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群众自救其善绝不逊于“公救”
(安全三角地带)
青海玉树地震发生以后,一张关于防震误区的科普图片迅速在互联网上流传开来,这张图告诉大家什么是地震时可以躲藏的“安全三角带”,什么地方不能躲--比如桌子底下、床铺下等,很多人看了以后,都说原来自己从小接受的观念是错的。
鉴于网民传播的知识未必完全可靠,我专门找媒体报道查证,结果发现以前的认识确实存在误区,地震发生时,躲在课桌和床下的做法已被实践证明是错的,因为它产生的伤害率达到98%。美国国际搜救队队长道格卡普告诉人们,千万不要躲在桌子、床铺下,而要以比桌、床高度更低的姿势,躲在桌子、床铺的旁边。建筑物天花板因强震倒塌时,会将桌、床等家具压毁,人躲在其中就可能同归于尽。如果以低于家具的姿势躲在家具旁,则家具可以先承受倒塌的物品,缓冲向下的压力,甚至在旁边的家具可以支撑起生存的空间,因而人们受到的伤害会最小。这些经验是道格卡普从1985年以来,与他的队员们参加全球79次重大灾难的救灾工作中得出的。
在此次玉树地震中,虽然玉树整体上伤亡惨重,但当地上拉秀乡多拉村却创造了震灾零伤亡的奇迹,因为来村办事的村干部才仁昂江在前震发生时喊起村民,并带领大家转移到附近的小山上,两个小时后,大震来临,整村人幸免于难。这一零伤亡看似神话,其实简单,就是村干部防震意识较强,重视了前震。玉树.1级大震之前曾在同一位置发生了4.7级地震,不少居民都被震醒,甚至当时还有网友专门到网上留言:“睡觉的时候,房子很强烈地摇了10多秒,我住在3楼,请问哪个地方又地震了,都不敢睡觉了”......我们无从知晓这名网友后来的命运如何,但有一点很清楚,如果当地有关部门重视了前震,能够有所举措,两个小时时间,已足够减少很多生命损失;如果群众能够有较高的防震意识,像多拉村村民那样警惕躲避,悲剧也可以减少很多。
客观说,在多年以前,躲在桌底床下未必不能防震,因为那个时代高楼大厦远不如今天多,大家都住平房、砖瓦房,桌子、床架又大都是实木而非合成材料,桌床大概足以承担倒塌物的重量,但今天,时移世移,人们都居住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防震知识也就该变化了。
与之类似的还有地震来临时的紧急避难场所问题,在以前的平房时代,由于房屋高度有限,逃到室外的人基本上是安全的,但在高楼林立、居民密度极大的今天,人们却必须逃到一块有足够面积的空地才得无恙,在地震中,必要空旷地带实际就是“救命地带”,从这个角度讲,小区绿地其实就是“救命绿地”。根据有关规定,国内凡符合规划标准的新建居住区,小区绿地率不得低于30%,旧城改造的小区不得低于20%,但现实中,符合规定的小区寥寥无几,开发商侵占几成常态。
近年来,国内很多城市开始规划应急避难场所,比如北京已建设有33个规范的应急避难所,前29处公园、绿地具备应急避难场所功能,深圳则规划了1111处应急避难场所,但很遗憾,在媒体的调查中,具备这方面知识的市民很少,多数人并不知道自己家附近应急避难场的位置。
系统的安全教育及系统的安全演练对公众来说非常必要。在日本,每逢“防灾减灾日”,包括首相在内的政府官员一般都要亲自参加周密部署的防灾减灾演练,不仅要开启避难场所,还要打开防灾减灾物品库,调动军队及全体市民参加。近几年,每年全日本参加该活动的都达百万人以上,中国的整体地质安全度虽然要高于日本,但也处于地震多发地带,可直到2009年,才因为汶川地震而把每年5月12日定为全国“防灾减灾日”,之前的地震安全教育环节可称薄弱。
从目前的科技发展水平来看,地震的预报问题尚不能解决,但是,通过普及、更新防震知识,却能够把虽无可避免的灾难损失减少到最小。“面对灾害,首先强调的是要自救,然后是互救,最后才依赖于政府的公救”,这句日本东京防灾中心挂在墙上的标语值得我们借鉴,政府尽责教会群众在地震中如何正确自救,其善绝不逊于“公救”。
来源:
http://xinhaiguang2008.blog.sohu.com/1489504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