——帖力呗!

  布赫——帖力呗!

  从七勃里挥舞而来,

  震得山摇地动;

  从八勃里挥舞而来,

  踏得山川颤抖。

  从前面猛一看去,

  犹如一只斑虎;

  从后面乍一看去,

  好似一只雄狮。

  摔跤手入场喜模仿鹰的动作,腰微前伏,两臂上下舞动,跃入场内。

  摔跤开始,两个摔跤手慢慢地相互接近,俯身前视,斜睨着眼,十分警惕地寻觅战机。进而,忽试探性抓把进攻;忽又撒手躲开。时机一到,突然间扭斗起来。

  蒙古族摔跤不分年龄,不分体重,不分身长,只要膝盖以上任何部位着地都为失败。

  摔跤一般都采取单淘汰方式。获得第一名的叫“头布盔”。旗、盟以上的“头布盔”,解放前要给九九八十一件奖品,如九匹马、九头牛、九只羊、九块砖茶等。现代一般也要奖给一匹马、一头奶牛或一台电视机。

  赛马 赛马,在蒙古族中亦有悠久的历史。蒙古族赛马有走马赛、奔马赛、花样赛多种。在吉林蒙古族民间流行的主要是奔马赛,赛速度。蒙古族赛马既是“课校人畜”(《史记•匈奴传》),也是群众性体育活动。参赛者人数不限,有的几十人,也有的几百人;年龄不限,上自白发苍苍的老人,下至未成年的孩子(1959年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那达慕大会赛马冠军是一个十余岁的少年);民族不限,各族选手均可参加。

  赛马场。县以下举办的那达慕大会和民间的、传统的赛马活动都是在草原进行。由于草原平坦开阔,所以赛马多不分组,几十名赛手同时起跑,不计时间,以达到目的地(多按指定路线返回起跑地)先后次序决定名次。民间赛马,为减轻马的负荷,多数不备鞍子,选手也不穿马靴。但选手喜穿彩袍,头上扎红绿头巾,显得飒爽干练。比赛开始时,裁判员枪声一响,匹匹骏马如离弦的箭,飞速疾驰。观众欢呼,锣鼓齐鸣。比赛结束,获奖者走上领奖台时,民歌手们立即唱起:

  有着莲瓣似的两耳啊,有着星星般的两眼啊,在那万人的那达慕上啊,呼咿,好像飞箭跑在最前面。

  这些歌唱祝词鼓舞了千万人的心,显示出一个民族的英雄气概。

  射箭 射箭比赛,蒙古语叫做“苏日哈日布纳”。其本意为射皮条,因为过去射箭比赛以皮条为靶子。神射手在草原上享有很高的荣誉。古代勇士名字的后面常加上的“篾儿干”或“麦尔根”、“莫日根”,就是神箭手的意思。蒙古族的射箭,分骑射和静射。骑射的马匹自备。方法是从一个起跑线起跑,沿规定路线跑,赛程中要射3个不同颜色悬挂着的布袋。中者受奖。静射是站在一定距离处,连射3箭,以中靶环数排名次。

  投布鲁 布鲁,蒙古语原为投掷的意思。后来,大约在13世纪左右,它成了一种狩猎工具的专用名词。布鲁,俗称“涛拉棒”,形似一把短柄镰刀。使用时,手持“刀把”,投掷出去,旋转前进,是平坦的草原上命中率极高的“武器”。近代,人们也把布鲁作为一种锻炼身体的器具。

  投布鲁分为投远和投准两种。投远布鲁称“海木勒布鲁”,为扁形,握手处是圆的。投准布鲁为“图拉嘎布鲁”,是圆柱形的,柱头包有铅头或箍以铜箍、铁箍。这种布鲁能猎取较大的野兽。

  布鲁的重量因人而异。比赛场上,比赛掷远的海木勒布鲁通常重量为500克,投准的图拉嘎布鲁重量和形状不限。

  布鲁制作简单,儿童从五六岁时就做投布鲁游戏。到了十几岁,就开始跟随大人在围猎中使用布鲁。解放后,投布鲁活动又被列为那达慕大会的正式比赛项目。

  投布鲁比赛场地,一般选长度为750米左右的长方形平坦场地。在场地一端划一条投掷线。投掷目标为圆形木柱3根,柱高50厘米。圆柱上端直径约为4厘米,下端直径为6厘米。在正式比赛时,不论投远和投准,每人以3次为限。每次投掷时间不超过30秒。投掷姿势不限。其记分方法是:击中3根木柱为10分,击中两根为6分,击中一根为2分。投掷3次,满分为30分。按总分多少定名次。

  汉族民间体育

  吉林汉族民间体育,既有中原地区传统活动,又有适于北方冬季环境的新项目。

  抽陀螺 吉林省冬季漫长,民间冰上运动较普遍的是溜冰和抽陀螺。抽陀螺,俗称抽冰猴、打冰嘎儿,是儿童普遍喜欢的冬季运动。陀螺为木质,圆椎形,底部钉有圆帽钉,上部有槽沟可缠鞭绳。近代有木工旋制的陀螺出售。玩者先把鞭绳沿槽沟缠紧,猛力抽绳,令陀螺旋转,然后不断用小鞭子抽打陀螺,令其旋转。有的互相比赛,旋转时间最长者为胜。

  踢毽子 踢毽子是吉林省冬季最普遍的室外游戏活动,颇受青少年欢迎。从前多数为男孩子游戏,现在女孩子也一样参加。毽子有两种,一种是取马鬃一绺,塞进铜钱孔中(铜钱通常为3枚合在一起),然后钉进竹楔,底部用火烧焦、磨平。毽子毛长短以适合平衡或个人爱好而定。另一种是用一块山羊皮,皮面缝钉两三枚铜钱,爱漂亮的还可给羊毛染上各种颜色。现代也有用鸡毛做毽或用彩布缝口袋装砂石代替毽子的。

  踢毽子比赛方法有两种,一是个人赛,按踢多少决胜负。踢时又常限制左踢、右踢、左足尖、右足尖、左拐、右拐等。二是溜毽子,三五人、七八人皆可。其中一个是供毽的(俗称“拾毛儿”),一个是踢毽的(俗称“踢毛儿”),其余人在远处接毽。什么人接到毽,可上台踢毽;踢毽人踢漏了,下台“拾毛儿”。现在城市学校中又兴起两军对垒的踢法,分两组,类似网球赛,中有一小网隔开,两伙做长距离的踢毽子,接住者为胜。

  跳绳 跳绳为女孩子玩的体育活动。有单人跳、双人跳和多人跳3种。单人跳多跳技巧,如双脚跳、单脚跳、“迈门坎”、“麻花阵”、“倒轮绳”、跑跳、蹲跳等等。双人跳,是一人摇绳,双人面对面跳。也有的身后再加一人,3人同跳。多人跳,是二人摇长绳,众人顺绳列队依次跳。有跳不过去者,下台摇绳。也有的两伙对垒,跳绳者不许空绳,于是跳绳者要跳上跳下互相替换,往下“救”有危险失误者。

  放风筝 中国放风筝具有悠久的历史。战国时期哲学家墨翟(约前468年-前376年)以木料制造风筝,“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山墨子的学生公输般(鲁班)根据老师的理想重新设计,“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吉林放风筝也是重要民俗活动之一,早在唐宋间就随着中国的统一,汉族的流人东北,带来了风筝游艺。1988年3月,在怀德县毛城子乡许菜园子屯,出土一面金代(1115年—1234年)铜镜。这面纹铜镜刻有“放风筝”图案,边款阴刻“西京官造”4字。专家考证,这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关于古代风筝形象的文物资料(现存吉林省考古所)。这面铜镜的发现,进一步证实中国是风筝的故乡。明清之际,吉林各地春节过后,到清明节期间,每当风和日丽之时,人们便去郊外放风筝。大型风筝有蜈蚣、飞龙,中小型有和合二仙、双鱼、燕子、老鹰、八卦、蝴蝶,最普遍的有“豆腐块”。吉林省安图县长兴乡,正月十五必放黑红各种颜色的月亮风筝。松花江沿岸一些地方,放风筝“送小帆儿”,风筝线上挂着装有滑轮的小灯笼,随风飘上,黑夜望去,恍如群星奔月。也有的在风筝线上装有竹哨,放飞后,发出筝鸣的音响。吉林省不仅以风筝纹铜镜出土而负盛名,放风筝技艺也是多种多样的。

  吉林省于1987年成立了吉林风筝协会,数年间,举行了3次全省风筝比赛大会。吉林省参加全国风筝邀请赛都取得了好成绩。

  满族民间体育

  满族发祥于长白山,尚武的习俗直至清末仍保留在一些满族聚居的乡镇中。民间体育中,也多含军事训练性质。

  骑射 骑射是北方狩猎民族满族与蒙古族的共同爱好和特长。满族古时出于狩猎和军事的需要,把骑射作为每个青年男子(包括部分妇女)的日课,其后多在节日举行。《金史》记载,满族先民女真人自皇家兴起,每逢端午及重九,都举行骑马射柳和骑马击球活动。射柳是将柳枝细条削去一块皮,使之目标明显,作为靶子。勇士骑马奔驰中用无羽横镞箭射柳枝削白处,驰马飞奔将射断柳枝接到手为胜。清代,射柳逐渐消失,但围场射猎很盛行。吉林省的东丰县和伊通县都曾有过大型围场(初是皇家猎场,后成为民间定时竞技场所),民国以后,这种射猎比赛不再进行,但在民间留下了“追射”的儿童游戏。追射游戏满语谓之“隆庆” (意为追射)。玩者分成两组;一组扮作豺狼虎豹等野兽,手拿画着兽头的盾牌,分散在大圈内;另一组扮作猎手,手拿小布袋当作飞镖,追击野兽。每人5只“飞镖”,打完后,以击中“野兽”多者为胜。“野兽”不得出圈,只能用盾牌挡“镖”(挡住不算击中),“飞镖”打在身体任何部位都算击中。“猎手”间可传递“飞镖”追射。

  击球 金代的马上击球,是人骑在马上,手执鞠杖击球,杖头如偃月形。分两队击球,破门取胜,谓之马球。马球今在满族中早已绝迹。民国年间形成脚踢的“行头”,在满族聚居的农村比较普遍。此球比足球小,球体制作也不科学,虽用耐磨的兽皮制作,但弹性很差,多用猪膀胱做球胆。一般在深秋、冬季玩,村内青少年聚在一起,有踢远、踢多之分。是一种在无更多娱乐工具条件下的体育活动。但满、汉各族青少年都很喜欢。后来,它为足球所代替。

  滑冰 滑冰或溜冰是东北满族先民长期在冰天雪地里渔猎、行军自然形成的冬季活动方式。据传,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对辽作战,令土兵把兽骨绑在脚下溜冰,藉以加快行军速度。后来滑冰传人民间,发展成北方作战时必须掌握的军事技术,在群众中则成为世代沿袭的冰上运动。民间冰上运动有两种:一是在相当于靴子大小的木板上,加一两条铁条,绑在脚上滑行,谓单划子和双划子,并用以比赛速度;二是在山岗冰雪道上,坐在爬犁上俯冲比赛;也有的在平原冰道上靠铁钎子支撑冲滑。

  跳骆驼 “跳骆驼”,满语叫“跳特猛”。玩法是:约10人为一驼队。每人弯腰,把手放在膝上作骆驼状,“驼”间稍拉开点距离。发令后,队列最后一人跳起,依次从九条“驼背”上分腿跃过,然后,高喊一声“到”,仍俯身作驼状,哪组最后一人先跳完,哪组为胜。

  骑马战 骑马战满语称“骑莫林”。玩者多为男孩。玩法是:4人一组,一人“驾辕”,两手伸向背后;左右2人,一手与“辕马”手相扣,搭成马镫,另一手搭在“辕马”肩上作马背;主将足蹬“马镫”,骑在“马背”上。发令后,两组冲锋对打,主将落马者为输。

  此外还有捉迷藏、扯老鹞、扔坑、打瓦、打雪仗等游戏。

  朝鲜族民间体育

  朝鲜族民间体育活动丰富多彩,而且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其影响最广的,主要有秋千、跳板、摔跤、拔河等。

  秋千 秋千,也有的称“悠迁”,朝鲜语称“革捏”。吉林省朝鲜族端午节荡秋千的习俗,历经清、民国直到新中国成立,经久不衰。每到端午节,许多妇女都穿上漂亮的衣裙去荡秋千。艳丽的衣裙,飘舞的裙带,真如仙女腾空。围观人和以歌舞,场面十分壮观。

  秋千架一般高约10米以上,秋千架上悬有8~9米的秋千绳索。秋千分单人荡和双人荡两种。双人荡是二人对面站着荡,互相助力。体育竞赛时多为单人秋千。民间秋千竞赛方法多牛有3种;一是以秋千架前方的树叶或花朵为目标,用脚踢着或用嘴叼下决定胜负。二是在秋千架前方的一定高度上吊起铜铃,荡秋千的人用脚踢响铜铃,并以不断升高的铜铃来表示荡秋千的高度,以决胜负。三是以系在秋千踏板上的米尺测定高度决定名次。跳板 跳板是朝鲜族妇女喜爱的传统民族体育活动。民间传说,旧社会闺房小姐受封建礼教束缚,不得走出庭院一步,她们为了观赏院外风光,于是使用跳板跃身的办法,偷看墙外世界,后来发展为一种体育活动。

  跳板,通常在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和农闲期间举行。节日里,不仅姑娘、年轻媳妇参加,有的老年人和小女孩也参力口。

  跳板比赛,以两人为一组,可任意搭伴。跳板一般长5-6米,宽约40厘米,厚约5厘米。木板中间垫个圆木板或稻草捆成的东西作为支撑点。中间坐一人,两边各站一人。开始比赛跳板时,一方用脚使劲踏板,另一方便借力向上腾空跳起,而靠下落的重力,把对方弹向空中,如此反复一跳一落,逐渐增加高度。

  跳板动作有直跳、屈腿跳、剪子跳、旋转跳。现在跳板动作又有新发展,如腾空跳起后,套花环、空中翻滚等。

  判定比赛成绩的标准,一是增加了高难动作,测定跳的高度;二是看参赛者动作和完成动作的姿势、技巧。

  跳板是民间体育,又具有很高的技巧和观赏价值,今天已成为国家规定的一个少数民族体育运动项目。

  顶瓮竞走 顶瓮竞走是朝鲜族传统体育活动。主要流行于延边、长白等朝鲜族聚居区。参加者为中青年女子。比赛开始前,参赛者头顶一盛水瓦瓮(重量5公斤左右),站在起跑线上。裁判员发令后,立即快步疾走,赛程通常为100~200米,以瓮不倒,水不溅出,又先到终点者为优胜。

  摔跤 摔跤在朝鲜族男子中是非常普及的民间体育活动。它过去叫“角力”、“角抵”。朝鲜语称“西鲁姻”。

  朝鲜族摔跤与蒙古族摔跤基本相似。其相同点都是以对方身体膝部以上任何部位先着地者为败。不同的是摔跤开始时,不是抓把进攻,而是在摔跤前各自腰上系一条1.5米长的腰带,另用一条麻布或白布一端,系成一个圆圈挎在右腿上,另一端系在腰间。双方右膝着地,左腿弯曲,用右手抓住对方腰带,用左手抓住对方腿绳,准备摔跤。当裁判员鸣笛后,双方稳稳地站起来开始比赛。

  冠军通常得一条大黄牛。得奖后,获奖者身披红绸,骑在牛角系着彩绸的黄牛身上,绕场一周,然后回家,屯人像迎接英雄一样迎人村里。

  拔河 拔河是朝鲜族喜爱的一种大型民间体育活动。

  比赛往往在屯与屯、里与里问进行。人数少则百人,多则上千人,并组织农乐队助兴。比赛前,在总指挥指导下,收集稻草和葛藤,拧拔河绳。几百人参加的拔河绳,分主干绳和分支绳。主干绳又分雄索和雌索。雌索一端是圆套。雄索接在圆套内用木簪别住。主干绳每隔2米左右就要分成几个分支绳,以便更多人参加。

  比赛开始前,两队各自集中选手。他们像即将出征的勇士,集于村头,在民族乐器的伴奏下,高唱拔河歌。总指挥申明纪律,讲明战略,然后向比赛场进军。二军相遇,做好战事准备后,总裁判鸣笛开战。竞赛双方的领队亲自指挥督战,选手们喊着“嗨唷嗨唷”的号子,村民及农乐队或唱或喊,为之助威。经过几十分钟,甚至几小时的长时间较量,分出胜负。胜者大摆宴席,尽兴歌舞。胜利者视拔河绳为吉祥物,认为用来肥田可获丰收;用来出海,可保平安。本世纪初,这样大规模的拔河已不多见,代之以现代拔河。

  吉林省民间游艺竞技习俗,丰富多彩,千恣万态,各自显示了其本民族的独特风格和各自不同的历史传承、地理环境以及生活生产方式下形成的文化特点。有些虽然比较原始、古老,却在不同程度上留下了该民族人民生活的历史足迹,特别是与生产的密切关系(如汉族的秧歌之与农耕文化的关系,满、蒙的骑射与狩猎生产、草原文化的关系)。有些游艺竞技习俗,经过不断改革、更新,在今天仍发挥其积极的文艺宣传职能及增强人民体质,移风易俗的作用;有些不健康的游艺,已为现代的竞技所代替。

  注:{民间游艺与竞技)系笔者为{吉林省志•民俗志)所作。该书主编为汪玢玲教授。该文收入本书时,笔者作了适当增删。
鸟三顾而后飞,人三思而后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