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张小军]文化生态与文化环保

[张小军]文化生态与文化环保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10-14 作者:张小军

  对于中国文化的现状,我曾经用“失魂落魄”一词来形容——因为我们的文化正在迷失,正在丢失自己的灵魂。这种状况的出现是一个历史过程,其成因可以反思到近代以来中国文化所面临的西方文化的冲击,反思到所谓的“现代化”。近代以来中国的核心问题是,中国人觉得自己落后了,在这个前提下,人们开始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批评自己的文化。

  现在处处流行着的是“立四新”——车市文化、楼市文化、股市文化、妆市文化,这个过程会最终演变出中国文化的“荒原化”。殊不知,“现代化”已经在西方受到深刻检讨。当人们仍然在幻想一个无限的增长时,所谓的“经济神话”却已经在人们不肯放弃奢侈的生活方式和膨胀的物质欲望中岌岌可危,中国的文化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文化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物欲的膨胀与老百姓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联系在一起,从而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更大(户户住得宽敞)、更快(家家有车开)、更美(人人用化妆品)已经成为时尚。

  商业化对文化的破坏是多层次的,广泛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这里面主要涉及消费主义问题。消费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是文化问题,例如与大众文化和文化工业密切相关。消费观念变化的背后,是一个巨大的社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改变。中国民用汽车行业和楼市以惊人的速度,用十几年的时间完成了美国上百年的发展,中国产业结构大厦的地基变成了楼市水泥和股市流沙,后面恰恰是消费文化的支撑。今天,这样一种不正常的产业结构已经让他人在一步步地釜底抽薪,危险日近。

  按照以上逻辑,文化安排决定着物质技术等方面的安排。因为文化就是社会的一套编码。而对于环保来说,文化的环保优先于自然的环保,因为环境的破坏首先是文化的破坏。记得青海省的玛多县,20世纪80年代初曾经是中国的首富县,在这个黄河源头的牧区县,百姓一直享受着天然草场的恩赐。但是在一片“百万头牲畜”政绩工程的忽悠声中,草场被过度开发,最后导致严重的沙漠化,首富县变成了贫困县。

  对于西方文化的认同,转变为商业化、消费主义等等实际行为准则,渗透到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每一个方面、每一个细节,由此引发了很多矛盾。现在很多人讲经济全球化,其实人们忽略了,首先是“文化全球化”,然后才是经济全球化,即文化全球化导致了经济全球化。因为人们的行为都是由文化认知来决定的,你已经接受别人的价值体系了,在文化上先输了,然后才会在经济上以及其他方面那样去做。现在我们只讲经济全球化,而很少讲文化全球化,这也反映出一个认知问题:我们已经被西方的价值观洗脑了,以为所有的问题都是经济和钱的问题。

  实际上,以前人类在没有钱币、没有汽车、没有金融、没有股市的时候,照样也能生活,只有不进行生产才会出问题。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文化需要环保,如果缺少对自身文化环境的文化自觉和保护意识,我们会因此而面临崩溃。

  须知,首先是文化的认知和文化的深层结构,而不是表面的楼市和股市,最终会改变我们整个国家。面对文化的失魂,面对不伦不类的消费文化,面对我们所秉持的一套价值观和日常行为模式,大家都十分漠然,甚至心安理得,这才是真正的文化生态危机所在。

   (《绿叶》2008年7期,胡荣荣摘)

TOP

农耕文化与工业文化的融合必将形成新的文化,工业化商业化的过程也是一个痛苦的再生过程。但不能因此而因噎废食,也不可能再回到当初农耕文明时代里去。“唐诗宋词”的意境也只能是历史回味。中国其实在路上,我就不相信,中国传统文化会断在这一代人手里。日本、韩国就是成功典范。当下的忧虑其实是如何使体制改革适应这种文化嬗变。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