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张怀群)中国小吃·锥巴《泾川小吃录》41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张怀群)中国小吃·锥巴《泾川小吃录》41

这是北方正月十五的节日面食,如南方的元宵,仅仅在正月十五前后出现。将来会在小吃市场出现,现在出现也适逢其时,会把节日放大,延伸,让人一听它的名字就想起锣鼓咚咚社火高于人头的娱神娱人庆丰收庆自我的季节。
   在正月十一以后,就有勤劳主妇开始蒸年后的馍馍了,面发得很旺,碱和面兑适中,揉的到位,在包完一笼包子上锅之后,闻着面菜浓烈的阵阵清香,拿起包子的面剂子,拍成片,把小女子早已用开水烫洗干净、透出艳红的红枣三五个包进去,拧在一起,手掌两玩,包严了,三指组合,瞬间捏出一只耳朵,又捏出一只耳朵,用泡软的长圆型黑豆安上眼睛,捏出鼻子,嘴,捏出尾巴但无尾巴外露,猪的憨态可掬在手里出现了。家家户户,她们从没有统一培训过,做出来的如一个模子,这天性中带着针线茶饭天分的农家女性啊!
   一层椎巴,几层包子,或一笼椎巴多笼包子,在于人口多少,在于人情门户大小。它最初应是祭祀之物,代替猪组成献三牲献于祖祠而产生,因杀不起猪,献不起猪头,就以众多的蒸出的猪头馍献祖先,它产生后,就成了元宵非出现不可的点心类食物。
   吃它主要吃它的形状,吃它的名字,吃它的神密、积淀,民俗、亲情之综合情结。它的特定符号的定位,和节日和年和月和正月牢牢绑在一起,缺一不可,缺一预示家不和睦,不团圆,年景不丰饶,前景无自信。
   它的含义还有穷不离猪,富不离书之家训。鸡(饥)猴年,饿狗年,要吃饱肚子直等哼哼(猪)年,猪年是丰收年,是这一方水土千百年间的天象规律,一般在这一年都雨水和到,五谷丰登。每个正月把它成百上千蒸出,摞成塔状,摆在院里的长桌上,迎接社火队的到来,供耍社火者夜宵,吃不了全部揽走。正月走亲戚,包包里除了三五双包子,必有两三双椎巴,你来我往,吃一家的和另一家的味道就是有区别。看社火,上街,去远村远镇看社火汇演,孩童兜里少不了装着椎巴,母亲把它搁在锅子的火芯上,烤得焦黄,刚会吃饭的孩子,第一动作是先取下象征眼睛装饰的黑豆吃掉,再吃耳朵、鼻子。男女恋爱季节重叠在元宵节,定情物、信物是姑娘用花手帕包着一个椎巴,在如楔的看社火看大戏的人流中,手在下面塞给小伙子。这椎巴,于谁能忘怀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