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旧时太原的商幌市声

旧时太原的商幌市声

旧时太原的商幌市声

太原新闻网  2010-12-13 06:24  来源:太原新闻网     新太原论坛

  商幌,古称“招子”、“幌子”、“望子”或“招幌”,大体分文字幌、模型幌、实物幌和象征幌4类;市声即商家、货郎、摊贩的叫卖声和借助专用器具发出的声响。无论是商幌还是市声,均为约定俗成的商业风俗,表示店铺的经营项目或所销售的商品,吸引顾主,指示消费。而其内涵则反映了经济发展的程度,是一个地方文明  
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

  旧日太原都市中店铺商幌比比皆是,市声此起彼伏。米面铺门口悬挂的是五颜六色的纸条;饭店悬挂罗圈,下缀彩色布条,清真饭店为蓝色,其他饭店为红色;客马店多悬挂笊篱;药铺悬挂的是一块膏药模型,用木板制成,白底,中间涂黑色圆形,斜角悬挂,下缀布条,远远望去,十分醒目。

  牌匾——文字幌,是体现文化特色的商幌。资本雄厚,铺面阔大,且影响深远的店铺,多延达贵或名家题写牌匾。一般为黑底金字,俗称“金字招牌”,古朴典雅。既标明了商店字号、经营范围,又表现出店主的文化素养。据资料,位于东米市的“济生馆”牌匾为傅山墨迹;位于红市街的“聚兴永”、桥头街的“聚和五金行”,帽儿巷的“导生恒”、“宝诚金店”等牌匾为赵铁山手笔;位于桥头街的“晋新书社”、“山西书局”、“广裕兴”等牌匾为常旭春所书。三人均为域内书法大家。

  饮食店铺的商幌最有特色的是“头脑”饭馆。据《阳曲县志》载:宜于养老者曰头脑,用羊肉黄酒糟于收市后煮成,黎明挂红灯笼于幌上出卖。味淡而醇,不假调料,养生最宜。中秋月起,仲冬月止。

  有名的“清和园”饭店,旧日即采用这种商幌。仲秋之后的黎明,天色尚暗,幌子不易识别,红灯高挂,既招揽顾主,又呈吉祥。老字号“乐仁堂”中药店的牌匾,是文字幌中最有代表性的商幌:南门匾为柳体“北平分此”;中门匾为“乐家老铺”,两旁配匾分别为“灵兰秘授”、“琼藻新裁”,“丸散豪丹”、“人参鹿茸”。正式的店名牌匾“乐仁堂”,悬挂于正门内柜台上方,苍老遒劲的颜体字格外引人注目。

  往昔,市声丰富多彩。尤其是庙会集市,吆喝声、器物撞击声,此起彼伏,嘈闹中透出特有的文化现象。市声大体分两类:一是吆喝专用,卖饭的、卖菜的、卖烧土的、修锅的(俗称匝漏锅的)……均有不同的吆喝声,声调抑扬顿挫,富有韵律节奏之美感;另一种是借助特有的器具发声,以作招揽。像剃头的、卖油的、卖肉的等均属此类。最常见的为饭馆的叫卖声,顾客进门,堂倌躬身迎候,接帽接衣,泡茶递巾,问台甫(姓氏),称先生,请客点菜,然后将菜名一一大声报出,声音直达灶房。菜名报罢,账也算清。若赏有小费,堂倌则大声报出“某先生赏钱若干——”,灶房大师傅则应声“谢过啦——”,前呼后应,透出礼貌、热情。还有一些市声为今时所未闻。深夜,卖熟牛肉、熟驴肉者,以手敲“”,连续发出短促的声,俗称“肉”。为一段十八九厘米长的扁圆木制成,中间掏空,以小木棒敲击。卖油茶者,身背大铜壶,沿街巷吆喝“油——茶”,前声拖长,后声急收,很有风趣。走街串巷卖针头线脑者,手摇拨浪鼓,发出有节奏的声响。有些拨浪鼓分上下两层,上层锣、下层鼓,摇动起来,鼓锣齐鸣,悦耳动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