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三皇五帝》(又名《中国神话》、《生肖》)正式签约九州出版社

《三皇五帝》(又名《中国神话》、《生肖》)正式签约九州出版社

拙作《三皇五帝》(又名《中国神话》、《生肖》)已于四月份正式和九州出版社签约,现已进入文字校对程序。
     之前,我曾在论坛上发表过“对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并进而阐述了“探源中华文明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发表过“痛批由民俗学会指导的‘新编12生肖故事大赛’” 并严肃地指出这种做法的错误是难以容忍的;最近又发表了“神话之于我们到底意味着什么?”并及时答复了朋友们的疑问。这里我觉得有必要明确无误地告诉朋友们:我上述观点是完整的、系统的,我更坚信是能经得起时间和学术界的考验的。这个观点说到家即:神话、民俗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同一性,进而言之,则是怎么才能更好地有效地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我愿意和朋友们就此话题展开深入的探讨。
     原想着建立起“神话中国”这个圈子后,就能和朋友们在这个小圈子里尽情交流了,由于“圈子”功能尚不完善,我只好把这个话题放到论坛上和朋友们一起讨论了。我想说的是:希望各位有权势的版主,再下沉本帖子时,给我们个理由好吗?——我的目的只一个,那就是和朋友们一起探讨一条能让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真正走出去的有效的路子来。
     有关《三皇五帝》(又名《中国神话》、《生肖》)的情况,我会及时把相关情况在自己的博客、圈子及本论坛上及时向朋友们通报的,真诚欢迎朋友们不吝赐教、斧正。
     同时,我要申明一点:之前及以后我所有个人观点、文章,有需要在民俗学网以外引用者,务请和我联系,否则,我有追究自己版权的权力。
     最后,我想说的是:非常感谢那些长期以来一直关注、支持本人的朋友们,溯源在此向各位承诺,我将竭力不让你们失望的。

TOP

严重期待!!!

TOP

短短五分钟时间,东方民俗、张润平两位先生的跟帖就无影无踪了,我不知闹了什么鬼,恨我?还是恨我的文章?恨我?我自信没和这里的任何一个人有过什么过节!恨我的文章?你有理说出来嘛!民俗学?难道真学的那么俗气了吗?仅仅因为我的博文有人缘就这样嫉妒,而且要通过这么俗气的手法?随便删掉别人的帖子?

[ 本帖最后由 溯源 于 2010-5-8 13:41 编辑 ]

TOP

《三皇五帝》之寻求出版

《三皇五帝》寻求出版

尊敬的编辑:
您好!
我经二十余年潜心研究,十余年写作,于近日著成《三皇五帝》(又名《中国神话》),全书共计八十三回、约六十万字。
书从人类伊始茹毛饮血的野蛮状态到农耕文明的兴起,从母系社会的图腾崇拜到华夏一统,大气磅礴,环环衔接;故事情节即有改天换地的惊心动魄之举,又有众多美丽动人的神话穿插,即有人类初时各种发明创造的起源,又有众多民俗传统的由来,即有战争格杀的残酷场景,又有男女野合、走婚、串婚的浪漫爱情,即有巫师祈天祭祀等神秘活动,又有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神相处的自然交融------力求雅俗共赏。
水流千里,活在源头。
中华民族的先祖们创造人类文明的辉煌集中体现在三皇五帝时代。三皇五帝是中国人心目中的神,是中华民族的魂,是所有华夏儿女共同遵奉的祖。这个时代集中体现了中华文明形成的渊源,是中国文化的肇始,是中国人的根。
《三皇五帝》首先是一部学术价值极高的书,众所周知,有关三皇五帝、中国神话的话题纷繁杂乱,涉及领域众多,迄今在学术界尚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三皇五帝》人名、地名、神名都有据可查,大多事件都有典藉可考,人们活动的地域不但有翔实的指向,更有一系列事件令人信服的来龙去脉,不但在学术上提出了全新的观点,更以文学的形式力求家喻户晓。其价值不言而喻。
这是中国第一部远古史书:《三皇五帝》全面、系统、完整地复原了中华民族的先祖们创造人类文明的那幅气势恢弘的原始画卷,生动、客观地再现了人类远古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历程,属于“远古历史图景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是历史的。
这是中国第一部神话专著:应该说写一本有关中国神话的故事类的书并不难,郭沫若的《女神》一炮打红,《西游记》早已成为脍炙人口的佳作。难的是,把众多散见于各类书籍、广泛流传于民间、已经深入中国人心的中国诸神连贯、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组成一部令人信服的能充分展示我们这个民族文化精粹的神话小说。《三皇五帝》一气呵成,最完美地覆盖了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几乎所有神话人物。三皇五帝本来就是史籍中、中国人心目中的神,是中华民族的魂,因此,严格地说,这又是一部真正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神话专著。
中国需要一部《三皇五帝》。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中国人是最讲究认祖归宗的,三皇五帝对每个中国人而言都有着极强的凝聚力和巨大的感召力,展示中华文明渊源、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能没有《三皇五帝》。在当前我国社会环境和谐、经济发展迅速、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形势下,《三皇五帝》一定会引起全球华人的广泛关注,引起世界对中华文明的高度重视。
世界需要看到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神话》。一部《希腊神话》让全世界领略了西方文明发源地——古希腊文明的魅力,奥运会更成了全人类的盛会。神话的魅力可谓颠倒众生。中国神话独树一帜!中国神话是中国文化的精粹,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中国人卓越的想象力,中国人对大千世界的认知,都在中国神话中有集中体现。唯有传统的才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特色,也只有拿出我们的特色来才能最好地展现我们这个民族的真实和智慧。中华文明只有在中国神话中才能找到其文明形成的源头,世界了解中国不能没有中国神话,向世人展示中华文明不能没有《三皇五帝》(又名《中国神话》),《三皇五帝》是中国人最值得也是最应该向世人奉献的一道最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原汁原味的大餐。
   《三皇五帝》志在成为一部能立的住的传世作品,是一部传扬中国传统文化、揭秘中国远古历史、面向广大读者的有着丰富内涵的集知识性和娱乐性于一体读本,其读者群至少应该有这样一些人:
一、书中涉及到的历史、考古、天文、地理、民俗、传统文化、人文社会、以及各类发明起源所相关的领域等等的专家学者群;
二、酷爱神话类作品、对远古文化充满好奇的广大青少年;
三、喜爱传统文化的华人群;
四、争夺祖宗灵位大力发展相关旅游产业的地方及人群;
五、那些来中国寻根祭祖的海外赤子;
六、想要了解中国文化的国外朋友;
七、文化影视界。
其实,所有炎黄子孙都会是该书的忠实读者,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这本书同样有着极重的份量。
最后,我想说明的是:这本书经山西省旅游文化协会组织专家考评和极力推荐,受到了国家、山西省有关部门和故事主要发生地地方政府的极大关注,现正在策划一个《山西开发大晋南文化旅游圣地——中华文明发源地方案》,毫无疑问,这将为这本书的推广将提供一个极好的平台。故,迫切渴望大手笔出版商来运作。贵社若有意这类文学作品,盼请和我联系。
     联系方式:
邮箱: syu177@126.com
QQ: 1075932884
溯源敬上
2010年1月21日

TOP

不知溯源兄大作何时出版,届时一定购之拜读!

TOP

溯源致歉:
    昨天发生了一件很不应该的事:我中午在论坛上发了一个“《三皇五帝》(又名《中国神话》、《生肖》)正式签约九州出版社”的帖子,出于习惯,我关注朋友们对此的看法,很快,笛威辛亢、东方民俗及张润平三位朋友就跟了帖子,奇怪的是短短5分钟时间内,后两位朋友的帖子就消失的无影无踪了,于是我又及时跟进了一个帖子,表达了对出现这样问题的看法,也想试试到底发生什么事了,没料,稍过些时间,又一位朋友向我反映,她跟的帖子也没了,这让我很是生气,当即向包括陶老在内的几位我所尊敬的德高望重的先生反映了此事,并希望他们能为之主持公道。至傍晚时分,华夏子说:看看,后面再没一个跟进帖子的了,肯定是被封杀了。我才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在晚上直接去问明以上几位朋友跟的帖子到底怎么没了?情况现已基本经查明:润平先生是他自己删掉的,东方至今没有答复,而后边那位女生,则说是和我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唉!实不相瞒,我之前还不知道跟上的帖子竟能自己删掉,加之以前发生过一件不愉快事儿,就认定是有人在捣鬼了。
     事情虽已过去,但对昨天冒昧打扰了好多朋友讨要“公道”的事深感不安,溯源在此一并向各位表示深深的歉意了,敬请谅解为盼。

TOP

回复 3# 的帖子

工作团队有明确的管理流程。
任何斑竹或管理员都不能单独删帖,除非是发帖人本人提出删帖申请;
删帖须经团队3人以上讨论,删楼须经所有管理员和网编会讨论;
一经决定删帖或删楼,当提前或在删帖同时通过站短通告发帖人。

经查,团队中没人删除过楼主的帖子。专此说明。

TOP

回复 6# 的帖子

溯源同志:
既然您道歉了,是否能把3楼的帖子删除了。

顺道您也可以了解如何删除自己发的帖子。

在浏览界面,点击帖子右下端【编辑】功能,打开3楼您发的帖子。
在帖子的左侧,对“!删除本帖”打钩选中,
然后点击“编辑帖子”即可。


仅供参考。

机器人

TOP

三皇五帝之炎帝

三皇五帝之炎帝
炎帝  姓:伊耆、姜
  炎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今陕西关中漆水河)成,炎帝以姜水(今陕西关中清姜河)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这是中国历史最早记载炎帝、黄帝诞生地的史料。因此,他们是起源于陕西省中部渭河流域的两个血缘关系相近的部落首领。后来,两个部落争夺领地,展开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两个部落渐渐融合成华夏族,华夏族在汉朝以后称为汉人,唐朝以后又称为唐人。炎帝和黄帝也是中国文化、技术的始祖,传说他们以及他们的臣子、后代创造了上古几乎所有重要的发明。

  炎帝,传说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又称赤帝、烈山氏,位于黄河中游陕西渭河地区。一说即神农氏(或神农氏的子孙)。相传其母名女登,一日游华阳,被神龙绕身,感应而孕,生下炎帝。传说炎帝人身牛首,头上有角。炎帝生于烈山石室,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炎帝少而聪颖,三天能说话,五天能走路,三年知稼穑之事。他一生为百姓办了许多好事:教百姓耕作,百姓得以丰食足衣;为了让百姓不受病疾之苦,他尝遍了各种药材,以致自己一日中七十次毒。他又作乐器,让百姓懂得礼仪,为后世所称道。据《史记》等古籍追记,炎帝姓“伊耆”,名石年。母为有娇氏女,名日女登,是少典正妃。生炎帝。长于姜水,故有‘姜’姓之称。据《纲鉴》等记载:“炎帝以火德代伏羲治天下,其俗朴,重端悫,不岔争而财足,无制令而民从,威厉而不杀,法省而不烦,于是南至交趾,北至幽都,东至肠谷,西至三危,莫不从其化。”《越绝书》说:“昔者神农之治天下,务利之已矣,不望其报;不贪天下之财,而天下共富之;不以其智能自贵于人,而天下共尊之。”

  炎帝的传说炎帝姓姜。相传他牛头人身,是以羊为的氏族首领,就是现在的羌族。最初,这个氏族活动于渭河流域,另说活动于泗水流域(黄河下游),后来进入黄河中游,与九黎族发生了长时期的冲突。九黎族的首领叫蚩尤,兽身人面,铜头铁脖子,头上有角,耳上生毛硬如剑戟,能吃砂石,可能是以某种猛兽为图腾的氏族。他有兄弟八十一人,即八十一个氏族,是勇悍善 战的强大氏族部落。蚩尤把炎帝驱逐到涿鹿,炎帝向黄帝求援,双方在涿鹿大战-场。蚩尤请风伯雨师兴风作雨,造了大雾使的士兵迷失方向,黄帝请旱神女魃,把天气放晴,造了“指南车” 辨别方向。这场激烈战争的结果是蚩尤失败,被杀死了。黄帝取得了胜利,被推举为“天子”。史学界日趋支持另一种说法,炎帝同黄帝一样是一种帝位,而炎帝一系世代居住在黄河下游,后期神农氏部落执掌炎帝之位,而黄帝族部落,公孙姓,兴起于泰山西侧,而此时的神农氏部落已经无力征讨号令天下,黄帝开始征讨诸侯,积蓄实力,在阪泉也即逐鹿(泰山周围)与炎帝神农氏决战,炎帝神农氏一战被击溃,黄帝得以号令天下诸侯,流放炎帝神农氏于南方楚地,而另有不服从黄帝号令的南方蚩尤部落,本是炎帝神农的部属,扬言为炎帝报仇,纠集部众与黄帝战,数次击败黄帝,最后被黄帝利用计谋击败并杀,黄帝其后又先后平定蚩尤余部--刑天氏叛乱,最终一统天下,同时考虑到炎帝众望所归,民望犹盛,后来将其召回辅政,合并炎帝神农氏部落,后称炎黄部落...另一说法是,炎帝一系世代居住在黄河下游,后期炎帝一位由神农氏掌权,而最后一代神农氏炎帝即是号称烈山氏,阪泉氏的蚩尤,姜姓(东方的大姓,多聚集在今山东临淄一带,东海姜尚姜子牙是其后裔之一),当时天下混乱,诸侯并起,神农氏难以继续掌控天下,黄帝崛起,意欲争夺帝

 涿鹿之战


  涿鹿之战,指的是距今约4600余年前,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与东夷集团中的蚩尤部族在今河北省涿县一带所进行的一场大战。“战争”的目的,是双方为了争夺适于牧放和浅耕的中原地带。它也是我国历史上见于记载的最早的“战争”,对于古代华夏族由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的转变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原始社会中晚期,逐渐形成了华夏、东夷、苗蛮三大集团。其中华夏集团以黄帝、炎帝两大部族为核心。它们分别兴起于今关中平原、山西西南部和河南西部。经融合后,遂沿着黄河南北岸向今华北大平原西部地带发展。与此同时,兴起于黄河下游的今冀、鲁、豫、苏、皖交界地区的九夷部落(东夷集团的一支),也在其著名领袖蚩尤的领导下,以今山东为根据地,由东向西方向发展,开始进入华北大平原。这样华夏集团与东夷集团之间的一场武装冲突也就不可避免了。涿鹿之战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爆发的。


  据说蚩尤族善于制作兵器,其铜制兵器精良坚利,且部众勇猛剽悍,生性善战,擅长角牴,进入华北地区后,首先与炎帝部族发生了正面冲突。蚩尤族联合巨人夸父部族和三苗一部,用武力击败了炎帝族,并进而占据了炎帝族居住的“九隅”,即“九州”。炎帝族为了维持生存,遂向同集团的黄帝族求援。


  黄帝族为了维护华夏集团的整体利益,就答应炎帝族的请求,将势力推向东方。这样,便同正乘势向西北推进的蚩尤族在涿鹿地区相遭遇了。当时蚩尤族集结了所属的81个支族(一说72族),在力量上占据某种优势,所以,双方接触后,蚩尤族便倚仗人多势众、武器优良等条件,主动向黄帝族发起攻击。黄帝族则率领以熊、罴、狼、豹、雕、龙、鸮等为图腾的氏族,迎战蚩尤族,并让“应龙高水”,即利用位处上流(山海经中曰灵山)的条件,在河流上筑土坝蓄水(以蓄水冲了蚩尤寨),以阻挡蚩尤族的进攻。


  “战争”爆发后,适逢浓雾和大风暴雨天气,这很适合来自东方多雨环境的蚩尤族展开军事行动。所以在初战阶段,适合于晴天气环境作战的黄帝族处境并不有利,曾经九战而九败(九是虚数,形容次数之多)。然而,不多久,雨季过去,天气放晴,这就给黄帝族转败为胜提供了重要契机。黄帝族把握战机,在玄女族的支援下,乘势向蚩尤族发动反击。其利用特殊有利的天候——狂风大作,尘沙漫天,吹号角,击鼙鼓,乘蚩尤族部众迷乱、震慑之际,以指南车指示方向,驱众向蚩尤族进攻,终于一举击败敌人,并在冀州之野(即冀州,今河北地区)擒杀其首领蚩尤。涿鹿之战就这样以黄帝族的胜利而宣告结束。战后,黄帝族乘胜东进,一直进抵泰山附近,在那里举行“封泰山”仪式后方才凯旋西归。同时“命少皞清正司马鸟师”,即在东夷集团中选择一位能附众的氏族首长名叫少皞清的继续统领九夷部众,并强迫东夷集团同自己华夏集团互结为同盟。


  涿鹿之战的结果,有力地奠定了华夏集团据有广大中原地区的基础,并起到了进一步融合各氏族部落的催化作用。取得这场战争胜利的部族首领黄帝从此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并被逐步神化。涿鹿之战为我们中华民族在发轫时期决定日后基本面貌的历史性“战争”。
  阪泉之战


  时期(约公元前26世纪),在黄帝征服中原各族之战中,黄帝与炎帝两部落联盟在阪泉

  神农氏后,中原出现两大部落联盟。其首领分别为炎帝和黄帝,据传皆少典氏后裔。炎帝长于姜水(渭水支流,今陕西岐山东),以姜为姓。其族沿黄河流域向东发展进入中原,成为黄河中游地区的强大部落联盟。黄帝长于姬水(即岐水,今陕西境,亦有他说),以姬为姓,东进中原后,居:于轩辕之丘(今河南新郑西;比),称轩辕氏(又称缙云氏、帝鸿氏、有熊氏)。其族形成包括姬姓12部落的部落联盟。黄帝经常进攻附近有肯归附的部落,势力不断扩大。炎帝也在不断扩大自己势力,两大联盟终于暴发冲突。黄帝率领以熊、罴、貔、貅、虎、雕、歇、鹰、鸢等为图腾的各部落,在阪泉之野与炎帝各部落交战。经三次激烈战斗,黄帝部落联盟终于获胜,初步建立了黄帝对中原地区的领导地位。

[ 本帖最后由 溯源 于 2010-5-14 18:46 编辑 ]

TOP

三皇五帝之炎帝文化(一)

农耕文化 在炎帝之前的时代,先民们不知耕种,不知米谷是重要的食物,只知采摘各种草木果实以裹腹。是炎帝独具慧眼,首倡种谷,带领先民告别了漫长的蛮荒生活,跨过了通向文明时代的门槛。《管子·轻重戊》曰:“神农作,树五谷淇山之阳,九州之民乃知谷食。”《新语·道基》说,古时“民人食肉饮血”,炎帝神农“以为行虫走兽难以养民,乃求可食之物,尝百草之实,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谷”。《周礼·天官·疾医》云:“五谷,麻、黍、稷、麦、豆也。”《风俗通义》载:“神农悉地力种谷疏。”《国语·鲁语上》载:“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能殖百谷百疏。”疏通蔬,即蔬菜,如白菜、苋菜等。《炎陵志》引《考古原始》云:神农之世,炎帝“作鉏耨,以垦草莱,教民种瓜蓏”,瓜即瓜菜,如冬瓜、南瓜、黄瓜等;蓏,是指植物果实,如桃、李、梨、桔、柚、枇等。这些都是炎帝神农氏教民耕种的生动史料记载,炎帝神农氏在教民耕种的过程中发明了耕播工具。《周易·系辞下》载:“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礼·含文嘉》说,神农氏“始作耒耜,教民耕种”,都讲到炎帝神农氏制作的耕播工具——耒耜。耒耜的创造和推广使用,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随着种植业的兴起,人们的食物逐渐有了剩余。于是,炎帝部落把野生的猪、狗、羊、鸟、牛、鸡等进行人工饲养,既作为人的肉食,又驯其畜力服务于人,由此又出现了畜力农耕。《论衡》(东汉·王充著)载述炎帝之世,神农氏“煮马屎以汁渍种者,令禾不虫”,便是当时畜牧饲养业的写照。
  除文献记载外,炎帝神农氏时代的许多遗址遗物也为当时的农耕文明提供了确凿的例证。西安半坡遗址出土了当时的谷壳和蔬菜、瓜籽;长江中下游的河姆渡、万年仙人洞、圩墩、崧泽、马桥、梅堰遗址,以及黄河流域的裴李岗、磁山、北首岭遗址,都发现了那时的水牛、黄牛头骨。在黄河下游的寿光县城南孙家集镇古城堡遗址,还出土了那时的大量祭奠用的猪、狗骨架等。
炎帝首创的农耕农作,及其后来在中华民族普遍的使用与发展,是炎帝神农氏对中华民族做出的最大贡献。   工业文化  耒耜等耕播工具的发明创造直接促成了我国手工业的萌芽。手工制陶业、手工缝织业、手工冶炼业、建筑业等工业文明无不源自于炎帝部落。
  冶陶,是人类利用火,改变天然材料的性质,创制全新材料的开始。最早的冶陶技术是由炎帝神农氏发明的。《周书》说,神农“耕而作陶”。《逸周书》说,神农“作陶冶斤斧,耒耜徂耨,以垦草莽”。炎帝部落在“刀耕火种”过程中,发现被烧过的土块很坚硬,于是将泥土做成刀斧形状,然后放在柴火中煅烧,待泥土烧得透红后停火冷却,制成陶质刀斧,用于锄草垦地。随着制陶技术的不断改进,先民们逐渐大量制作凿、锉、耜、纺轮等陶质生产工具和各种生活用具,陶业制作的规模越来越大,陶器的造型越来越多,并且有了红色或黑色彩陶和各种雕塑陶。炎帝时代,已经有了陶质鼎(鬲)、甑、釜、罐等炊具和钵、碗、盆、盘、杯等饮食器具,此外还有汲水用的小口尖底罐、盛储东西用的瓮、罐以及灶与釜连成一体的釜灶等。陶器的发明和使用,给原始先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巨大变革,也为原始的文化艺术提供了重要的载体。先民们在各种各样的器皿之上,用拙朴的工具、质朴的色彩、纯朴的手法,描绘自然、记录生活、传递信息,孕育了最初的原始艺术。
   手工缝织业是伴随制陶业产生的。《庄子·盗跖》云:“古者民不知衣服,夏多积薪,冬则炀之,故命之曰知生之民。”上古之民,最初是运用磨制的骨针、骨锥将树叶、树皮或兽皮缝成一块,遮身蔽体,既经不起长期风吹雨打,霜雪侵袭,又极不雅观。后来,炎帝从一群女子采集的长草中发现了柔软的麻,经过不断的摸索,他带领先民将麻织成布做成衣裳。先民们所用的最原始的缝织工具就是骨针、骨梭和陶制纺轮。《路史》说,神农“教之麻桑,以为布帛”;《礼记·礼运篇》说,炎帝神农“治其丝麻,以为布帛”;《庄子·盗跖》又云:“神农之世……耕而食,织而衣。”这些都是炎帝神农氏开创纺织、制作衣裳的真实记载。
  手工冶炼业和建筑业也都产生于炎帝部落。据《拾遗记·炎帝神农》记载,神农之世,“米锾之铜以为器”。当时的手工冶炼主要是铜的冶炼制造。我国迄今发掘最早的金属冶炼物,是在临潼姜寨发现的一块铜片,经化验,铜占65%,锌占25%,其余为少量的锡、铅、硫、铁等,属含铜、锌较多的黄铜。在山东胶县三里河也发掘出了原始手工铸造小型铜器,如刀、凿等。人类起源之初,为了躲避猛兽和风雨,或住在树上,或居于山洞。到了神农之世,随着农业的兴起,先民才由流动的树居、穴居而改为搭舍、筑室定居,原始建筑业也随之产生。《礼记·礼运篇》说,炎帝之时,断木“以为台榭、宫室、牖户”。《庄子》亦云:“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河姆渡出土的大型“干栏式房屋”遗址及长达十余米的屋柱、榫印房屋构件,即是炎帝时代手工建筑业的实物遗存。
  炎帝神农氏开创的原始工业文化大大地提高了上古先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和农耕文化一道,为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最为坚实的基础。

TOP

三皇五帝之炎帝文化(二)

火文化  农耕文化、工业文化的起源和发展,都离不开火的应用。天然之火,自然界早已有之,人类初始,又有了人工造火。古籍《世本》载:“燧人氏钻木取火,造火者燧人也。”据考古发现,在距今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化石地层里,就有了大量炭屑,其中还有烧骨,这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人类造火遗迹。到了炎帝神农氏时代,氏族先民不断把火这一早已有之的“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转化成导民造福之物,在生产、生活中对火有了广泛的应用。上古时代植被丰厚,炎帝放火烧山垦荒,既变荆棘为灰肥,又便于耕种,为开创农耕文明、发展农业生产奠定了基础,故后世称其为“火德王”,《左传》亦言:“炎帝为火师,姜姓其后也。”
  为了改善民众的生活,炎帝“修火之利”,“耕而作陶”(《礼记·礼运篇》),“作钻燧生火,以熟劳臊,民食之无兹胃之病,而天下化之”(《管子·轻重戊》)。炎帝用火使古人由生食动植物进入到熟食动植物,推动古代人类文明实现了一次划时代的重要进步。  医药文化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环境和生活条件恶劣,“疾病毒伤之害”成为先民生存的最大威胁。
  上古先民长期采集、食用野生植物,他们发现食用某些植物,会发生呕吐、腹痛、腹泻、昏迷甚至死亡;而食用另一些植物,可以消除、减轻疼痛和不适,或解除中毒和昏迷现象。炎帝神农氏从中受到启发,决心利用植物为民治病。于是,他经常背着药篓,一手持石斧,一手持赭鞭,爬山涉水,去采集药用植物。高处采不到的,就将赭鞭甩上去,再扯下来;悬崖陡壁下不去的,就用赭鞭缠住岩石或树木,再抓着赭鞭下去。每采到一种植物,他都要辨别其气味,观察其颜色,嚼尝其滋味,感受其在体内的反应,判断其“平、毒、燥、寒”,确定其治病的作用和使用方法。他还根据植物的外形特点或功用起下名字,以便记忆和教给大家。《帝王世纪》载,炎帝神农氏“尝味草木,宣药疗疾,救夭伤人命”,“磨蜃鞭茇,察色腥,尝草木而正名,审其平毒,旌其燥寒,察其畏恶,辨其臣使,厘而三之,以养其性命而治病”。《史记·补三皇本纪》说,神农“以赭鞭鞭草木,始尝百草,始有医药”。《淮南子·修务训》说,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这些记载,生动地描述了炎帝神农氏在与大自然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经过不断探索实践,逐渐总结出各种治病疗疾的医药知识的动人情景。
  炎帝神农氏为了救民疾苦而舍生忘死,鞠躬尽瘁,尝“一日而遇七十毒”(《淮南子·修务训》),终因误尝断肠草而“崩葬长沙茶乡之尾,是曰茶陵”(《路史》)。后人不忘炎帝神农氏在开创医药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和献身精神,将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归功于神农氏,称为《神农本草经》,并尊炎帝为“先医”,即医药的创始人。  市场文化  耕播农业的兴起使原始社会实现了由攫取经济向生产经济的转变,社会生产力得以不断提高,社会生产行业日渐多样化,畜牧业和以制陶、纺织为主的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专门的生产活动,实现了人类的第一次、第二次分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行业的分工,一些产品出现剩余,开始萌发以物易物、互通有无的交换活动。这种交换,首先是在部落内部进行,后来发展到部落与部落之间、产业与产业之间进行。
  为了便于人们进行物品交换,炎帝想到了在部落的中心设立“墟场”,并约定在太阳照在头顶上的时候,让大家都到墟场上进行交换,这就是“日中为市”。对此,不少古籍都有记载。《易经·系辞》说,炎帝“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汉书·食货志上》曰:“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货。食谓衣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具,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二者,生民之本,兴自神农之世。”
  随着可供交换的产品日益增多和产品品种的日益丰富,交易规模不断扩大,集市时间也不断增长,于是便有人在墟场上建造房屋,叫“列廛设市”,“墟”也就成为具有交易和聚居两个功能的场所了。
  交易的产生,不仅满足了人们对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需要,而且进一步刺激了生产分工和技术进步。同时也增进了人们相互交往和各种文化的交流与融汇,为形成广大地域的共同经济与文化提供了条件。  原始音乐  炎帝部落种植谷物,连年获得丰收,先民因“耕桑得利,究年受福”,过着相对稳定的生活。人们有了衣穿,有了饭吃,可以进行教化了。于是炎帝发明了五弦琴,世称神农琴。《帝王世纪》云:“炎帝都于陈,作五弦琴”。《杨子》载:“昔者神农造琴以定神,禁淫僻,去邪欲,反其天真者也。”《新论》说,炎帝“上观法于天,下取法于地,于是始削桐为琴,练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意思是说,炎帝造琴的目的是通过音乐用神明的德行和大自然的和谐来感化人们,协和人心,扶持风化。
  神农琴的制作十分讲究。《广雅》载:“神农氏琴长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曰宫、商、角、徴、羽。”据传,它选择上等桐木作为材料,而且有尺寸规制要求。经过刮削、打磨、“练丝为弦”、组装和调音等多道工序才能完成。神农琴的发明,为民族乐器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后来周文王在五弦琴的基础上“增二弦,曰少宫、少商”,作七弦琴。
  五弦琴制作出来之后,炎帝叫邢天“作扶犁之乐,制丰年之咏”(《路史》)。《孝经·援神契》曰:“神农乐名曰扶持,亦曰下谋”,是说那个时期的音乐创作取材于先民的耕播农事活动。
  关于五弦琴的创制,至今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
  那是炎帝部落才迁徙这个地方的时候,部落大面积开垦土地,所有的荆棘、灌木丛都砍完了,最后剩下一棵高大的桐树挖不下来。炎帝找来麻绳,叫大家用绳子去拉。先是拴一根麻绳,用五个人去拉,桐树纹丝不动。后来用五根麻绳,二十五个人去拉,还是拉不动。炎帝发现,不是人少了拉不动,而是用力不协调。于是,炎帝叫邢天去指挥。邢天想,这么多人怎么指挥呀!急中生智,他想出“宫、商、角、徵、羽”五个口音,叫大家念熟,然后有节奏地哼一个音,用一次力。
  这一着竞然很灵。只听得第一遍哼过,五根绷得紧紧的绳子一...

TOP

溯源先生:
你的这个主题,题目是不是有问题啊,容易让人感觉仅仅是《三皇五帝》签约九州出版社了,而非你想表达的和朋友们“这个观点说到家即:神话、民俗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同一性,进而言之,则是怎么才能更好地有效地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我愿意和朋友们就此话题展开深入的探讨。”
所以,建议你再换一个标题好吗?

TOP