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永定客家土楼的秘密功能

永定客家土楼的秘密功能

  永定客家土楼的秘密功能

  作者:郭志坤 张志星

  中外书摘   2008年第9期



  既集中分布,又自成体系、风格独具的永定客家土楼与其他建筑相比到底有什么特别的功能呢?有人认为,永定客家土楼的功能首先在于防卫,甚至认为永定客家土楼是一种军事防御建筑。对于此说,有人提出质疑:当土楼客家人辗转迁来永定时,居住问题尚未解决,谈何防卫?

  永定客家土楼专家胡大新几十年如一日对土楼进行研究,当地人称他是土楼“博士”。他在《永定客家土楼研究》中,对此做出了合乎情理的科学分析:客家土楼主人在建造土楼时,既考虑到如何适应生活的需要,又考虑到怎样才能有效地防御外敌的入侵,两者并重,缺一不可。

  从专家的分析和我们的考察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永定客家土楼建筑具有聚族而居的亲情感、建筑土楼的经济实用感、居住土楼的舒适感以及防御安全感等多种功能。

  其一,聚族而居的亲情感。

  客家土楼属于集体性建筑,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其造型大,其体积之大,堪称民居之最。大多数的客家土楼高三四层,共有百余间住房,一座土楼可住三四十户人家,可容纳两三百人;大型圆楼直径可达七八十米,高五六层,内有四五百间住房,可住七八百人。这种民居建筑方式充分体现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民俗风情。从历史学及建筑学的研究来看,土楼的建筑方式是出于族群安全而采取的一种自卫式的居住样式。在当时外有倭寇入侵、内有兵燹混战的情势之下,举族迁移的客家人不远千里来到他乡,一种既有利于家族团聚,又能防御侵扰的建筑方式便应运而生。

  永定客家土楼不论方楼、五凤楼、圆楼等等,其结构布局都是轴线对称的,而且在轴线的中心显赫位置必定设置祖堂,以供敬奉,这是聚族而居一体化布局,也是客家人强烈的家族凝聚意识的体现。

  土楼的功能,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回廊贯通。不论哪一种楼型,即使等级森严的五凤楼,各房间各院落之间,必有贯通全楼的回廊或通道,以及公共楼梯,从不各自隔离,其目的也在于彼此相通、一览无遗。倘若有封闭、隔离之举,就会被视为“离经叛道”。永定县下洋初溪村的集庆楼建于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系徐氏三世祖七兄弟合建。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单元式土楼,但毕竟是单元布局,从居住的私密性和舒适性来讲,在当时来说是极大的进步,但是,人们还是给它取了一个叫人不快的别号:“忤逆楼”。

  称其为“忤逆楼”,多少也反映客家人容不得非聚族而居的心理意识。

  其二,建筑土楼的经济实用感。

  客家土楼的主要建筑材料是黏土、杉木、石料,还有沙、石灰、竹片、瓦等辅助材料。有文对此专论道:土楼的建筑有着充分的经济性,一是黄土和杉木为主要材料,二是可口传身授的施工技术,三是无需任何特殊建造设备。所言正是。

  客家土楼,特别是圆寨的坚固性最好。圆筒状结构能极均匀地承受各种荷载,不会因受力不均而影响结构;同时外墙底部最厚,往上渐薄并略微内倾,形成极佳的预应力向心状态,在一般的地震或地基不均匀下陷的情况下,土楼整体不会发生破坏性变形。由于土墙内部埋有竹片木条等水平拉结性筋骨,即便因暂时受力过大而产生裂缝,整体结构并无危险。

  事实证明,这些取材经济的土楼建筑是经得起各种考验的实用房。在环极楼的前向土楼有一条长长的裂缝,这是被地震撕裂的,像轻启的嘴唇,向我们诉说环极楼的遭遇及顽强的生命力。1918年正月初三的午后,天黑异常,地动山摇,环极楼摇摇晃晃,屋瓦纷纷落地,门上方的土墙开了合,合了又开,楼里的人惊慌失措,急急忙忙奔到楼外。这是百年未有的地震。地震过后,环极楼安然无恙,只是楼墙上留下了一条长2米、宽10多厘米的裂缝,数天之后又自然弥合,至今可见不足一厘米的裂痕。此奇迹,令人感叹不已,也向世人昭示土楼的抗震功能。

  据《龙岩地区自然灾害》记载,清朝以来,永定曾发生过七次地震,每次地震,客家土楼都有惊无险,未曾坍塌。

  198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国际生土建筑学术研讨会,会后秘鲁籍的拉美生土建筑研究中心主任西尔维亚·马图克女士和她丈夫阿兰·海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史蒂汶斯·安德烈,以及日本建筑师福岛骏介四人到永定考察土楼,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1990年夏天海斯夫妇再次来到永定,想解开永定客家土楼建筑的种种疑团。特别是下洋镇的上川村1980年新建的新华楼引起他们极大的兴趣。他们对楼主问这问那,记了一本厚厚的笔记,并带了夯墙剩下的一些泥土和一袋旧楼墙的泥土回国,进行了分析研究,同时花了很长的时间在马卡建了一座土楼式学校。1993年7月23日,马卡村发生一次4.8级地震,震中位于离该村10公里处,整个村庄遭受重创,一座古老的教学楼也倒塌了,而这所生土建筑起来的学校却安然无恙,村民十分惊讶,当地报纸立即报道了这个消息,引起全世界的震动。

  其三,居住土楼的舒适感。

  在洪坑土楼民俗文化村,一些村民将闲置的空房粉饰一新,开起了土楼旅馆。据楼主介绍,随着旅游业的兴旺,入住率节节升高,住过土楼旅馆的外地客人感到冬无寒冷,夏无酷热,十分舒适,他们都对土楼的冬暖夏凉,感到十分稀奇。

  土楼舒服在哪呢?除空气新鲜外,至少有如下两种舒服感:

  一是,冬暖夏凉。土楼的承重墙体厚实,除了防卫作用外,还有如同保暖瓶似的与外界气温绝缘的作用。有的说,关上门窗,土墙好像皮革把整座土楼围得非常严实,具有极好的保暖作用。到了夏天,由于土墙的隔热性能强,而且土墙的散热速度要比其他建筑材料的墙体要快,这就形成了土楼内冬暖夏凉的小气候。

  二是,防潮防湿。潮湿,对于人体是最敏感、也是最感不适的。土楼墙体有着类似木炭一般的功能,自然而然地把空气中的水分吸收进去,以降低房间的湿度,若空气中的湿度小于墙体的湿度,就会把墙体中的水分散发出来,以调节墙体与室内及楼内的湿度。

  其四,居住土楼防御安全感。

  对于防御性,有专家概括成如下四点:(1)生土夯筑成就不朽城池;(2)防火,水槽阻绝大火侵攻;(3)一层二层外墙天衣无缝;(4)高处望装置探视敌情。以常见的四层土楼为例,底层和二层均不辟外窗,三层开一条窄缝,四层大窗,有时四层加设挑台(类似于今天的阳台)。城池受攻击的薄弱点是城门,土楼的攻击薄弱点也是门。为了万无一失,一般土楼的门都是厚度达5厘米以上的硬木材门,硬木厚门上包贴铁皮,铁皮一般0.5厘米厚,防止枪炮轰击或刀剑砍劈;门后用碗口粗的横杠抵固,横杠有时一根有时多根,闩上之后十分坚固,承受撞击能力很强;为了防火攻,客家人就在门的上方设置防火水柜,一旦外敌用火攻,则楼内人从井里打水提到二楼门上方灌水,水可以顺着门扇流下来,浇火大火。

  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在历史上很长时间里,是“天高皇帝远”、朝廷鞭长莫及的一片莽荒之地。至20年代初,仍存留有多处原始森林,虫蛇出没,野兽甚多,需要防御;而突如其来的土著袭击和异姓家族之间的争斗,也需要防御。恶劣的生存环境迫使客家人极其重视对外防御,他们将住宅建造成一座易守难攻的设防城市,聚族而居。土楼内水井、粮仓、畜圈等生活设施齐备,土楼使客家人获得了足够的安全保障。

TOP

我想知道秘密功能是什么?说了半天,都是些正常功能,有什么秘密可言呢?
竹林青青,微风徐来

TOP

土楼正是因为它的相对封闭性才造成了一种神秘的感觉,置身其中,你就不会再感到神秘了。它的主要功能还是实现聚族而居,体现一种“家”的观念,是人们的一种归宿。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

TOP

看一看客家人的迁移历史,就能理解客家土楼的功能。
客家土楼的功能更多的应该是防御的功能。

TOP

土楼 最初就是用来防御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