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老城区的冶铸遗址
申小红 万涛
宋代至明以前,佛山铸造业初具规模,在珠三角地区颇具影响。明清时期,佛山铸造业在产品种类、总体规模、销售区域等方面,在国内已跻身首位,享誉“天下四聚”之一和“天下四大镇”之一。佛山之所以在明清时间享有如此突出的城市地位和辉煌经济,个中原因固然不少,然其支柱产业——铸造业,特别是以个体家庭小作坊和以家族大作坊为主的作坊式铸造业在明清佛山经济中所发挥的历史作用是功不可没的。清初刘献廷在《广阳杂记》中说:“天下有大四聚,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这时的佛山已是店铺作坊如林,街巷六百多条的全国著名工商业市镇了。铁线、铁锅、铁镬、铁钉、铁链、铁砧、铁针、农具、军器和钟鼎等产品以其质量上乘而畅销全国各地。其总体规模、产品种类、销售区域等方面,已跻身国内首位。
佛山地处西北两江之要冲,“上溯浈水,可抵神京,通陕洛以及荆吴诸省”,优越的地理位置成就了铁炭等原材料运输的有利条件,促进了当地手工业的发展。早在南汉时期,佛山的铸造技艺已日趋成熟并已是岭南的冶铸生产基地。广州光孝寺内的两座大型铁塔便是南汉时期佛山制造的。20世纪80年代,佛山球墨铸铁研究所的多位铸造技术专家,对光孝寺内高近10米、体量硕大,浮雕、纹饰复杂的东西二铁塔进行认真考察,一致认为该塔采用了佛山冶铸业代代传承泥模失蜡“塔铸”技艺,即由下至上逐层浇铸的方法。
明初至清乾隆年间是佛山铸造业的鼎盛时期。首先,从事铸造业人员的大量增加以及工艺技术的十分成熟。除了本地大家族外还有不少外地商人携资来佛山经营铸造,他们雇用了大量的铁工。在乾隆时期整个佛山冶铁业工匠不下二三万人。从嘉庆年间起,佛山冶铁业就逐步走向衰落。首先,佛山部分水路“浅淤日甚”致使生铁的运输受到影响,再加上广东省表层铁矿经过数百年的开采已几乎采完,导致佛山冶铁原材料不足而炉房数量大量减少。其次,自鸦片战争后大量的洋铁、洋钉、洋铁线输入,且这些由机器生产的洋铁器价钱便宜,很快便占领了市场,这样一来导致佛山的铁器市场日渐萎缩。
从明代起,佛山乃至周边的各宗族就竞相从事冶铁业的生产和贸易。冶铁业给他们带来了财富,不少人因此成为富商巨贾,不少宗族亦借此光大了门楣。对于明代佛山的大多数居民来说,冶铁业改变了他们的职业构成,加快了他们从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变的步伐。由此可见,佛山冶铁业乃是佛山宗族发展的重要经济基础,在佛山都市化过程中起了特别重要的作用。
佛山冶铁炉一般傍涌而建,星罗棋布,大的炉户有自己的码头。近20年来,佛山挖防空洞、进行城市基建时,发现地下数米处均有大量铸冶后废弃的模泥、铁渣等物。其分布地点沿今祖庙—佛山市政府—原南海县政府礼堂一线以南至河涌两岸的广阔地区,成片状分布,在明清时期占了佛山镇版图的一半以上,约9.2平方公里的范围。
泥模岗位于佛山祖庙西南100多米处,是元明以至更早时期的冶铁遗址,范围包括今祖庙,面积约1万多平方米。该岗高约5米,其上有厚达1.6米的冶铁废弃泥模堆积。岗西是孔庙,该岗原名桑岗,明清时期,祖庙附近有许多铸造作坊,大量铸件脱模后的泥模被丢弃在这一带,慢慢堆积成岗,故又名泥模岗。20世纪70年代,佛山市博物馆曾在岗西麓挖土建池,从泥模堆积中出土时代相近的魂坛一批,内有一件嘉靖年间墨书文记,知此岗为聚居祖庙附近的霍氏宗族墓地。又据《佛山梁氏族谱·梁文慧传》记载,相邻的祖庙前多冶铸炉场,明初时才陆续迁走,因此,泥模岗堆积时间应在明初以前。1998年12月,城建部门在此建公园,削平岗的一部分建台阶,暴露了地层的铸铁泥模。佛山市博物馆在泥模岗现场采集的出土遗物有:铸造的泥模碎块、废弃的铁渣、铸造用的木炭、铸铁炉塞等。
在这次调查中我们发现,不少超过100年的古建筑,其主墙大多是用泥模筑成的,因为其坚固耐用而且保温隔音效果显著。冼氏宗祠位于普君北路,始建于宋代,清道光十年重修。现仅存后殿,殿两侧及背后为围墙,旧有大门、前殿、天井等遗迹仍可见。该宗祠左右两侧山墙自底部至顶部全部以片状铸铁泥模叠砌而成,厚40厘米,后墙下截为红色砂岩石块砌成,上截也为铸铁泥模。东华里片区与祖庙片区的范围是北至人民路、燎原路,南至建新路、兆祥路,东到市东路,西到汾江路,占地面积约65公顷。2008年起市政府进行旧城区改造,在基建过程中发现该区域的地下有大量的废弃泥模以及圆颗状的生铁废渣。其中发现了在祖庙东侧的地下泥模呈“人”字排列砌成的圆柱形窖穴,内壁整齐。同时在距圆形窖约50米处,有用泥模砌成的长方形窖穴。据乾隆《佛山忠义乡》记载“铸锅者先范土为模,锅成弃之,曰泥模,居人取以培地筑墙并治渠井”。由此可见,泥模也可叠砌成渠道以作排水用。
通过对佛山老城区冶铸遗址的调查和走访,我们知道明以前及明清时期的佛山冶铸业,是佛山主要的手工业。冶铁产品遍及海内外,创造了佛山历史上极其光辉的一页。研究佛山古代史,无不与冶铁业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由于冶铸业中铁器农具的使用和推广,促进了佛山本地乃至珠三角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也带动了其他手工业部门生产的发展,扩大了商品经济范围。另外,在冷兵器时代,大量的铁兵器的使用也增强了国防实力,维护了基层社会的稳定。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在中国城市经济的发展史上,以单一城市为核心的经济发展周期曾经在中国大地上时空切换、此起彼伏。从汉代的洛阳到唐代的长安,从北宋的开封到南宋的杭州,历史一路走来,中心城市的突出地位和唯一性历历可见。然而历史到了明清时期,一批工商业城镇的勃兴,打破了中国长期单一中心城市统合天下的政治经济格局。从公元1600年到1900年整整300年间,佛山同时扮演了三种著名的中心城市角色:一是以批发商业和物流的发展与苏州、汉口、北京共享“天下四大聚”之美誉;二是以手工制造业的发展与汉口、景德、朱仙并称“天下四大镇”;三是以与广州的外贸功能相异的错位经济发展,成为以内贸和手工制造业为支柱的岭南中心城市,为世人谓之“广佛”或“省佛”。
(作者单位:佛山市博物馆历史研究部)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0-8-3 14:5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