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葬礼
戴士森
满族先人的葬俗中有“天葬”。人在冬季死了, 因为地冻挖不了坑, 便实行天葬。天葬, 据说是把遗体放在大树上, 如果被乌鸦吃光了, 亲戚朋友都来祝贺, 如果没被吃掉, 则认为死者生前罪孽深重, 上天不收。怎么办?可以涂些牛油, 吸引鸟兽来快些吃掉。
夏天, 实行土葬。因为天气暖好挖坑,便于掩埋。
后来满族先民们又实行了“水葬”、“火葬”等等, 火葬居多。那时候的火葬是人死后, 第二天抬到野外去火化。火化之后, 把骨灰装到瓷坛子里, 在祖上的茔地埋葬。
以后, 受汉族的影响, 又改回土葬。土葬之前, 死者的家属要围绕棺材烧纸, 而后才能把棺材抬出。
如果是长辈人死了, 晚辈人要放声大哭, 这才表示是孝子。出殡回来之后, 就不准再哭了。再哭, 会被人认为是又死人了。
在病人弥留之际, 要把祖宗板和祖宗匣取下来, 用红布或者红纸包起来, 等出灵之后再放回原处。如果没来得及包, 病人就咽气了, 那得把祖宗板和祖宗匣用火烧掉,把灰倒在河里, 择个良辰吉日, 再另立新的祖宗板和祖宗匣。
满族人对横死的人, 如上吊死的、车祸死的、淹死的、还有孕妇死了, 姑娘得痨病(肺病)死了, 都必须火化, 不能土葬。
老人病危的时刻, 要抬到南炕, 不能让病人死在西炕。满族人以西为尊, 以西为上, 祖宗板都供在西墙上。北炕是晚辈人和下人的住处, 所以病人也不能死在北炕。老人死在西炕和北炕不吉利。
人死后, 要顺炕沿放三块木头, 俗称“停尸排子”, 把死人停在上边。要头朝西,冲门, 脚朝东。死者的嘴里放一个大铜钱,或者硬币, 叫做“含殓”。
停灵时, 子女和亲属要“守灵”, 也叫“守夜”。儿女在灵前哭, 叫做“哭丧”。家人把一条扁担摆在窗台上, 俗称“指明路”, 就是给死者指明去路。由长子站在一条板凳上, 手擎扁担或者木棒, 指向西方, 口喊阿玛(爸爸)或讷讷(妈妈)“西方大路, 明光大道! ”
“守灵”时, 死者头前要放一碗豆油灯。用棉花捻成长捻, 一半在碗里, 一半在碗边, 把碗边的部分点着。豆油灯一夜不灭,俗称“照尸灯”。
守灵人要坐在旁边守着遗体, 一夜不能睡眠, 同时看着, 不能叫猫、狗等小动物从遗体上过去。相传, 如果过去, 死尸会灵魂附体“诈尸”(活起来)。
满族一般人家停灵三天。第一天, 通知远近亲友。当晚家人不能睡觉, 叫做 “守灵”。第二天中午开始“祭奠”。亲朋好友得信前来, 献上“帐子”和礼钱。“帐子”就是整幅白布, 可以七八尺长, 也可以一丈多长。上边别上用白方块纸写的大字, 内容有“某某人千古”、“万世流芳”等, 丧家要把帐子悬挂在灵棚前或灵棚里, 供人们观看。棺材旁边, 站着一个司仪人, 子女和家人跪在棺材两旁, 叫做“陪孝”。悼唁的亲友要站在棺材前头, 由司仪人高喊: “某某老人家, 你老听真, 这位是你老的什么什么人, 前来给你老吊孝来了! ”随后向凭吊人喊: “一鞠躬,再鞠躬, 叩首! ”凭吊者三鞠躬后跪在地上磕头。司仪人喊“平身! ”凭吊人起来走开。下面继续第二人。顺序是先长辈, 后晚辈。第三天出灵, 就是出殡。出灵时辰, 由阴阳先生定。
死人一般要在屋里停放一夜, 第二天入殓。当人们抬遗体时, 要走窗户, 因为门是留着给活人走的。入殓时, 一抬死者, 家人和子女要大声痛哭、表示不愿意叫死者离开。人死后, 身上要蒙一张白布单或黄布单, 同时将脸蒙上, 意思是不叫遗体见天日。
“旗材”的侧面。以“二十四孝”为题材,作画于“旗材”的侧面。(伊通满族自治县新家乡马家屯村)
“旗材”的棺材头——“怀头”(伊通满族自治县新家乡马家屯村)
满人的棺材跟汉人的不一样, 汉族人的棺材是平顶的, 满族人的棺材是起脊的,上尖下宽, 跟起脊的房屋一样, 中间突起,向两边倾斜, 内部宽大, 满族人叫“旗材”或称“满材”。棺材不能是白茬的, 要着色, 一般都是红土色。两边棺材帮, 画上山水花纹, 云子卷儿, 俗称“鞑子荷包棺材”。棺材头要画云子卷儿和仙鹤等, 有的画上各种各样的花卉, 俗称“花头棺材”。棺材头的横批, 一般是“驾鹤西去”。棺材后头, 要画上莲花, 叫做“脚踩莲花上西天”。棺材头的两边, 要书上对联, 不是贴纸的。死者是男人,上联是“驾鹤西天去”, 下联是“金童送西方”。死者是女的, 上联则是“驾鹤西天去”,下联是“玉女送西方”。有的对联, 上联是“金童玉女前引路”, 下联是“脚踩莲花上西天”。
满人还有“报庙”的习俗, 就是老人死了, 家人和子女要穿上孝衫, 排成一排, 到庙上烧香, 边走边哭, 吹鼓手边走边奏哀乐。人死后, 家里人要把死者生前枕过的枕头烧掉, 可以在房门前烧, 也可以在大门外烧。这种风俗今日城市和乡村都还沿袭着。
冬天, 三天入殓。夏天气炎热, 可以当天入殓, 三天后出殡。
满族人死后, 院子里要挂起一个红幡。有一尺多宽, 一丈多长, 拴在两丈多高的木头杆子上。杆子要竖在院子里的西边。满族人认为幡是死者的魂灵。
满族用的灵魂幡:红色躯体、黑头、黑手、黑脚的人形幡。(公主岭市放马沟满族乡伊家店村)
出殡, 一定是单数, 如果双日子出殡,就意味着家里又死人了。如果赶上死者的生日, 一定要避开这天出殡。
出殡的前一天, 要“哭九场”, 家人和子女、亲属要哭死者九次, 俗称“送魂”也叫哭“九包”。
满族人戴孝, 也像汉族一样穿白孝衫。汉族人孝衫后有一绺麻, 俗称“披麻戴孝”。满族人不披麻。远房男亲属, 腰间扎一条白带子, 俗称“孝带子”。直系亲属男的截孝帽子, 远支亲属是不戴孝帽子的。孙子辈的,孝帽子上钉块小红布, 叫做“戴花孝”。
妇女戴“包头”, 就是把白布折叠成长条, 在头上围一圈儿, 然后结上, 余下的布条下垂两肩, 要一长一短。死者是男的, 则左长右短; 死者是女的, 右长左短。头上结白头绳, 第二天改为蓝头绳。服孝期间, 如果生儿育女, 则认为是不吉利。三年内, 男人不能穿红衣服, 妇女头上不能戴红色头花, 所谓守孝三年。
脚下不论男女都穿青孝鞋。汉族是穿白孝鞋, 穿青鞋须用白布蒙上, 变成白鞋。出殡之前, 男人所结的孝带子要下垂到膝盖。出殡之后, 将孝带子垂下部分挽在腰间。一百天以内, 妇女不能去掉“包头”,男人不能剃头刮脸。
老年人死了, 管丧家叫喜丧, 也叫老喜丧。
出殡的时候, 长子手举“灵头幡”, 走在灵车前头。灵车后, 其他子女们打着 “铭旌”, 就是细长的布条, 像旗帜一样, 结在一根长棍子上。布条的周围镶着蓝旗, “铭旌”就是蓝色。
出殡之后, 棺材入土, 送葬的亲友把铭旌撕碎, 各拿一块, 回去给小孩子做衣服做鞋, 认为这样孩子可以避邪和不做恶梦。
满族人还有一种“烧饭”的习俗, 就是把死人祭祀时的供品, 如馒头、饭、菜等, 在坟上烧纸的时候, 都倒在火堆里烧掉。
出殡回来要摆宴席请参加送葬的亲戚朋友, 叫做“辞灵饭”。
祭奠日期也是有讲究的。有“一七”, 也叫“头七”, 就是人死后的第七天。家人和子女们要携带供饭、供菜、黄香、黄裱纸、金箔、银箔等到坟头上祭焚烧。金箔和银箔,要叠成元宝形的锞子, 象征金元宝和银元宝。以后是“三七”、“五七”、“七七”祭奠, 仪式和“头七”一样。
到了一百天, 还要照样祭奠, 叫做“烧百日”。祭奠完毕, 家人和子女在坟前脱去孝服, 叫做“脱孝”。
到了一周年的时候, 要“烧周年”, 举动比较大, 一些亲朋好友都来参加祭奠, 以后便是烧三周年, 也和烧头周年一样。每年清明, 家人和子女要上坟祭奠。在坟前摆上供桌, 摆上供饭、供果、供菜、焚香磕头。
年三十晚上, 即除夕之夜, 满族人有“烧包袱”的习俗。所谓“包袱”, 就是糊一个大白纸口袋, 里边装上用金箔、银箔叠成的小锞子(小元宝), 还有旱烟叶等。纸袋上写上祖先的名字和祭奠者的名字, 意思是专给他们享用, 不被外鬼抢走。
老人死后的头一个春节, 房门贴蓝色对子写白字。第二年贴蓝色对子写黑字, 不许贴红对子。第三年恢复正常, 贴红对子。
[
本帖最后由 长白恒端 于 2010-5-24 17:46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