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渡村中唐氏是人口占主导地位的宗族,唐氏宗族组织的发展对其它宗族具有示范性的影响。本章主要对村内大族──唐氏宗族的组织与结构进行分析。
第一节 宗族的组织化
一、唐氏来源
居住在唐渡村的唐氏分别来源于两个不同的地方:一支是由尚拱公的儿子文元在康熙初年从武昌(今鄂州市)段店迁居该村,一支由宗仕与其堂侄世爵、世禄兄弟在康熙末年从黄冈淋山河迁居该村,宗仕祖父(世爵、世禄的曾祖)是淋山河尚旬公。唐渡村的唐氏分别尊尚旬、尚拱为一世祖宗化的父亲文焕、世爵、世禄的祖父文秀、文元为开基祖。其中文焕有五子,仅宗仕迁入唐渡,宗仕无传。文秀有宗孟一子,宗孟的两个儿子世爵、世禄均迁入唐渡村。文元有四子,长子宗圣迁入该村后不久,便又分迁至唐渡东南面的禹王城。文元的另外三子均定居在唐渡村。唐渡唐氏到第四代世字派时,共有11丁。
表六:唐渡唐氏开基祖世系表
一世 二世 三世 四世
尚旬
(居于淋山河) 文焕 宗孔
宗虞
宗显
宗仕 (迁居唐渡)
宗正
宗孟 世爵、世禄(迁居唐渡)
尚拱 文元 宗圣 (外迁)
(居段店) (迁居唐渡) 宗贤 世臣、世绪、世祯
宗窖 世业、世禄、世永
宗舜 世基、世祥、世荣、世发
唐渡唐氏人口在乾嘉时期发展较快,五世“有”字派有46丁,六世开字派有80丁,至嘉庆时期唐渡唐氏的当家辈份为七世“士”字辈,士字辈共有男丁167口,总人口接近800人。人口的急剧增长,为宗族组织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人力基础,在唐氏人口发展到一定规模后,血缘群体开始出现组织化的倾向。
二、“五龙奉圣”灯会
唐渡唐氏的组织化始于嘉庆时期,最早的组织形式是唐氏龙灯会──“五龙奉圣”灯会。据唐氏灯谱记载:嘉庆三年(18 7年),村中出现瘟疫,村民唐士传受菩萨托梦启示,称只要组织黄、白、红、金红、乌五条龙灯祈祷菩萨保佑,就可确保族人平安,族人依唐士传所言,编织五龙祈福,果真度过劫难。瘟疫过后,唐渡唐氏开始以宗族为单位组织家族龙灯活动,并成立了指挥龙灯活动的组织,称为唐氏“五龙奉圣”灯会。唐渡唐氏龙灯组织的成立,标志着唐氏开始出现了对整个家族成员进行整合的组织系统。虽然龙灯组织的指挥、协调作用只存在舞龙时期,只具有祭祀和娱乐功能,并不承担家族治理的作用,但是龙灯组织中形成的领导核心,经过转化则可以成为家族权威,在舞龙活动中形成的特定利害关系和纪律约束能强化家族成员对家族的心理认同,原来自然形成的血缘关系开始受到一定机制的约束。唐氏“五龙奉圣”的组织系统由龙灯总会和龙灯分会两级组织机构构成。龙灯总会配备有3至5个头人,对整个龙灯活动进行统一指挥,头人内部没有设具体职位,但是存在模糊的分工;总灯下面又设有五个龙灯分会,分别对黄、白、红、金红、乌五条龙灯进行具体管理,分灯会的负责人称为小灯头人,小灯头人向总灯头人负责。唐氏的黄、白、红、金红、乌五条龙灯中,黄龙是大哥,排在最前,乌龙是小弟,摆尾,中间依次为白龙、红龙、金红龙。黄龙和乌龙为15节,其余三条龙灯为13节。在成立龙灯组织之初,唐氏的近两百户就分别编入到五条龙灯组织的70余只灯脚之中,二十多户编入一条小龙组织内,一户或两户共一个灯脚。当时龙灯组织的编排主要是根据地缘关系实现的,具体情况是唐氏全体居民按住房,依次从北到南按人口多寡大致平均分为五块,每一块对应一条小龙组织,哪一块对应何种颜色的小龙组织,则由各块派代表抓阄确定。抓阄确定了每户所在的小龙组织后,小龙组织与族内各户的对应关系便永久性的确立下来。在最初划定的小龙组织中,由于是按地域来组织的,兄弟或亲房兄弟编入不同的小龙组织是比较普遍的情况。每一户与小龙组织的对应关系确定后,还要确定各户对应的灯脚。灯脚的确定与族众在玩灯过程中所捐钱的数量相适应,一般是捐钱较多,则可以分在龙灯前面的灯脚下,捐钱数量较少的,则分在龙灯后面的灯脚下。捐钱数最多的,可以举灯头,即分在灯头脚下;次之,则可以举灯尾,即分在灯尾脚下。能玩灯龙和灯尾往往被村民视为一种荣耀。灯头的确定,每一个玩灯的年度都要进行一次。
表七:唐氏主要房系与五条小龙组织的对应关系表
小龙组织 黄龙 白龙 红龙 金黄龙 乌龙
在唐渡村
所在组别 4、5、6 4、5、6 6 2、3、4、5 2、3、4
所在分 上分 上分 上分 上分、下分 上、下分
宗舜房 宗舜房 宗舜房 宗孟房 宗贤房
所在房系 世基之 世发支 世发支 世爵支 世绪支
世荣支 一部分 一部分 一部分 宗孟房
宗喾房 宗喾房 宗贤房 宗喾房世永支 世爵支一部分
世业一支部分 世业一支部分 世臣支 宗孟房
世禄支
本文来自:
http://www.xyjjlt.net/bbs/thread-438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