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取消博导评聘制 副教授均可当博导由学科分委员会核定
本报记者 周逸梅
京华网 2011-02-26 来源:京华时报
昨天,教育部召开新闻通气会介绍,为尽快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教育部、中组部、财政部共同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拔尖计划),清华、北大等19所高校被教育部选中。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高策理在会上介绍,清华决定全面取消博导评聘制度,副教授都有资格成为博导。
■拔尖计划
19所高校试点培养拔尖人才
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优势基础学科建设一批国家青年英才培养基地,建立高等学校拔尖学生重点培养体制机制,吸引最优秀的学生投身基础科学研究,形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努力使受计划支持的学生成长为相关基础学科领域的领军人物,并逐步跻身国际一流科学家队伍。
“拔尖计划”先行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等领域,选择了19所高校实施。教育部成立了由国内外著名科学家组成的专家组,负责审定实施方案、选拔入选学校、指导各校的实施工作。参与高校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采取自主招生、二次选拔等途径,遴选有兴趣、有发展潜力的学生进入该计划学习。通过建立试点院校或试点班,创新拔尖学生培养机制。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刘桔介绍,拔尖计划是个试点项目,首先在基础比较好的基础学科来尝试做这种探索,所以首先选择的是数、理、化、生物、计算机。人文社会科学方面将来也有可能被列入其中。
■热点回应
教育部支持南科大改革
在昨天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首次对南科大的改革作出回应,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表示,对创办南方科技大学并进行高等教育的一些改革、探索,教育部是积极支持的态度。去年上半年,广东省和深圳市政府正式提出来希望能够建这么一所学校,去年教育部组织了相关的专家进行考察论证,这些专家在对学校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评议以后,同意南方科技大学进行筹建。
教育部希望他们明确定位和发展思路,加快筹建,也希望广东省与深圳市能加大指导支持,进一步推进南科大建设工作。
■高校举措
>>清华大学
千余名副教授有博导资格
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高策理介绍了清华在培养研究生上作出的创新举措。清华刚刚决定全面取消博导评聘制度,全体副高职称以上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教师均具有博士生指导资格,这意味着只要是副教授都有资格成为博导。而过去,清华除了对100多个副教授进行试点,其他都是由正教授来当博导。
进行这项改革后,增加1000多名副教授有资格担任博导。取消博导评聘不意味着对博导没有要求,而是在学校的层面不作管理,下放到学科和院系。由各学科的分委员会核定什么样的副教授可以做博士生指导教师,再由院系核定今年哪些副教授可以上招生目录。
经过改革后,清华的正、副教授共有2500人,而现在的博士生规模是每年1400人左右。这意味着学科院系的压力很大,出现“生少师多”的局面,增加了导师的竞争,只有靠充分的“魅力”、科研优势、教学水平等才能招到学生。
特别优秀的讲师可带硕士
高策理解释,近年来学校副教授的水平越来越高,学术思维活跃、创新能力突出,很多人都具备了指导博士的能力。很多年轻学者处在年富力强,最能出成就的阶段。但因为博导评聘制度的束缚,却要他们熬到50多岁才能成为正教授,才能当博导。放开这个口子是希望进一步增强年轻教师的培养人才活力。
高策理补充说,放开以后也会有一些细节上的限制,比如说有的副高级职称属于实验或者技术系列,未必能做博导。“我们强调做博导还是教学科研系列,是属于在一线做研究的老师。另外,我们也会要求这些副教授有博士学位,自己本身是受过博士教育的。”对于讲师,他表示不会放开来做博导,但是开放讲师带硕士,“过去一般认为副教授以上才能带硕士,我们会对特别优秀的,比如刚从国外回来的年轻教师,他入职时就是讲师,也可以带硕士”。
新的博导政策将在2012年的招生工作中正式启动。
联手北大招生命科学博士
去年年底,教育部公布了清华、北大将联手打造“生命科学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昨天,高策理介绍,目前该中心已经开始招生,首批会招收五六十名博士生,招生工作正在进行。在新政策下,可以开放对本科生的直接招生,这意味着不论你是本科学历还是硕士学历,都可以去报考该中心的博士生。选拔过程主要以面试为主,特殊的可能考一点笔试。教育部允许两学院制定博士研究生灵活的学制年限、毕业标准和学位要求;研究生入学后在两校实行轮转制度,两校学分相互承认。
在管理方式上,学生将学籍分开放在北大或者清华。而北大、清华生命科学学院和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老师组成了一个导师团队,学生可以随便选择,三方的资源全部共享,可以任意选课。“应该说这是一个比较有意义的试点,我们想先试点一下,然后再看,往别的专业上做推广。”第一批学生将在今年9月入学。
>>南京大学
本科新生不戴专业“帽子”
南京大学教务处处长陈建群介绍,南京大学全面实施的“三三制”本科教学改革,将传统专业教育培养模式变革为菜单式、可选择的自主学习模式。
首先本科生进校不再戴有专业“帽子”,而是以院系大类为单位进入“通识培养阶段”,选修通识通修课程;学生经过自主选课,满足某个专业的“专业准入标准”后,进入“专业培养阶段”;专业培养为学生提供每个本科专业最核心的学科专业课程,随后学生进入“多元培养阶段”;在该阶段,学生一边修读相应的“专业准出标准”规定的课程,一边可以从“专业学术类”、“交叉复合类”、“就业创业类”三条发展路径中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个性化成才通道。
学生从低年级起不断地和名教授接触。院士、长江学者、杰青等140多位教授、教学名师主持120多门小班化的新生研讨课和高水平通识教育课。
专业人才开辟培养试验区
作为拔尖计划高校之一,南京大学针对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五个学科方向的“专业学术类”人才开辟了专门的培养试验区,在试验区内采取前两年依托匡亚明学院实施通识教育培养、后两年依托各相关学科实施专业培养的“2+2”培养模式,全面推行研究性教学,并由导师协助,为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培养方案。
南大建立了以课程为主导的顶尖师资全球引进模式,招聘试验区荣誉课程的授课教师。确立学术、生涯“双导师制”,以不低于1:5的师生比配备,由学术品德高尚的院士、“长江学者”、“杰青”及资深教授担任,作为“学术引路人”。
另外,尝试在试验区中实行跨院系选课、免考、免修等一系列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设置专门的学习空间,全面开放各级各类实验室,为拔尖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条件保障。
目前,南京大学已有两届300多位学生被选入试验区重点培养,91位教授成为试验区的学术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