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调查过程中,会发现很多非本土化的非遗项目,如何去保护它们,这个问题需要持续探讨下去。
以下是最近深圳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个人觉得还是称之为“非本土化非遗”合适一点。
消息来源:
http://jb.sznews.com/html/2014-06/14/content_2907623.htm
“非地非遗”: 非遗传承的深圳模式
位于梧桐山畔的国家非物质文化创意产业园——巷子坊。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乌丙安(左)参观巷子坊。
非物质文化创造在巷子坊园区萌芽发展。
非遗近年来被媒体频繁报道, 与此相关的字眼常常是 “濒临失传”、“亟待拯救”,
一些民间艺人还表达出“艺绝人亡”的担忧。
然而,当你走进梧桐山畔的
深圳市非遗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巷子坊,
就会感觉到一种宁静中的生机、
传统行业的市场化。
在如何有效保护、传承
和光大非遗的问题上,
深圳有着自己独特的
模式——
“非地非遗”。
“非地非遗”这个概念,出自深圳。非地,是指非本地本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一种
深圳人是从四方八面迁徙而来的,人的流动引发了非遗资源的流动
但这些项目能够在故土之外发展繁荣
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深圳开放的环境
开放深圳,
拥抱流动非遗资源
“非地非遗”这个概念,出自深圳。据此概念的首倡者、深圳特区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黄士芳介绍,非地,是指非本地本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一种。深圳人是从四方八面迁徙而来的,人的流动引发了非遗资源的流动,但这些项目能够在故土之外发展繁荣,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深圳开放的环境。
在巷子坊,如果你细心点数,就会发现,其实深圳本土的非遗项目并不多。来自青海的唐卡、四川泸州的油纸伞、江西井冈的竹编竹雕、广东的香云纱等32家非遗项目交相辉映,形成一个有趣的新兴产业聚落。
目前在深圳,形成规模的从事非遗生产性保护集聚、交易、研发的园区,已经有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园、中国丝绸文化创意产业园、文博宫、永丰源瓷谷、香云纱非遗产业研发基地等5家。
市场运作,
提供更大生存空间
有数据显示:2009年,深圳拨付专项保护经费为200万元,2012年用于支持非遗项目开发的资金达到1000万元;2013年,又有四个非遗项目获得政府350多万元的资金支持。自2010年起,深圳举办的文博会每年都专设非遗展区;与此同时,深圳还建立了非遗传承基地…… 搭建平台、资金扶持、政策导向和打造基地等多种举措,都为非遗提供了更大的生存空间。从古老的师传、家传的单一形式,衍生为多种传承形式,直至形成规模化市场运作。
在巷子坊做掐丝珐琅画的田大荣夫妇对此深有体会。目前,他们仍走在申请非遗的路上,但巷子坊类似“孵化”的功能让他们有了好的平台,也得到了多种资源的支持。他们从2000年的小作坊模式开始做此项工艺品,在深圳已经算是行业龙头。平时一年的订单量大概是300万,但在今年的文博会,他们在四号非遗馆展示,短短几天就拿回了超过200万的订单。
但凡传承,
都和创新紧密相连
“我们要打造中国手工第一坊,我们现在做的就是中国非遗产业的深圳模式。但凡传承,都是和创新分不开的。走向市场,量化生产,多种突破。”巷子坊的掌门人肖伟军很有信心地说。
文创让传统手艺有了巨大的突破和市场价值:手织的鲁锦原本只是自家穿的粗布,可是制成壁挂、床品后能以成百上千元的价格卖到东南亚;原本单一黑色的香云纱创新彩色工艺后,一件短旗袍能卖4000元;泸州油纸伞经过现代创意后加入LED的科技元素成为现代空间的装饰……
在今年文博会期间,台湾工艺发展协会监事、“缠花”非遗技艺传承人陈惠美在接受晶报记者采访时候就说到:传承并不是模仿,而是符合现在生活地让这些非遗“活”下来。文创元素的注入会让非遗更加有活力。
或许,不久的将来我们会看到,风筝不仅可以飞,可以放家里当摆设,还可以穿上身呢。
他山之石
香港:非遗和旅游结合
香港政府已于2013年5月完成第一次全港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并编制了一份共有477个项目的非遗项目草拟清单。2014年年初,港府公布首份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之后,政府制订和推行相应保护措施。香港旅游发展局还积极向旅客推广已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长洲太平清醮、大澳端午龙舟游涌、大坑舞火龙和香港潮人盂兰胜会等传统节庆活动。
台湾:传统主题公园功能齐备
宜兰县冬山河畔是一望无际的碧绿山野,占地24公顷的文化机构——台湾传统艺术中心就坐落在这里。台湾传统艺术中心地方不大,但五脏俱全。自2002年落成启用以来,已成为了宜兰县的新地标,是外地游客及本地家庭休闲旅游的好去处,也是全台湾众多学校进行户外教学的重要地点。
该中心由统一兰阳艺文股份做商业运作,但展览、表演的规划由台湾传统艺术推广基金会来完成。其功能除了传统艺术研究、保存、维护、传习、推广、咨询外,也将游憩、休闲等功能纳入。台湾传统艺术推广基金会还不定期地引入一些公益机构进行合作,进行一些展览和现场活动。
中心内的民艺街坊共有30多间店铺,展现雕刻、编织、金工、漆艺、塑烧、纸艺、童玩、传统杂货饮食等民艺风情,并邀请艺师现场操作,被称为“活的工艺橱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