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历史的轮回·濯水古镇印象

历史的轮回·濯水古镇印象

历史的轮回·濯水古镇印象



□ 王华松 蒲阳 /文  任光明 /图


《中国民族报》 2009-10-16



濯水古镇的吊脚楼

  


阿蓬江畔

  


河上戏水




天生三桥风光

  


天生三桥渡船

  

濯水古镇风光

  


濯水古镇的姑娘们

  


濯水古镇的民俗表演


  水碧波清,鱼虾嬉戏,柔柳拂岸,山峦绵延……这里是深山“水乡”、黔江明珠;这里是度假休闲、抚慰心灵的港湾;这里的码头文化、渔家文化源远流长……濯水古镇——位于重庆市黔江县东南之隅,距黔江主城26公里。柔媚的阿蓬江、娟秀的蒲花河交汇之处风情万千;渝怀铁路、渝湘高速公路、319国道,或巨龙翻腾、或玉带蜿蜒;穿境而过的阿蓬江自古与乌江、酉水一起构成连通三峡和江汉平原的重要通道,直通湖南洞庭湖。古镇历经百年,见证了巴人的进退兴衰,目睹过秦人的金戈铁马,也承继着太多土家文化与思想的交汇。如今,吊脚群楼之中商贾云集,再现了古镇的辉煌;而目之所及的每一株古树、一束老藤、一段残垣、一眼深井,都记录着一个美丽的传说,脚下的每一块青石板,也刻满了见证百年风雨的沧桑……

  古镇·昨天

  濯水初称“白鹤坝”,元明之际属酉阳土司辖地。重要的商业地理位置,使濯水自古以来便成为重要的驿站和商埠,自清代后期起,该地便已成为川东南驿道、商道、盐道的必经之路。民国二十四年,人称濯水为“濯河坝”。此时,此地已商贾云集、店铺鳞次栉比。商贸的日益发达,迅速促进了当地与外界的物资交流,创造了最为繁荣昌盛的历史,甚至已居于同时期的黔江县城之上,与酉阳龙潭、龚滩合称“酉阳三大名镇”。

  “茂生园”、“宜宾栈”、“光顺号”、“同顺治”等商号与多个染房、酿房、刺绣坊等手工业作坊的存在,吸引了上海、宁波、厦门、广州、南京、武汉等地的客商。山外的风琴、口琴、自鸣钟、汽灯、手摇留声机等洋货被他们带到了濯水,转而将濯水的蚕丝、桐油、茶、漆等产品远销山外。清末,甚至还有日本人来此经商,把“光顺号”的生漆和“同顺治”的药材远销日本,演绎了中日民间贸易的传奇。那些年,古镇商号遍布,热闹非凡。临江而建的吊脚楼群中人声鼎沸,那些匆忙来往的人们操着不同的方言,不停地在码头上汇聚、分散。码头上,商人指挥着搬运。三五成群的水手在石板路上缓缓走过,随便闪进街边敞门的一个茶馆里,精瘦的茶博士拉出古色古香的太师椅,为他们砌上一碗香浓的老鹰茶。戏台上演绎着精彩绝伦的戏曲,戏台下坐满了全神贯注的听众。透过雕花的窗栏,远空中挂着道若隐若现的虹彩……

  历史,总是出人意料地发生变化。1952年,濯河坝划入黔江管辖,1956年改称“濯水”。然而,1956年后,由于种种原因,古镇的商贸逐渐萎缩,曾经居于此地或路过此地的他乡过客,未留下只言片语便匆匆踏上归途,喧嚣了100余年的商贸重镇,几乎只在瞬间便归于无声的平静。当这座蕴涵着无限魅力和故事的古镇被接踵而至的灾难摧残后,古镇变得沧桑、凄凉;唯有厚重的文化与久远的故事依旧被当地居民记载着、流传着。100余年的辉煌历史,如过眼云烟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昔日的达官显贵、商贾行人,也都已随着时间的逝去而被人淡忘。唯有那条记录着千千万万脚印的古石板道,还静静地躺在那里,见证着这里曾经的喧嚣与繁华。

  历史,为濯水古镇增添了迷人的典故和神秘的传说,也为它留下了众多的文化古迹和乡土文化遗产。如今伫立在古镇青石板道上,不觉便有时光倒流之感。面对这座被百年历史熏陶的古镇,总是心生遗憾,又遐想联翩……

  古镇·今天

  历史,不觉又轻轻翻开了一页。2007年,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准重庆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濯水则被确立为重庆市4个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市级示范镇之一。濯水,迎来了它沉寂多年后的觉醒。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市级示范镇的机遇,是濯水古镇实现由农村传统自然经济转化为城市社会化生产的重要过程,是地域景观、产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的一次巨大变革,更是人口、地域、社会经济组织形式和生产生活方式向现代化转化的过程。作为有着深厚传统文化的历史古镇,濯水面临着一场古老传统文化与经济建设浪潮的巨大博弈。而怎样推进城镇化,怎样保护好濯水古镇,如何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城镇化建设道路,成为摆在濯水古镇面前的难题。

  为此,黔江区委、区政府审时度势,经过多次研究、科学规划,最终作出了一个重大的决策——城镇化建设势在必行,而古镇的保护也刻不容缓!随后,区委、区政府确立了濯水“城在园中、园在城中、景在城中、城在景中”的城市发展理念和“一带四区”发展战略,以恢复古镇老街和打造蒲花河乡村民俗生态旅游为重点,抓规划、打基础、兴产业,形成镇村发展的良性互动,确保示范镇建设的快速推进。同时,立足于地域特色,完成了规划修编工作,将原来的3平方公里城区面积扩大到7.85平方公里,进一步完善了濯水镇总体规划,形成“一城镇,五核心,四中心,160个基本院落”的镇村规划建设体系。此外,古镇风貌设计和蒲花河旅游度假区的规划建设,也是实现濯水现代观光和生态旅游城镇目标的重中之重。

  为了充分利用当地丰厚的文化资源,打造旅游品牌,黔江区委、区政府又把濯水古镇的修复项目列入了全区旅游开发总体规划中,把濯水古镇和蒲花河农业生态旅游打造成一个旅游带。濯水古镇将成为集旅游、生态、商贸、娱乐、休闲、水产养殖、水果种植为一体,古今文化相结合的“名胜古迹”,成为武陵山区一道独特的风景。2008年1月 2日,濯水镇小广场彩旗飘扬,礼炮齐鸣,投资过亿的“濯水古镇恢复和风貌改造工程”开工暨奠基仪式隆重举行,黔江区委书记洪天云宣布正式开工。

  如今,蒲花暗河、天生桥群、大漏斗群、间隙泉、现代农业观光园、庞大的复古吊脚楼群融为一体,濯水古镇的繁华似乎又在一夜之间被“复活”。一个集古镇鉴赏、现代农业观光、地质奇观观赏和土家民族风情体验于一体的综合型旅游区,宛若一件崭新的外衣,悄悄地披在了历经风雨的古镇身上。一个规划面积超过10平方公里,定位为黔江区4个市级中心镇之一的“新镇”展示在世人面前,它既是重庆全市统筹城乡建设示范区之一,也是渝东南民俗生态旅游带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复活”的古镇老街长约950米,街道两边是庞大的土家吊脚楼群。这些吊脚楼依江而建,雕梁画栋,造型别致,宛若“娱乐航母”徒生江中。伫立于阿蓬江畔凝望,吊脚楼如空中楼阁,耸立云端。阁楼观景之时,阿蓬江烟波浩荡,远山连绵起伏,令人心旷神怡。

  自2007年10月濯水城乡统筹示范镇建设拉开序幕以来,古镇建设持续有力地推进,镇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日臻完善。历时1年零10个月,古镇老街恢复及风貌整治工程终于宣告竣工。古镇老街北至戏楼,南至龚家大院,全长946米,平均宽度4米,占地面积230亩,总建筑面积53502平方米。整个工程由恢复建筑、石板街改造、河堤建设、修复建筑、景观小品及配套工程等6项子工程组成。总体布局体现出“三大主题,四大节点”。“三大主题”即自南向北分别设置了“戏曲文化、地域历史文化、商业文化”主题;“四大节点”即入口广场、明清建筑、龚家大院和芭茅岛。整条街的建筑风格以戏楼为吸引点,以老街段为观光点,以芭茅岛为驻足点,由南向北逐渐渗透现代风格,成为了融水乡特色与现代于一体的特色街。

  作为土家族聚居地,濯水古镇完好地保留了土家族的传统文化。土家族人几千年来形成的独特的生活方式、社会习俗,无论在婚丧嫁娶、文娱游戏、鬼神观念、崇拜禁忌、岁时节令等各个领域都保留了原始而淳朴的民俗风情。

  濯水人擅长歌舞,其山歌、哭嫁歌、木叶情歌等皆是即兴创作,出口成章,且构思精巧,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而旋律轻快、动作原始质朴的摆手舞、花灯舞更是给人爽心悦目的感受。无论是后河古戏,还是濯水的土家蜡染、西兰卡普、民间绘画、手工艺品,样样都反映出浓郁的民族特色。阿蓬江,龙舟竞渡,画舫迎客;吊脚楼风姿绰约,姿态万千;古老的后河古剧品味古朴,独具传统韵味。而古镇特色小吃:豆花、豆腐脑、豆腐干、绿豆粉,以及“酥食儿”、“甜粑”、“团子粑”、“印头粑”、“冲冲糕”、“油鼓儿”等更是让人垂涎欲滴……

  古镇·明天

  当夕阳西下,漫天彩霞倒映河面,古老的记忆开始在阿蓬江畔长出崭新的内容,无数的诗句溶解为明天滚烫的宣言……这是多么秀美而神秘的古镇,“渔歌正唱蓬江韵,两阁三宫古色香;桥上笠翁皆醉倒,欣然夜景当苏杭!”记不清是哪位诗人写的赞美之诗,形象地描绘了濯水古镇所蕴藏的无穷魅力。如今的濯水古镇,又向人们展示出了一幅如诗的画卷。

  凝望脚下一泓碧波之水潺潺流过,宛如流动的音符在绿色的相依下音韵袅袅,空灵运畅,令人产生无限遐思。想当年河中千舟竞发、百舸争流的景象该是何等壮观,耳边仿佛又听到了纤夫那沉重的脚步与连天的号子。是他们的艰辛劳动,才谱写了古镇的辉煌。

  山以秀饰,景以水润,境以山幽。濯水古镇,历经了上百年历史的洗礼,如今已翻开了历史的新篇。它的全面建设和开放,对于推动黔江城乡统筹发展,促进乡村旅游提档升级,加快新农村建设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凝眸尘封的记忆,披上全新的外衣,一处集旅游、休闲、娱乐、生态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旅游休闲场所,必将成为国内外众多游客理想的旅游之地。随着“风貌改造”后续工程的全面推进,濯水古镇将更加焕发繁华风采。“游古镇老街,品土家美食,看后河古戏,听蓬江水音”的体验,也必将铭刻于更多游客的心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