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惠安女服饰——灵动的画卷

惠安女服饰——灵动的画卷

惠安女服饰——灵动的画卷

人民网 2009年11月23日10:34  



  祖国雄鸡宝岛的腹部有一弯金灿灿的海峡,福建惠安县就在这弯海峡的西岸,与宝岛台湾隔海相望。生活在惠安东部沿海崇武半岛、小乍半岛的惠安女们与自己独特的服饰文化和生活习俗,描绘了一幅驰名八闽的秀丽画卷。作为一种服饰民俗,惠安女服饰主要分布在惠安东部沿海的崇武、山霞、净峰、小乍等四个乡镇及惠安县相对偏僻边远的两个半岛。这里地少且贫瘠,人口虽不多,但其服饰、发型、生活习俗且自成一体,其间虽略有差异,但其主格调结构上却有同出一辙异曲同工之妙。

  惠安女服饰分布的区域处于惠安东南部环海的半岛上,地理上的隔绝,以往交通道路方面的长期相对阻隔,使它的某些土族文化痕迹得以保留,文化的独立性是形成惠东惠女服饰与古百越族或今西南百越后裔民族服饰有所区别的重要原因。

  惠安女服饰色彩框架的形成源自原始的族徽和图腾崇拜。崇武大岞山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考古过程表明,闽越族族群曾居住在崇武海域一带。从今天惠安女服饰中还可以发现相关纹样,锁证了惠安女服饰具有古代闽越族的遗存特征。蝴蝶纹样色彩是其原始的族徽和崇拜对象,惠安女服饰在服饰色彩的追求上有着蝴蝶的艳丽华贵,也有蝴蝶图形的种种纹样,如蝴蝶发结和头饰中的蝴蝶造型及其蝴蝶造型中的对称特性,在漫长的对比、汲取、淘汰、包容过程中,惠安女服饰实现着自身的净化和完善,使百越文化、中闽文化、海洋文化等多种文化的相互碰撞融合,不断演绎而形成的独特文化是多元文化交融形成的服饰民俗文化遗产。

  惠安女服饰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其式样与西南某些少数民族近似,具有着古闽越族服饰的遗存痕迹成分,又揉进中原文化、海洋文化等其他文化的影响。近代一百多年间已经历了三至四代的衍变,可以说,惠安女服饰是一部研究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交溶与相互融合的宝贵历史资源,具有极高的旅游、经济和文化价值,是研究闽越文化传承变迁及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交溶的珍贵文化遗产。

  “惠安女风情”作为福建省五大旅游品牌之一,成为各种高品味文化活动的使者。近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级官员和专家曾先后多次到惠安考察,对这奇特民俗现象给予极高的评价。惠安女的服饰组合造型美观,色彩协调,堪称奇而不俗,艳而有韵,是汉民族服饰中最具视觉冲击力的个性服饰。它以适应生活和劳动为基调,并严格遵循自身审美观念,以称体、入时、从俗为追求目标。

  它们及其讲究色彩与环境的协调,以黄红青黑白为主,融民族色、民间色、地方色、环境色为一体,十分注重尺度、比例,强调适应劳动生活的需要,追求与自然和谐的美,是一种感悟四季相替,阴晴风雨变化升华而成的朴实艺术,具有典型而朴实的艺术价值,不愧为中国服饰精华,现代服饰中的一朵奇葩,汉服饰文化中难得一见的活化石。在惠安女服饰中,传统的裤子一般选用黑色丝绸,裤筒宽至1尺2寸,裤腰为臀部的一倍宽,裤长至脚踝,整个造型稳重大方,宽大飘逸。由于上衣的紧短决定了所用布料较少,与宽大的裤子在用料上形成鲜明对比,衣短裤长,上衣紧束,裤脚宽敞,符合上紧下松的视觉美要求,当地民间对其服饰又有“节约衫、浪费裤”的戏称。

  惠安女服饰虽历经几次重大变化,但至今还存着明显的独特之处,造型在适应劳动生活需要的前提下,在形体上注重比例强调适合自身体型。上衣的肩臂胸等处收缩,使其裹紧身体,显示出女性柔和的曲线,衣长仅到肚脐,衣袖长至小臂的一半,类似与现在服装的八分袖,衬托出惠东劳动妇女的干练。

  惠安女服饰的色彩是她们劳动和生活环境的具体象征和体现,沙滩的颜色化为竹编尖头金色斗笠和小竹篮,是一幅独特的行头;蔚蓝的长天浩海、绿色的田野,则在她们上衣与头巾之间唱响色彩奏鸣。含蓄而深沉的黑色使色彩的搭配显出和谐活泼又不失稳重。可以说,海洋色彩是惠安女服饰的主色调,惠安女服饰造型、色彩、纹样在民族服饰中最具独特性和视觉冲击力,实用性十分显见。如今,惠安女服饰设计在保留“黄斗笠、花头巾、蓝短衣、黑宽裤、银腰链”等传统特点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大量现代元素,在风格和色彩上更加简化,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其造型特色、色彩、纹样体现及其完美的美学思想,是一幅灵动而亮丽的画卷。

  在约定俗成的传承过程中,以上四个区域的惠安女服饰制作工艺动脑袭成出现较大差异,民间就有大乍无师傅小乍请师傅的说法。即在崇武城外的大乍和山霞东坑、下坑、赤湖、后洋一带惠安女服饰流行区,服饰制作技艺传承属于母女袭传形态,小乍净峰一带有专门的裁缝店制作服饰,服饰制作技艺传承属于师徒传袭形态,但从总体上看,传承脉络比较清晰。

  在日常生活中,惠安女服饰的穿着具有一定的讲究,同样是头巾、竹篮、腰饰、头饰、头笠、衣裤会因不同的区域、时期、年龄段、季节而在花色、形状、分量、尺寸、质地上发生变化。同样是惠安女,但其婚后生活习俗也各有差异,仅崇武城内外就有明显区别。但不管其中有多少细微的变化,惠安女服饰总体框架和风格正像民谣中所形容的“封建头,民族肚,节约衣,浪费裤”的总特征却始终如一。

  惠安女现象包括了以往在许多文艺作品中所揭示的独有的服饰民俗和奇特的婚俗。被称为惠安女风情这一文化现象长期以来一直为学术界和文艺界所瞩目;各级党委、政府对惠女服饰民俗研究、发掘、挽救、继承、抢救和弘扬做了大量工作,取得较好的成效。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文化,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大量惠安女外出经商、求学、就业、带来了新的文化生活信息,尤其是时尚文化对传统的生产生活消费习俗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其区域的相对独立性和封闭性已被打破,惠安女服饰赖以生存的的环境和土壤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年轻惠安女穿起了夹克衫和束管裤,慢慢地追求起时尚,35岁以下的惠安女已经几乎不穿传统服饰,惠东地面的学校中已极难发现传统服饰的踪迹。以往年长的惠安女还有在门牙两侧各镶一颗金牙作装饰的习俗现已不再盛行,一些传统的东西正被时尙所取代。年轻一代对传统服饰的认同度明显降低,随着上述现象的出现,加上专门缝制此类服饰裁缝师傅及其传承人或消失或改行,尤其经营刺绣纹样的人就更少了,在某些区域开始出现了每逢重大事项,重要节庆才穿着传统服饰的现象,惠安女服饰民俗的传承大有被现代服饰取而代之的危险,有人甚至预测不久的将来惠安女服饰将难得一见。

  惠安女服饰这种日渐趋于消失的服饰民俗文化事项,具有极其宝贵的历史文化和独特艺术价值对其进行及时的保护和培育已刻不容缓,为此,惠安县委、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2004年以前,惠安县划拨专款数千万元,先后建设了惠东惠女服饰民俗陈列馆,惠女广场,崇武文化广场,崇武西沙湾惠女民俗风情园等特色文化场所,以营造氛围并拨专款申报注册惠安女商标品牌,现规划建设大岞、小岞惠女风情保护区,适时地组织多次特色文化活动,以提高民众的认知度和认同度。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划出专款以多家院校学术研究团体合作,对惠安女服饰进行了专门的调查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加强对惠女服饰原生态保护,惠安县制定了若干保护措施:即组建惠安女服饰研究会;在全面普查的基础上编制惠安女服饰保护规划;建立县、镇、村三级分级保护制度,在全社会形成自觉保护民俗,民间优秀文化的氛围。至2020年,将基本实现惠安女服饰文化保护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网络化和法制化。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和财政投入与社会资金相结合,国内保护与国际保护相结合的方式,筹划实施对惠安女服饰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普查、采录、登记、立档、研究制定惠安女服饰文化保护的地方性政策法规,为惠安女服饰文化保护工作提供法律和政策保障,同时,加强对各时期重要的服饰种类特征的整理研究;扩大惠女服饰民俗陈列馆的展示和保存;建立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传承单位的认定和培训机制。通过对传承人的资助和扶持和鼓励促进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加快建立惠安女服饰文化原生态保护区,可以预期:随着惠女服饰文化力度保护的加强,惠女服饰文化必将绽放着更耀眼的光华。(县广电局)

  来源:惠安县委宣传部

TOP

回复 1# 的帖子

如果有图片就更好了,更直观。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