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中国文字学会研讨汉字问题:社会上存在过于美化繁体字倾向

中国文字学会研讨汉字问题:社会上存在过于美化繁体字倾向

“中国文字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日前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与会者就历代汉字、汉字理论与汉字发展史、域外汉字、汉字规范化信息化、少数民族文字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中国文字学会会长黄德宽提出,今年是“新文化运动”100周年。100年前国家的命运影响了汉字的命运,以至于当时汉字是否应该存在都引起很大争论。今天,我们研究汉字的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学术研究方面,出土资料不断涌现,尤其是近年来大量文书材料引起了重视。

汉字教育教学取得较大成就,比较文字学研究也有明显进步。中国文字学者不仅关注汉字在中国的传播与使用,而且开始关注汉字在周边国家的传播与使用。当前,文字研究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但近年来,引起社会关注和讨论的有关汉字问题的观点很多是由非语言文字专业人士提出的,可能会对社会公众的汉字认知造成不良影响,不利于有关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的制定和推行。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陈双新认为,对繁体字的认识,社会上存在过于美化的倾向,似乎恢复繁体字或者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教授繁体字,人们的传统文化知识就能得到提高。实际上,现行简化字具有深厚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迫切需要语言文字专业人员撰写有关简化字来源和汉字基础知识的普及性读物,以利于社会公众正确理解和使用汉字、理解和支持国家语言文字规范标准。

来源:http://book.ifeng.com/a/20150930/17641_0.shtml(人民日报 2015-09-30)
习华夏精神之真味,开中华学术之新貌,传万世宝典之美文,继仁德大师之楷模,从空山细雨之逍遥

TOP

不维护繁体字,但有时又不得不去看繁体字!
习华夏精神之真味,开中华学术之新貌,传万世宝典之美文,继仁德大师之楷模,从空山细雨之逍遥

TOP

引用:
原帖由 孟令法 于 2015-10-5 18:34 发表
“中国文字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日前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与会者就历代汉字、汉字理论与汉字发展史、域外汉字、汉字规范化信息化、少数民族文字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中国文字学会会长黄德宽提出,今年是“新文化运 ...
从这个信息可以看到,这个北京语言大学教授陈双新并不懂文化,仅是文字研究的机械工作者。汉字与其他国家的拼音文字不同,它并不仅仅是符号而已,汉字的最大特点首先是文化,每一个字甚至是字符都是文化的体现。繁体字是经过至少三千年的不断演化、进化,有着非常深厚文化内涵的代表中华民族伟大文化传统的正体字,简化字是在摒弃悠久五千年传统文化根基的社会体制下的产物,与具有悠久五千年传统文化根基的正体字(繁体字)不可同日而语。正体字的遭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遭遇一样,出现说“社会上存在过于美化繁体字倾向”这样的教授并不奇怪。

[ 本帖最后由 张润平 于 2015-10-5 21:53 编辑 ]

TOP

目前使用的简体字也并非生造出来,,除了一些形声字,大部分是根据行书笔画来的,并且很多简体字作为异体字早在汉代就在民间使用了,比如可以居延汉简为证。。民间用字讲究效率,有些笔画就简省了,这些字一直在使用,不过非正式而已。

个人认为加强古籍识读教育普及才是当务之急。

(当然有些字确是建国后人为简化,但平心而论,多数还是有根据的。。后来有一批更荒唐的简化字,使用几年后便废除了。可见民众对“简”还是有一个 “度” 的认可度的。)

TOP

中国字的神奇之处就在于万变不离其中。

并且要强调一点,汉字是地道的表意文字。(比如汉学家Léon Vandermeersch持此观点)

另外,汉字发展一直在演变,并没有一尘不变。。。简单的例子比如,武曌造了好多字,现在人不照样接受嘛,取名字照用。。

还想补充一点,就算从小学学繁体字,娃娃未必能读古汉语,未必能理解古汉语,未必能认同古汉语。。。。港澳就是例子。。。

[ 本帖最后由 张多 于 2015-10-5 22:38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张润平 于 2015-10-5 21:49 发表

从这个信息可以看到,这个北京语言大学教授陈双新并不懂文化,仅是文字研究的机械工作者。汉字与其他国家的拼音文字不同,它并不仅仅是符号而已,汉字的最大特点首先是文化,每一个字甚至是字符都是文化的体现。繁 ...
既然繁体字这么具有文化,那这位兄台看来也是传统文化的坚定拥护者,那您的回复也需要用繁体字啊。弘扬保护传统文化,从我做起!

TOP

“武曌”的“曌”正说明了汉字特有的文化功能。

TOP

汉字发展是一直在演变,民间书写也有简化的习惯,但正体字一直是主流。

TOP

引用:
原帖由 宁静致远 于 2015-10-5 22:42 发表



既然繁体字这么具有文化,那这位兄台看来也是传统文化的坚定拥护者,那您的回复也需要用繁体字啊。弘扬保护传统文化,从我做起!
我也想这样做,曾今与车锡伦先生通信,车先生就用正体字,而不用简体字。可是世道都这样了,又能奈何了什么?

TOP

还是张多说得好:“个人认为加强古籍识读教育普及才是当务之急。”若能够如此,何不是我们期盼的?

TOP

武则天仅凭个人强势、好恶、无知生造的字,都可以被21世纪的老百姓接受,并使用。

那么,中国千千万万老百姓自己使用了几千年的简化异体字,为什么就罪当消灭?

为什么现在的繁体字就可以是正统,难道比小篆、大篆、金文、石鼓、甲骨还要正统吗,那我们干脆恢复小篆,用说文做教材好了。

(纯粹学术研讨哈

链接:蒋介石为何放弃“简体字”?http://view.news.qq.com/original/legacyintouch/d313.html

[ 本帖最后由 张多 于 2015-10-5 23:15 编辑 ]

TOP

文化的承载是字吗?是书吗?是东西吗?
那,我们因为《十三经注疏》、《二十四史》变成简体版,就没有了文化吗?!
文化是什么?是历代中国人对《十三经》的不断阐释与研读,是那些注疏背后的义理,简体字表达不了这个了吗?

TOP

倘若大家对台湾地区的简体字运动感兴趣,可以查看几篇不错的文章:
1、仇志群:《汉字简化问题在台湾》,《语文建设》1995年第5期
2、刘晓燕:《海峡两岸汉字字形统一研究》,西北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或许,我们有时候还得把“为什么要简体化”考虑进来,真的只有文化这个因素吗?未必。

TOP

引用:
原帖由 张润平 于 2015-10-5 22:51 发表

我也想这样做,曾今与车锡伦先生通信,车先生就用正体字,而不用简体字。可是世道都这样了,又能奈何了什么?
应该是“曾经”吧。既然兄台感觉无可奈何,那车先生怎么就坚持下来了呢?
正如兄台所言“世道都这样了,又能奈何了什么?”,既然世界都在变,我们也跟着变好啦。
说个诙谐点的,简体字也是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例如“日”、“明”、“萌”。

TOP

汉字从甲骨、小篆、大篆、金文、石鼓等体的演化,为什么延续数千年还能够识别,就因为其承载的文化功能一直没有变,而且逐步走向了完善和成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简化字,有部分是合理的,成立的,有部分则很不合理,需要修正过来。我曾经做过古籍整理,当遇到繁简转换的时候就会发现有些简化字非常荒唐。我就想:简化字已经使用了几十年了,就这样用吧,但是如果把所有无法准确繁简转换的文字给恢复过来,岂不更好!一方面能够为正确准确阅读古籍铺平了道路,一方面也为古籍整理工作提供了便利。这是我最大的希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